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14課 從“師夷長技”到維新變法?開眼看世界?1.林則徐──開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材料一〕英國交易行使洋錢有五種:大者七錢二分,曰打拉①;中者三錢六分,曰哈打喇②,又曰花兒晉;小者一錢八分,曰時呤③。又小者九分,曰半時呤④。其最小者,只重二分半,曰邊厘,又有名先士者⑤。亦洋錢之類,每先士一個七厘二毫,每百個合大洋一元。?──林則徐《洋事雜錄一》?〔材料二〕庚子八月三日士丹頓供⑥?廣東在英吉利之東南方,約水程三萬馀里。該夷士丹頓來時,在途三個半月。?英吉利國王所居之地,名曰藍倫⑦,在俄羅斯之西,約海程二十日。藍倫東方去一日,即荷蘭國。又走六七日,至士云頓⑧,另有國主。又走一日,至顛沒⑨,另有國主。又走十日,至俄羅斯國主所居之地:布魯臣深秘頓肚邦⑩。?回疆,在英吉利之東南,相距一月。緬甸在英吉利之東,相距四五個月。如由陸路,兩月可到,須經俄羅斯過。西藏在英吉利之東,相距兩月,須走回疆,無路可通。?番鬼字典,名曰力神拉里,系已故之馬禮遜所著。?──林則徐《洋事雜錄六》?【解讀】林則徐在廣州禁煙抗英期間,為了解西方,探討御敵之策,十分注意搜集國外的情況資料,在組織翻譯西方書報的同時,還向到過國外的中國人,來廣州的外國人等詢問,留下口述資料。現存《洋事雜錄》,為陳德培手錄,現藏上海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林則徐是近代向國內介紹西方情況的第一人,是近代中國開眼看世界的第一人,這兩則材料是對英國的介紹。?【注釋】?①打拉:dollar,元。當時一種面值五先令的硬幣。?②哈打喇:half dollar。半元。?③時呤:shilling,今譯先令。?④半時呤:half shilling,半先令。?⑤先士:cent,分。?⑥士丹頓:英國商人。?⑦藍倫:即倫敦。?⑧士云頓:在今德國西北部,所指未能確考。?⑨顛沒:即丹麥。?⑩布魯臣深秘頓肚邦:圣彼得堡。?回疆:今日新疆維吾爾族自治區南部地區。?力神拉里:英語字典(dictionary)的音譯。?馬禮遜:英國早期來華傳教士,漢學家。1815~1823年出版編著《英華字典》。?2.百科全書式的《海國圖志》?〔材料〕近歲,邵陽魏源字默深得林尚書所譯歐羅巴人《四洲志》,更以舊聞異域之書十余種,遍加考證,作《海國圖志》六十卷,通中外之異言,訂地名之沿革,諸國崇奉佛教、回教、天主教之異同源流,大山巨澤之原委分合,五天竺、俄羅斯、英吉利、佛蘭西、彌利堅、利未亞各域內區分之部落、貿易,攻戰之所長,金銀貨貝之所出,無不詳哉!言之如指諸掌,皆有據依,非憑臆說。余數十年之所欲言、所欲究者,得默深此書,可以釋然無矣!?──姚瑩《康紀行》?【解讀】魏源編撰的《海國圖志》是鴉片戰爭期間中國人睜眼看世界的典型代表。這是一部關于整個世界各國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歷史、地理、宗教、民俗等的百科全書式的著作。這段資料是姚瑩對《海國圖志》的認識和看法。姚瑩是清代文學家、思想家,清代最早開眼看世界的有識之士之一,代表作《康紀行》。?(1)《海國圖志》是在林則徐《四洲志》以往的記載及外國傳來的一些書的考證的基礎上形成的。(2)《海國圖志》內容豐富,包羅萬象,涉及世界許多國家的政治、軍事、經濟及地理位置及地貌的演變。(3)《海國圖志》所載內容有依有據,真實可信。(4)姚瑩對此書評價很高,“可以釋然無憾矣。”因為魏源所說的和所做的,正是他想說和想做的。3.魏源作《海國圖志》的目的?〔材料一〕然則欲制外夷者,必先悉夷情始;欲悉夷情者,必先立譯館,翻夷書始。?──魏源《海國圖志·議戰》?〔材料二〕未款之前,則宜以夷攻夷;即款之后,是宜師夷長技以制夷。夷之長技三:一戰艦,二火器,三養兵練兵之法。?──魏源《海國圖志·議戰》?〔材料三〕同一御敵,而知其形與不知其形,利害相百焉;同一款敵,而知其情與不知其情,利害相百焉。?──魏源《海國圖志·原敘》?〔材料四〕是書何以作?曰:為以夷攻夷而制,為以夷款夷而作,為師夷長技以制夷而作。?──魏源《海國圖志·原敘》?【解讀】《海國圖志》是當時介紹西方歷史地理最翔實的專著,對開闊人們的眼界,引導人們注意世界形勢,起了積極作用。?(1)這四段材料提出了“悉夷情”“攻夷”“款夷”“師夷”這些三個全新的概念。而“攻夷”、“師夷”的目的最終都是為了“制夷”、“以夷攻夷”。(2)魏源撰此書的針對性是很強的。他是想給國人提供一部內容豐富、知識準確的關于世界各國的百科全書式的大書,為在以后的戰爭中做到“知己知彼”。(3)“款夷”的“款”是和緩、安撫之意。“以夷款夷”就是運用非武力的和平的外交手段,聯合一國或數國以達到制止敵對國侵犯我國的目的。不能不說“以夷款夷”是具有近代外交意識的新觀念。?4.《海國圖志》中對英國君主立憲制的介紹?〔材料〕都城有公會所,內分兩所,一曰爵房①,一曰鄉紳房②。爵房者,有爵位貴人及耶穌教師處之;鄉紳房者,由庶民推擇有才識學術者處之。國有大事,王諭相,相告知爵房,聚眾公議,參以條例,決其可否,輾轉告鄉紳房,必鄉紳大眾允諾而后行,否則寢其事勿論。其民間有利病欲興除者,先陳說于鄉紳房,鄉紳酌核,上之爵房,爵房酌議可行,則上之相以聞于王,否則報罷。民間有控訐者,亦赴鄉紳房具狀,鄉紳斟酌擬批,上之爵房核定。鄉紳有罪,令眾鄉紳議治之,不與庶民同囚禁。大約刑賞,征伐,條例諸事,由爵房主議;增減課稅,籌備帑③餉則全由鄉紳主議。?──魏源《海國圖志》?【注釋】①爵房:上議院。②鄉紳房:下議院。③帑(tǎng):古時指收藏錢財的府庫和府庫里的錢財。?【解讀】鴉片戰爭剛剛結束,戰爭失敗的創傷刻骨銘心,也記憶猶新。魏源自然認為英國是中國最兇悍的敵人,同時,經過對世界地理歷史的研究,魏源也知道英國是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為此,在《海國圖志》中魏源特別用4卷的篇幅向國人重點介紹英國,這就是他的“欲制夷患,必籌夷情”的思想。?(1)議會的組成,議政過程和作用。(2)議會享有立法和組織、監督政府(內閣)等的權力,君主不直接支配國家政權。這比中國實行的君主專制政體民主和公正得多了。(3)魏源在19世紀40年代即以贊許的態度對英國的君主立憲政體作了詳細的介紹,這是極為難能可貴的。?5.魏源重視商業?〔材料〕故自昔惟意大利亞足以綱紀西洋,自意大里(意大利)裂為數國,教雖存而富強不競,于是佛郎機(法蘭西)英吉利代興。而英吉利尤熾,不務行教而專行賈,且佐行賈以行兵,兵賈相資,遂雄島夷。?──魏源《海國圖志》?【解讀】這里說明了英國之所以強大,是由于發達的商業,而發達的商業又以武力侵略為其后盾,“兵賈相資”,其結果使英國變成了強大的“島夷”。這就要學習他們重視商業,才能增強軍事實力,這樣才能使中國富強起來。?6.當時人們對《海國圖志》的認識和評價?〔材料一〕“──從解纜皖江之賁,離緒年年兩處分,太華秋高曾念我,揚州日好最思君。百年喜讀樽前兆,萬里驚看海外文(君新撰《海國圖志》)。為問景純新卜兆,有無白鶴語遙聞(君喜讀堪輿,祖考兩世皆卜葬金陵)”?──陳世,轉引高虹《放眼世界·魏源與〈海國圖志〉》?【解讀】陳世,魏源好友。陳世在得知其新撰成巨著《海國圖志》后,曾賦詩以資慶賀。“萬里驚看海外文”一句充分表達了讀到《海國圖志》時的慨嘆、驚喜的心情。?〔材料二〕“魏君可謂有志之士矣,非毅然以振國威,安邊境為己任,何其編錄之周詳,議論之激動如是哉?”?“其書羅列甚遠之國,指掌形勢,可謂奇書。”?──陳澧,轉引高虹《放眼世界·魏源與〈海國圖志〉》?【解讀】陳澧(1810—1882),字蘭甫,廣東番禺人。著名學者,曾任廣東學海堂學長27年,創立東熟學派,著有《東塾讀書記》等。1842年,魏源寫成《海國圖志》時,陳澧高度評價魏源和《海國圖志》,認為是有志之士,是奇書……?〔材料三〕備兵臺灣,有事英夷。欽奉上諭,詢英地情事。當時,策據夷囚顛林所言,繪陳圖說。而俄羅斯距英地遠近,莫能明焉,深以為恨。乃更勤求訪問。適友人魏默深貽以所著《海國圖志》,大獲我心。故乍雅之役,欣然奉使,就藏人訪西事,既得聞所未聞,且于英人近我西藏之地,與夫印度,俄羅斯之詳,蓋有征焉。?──《康紀行》?【解讀】姚瑩早年就留心西事,而此時英國人正想以鄰近諸國為跳板,覬覦西藏,而《海國圖志》中關于印度、俄羅斯記載甚詳,使姚瑩可以做到心中有數,因此他對艱難的乍雅之役“欣然奉使”,深感“大獲我心”。?〔材料四〕“魏子別我時,授我書一編。謂是《海國圖志》,幽遐靡弗宣。方今急邊防,疲氓未息肩。苦心著此書,搜討頗有年。始議戰與守,繼繪其山川,島嶼涉窮發,一一列端。況聞茲書出,市賈紛雕鐫。輦下諸要人,爭買不計錢。天聰倘易達,無予小臣。特此謝魏子,久要愧前言。”?──朱琦《寄魏默深刺史》?【解讀】朱琦,魏源好友。?朱琦把《海國圖志》編撰之艱苦和出版之盛況用一首五言古詩盡情寫出。“爭買不計錢”是當時盛況的寫照。?〔材料五〕“尤為有用之書,誠盡國之大業,不朽之盛事。”?──林昌彝,轉引《放眼世界·魏源與〈海國圖志〉》?【解讀】林昌彝,魏源好友,對魏源《海國圖志》的評價。?在19世紀40年代,《海國圖志》剛一誕生,便引來了一片贊許聲。?中學為體,西學為用?1.“中體西用”思想的起源?〔材料一〕如以中國之倫常名教為原本,輔以諸國富強之術,不更善之善者哉??──馮桂芬《校廬抗議·采西學議》?〔材料二〕今誠取西人器數之學,以衛吾堯、舜、禹、湯、文、武、周、孔之道,俾西人不敢蔑視中華。?──薛福成《籌詳芻議·變法》??????????????????????????????????????????????????????????????????????????????????????????? 〔材料三〕學校者人才所由出,人才者國勢所由強,故泰西之強強于學,非強于人也。然則欲與之爭強,非徒在槍炮戰艦也,強在學中國之學,而又學其所學也。今之學其學者,不過粗通文字語言,為一己謀衣食,彼自有其精微廣大之處,何嘗稍涉藩籬?故善學者必先明本末,更明所謂大本末而后可。以西學言之:如格致制造等學其本也,各國最重格致之學,英國格致會頗,獲益甚大,講求格致新法者約十萬人。語言文字其末也。合而言之,則中學其本也,西學其末也。主以中學,輔以西學。?──鄭觀應《盛世危言·西學》?【解讀】這三段材料是“中體西用”思想的起源?①“中”是以中國的綱常、倫理為主。“西”是以西方的先進科技為輔。“中體西用”是指把中國的倫理綱常與西方的先進科技結合起來,使中國強大。②這一主張并不是張之洞首先提出來的。1861年馮桂芬的主張可以說是“中體西用”思想的發端,以后改良派的代表人物薛福成、鄭觀應等人都進一步論述了這一主張。?2.“中體西用”思想?〔材料一〕新舊兼學。四書、五經、中國史事、政書、地圖為舊學,西政、西藝、西史為新學。舊學為體,新學為用,不使偏廢。?──張之洞《勸學篇·外篇·設學第三》?〔材料二〕中國文物制度迥異外洋①之俗,所以郅治國邦,固丕基②于勿壞者,固自有在。必謂轉危,轉弱為強之道,全由于仿習機器,臣亦不存此方隅之見,顧經國方略有全體偏端,有本有末,如疾方亟,不得不治標,非謂培補修養之方,即在是也。(標點為作者加)?──李鴻章《李鴻章全集》《置辦外國鐵廠機器折》?【解讀】《勸學篇》是張之洞的代表作。它集中地體現了張之洞的思想方法,完整地表達了張之洞的理論綱領和施政要略,既是張之洞前幾十年事業的概括和總結,也是他后十年事業的規劃和藍圖。?(1)在張之洞看來,“舊學”即“中學”指的是四書五經,即以孔孟之道為中心內容的封建主義舊文化。主要指綱常名教,封建道德。“新學”即“西學”,就是他所提出的西藝與西政。西藝包括算術、繪圖、礦治、醫學、物理、化學等。西政并不包括西方的政治制度,主要包括學校、地理、財政、武備、律例、通商、工業等。張之洞認為,舊學為體,即舊學為立國之根本;新學為用,即新學為鞏固根本的權宜手段,不得混為一談。?(2)李鴻章認為中國的國情和西方不同。中國治國的根本制度不變,就不會滅亡。可以學習西方的一些機器制造之術改變危弱局面,這就像人生病了需要補養一樣。?(3)洋務派認為中學與西學的關系是:中學為根本,西學是用來輔助中學,為鞏固封建統治秩序服務。?【注釋】①獉狉(zhēnpī):獉同“榛”。指草木叢雜,野獸出沒。?②丕(pǐ)基:大的根本。這里指中國的制度。?3.“中體西用”思想的運用?我朝處數千年未有之奇局,自應建數千年未有之奇業。若事事必拘守成法,恐日即於危弱,而終無以自強。(標點符號為作者所加)?──《李鴻章全集》第三冊?(1)在清政府面臨內憂外患的形勢之下,洋務派的代表人物都認識到列強船堅炮利技術精良,主張利用西方先進科學技術來維護清朝統治。(2)這是洋務派對“中體西用”的運用。“中體西用”成為洋務運動的指導思想。?4.洋務運動失敗的原因?〔材料一〕①各廠之設也,類依洋人成事,而中國所延洋匠。未必通才,往往僅曉粗工,不知精詣,襲跡象而遺神明。?──《光緒政要》卷二一,轉引夏東元《晚清洋務運動研究》第123頁?②中國制造,機器等局不下八九處,歷年耗費不貲,一旦用兵,仍須向外洋采購;平日工作不勤,所制不精,已可概見。?──《光緒朝東華錄》卷128?〔材料二〕①贏利甚豐的開平煤礦,當此太后萬歲壽典之時,當然不能不拿一筆“報效”出來。負責礦務局的四位道臺上奏,以董事會和股東名義報效銀三萬兩。?──孫毓棠編《工史資料》第一輯下冊,589頁,轉引夏東元《晚清洋務運動研究》,第145頁?②“官督商辦”規定“所有盈虧,全歸商認,與官無涉。”招商局原擬招商股一百萬兩,到1783年只招到四十七萬兩,招商局的行政大權完全掌握在大官僚的手里。李鴻章先后委派的朱萁昂、唐廷樞、盛宣懷、徐潤等完全操縱了招商局局務,他們利用官督商辦的制度,任意侵吞和開銷款項,結果“公款日虧,私囊日充”,招商局越辦越糟,而招商局的官僚們卻個個都成了富翁。?──李有明,沈慶生主編《中國近代史講話》,第78頁?③李鴻章所辦商務,亦無一成效可觀者,無他,官督商辦一語,累之而已。中國人最長于商,若天授焉。但使國家為之制定商法,廣通道路,保護利權,自能使地無棄財,人無棄力,國之富可立而待也。今每舉一商務,輒為之奏請焉,為之派大臣督辦焉,即使所用得人,而代大臣戕者,固未有不傷其手矣。況乃奸吏舞文,視為利藪,憑挾狐威,把持局務,其已入股者安得不寒心,其未來者安得不裹足耶?故中國商務之不興,雖謂李鴻章官督商辦主義,為之厲階可也。?──梁啟超著《李鴻章傳》第83頁?〔材料三〕于是學西文,涉重洋,日與彼都人士交接,察其習尚,訪其政教,考其風俗利病得失盛衰之由。乃知其治亂之源,富強之本,不盡在船堅炮利,而在議院上下同心,教養得法。興學校,廣書院,重技藝,別考課,使人盡其才。講農學,利水道,化瘠土為良田,使地盡其利。造鐵路,設電線,薄稅斂,保商務,使物暢其流。凡司其事者,必索精其事:為文官者必出自仕學院;為武官者必出自武學堂。有升遷而無更調,各擅所長,名副其實。與我國取士之法不同。善夫張靖達公云:“西人立國具有本末,雖禮樂教化遠遜中華,然其馴致富強亦具有體用。育才于堂堂,論政于議院,君民一體,上下同心,務實而戒虛,謀定而后動,此其體也。輪船火炮,無論竭蹶步趨,常不相及。就令鐵艦成行,鐵路四達,果足恃歟!”?──鄭觀應《盛世危言·自序》?【解讀】以上三則材料從不同的方面分析了洋務運動失敗的原因。?(1)近代工業在技術上要依賴外國侵略者,侵略者不會把好的尖端的技術傳授給中國技術人員和工人。這說明西方列強并不希望中國富強,它們不會讓中國掌握真正的先進技術。(2)企業行政管理的腐敗是導致洋務運動失敗的又一原因。具體表現在:企業的生產過程和流通過程受到封建政府的控制;封建統治者對企業的掠奪;具體辦洋務的人利用職務中飽私囊。造成的結果是:官方資本缺乏,商股裹足不前。私人資本投資的唯一目的,是追逐利潤,它不僅要按年按月分紅,還希望企業的資本積累和擴大再生產,以獲得不斷增多的利潤。但清政府經營這些企業的目的和管理者的出發點,顯然是和私人資本的目的相違背的,結果是私人資本不來,官又無投資之力,原始資本缺乏來源,資本主義積累又難以實現,這些企業的前途可以想見了。(3)洋務運動企圖靠單純引西方的先進技術和設備,而不徹底變革封建制度就讓國家富強起來,這是導致洋務運動失敗的根本原因。?維新變法思想?1.早期資產階級維新派主張變革政治制度,實行君主立憲制?〔材料一〕泰西各國設議院,每有舉措,詢謀僉同,民以為不便者不必行,民以為不可者不得強。朝野上下,同德同心,此所以交際鄰封,有我薄人,無人薄我。人第見其士馬之強壯,船炮之堅利,器用之新奇,用以雄視宇內;不知其折沖御侮,合眾志成城,制治固有本也。?──鄭觀應《盛世危言·議院上》?〔材料二〕蓋上下交則為泰,不交則為否。天生民而立之君,君猶舟也,民猶水也,水能載舟,亦能覆舟,伊古以來,盛衰治亂之機總此矣。況今日中原大局,列國通商勢難拒絕,則不得不律之以公法。欲公法之足恃,必先立議院,達民情,而后能張國威,御外侮……即英國而論,蕞爾①三島,地不足當中數省之大,民不足當中國數省之繁,而土宇日辟,威行四海,卓然為歐西首國者,豈有他哉?議院興而民志合,民氣強耳。?──鄭觀應《盛世危言·議院上》?〔材料三〕故欲行公法,莫要于張國勢。欲張國勢,莫要于得民心;欲得民心,莫要于通下情;欲通下情,莫要于設議院。中國而終自安卑弱,不欲富國強兵為天下之望國也則亦己耳,茍欲安內攘外,君國子民持公法以永保太平之局,其必自設議院始矣!?──鄭觀應《盛世危言·議院上》?【解讀】中法戰爭前后,從洋務思想中分化出早期維新思想。早期維新派不滿足洋務對西方文化所作的皮毛介紹,主張學習西方資本主義議會政治,以工商立國。這種社會思潮對洋務思想有所繼承,又有所變異,是洋務思潮的延續,又是戊戌維新思潮的前奏,是一種過渡性社會思潮。?(1)鄭觀應對西方富強原因進行分析得出,不在船堅炮利,而在西方的議院制度。(2)設議院也就是實行君主立憲制,是國家富強的根本途徑。?【注釋】①蕞(zuì)爾:小的樣子。?2.早期維新派工商立國的思想?〔材料一〕昔商君之論富強也,以耕戰為務。而西人之謀富強也,以工商為先。耕戰植其基,工商擴其用也。然論西人致富之術,非工不足以開商之源,則工又為其基,而商為其用。邇者英人經營國事,上下一心,殫精竭慮,工商之務,蒸蒸日上。其富強早于地球諸國。諸國從而效之,迭起爭雄,泰西強盛之勢,遂為亙古所未有。?──薛福成《籌洋芻議》?〔材料二〕若夫西洋諸國,恃智力以相競。我中國與之并峙,商政礦物宜籌也;不變,則彼富而我貧。考工制器宜精也;不變,則彼巧而我拙。火輪舟車電報宜興也;不變,則彼捷而我遲。約章之利病、使才之優拙、兵制陣法之變化宜講也;不變,則彼協而我孤,彼堅而我脆。?──薛福成《籌洋芻議》卷一?〔材料三〕自中外通商以來,彼族動肆橫逆,我民日受欺凌,凡有血氣孰不欲結發厲戈,求與彼決一戰哉。于是購鐵艦,建炮臺,造槍械,制水雷,設海軍,操陸陣,講求戰事不遺余力,以為而今而后庶幾水粟而山折乎。而彼族哧哧然竊笑其旁也。何則?彼之謀我,噬膏血匪噬皮毛,攻資財不攻兵陣,方且以聘盟為陰謀,借和約為兵刃。迨至精華銷竭,已成枯臘,是舉之如發蒙耳。故兵之并吞禍人易覺,商之掊克敝國無形。我之商務一日不興,則彼之貧謀亦一日不輟。縱令猛將如云,舟師林立,而彼族談笑而來,鼓舞而去,稱心饜①欲,孰得而誰何之哉?吾故得以一言斷之曰:“習兵戰不如習商戰。”?──鄭觀應《盛世危言·商戰上》?〔材料四〕夫兵之曰短,商戰之曰長。兵戰之亡速而有形,譬如風吹燈滅。商戰之亡,緩而無形。譬如油盡燈滅。有形者易備,而無形者難防。而人反畏兵戰而不畏商戰。吾知二十世紀因商戰之敗而亡國者,必較兵戰尤為甚。兵戰恃船堅炮利,火器巧捷猛烈,為戰勝品。商戰之制勝品則在擴充實業,振興商務,推廣制造,以維持國貨也。我國士大夫②于世界之趨勢,而不知以此為重,仿效改良,雖日受外人欺侮,仍然泄泄沓沓,茍且偷安。甚至割地求和,恬不為恥。?──鄭觀應《盛世危言后編》第七卷?【解讀】兩次鴉片戰爭之后,中國被迫開放,外國商品如潮水般涌入中國市場,嚴重威脅著剛剛起步的民族工商業,在這種歷史背景下,鄭觀應等人提出“欲制西人以西強,莫如振興商務”,大力呼吁在中國發展工商業。?(1)外國人重視商業,富強起來,中國忽視商業,遭受外國侵略。(2)兵戰而亡容易看見,商戰而亡不容易看見,所以重視練兵之法不如發展工商業。(3)薛福成以為與西洋諸國相遇,必恃智力相競爭。商必須變,不變則必貧窮。工必須變,不變則必愚拙。火車輪船電報必須變,不變則必行動遲緩。?【注釋】①饜(音yàn)吃飽,引申為滿足。?②(音ān):同“暗”,愚昧,糊涂。?3.變法的必要性?〔材料一〕法何以必變?凡在天地之間者,莫不變。晝夜變而成日,寒暑變而成歲;大地肇①起,流質炎炎,熱熔冰遷,累變而成地球;海草螺蛤,大木大鳥,飛魚飛鼉②,袋獸脊獸,彼生此滅,更代迭變而成世界;紫血紅血,流注體內,呼炭吸養,刻刻相續,一日千變而成生人。藉日不變,則天地人類并時而息矣。故夫變者,古今之公理也。?──梁啟超《變法通議·自序》?〔材料二〕要而論之,法者,天下之公器也;變者,天下之公理也。大地既通,萬國蒸蒸,日趨于上,大勢相迫,非可閼制。變亦變,不變亦變;亦而變者,變之權操諸已,可以保國,可以保種,可以保教。不變而變者,變之權讓諸人,束縛之,馳驟之,嗚呼,則非吾之所敢言矣!是故變之途有四,其一如日本,自變者也。其二如突厥,他人執其權而代變者也,埃及、高麗等國皆是。其三如印度,見并于一國而代變者,越南、緬甸等國皆是。其四如波蘭,見分于諸國而代變者也。吉兇之故,去就之間,其何擇焉??──梁啟超《變法通議》第一卷?【解讀】1895年清政府在中日甲午戰爭中的慘敗,給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帶來了深重災難和奇恥大辱,同時也促使中國人在昏睡、麻木、驚恐和悲憤中驚醒。以康有為、梁啟超為代表的資產階級維新派,從救亡圖存的要求出發,批判了頑固守舊思想,論證了變法維新的必要性和緊迫性。?(1)梁啟超從晝夜、寒暑、人體等這些自然現象的變化論證了“變”這一恒久不變的思想。(2)以日本、埃及、印度等國為例,論證了變法的必要性;可以保國、保種、保教。指出不變法就會亡國。?【注釋】①肇(zhào)開始。②鼉(tuó):爬行動物,是鱷魚的一種。?〔材料三〕夫物新則壯,舊則老;新則鮮,舊則腐;新則活,舊則板;新則通,舊則滯;物之理也。法既積久,弊必叢生,故無百年不變之法。況今茲之法,皆漢、唐、元、明之敝政,何嘗為祖宗之法度哉?又皆為胥吏舞文作弊之巢穴,何嘗有絲毫祖宗之初意哉?今托于祖宗之法,固已誣祖宗矣。且法者所以守地者也,今祖宗之地既不守,何有于祖宗之法乎?夫使能守祖宗之法,而不能守祖宗之地,與稍變祖宗之法,而能守祖宗之地,孰得孰失,孰重孰輕,殆不待辨矣。?──康有為《上清帝第六書》?【解讀】此上書即《應詔統籌全局折》。這是維新派的施政綱領。?康有為認為必須變法。理由一,自然事物只有不斷變化才能發展、強大、新鮮。法制也要隨時勢的變化而變化。理由二,法律制度是維護祖宗統治的。但今天的法律制度使祖宗統治不能維持,變與不變這是非常清楚的事。?4.維新派反對君主專制,倡導君主立憲的主張?〔材料一〕臣竊聞東西各國,皆以立憲法開國會之故。國會者,君與民共議一國之政法也。蓋自三權鼎立之說出,以國會立法,以法官司法,以政府行政,而人主總之……人主尊為神圣,不受責任,而政府代之,東西各國皆行此政體,故人君與千百萬國民,合為一體,國安得不強?吾國行專制政體,一君與大臣數人共治其國,國安得不弱?……今變行新法,固為治強之計,然臣竊聞謂政有本末,不先定其本而徒從事于其末,無當也。……立行憲法,大開國會,以庶政與國民共之,行三權鼎立之制,則中國之治強,可計日待也。?──康有為《請定立憲開國會折──代內閣學士闊普通武》?〔材料二〕變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興,在開學校;學校之立,在變科舉,而一切要成,在變官制。?──梁啟超《變法通議》?〔材料三〕生民之初,本無所謂君臣,則皆民也。民不能相治,亦不暇治,于是共舉一民為君。夫日共舉之,則非君擇民,而民擇君也。夫日共舉之,則因有民而后有君。君,末也;民,本也。天下無有因末而累及本者,亦豈可因君而累及民哉?夫日共舉之,則且必可共廢之。君也者,為民辦事者也;臣也者,助辦民事者也。賦稅之取于民,所以為辦民事之資也。如此而事猶不辦,事不辦而易其人,亦天下之通義也。?──譚嗣同《仁學下》?〔材料四〕秦以來之為君,正所謂大盜竊國者耳。國誰竊?轉相竊之于民而已。既已竊之矣,又惴惴然恐其主之或覺而復之也,于是其法與令毛而起,質而論之,其什八九皆所以壞民之才,散民之力,離民之德者也。斯民也,固斯天下之真主也,必弱而愚之,使其常不覺,常不足以有為,而后吾可以長保其所竊而永世。?──嚴復《辟韓》?【解讀】以上四則材料是維新派代表人物抑君權、張民權的主張。?(1)康有為特別著重在改革封建專制制度和制定資本主義法律上,認為它是變法問題的核心和關鍵。(2)梁啟超認為變法的關鍵在于變革封建官制。(3)材料三中譚嗣同認為:君主原來也是人;君是由民推舉出來的,民也可以把君廢掉;被舉出來為老百姓辦事的君不但不給老百姓辦事反而壓迫老百姓,百姓可以重新推舉君主,這是理所應當的事。(4)針對韓愈《原道》里對君主的吹捧,嚴復揭露君對民的苛求與殘暴,嚴復指出:君不是救世主,而是竊國大盜。?5.戊戌變法失敗的原因?〔材料一〕西后待皇上無不疾聲厲色,少年時每日呵斥之聲不絕,稍不如意,常加鞭撻,或罰令長跪。故積威既久,皇上見西后如對獅虎,戰戰兢兢,因此膽為之破,至今每聞鑼鼓之聲,或聞吆喝之聲,或聞雷輒變色云。?──梁啟超《變法通議》?〔材料二〕夫皇上既知法之當變矣,既以康有為之言為然矣,而為能斷然行之。必有藉于群眾之議者何也,蓋知西后之相忌,故欲藉眾議以行之,明此事非出于室上及康有為之私見也。而諸臣之敢屢次抗拂上意者,亦恃西后為護符,欺皇上之無權也。?──梁啟超《變法通議》?【解讀】這兩則材料顯示出變法失敗的根本原因是維新派軟弱,不敢發動依靠人民,依靠的是一個無實權的光緒皇帝。材料顯示光緒非常懼怕慈禧太后,看見她就像見到老虎和獅子一樣。材料二說皇上不敢直接變法,而是憑借大臣們的意見,是因為懼怕西后,而大臣有西后的支持,屢次違背皇上的意思。?〔材料三〕故今綜全國大臣之種類而論之,可分為數種類:其一瞢然不知有所謂五洲者,告以外國之名,猶不相信,語以外患之危急,則曰此漢奸之危言悚聽耳,此一種也。其二則亦知外患之可憂矣,然自顧已七八十之老翁矣,風燭殘年,但求此一二年之無事,以后雖天翻地覆,而非吾身之所及見矣,此又一種也。其三以為即使吾及身而遇亡國之事,而小朝廷一日尚在,則吾之富貴一日尚在,今若改革之論一倡,則吾目前已失舞弊之憑借。且自顧老朽為不能任新政,必見退黜,故出死力以爭之,終不以他年之大害,易目前之利也,此又一種也。嗚呼!合國握持政柄之人,無一人能出此三種之外者,而改革黨人乃欲奮螳臂而與之爭,譬猶孤身入重圍之中,四面楚歌,所遇皆故,而欲其無敗衄也得乎。?──梁啟超《變法通議》?【解讀】這段材料把清朝的大臣分為三類人:一類是夜郎自大,愚昧無知的人,第二類是只顧眼前利益,因為自己馬上就要退休了,以后哪怕國家亡國,與己無關。第三類是害怕變法會危及自己的利益,極力反對。?朝廷反對派勢力遠遠大于改革者力量,這是變法失敗的原因之一。?【注釋】衄(nǜ):鼻子流血。?〔材料四〕同月梁啟超等聯合舉人百余人,連署上書,請廢八股取士之制,書達于都察院,都察院不代奏,達于總理衙門,總理衙門不代奏。當時會試舉人集輦轂下者將及萬人,皆與八股性命相依,聞啟超等此舉,嫉之如不共戴天之仇,遍播謠言,幾被毆擊。?──梁啟超《變法通議》?〔材料五〕于四月二十三日,皇上下詔定國是。決行改革,于是諸臣上奏,雖不敢明言改革之非,而腹誹益甚。五月初皇上下詔廢八股取士之制,舉國守舊迂謬之人,失其安身立命之業,自是日夜相聚,陰謀與新政為敵之術矣。?──梁啟超《變法通議》?【解讀】材料四和材料五顯示出改革觸犯了頑固守舊勢力的利益,他們痛恨改革,百般阻撓和破壞,這也是改革失敗的原因。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