資源簡介 (共13張PPT)第一部分 廣東省考點梳理主題一 物質的性質與應用化學專項突破5 常見無明顯反應現象的探究1.(2023·江西)某班同學進行“有反應無明顯現象的實驗”主題復習。(1)實驗1:用三朵干燥的紫色石蕊紙花探究二氧化碳能否與水反應,其中紙花變紅的是 (選填“Ⅰ”“Ⅱ”或“Ⅲ”),實驗1的結論為 。 (2)實驗2:證明氫氧化鈉與鹽酸發生了化學反應的現象是 。 (3)實驗3:向充滿二氧化碳的錐形瓶中先注入氫氧化鈉溶液,振蕩,未觀察到明顯現象,再打開彈簧夾并注入 (寫一種試劑),產生氣泡,證明氫氧化鈉與二氧化碳已發生反應。Ⅲ二氧化碳與水反應生成了酸性物質溶液由紅色變成無色稀鹽酸(答案合理即可)(4)驗證無明顯現象反應已發生的思路一般有兩種:①反應物之一消失;②有新物質生成。上述實驗中采用相同思路設計的是實驗 。 2.(2023·揭陽模擬)在生活、生產中改良酸性土壤、中和廢水、治療胃酸過多癥等均是酸堿中和反應原理的具體體現。在實驗課上,同學們發現有部分中和反應現象并不明顯。【實驗探究】以氫氧化鈉溶液與稀硫酸為例,如何證明它們發生了中和反應呢?1和3(1)方案一:甲同學利用酸堿指示劑的變色來證明兩者反應,進行了下列操作。①取一定量的氫氧化鈉溶液于小燒杯中,滴加2~3滴無色酚酞溶液:用膠頭滴管吸取稀硫酸,逐滴滴入燒杯中,邊滴邊用玻璃棒攪拌,直至觀察到 的現象時,甲同學認為兩者恰好完全反應。 溶液恰好由紅色變成無色②乙同學取適量甲同學實驗后的溶液于試管中繼續探究,下列方法能證明兩者恰好完全反應的是 (選填字母)。 A.滴一滴稀硫酸,溶液呈無色 B.滴一滴稀硫酸,溶液呈紅色C.滴一滴氫氧化鈉溶液,溶液呈紅色 D.滴一滴氫氧化鈉溶液,溶液呈無色C(2)方案二:有同學認為,可以通過檢驗是否有硫酸鈉生成來證明氫氧化鈉溶液與稀硫酸的反應,于是用玻璃棒蘸取甲同學實驗后的溶液放在酒精燈上蒸干,發現有白色固體析出,為確認白色固體是硫酸鈉而不是氫氧化鈉,進行如表所示實驗。步驟 現象 結論將白色固體溶于水形成溶液,均分成兩等份 向其中一份滴加CuSO4溶液,振蕩,靜置 無 色沉淀生成 白色固體不是NaOH向另一份滴加BaCl2溶液,振蕩,靜置 出現 白色固體是Na2SO4,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 藍白色沉淀BaCl2+Na2SO4 BaSO4↓+2NaCl=【拓展延伸】還有同學聯想到中和反應生成鹽和水,于是驗證有水的生成來證明酸和堿反應。【查閱資料】Ⅰ.變色硅膠吸水后由藍色變成紅色;Ⅱ.無水醋酸與氫氧化鈉反應生成醋酸鈉和水。(3)同學們經過討論設計了下列三個實驗如圖所示。①證明無水醋酸與氫氧化鈉反應的現象是 ??; ②造成圖3中U形管左側液面降低、右側液面升高的原因有:氫氧化鈉固體溶于水放熱或 。 硅膠不變色,圖3中變色硅膠由藍色變成紅色 圖1、圖2中變色氫氧化鈉固體和無水醋酸發生中和反應,放出熱量3.(2023·山東改編)欲證明“CO2與NaOH能發生化學反應”,某化學興趣小組進行了如下探究實驗(實驗裝置中夾持儀器、電腦均已略去)。實驗1:小亮同學按圖1裝置進行實驗實驗前U形管兩端液面相平,將NaOH溶液滴入試管中,待反應后恢復到室溫,U形管中的液面左高右低。(1)小亮同學根據U形管中液面高度變化得出結論:CO2與NaOH發生了化學反應。(2)小明認為僅憑U形管中液面高度變化,不足以得出“CO2與NaOH發生了化學反應”的結論,理由是 。二氧化碳能溶于水,且可與水反應實驗2:為獲得充足的證據,興趣小組設計了圖2裝置進行實驗探究,并利用壓強傳感器測定實驗過程中三頸瓶內壓強的變化。打開壓強傳感器,觀察到三頸瓶內初始壓強為101kPa,將滴有酚酞溶液的適量氫氧化鈉溶液快速推入瓶內,振蕩充分反應。待壓強不再減小后,再將適量的稀鹽酸快速推入瓶內,振蕩充分反應。待壓強不再增大后,將兩個注射器活塞先后拉回原位(不進行活塞操作時,活塞不能自主移動)。瓶內壓強變化如圖3所示。(3)向瓶內推入適量稀鹽酸后,能證明CO2與NaOH已發生了反應的現象是 。 有氣泡生成(4)圖3中, (選填序號)段的壓強比初始壓強低,說明瓶內的水能吸收CO2。 ①CD段 ②DE段 ?、跰N段(5)圖3中,DE段壓強遠低于MN段壓強,能夠說明 。 ③與氫氧化鈉發生化學反應二氧化碳易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