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2016教學參考】歷史材料與解析:人教版歷史必修3 第16課三民主義的形成與發展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2016教學參考】歷史材料與解析:人教版歷史必修3 第16課三民主義的形成與發展

資源簡介

第16課 三民主義的形成與發展
?
三民主義的提出
?
1.孫中山的早期改良思想
?
〔材料〕竊嘗深維歐洲富強之本,不盡在于船堅炮利、壘固兵強,而在于人能盡其才,地能盡其利,物能盡其用,貨能暢其流──此四事者,富國之大經,治國之大本也。我國欲恢擴宏圖,勤求遠略,仿行西方以籌自強,而不急于此四者,徒惟堅船利炮之是務,是舍本而圖其末也。所謂人能盡其才者,在教養有道,鼓勵有方,任使得法也;所謂地能盡其利者,在農政有官,農務有學,耕耨①有器也;所謂物能盡其用者,在窮理日精,機器日巧,不作無益以害有益也;所謂貨能暢其流者,在關卡之無阻難,保商之有善法,多輪船鐵路之載運也。
?
夫人能盡其才則百事興,地能盡其利則民食足,物能盡其用則材力豐,貨能暢其流則財源裕。故曰:此四者,富強之大經,治國之大本也。四者既得,然后修我政理,宏我規模,治我軍實,保我藩邦,歐洲其能匹哉!
?
──孫中山《上李鴻章書》(1894.6)
?
【解讀】《上李鴻章書》是孫中山1894年給清朝洋務大臣李鴻章的上書,它是孫中山改良思想的集中反映。
?
孫中山12歲時,在其兄孫眉的資助下,前往檀香山學習醫學,在美、英教會學校接受歐洲式的教育,初步接觸西方思想。1886~1892年,在廣州、香港等地開辦醫館,他進一步學習和了解西方的自然科學和資產階級社會政治學說,西方的富強激發了他的愛國主義思想。其間,他結識了著名的改良主義者何啟、鄭觀應等,受他們的影響,孫中山希望清政府能實行自上而下的變革,走上變法圖強的道路。
?
這條資料的意思是,歐洲富強的根本,并不是船堅炮利、壘固兵強,而在于人能盡其才,地能盡其利,物能盡其用,貨能暢其流,這才是強國的根本。不抓住這四個方面而去講求船堅炮利,這是舍本求末的做法。人盡其才就是要在人的教育、鼓勵和選拔任用上,要方法得當,充分發揮個人的才能;地能盡其利就是農政要有專人管理,學習先進務農方法,使用先進的務農工具;物能盡其用就是要精益求精,制造機器要盡量機巧,不讓無用的浪費損害物器功用的發揮;貨暢其流就是要貨物在關卡暢通無阻,保護工商業的利益,多造輪船修鐵路使貨物更加流暢。這四個方面是使國家富強的主要途徑,使國家大治的根本。作到了這些以后,國家百事興、民衣食足、材力豐、財源富裕,然后進行國家改革,擴大我國規模,增強軍隊力量,保護我們的藩邦,歐洲難道能與我們相匹敵嗎?
?
(1)孫中山早年就有強烈的愛國思想和資本主義意識,而且付諸行動;(2)早期孫中山對腐敗沒落的滿清政府還抱有政治幻想,看不到封建勢力與資產階級的根本對立,企圖通過清政府而實現他的強國之夢。但這次上書并未引起李鴻章的重視,清政府只任他觀察農政的職務,使孫中山深受打擊,感到失落,他再次游歷歐、美,尋求救國之路。
?
【注釋】①耨:音nòu,古代鋤草的器具。
?
2.興中會的成立和“振興中華”口號的提出
?
〔材料一〕中國積弱,非一日矣!上則因循茍且,粉飾虛張;下則蒙昧無知,鮮能遠慮。近之辱國喪師,剪藩①壓境,堂堂華夏不齒②于鄰邦,文物冠裳被輕于異族。有志之士,能無撫膺!夫以四兆③蒼生之眾,數萬里土地之饒,固可發奮為雄,無敵于天下。乃以庸奴誤國,荼毒蒼生,一蹶不興,如斯之極。方今強鄰環列,虎視鷹瞵④,久垂涎于中華五金之富,物產之饒。蠶食鯨吞,已效尤于接踵;瓜分豆剖,實堪慮于目前。有心人不禁大聲疾呼,亟拯斯民于水火,切扶大廈之將傾。用特集會眾以興中,協賢豪而共濟,抒此時艱,奠我中夏。仰諸同志,盍自勉旃⑤!謹定規條,臚⑥列如左:
?
是會之設,專為振興中華、維持國體起見。蓋我中華受外國欺凌,已非一日。皆由內外隔絕,上下之情罔通,國體抑損而不知,子民受制而無告。苦厄日深,為害何極!茲特聯絡中外華人,創興是會,以申民志而扶國宗。
?
──孫中山《檀香山興中會章程》(1894.11.24)
?
〔材料二〕聯盟人某省某縣某人,驅除韃虜⑦,恢復中國,創立合眾政府,倘有貳心,神明鑒察。
?
──孫中山《檀香山興中會盟書》(1894.11.24)
?
【解讀】檀香山興中會是由孫中山發起成立的中國第一個資產階級革命團體。自上書李鴻章失敗后,給孫中山的思想刺激很大,他感到清政府是強國富民的阻力。于是他于1894年11月24日在檀香山成立了興中會,意圖推翻滿清統治。
?
材料一的意思是:中國今日的貧弱,并不是一日形成的。是因為上層統治者守舊不前,粉飾太平,虛張聲勢;下層蒙昧無知,很少能深謀遠慮。近年來割地賠款,喪國辱師,使堂堂的中國在鄰國都不愿提起,古遠文明而被其他民族輕視。凡有志氣的人士都捶胸感嘆!以中國四萬萬人口,數萬里富饒的國土,固守發憤就可以稱雄天下,無人能敵。現在滿清政府這些庸庸無為之輩貽誤國家,荼毒百姓,一蹶不振到極點。現在列強環顧四周,對我國的富足,物產的富饒垂涎已久。對我們蠶食鯨吞一個接著一個;瓜分豆剖到現在這種狀況實在令人擔憂。有心于國家的人大聲疾呼,百姓處于水深火熱之中,國家將到崩潰的地步,已經非救不可了。希望各位同志,要自強自勉。定下左邊這些條規(古文書寫時是右起豎寫):設立興中會,就是為了振興中華、維持我們的國體。我國受外國欺凌,已非一日。都是因為內外隔絕、上下訊息渠道不暢造成的。國體受到損害而不知道,百姓受到壓制而無處訴說。日復一日,造成了很大的危害。茲聯絡中外華人,創立興中會,申民志而匡扶國家。
?
(1)從這個章程結合當時的歷史背景分析,興中會是一個資產階級愛國革命團體。它是代表中國剛剛發展起來的民族資產階級的利益,為全民族請命。(2)從章程可以看出,他們已經認識到滿清政府的腐敗無能,是導致中國落后的根源。提出了反對滿清政府統治的思想。興中會的主要任務就是“協豪賢奠我華夏”。(3)它第一次提出了“振興中華”的口號,為當時的社會注入了一個新的希望。(4)這個章程也表明了孫中山的思想已經由謀求改良發展到革命救國。興中會成立后,他即謀劃1895年在廣州發動起義,但因消息泄露,他被迫流浪歐洲,在英國遭到清朝駐英使館的迫害,1896年10月11日被綁架囚禁12天,后經他在西醫書院的英籍老師康德黎博士獲營救,寫下了《倫敦被難記》,使他徹底拋棄了和平改良思想,更加堅定地走上了以革命謀求改變中國面貌的道路。他說:“吾黨于是撫然長嘆,知和平之法無可復施,然望治之心愈堅,要求之念愈切,積漸而知和平之手段,不得不稍易以強迫。”
?
【注釋】①剪藩:指列強割地要求。②齒:啟齒,談及。③兆:數目,指一百萬。④瞵(音lín):瞪著眼睛看。⑤旃(音zhān):助詞,“之焉”的合音。⑥臚(音lú)列:列舉。⑦韃虜:這里指滿洲貴族統治者。
?
3.孫中山對“三民主義”的解釋
?
〔材料〕民族革命的緣故,是不甘心滿洲人滅我們的國,主我們的政,定要撲滅他的政府,光復我們民族的國家。這樣看來,我們并不是恨滿洲人,是恨害漢人的滿洲人。假如我們實行革命的時候,那滿洲人不來阻害我們,決無尋仇之理。……如果滿人始終執迷,仍然要把持政權,制馭漢族,那就漢族一日不死,一日不能坐視的!
?
中國數千年來都是君主專制政體,這種政體,不是平等自由的國民所堪受的。要去這政體,不是專靠民族革命可以成功。……至于著手的時候,卻是同民族革命并行。我們推倒滿洲政府,從驅除滿人那一面說是民族革命,從顛覆君主政體那一面說是政治革命,并不是把來分作兩次去做。講到那政治革命的結果,是建立民主立憲政體。……外人斷不能瓜分我中國,只怕中國人自己瓜分起來,那就不可救了!所以我們定要由平民革命,建國民政府。
?
社會問題在歐美是積重難返,在中國卻還在幼稚時代,但是將來總會發生的。到那時候收拾不來,又要弄成大革命了。我們實行民族革命、政治革命的時候,須同時想法子改良社會經濟組織,防止后來的社會革命,這真是最大的責任。……歐美各國,善果被富人享盡,貧民反食惡果,總由少數人把持文明幸福,故成此不平等世界。……歐、美為其不能解決社會問題?因為沒有解決土地問題。……解決的法子,社會學者所見不一,兄弟所最信的是定地價的法,比方地主有地價值一千元,可定價為一千,或多至二千,就算那地將來因交通發達價漲至一萬,地主應得二千,已屬有益無損;贏利八千,當歸國家。這于國計民生,皆有大益。少數富人把持壟斷的弊竇自然永絕,這是最簡便易行之法。
?
──孫中山《民族的、國民的、社會的國家》(1906.12.2)
?
【解讀】《民族的、國民的、社會的國家》一文是孫中山1906年12月2日在東京舉行的《民報》創刊周年慶祝大會上發表的演說,這是繼1905年10月《民報·發刊詞》系統提出三民主義思想之后,孫中山自己對三民主義思想作的闡釋,是研究孫中山三民主義思想的重要參考資料。
?
材料通篇對三民主義思想做了具體闡釋:(1)民族主義是用暴力手段推翻以滿洲貴族為首的清政府的統治,改變它一貫推行的民族歧視和民族壓迫反動政策,建立起獨立的民族國家。(2)民權主義是經由平民革命推翻君主專制政體,建立民主立憲政體。(3)民生主義是解決社會問題,提出解決民生的辦法是核定地價,即現有所屬歸原主,漲價歸公。
?
從材料中我們可以看出:(1)孫中山的三民主義首先劃清了民族主義和單純“反滿”思想的界限,反映了中國社會歷史發展趨勢,代表了民族資產階級打破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枷鎖的要求。(2)孫中山的民權主義不但劃清了資產階級民主主義同資產階級改良主義的界限,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批判了西方的政治制度,表現了對人民民主權利的關懷。(3)他的民生主義反映了中國民族資產階級發展資本主義的強烈愿望,看到土地問題對民主主義革命的重大關系,觸及了西方社會制度的弊端的根源是勞資間的矛盾和對立。
?
但是,從材料分析也可以發現:(1)他的民族主義缺乏明顯的反對帝國主義內容,過分地強調推翻滿清政府統治,掩蓋了帝國主義這個中國民族革命的真正敵人。(2)沒有看到清政府實際是中國封建地主階級的代表,沒有看到君主專制政體實際是封建地主階級的統治,從而沒有把土豪劣紳、封建地主作為革命的對象,所以,他分不清革命的力量,弄不清革命的目標,導致了辛亥革命之后袁世凱篡權、護國、護法運動的失敗。(3)他不愿去觸動封建地主的土地所有制,所以他的民生主義、核定地價,其實是一種主觀空想,根本不可能實現,這也表現了資產階級的軟弱性、不徹底性。
?
《中華民國臨時約法》
?
1.章炳麟《駁康有為論革命書》
?
〔材料〕長素①以為“中國今日之人心,公理未明,舊俗俱在,革命以后,必將日尋干戈,偷生不暇;何能變法救民,整頓內治!”夫公理未明,舊俗俱在之民,不可革命,而獨可立憲,此又何也?豈有立憲之世,一人獨圣于上,而天下皆生番野蠻者哉?雖然,以此譏長素,則為反唇相稽,校軫②無己,吾曰不可立憲,長素猶曰不可革命也。則應之曰:人心之智慧,自競爭而后發生。今日之民智,不必恃他事以開之,而但恃革命以開之。
?
且勿舉華、拿二圣,而舉明末之李自成。李自成者,迫于饑寒,揭竿而起,固無革命觀念,尚非今日廣西會黨③之儕也。然自聲勢稍增,而革命之念起。革命之念起,則剿兵④、救民⑤、賑饑、濟困之事興,豈李自成生而有是志哉?競爭既久,知此事不可已也。雖然,在李自成之世,則賑饑、濟困為不可已;在今之世,則合眾、共和為不可已。是故以賑饑濟困結人心者,事成之后,或為梟雄;以合眾、共和結人心者,事成之后,必為民主。民主之興,實由時勢迫之,而亦由競爭以生此智慧者也。
?
然則公理之未明,即以事革命明之。舊俗俱在,即以革命去之。革命非天雄大黃⑥之猛劑,而實補瀉兼備之良藥矣!
?
──章炳麟《駁康有為論革命書》
?
【解讀】章炳麟(1869—1936)中國民主革命家、思想家、學者。初名學乘,字枚叔,后改名絳,號太炎,浙江余杭人。革命文章有《駁康有為論革命書》和為鄒容的《革命軍》寫的序。他的《駁康有為論革命書》,是革命派與保皇派開始思想大論戰之前的一篇重要文章。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春,康有為接到保皇會在南北美洲華商的書信,對其中的革命思想非常驚恐。面對保皇會內部出現的革命傾向,他撰寫了《答南北美洲諸華商論中國只可行立憲不可革命書》的公開信,力圖論證中國絕對不可能實現民主共和,絕對不可以放棄對光緒皇帝的希望。章太炎看到此文后,于1903年寫了《駁康有為論革命書》,對康有為的保皇謬論進行了無情駁斥。以上資料就是引自該文,駁斥的是康有為的革命會引起混亂無益于改變落后面貌說。
?
(1)章太炎是個堅定的資產階級革命派,具有以革命救中國的堅定決心。(2)材料駁斥了康有為革命引起混亂不能改變中國落后面貌的觀點,以李自成領導的明末農民起義為例,論證了人們思想的文明和進步只能從競爭(斗爭)中來這一唯物主義思想,鮮明地指出了只有革命,才是救國救民的良藥。這在當時抨擊保皇派反動觀點,澄清人們的思想,堅定革命意志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
【注釋】①長素:康有為號長素。②校軫(音zhěn):糾纏。指辯論。③廣西會黨:指清末廣西的三合會、天地會、洪門、忠義堂等秘密團體,提出過“殺光緒帝”,替太平天國復仇等反清口號。④剿兵:消滅官兵。⑤救民:指李自成起義軍在1640年后提出“均田免賦”等解救民困的口號。⑥天雄大黃:中藥名。康有為致諸華僑書將中國比做危重病人,必須用天雄大黃來“起沉疴而瀉和疾”,等光緒帝復辟“用專制之權變法,乃今最適時之靈藥”;民主則被比做人參白術一類補藥,要等到變法之后再實行。他認為革命只會引起“糜爛之爭”,根本不合當時國情。
?
2.革命派與保皇派的唇槍舌戰
?
〔材料〕近日《新民叢報》將本年《開明專制論》、《申論種族革命與政治革命之得失》諸篇合刊為《中國存亡一大問題》。本報以為中國存亡誠一大問題,然使如《新民叢報》所云,則可以立亡中國。故自第四期以下,分類辯駁,期與我國民解決此大問題。茲先將辯論之綱領,開列于下,以告讀者:
?
一、《民報》主共和;《新民叢報》主專制。
?
二、《民報》望國民以民權立憲;《新民叢報》望政府以開明專制。
?
三、《民報》以政府惡劣,故望國民之革命;《新民叢報》以國民惡劣,故望以政府專制。
?
四、《民報》望國民以民權立憲,故鼓吹教育與革命,以求達其目的;《新民叢報》望政府以開明專制,不知如何方副其希望。
?
五、《民報》主張政治革命,同時主張種族革命;《新民叢報》主張政府開明專制,同時主張政治革命。
?
六、《民報》以為國民革命,自顛覆專制而觀,則為政治革命,自驅除異族而觀,則為種族革命;《新民叢報》以為種族革命與政治革命不能相容。
?
七、《民報》以為政治革命必須實力;《新民叢報》以為政治革命只須要求。
?
八、《民報》以為革命事業專主實力,不取要求;《新民叢報》以為要求不遂,繼以懲警。
?
九、《新民叢報》以為懲警之法,在不納租稅與暗殺;《民報》以為不納租稅與暗殺,不過革命實力之一端,革命須有全副事業。
?
一、《新民叢報》詆毀革命而鼓吹虛無黨;《民報》以為凡虛無黨皆以革命為宗旨,非僅以刺客為事。
?
一一、《民報》以為革命所以求共和;《新民叢報》以為革命反以得專制。
?
一二、《民報》鑒于世界前途,知社會問題必須解決,故提倡社會主義;《新民叢報》以為社會主義,不過煽動乞丐流民之具。
?
以上十二條,皆辯論之綱領。《民報》第四號刻日出版,其中數條皆已解決。五號以下,接連辟駁,請我國民平心公決之。
?
──《民報》,第三號號外(1906年4月18日)
?
【解讀】同盟會成立后,以《民報》為主要陣地的革命派與以《新民叢報》為陣地的保皇派于1906年~1907年間展開了一場針鋒相對的論戰,這是繼戊戌變法維新派與保守派論戰之后,中國近代史上的又一次資產階級性質的思想大解放運動。革命派代表孫中山、章太炎等和保皇派代表康有為、梁啟超等都參加了這次論戰。上述資料是1906年《民報》第三號發的號外,列舉了這次論戰的十二條論戰綱領,標志著這場論戰正式開始。
?
材料分析,這十二條內容可歸結為三個方面:一、要不要革命,要不要暴力推翻清政府的統治。革命派主張政治革命與種族革命是革命的兩個方面,革命必須教育發動國民,實行暴力革命;保皇派認為種族革命與政治革命不能同時進行,不能推翻君主專制。二、要不要共和。革命派認為,革命的目的就是要以民權建立共和政體;保皇派認為必須實行君主專制。三、要不要解決社會問題,即解決土地問題,消除貧富差距。
?
(1)實質上,雙方爭論的根本問題,就是要不要實行三民主義。(2)這場論戰,實際是資產階級民主派與改良派的一次思想碰撞,它是革命勢力與反革命勢力的政治較量。(3)這次論戰,客觀上不僅使三民主義思想得到進一步豐富和發展,而且也使三民主義思想得到廣泛傳播,為辛亥革命的發動作了輿論和思想準備。
?
3.《中華民國臨時約法》
?
〔材料〕《中華民國臨時約法》(1912.3.11)
?
第一章總綱
?
第一條:中華民國由中華人民組織之。
?
第二條:中華民國之主權,屬于國民全體。
?
第三條:中華民國領土為二十二行省、內外蒙古、西藏、青海。
?
第四條:中華民國以參議院、臨時大總統、國務員、法院行使其統治權。
?
第二章人民
?
第五條:中華民國人民一律平等,無種族、階級、宗族之區別。
?
第六條:人民得享有左列各項之自由權:身體、家宅、財產、言論、著作、刊行及集會、結社、書信秘密、居住遷徙、信教之自由。
?
第七條至第十四條:人民有請愿、訴訟、考試、選舉及被選舉之權;人民依法律有納稅、服兵之義務。
?
……
?
第三章參議院
?
第十六條:中華民國之立法權,以參議院行之。
?
……
?
第四章臨時大總統、副總統
?
第二十九條:臨時大總統副總統由參議院選舉之,以總員四分之三以上出席,得票滿投票總數三分之二以上者為當選。
?
第三十條:臨時大總統代表臨時政府、總攬政務,公布法律。
?
……
?
第三十七條:臨時大總統代表全國,接受外國之大使公使。
?
……
?
第四十一條:臨時大總統受參議院彈劾后,由最高法院全院審判官互選九人,組織特別法庭審判之。
?
……
?
第五章國務員
?
第四十三條:國務總理及各部總長,均稱為國務員。
?
第四十四條:國務員輔佐臨時大總統,負其責任。
?
……
?
第四十七條:國務員受參議院彈劾后,臨時大總統應免其職,但得交參議院復議一次。
?
第六章法院
?
……
?
第五十一條:法官獨立審判,不受上級官廳之干涉。
?
……
?
第七章附則
?
……
?
第五十四條:中華民國之憲法,由國會制定,憲法未施行以前,本約法之效力與憲法等。
?
……
?
──《中華民國臨時約法》
?
【解讀】《中華民國臨時約法》頒布于1912年3月11日,分為總綱、人民、參議院、臨時大總統副總統、國務員、法院和附則七章五十六條。
?
從內容可以看出:①它是我國第一部帶有資產階級性質的憲法。《臨時約法》規定了參議院、臨時大總統副總統(國務員)和法院分行國家的立法、行政和審判權,這體現了資產階級的民主制度和三權分立的原則。②它規定了人民享有的各項權利,體現了“主權在民”的思想,這在我國歷史上也是空前的,在當時極大地鼓舞了人民的斗爭士氣,是一面革命的旗幟。③它是中華民國當時的最高法律,在形式上具有了現代憲法的雛形。④它是一部不完備的憲法,它沒有規定當時國家的根本任務,沒有提出反帝反封建等革命綱領,也沒有為人民行使權利規定保障措施。從而使這部憲法性質的《臨時約法》在革命后期,并沒有約束住袁世凱的獨斷專行和復辟行為,成為一張廢紙而被最終廢除。
?
總之,《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的頒布是中華民國政治制度上一大創新,在當時具有積極的進步意義。毛澤東評價道:“民國元年的《中華民國臨時約法》在那個歷史時期是一個比較好的東西,當然是不完全的、有缺點的,但它帶有革命性、民主性。”
?
4.康有為走向尊孔復古
?
〔材料一〕夫共和之立國也,去其治我者,而令人民之自治也。夫欲人民之自治至難矣,所謂自治者,孔子所謂克己復禮,佛所謂而難降伏其心也,人人皆栝①自治,蠢迪檢押,進而上之,無險②之心,無愁苦之意,乃所謂共和也。故共和者,以道德為先,以政治為后者也。今所模歐師美者,皆其法制而無有道德也。……夫歐、美之政俗,自有其道德維持之,今但模仿其政俗之末,而失其道德之本,此其政俗所以在歐、美成功之效,而在我為敗壞之由。
?
……而后生新學,驟睹歐、美學說之富且③琦④也,浸淫灌注之,不暇思其流弊也。又未深思細考其宜于中國否也,又深憤政府之無道,而思有以救之也,于是大裨販歐、美之新貨,運為舶來品之異珍,舉國之后生新學憤政府有同情也,忽見舶來品之新奇也,皆以為神方圣藥,服之可起死還生焉。于是舉歐、美人之自由自治平等革命共和民主之說,日昌洋而光大之,展轉販售,彌漫全國,遂以有今日之大亂也,遂以全法歐、美而盡棄國粹也。
?
──康有為《中國顛危誤在全法歐美而盡棄國粹說》(1913.7—8)
?
〔材料二〕頃自晚清以來,學官改法,謬不讀經,至于共和,丁祭不祀,乃至天壇經年曠祭……禮壞樂崩久也。……昔之士大夫雖無政無學,然或謹守自好,或以詩文金石古董為娛樂;今則消晝夜于麻雀,合官僚以狎邪,耳不聞道德之經,口不講政治之學,情類乞丐,行同劫盜,惟有歐衣西食,免冠馬車,以為歐、美在茲矣,此復安得謂之國呼?豈非無教為之呼?故今欲救人心、美風俗,惟有亟定國教而已;欲定國教,惟有尊孔而已。
?
──康有為《以孔教為國教配天議》(1913年4月)
?
【解讀】辛亥革命以后,康有為的思想發生了很大變化,他由資產階級維新派走向尊孔復古的道路。《中國顛危誤在全法歐美而盡棄國粹說》、《以孔教為國教配天議》是他在這一時期的兩篇代表文章,集中表現了他的尊孔復古思想。
?
(1)康有為不了解資本主義取代封建統治的歷史潮流,不理解民主政治取代封建專制是歷史的必然。僅憑一些革命中的消極現象,就否定辛亥革命。(2)康有為的思想集中代表了復辟勢力對革命的肆意攻擊。他把社會的動蕩,歸罪于革命者的革命行為。(3)康有為認為造成這些現象的另一個原因是學習選擇不當,進而為他在學校設立孔教科目立下基礎。康有為認為,要改變當時的社會面貌,必須定國教,尊孔復古。
?
正是在這種思想的指導下,他在1913年應北京孔教會的邀請,擔任了孔教會的主席,而且上書教育局,要求在學堂開設孔教科目,抵制革命思想。并建議袁世凱祭拜孔廟,參與了弟子張勛的復辟活動,以致晚年成了歷史進步的阻礙力量。
?
【注釋】①櫽(音yǐn)栝:也作隱括,矯正木材彎曲或不平直的器具;(就原有文章、著作)剪裁改寫。②诐(音bì):偏頗;邪僻;狡辯。③瓌(音guī):珍奇;像玉的石頭。④琦:一種美玉;不平凡的,珍奇的。
?
舊三民主主義發展為新三民主義
?
1.孫中山思想的再次轉變
?
〔材料一〕是故受屈人民當聯合受屈人民以排橫暴者。如是,在歐洲則露(按:即俄國。)獨(按:即德國)為受屈者之中堅,英佛(按:即英、法。)為橫暴者之主干;在亞洲則印度、支那為受屈者之中堅,而橫暴者之主干亦為英佛;而米國(按:即美國。)或為橫暴者之同盟,或為中立,而必不為受屈者之友朋,則可斷言也。惟日本則尚在不可知之數。
?
──孫中山《支那革命為歐洲列強所最忌──致犬養毅書》(1923.11.16)
?
〔材料二〕顧吾國之大患,莫大于武人之爭雄,南與北如一丘之貉,雖號稱護法之省,亦莫肯俯首法律及民意之下。故軍政府雖成立,而被舉之人多不就職,即對于非常會議,猶莫肯明示其尊重之意。內既不能謀各省之統一,外何以得友邦之承認。
?
──孫中山《辭大元帥職通電》(1918.5.4)
?
〔材料三〕革命行動,欠缺人民心力,無異無源之水、無根之木。……因此吾人欲證實民族主義實為健全之反帝國主義,則當努力于贊助國內各種平民階級之組織,以發揚國民之能力。蓋惟國民黨與民眾深切結合之后,中國民族之真正自由與獨立,始有可望也。……故國民革命之運動,必持全國農夫、工人之參加,然后可以決勝,蓋無可疑也。
?
──《孫中山選集》下卷,第475~527頁,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
?
【解讀】材料一是孫中山寫給日本友人、剛進入日本內閣的犬養毅的信,信中孫中山在分析了國際形勢后,指出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后,世界大勢已經發生變化,亞洲被壓迫民族已經覺醒,俄國則成為“歐洲受屈人民之救主,而強權者之大敵”,甚至受屈更甚的亞洲人民也“不得不望于蘇俄”,未來的戰爭肯定是“公理與強權之戰”,而非“黃白之戰”或“歐亞之戰爭”,建議日本政府支持中國革命,承認蘇俄。
?
材料三是孫中山在袁世凱死后,要求北京政府恢復被毀棄的“約法”和國會,竟遭到已經竊取了北京政府大權的北洋軍閥段祺瑞的拒絕。1917年7月,孫中山帶領受革命黨人影響的海軍第一艦隊和部分議員從上海南下廣州,建立大元帥府,10月,護法戰爭開始。然而,開始響應大元帥的西南軍閥,只是想借孫中山提高自己的名聲,對軍政府事事掣肘,甚至公然排斥孫中山,使命令不能出大元帥府。孫中山毅然于1918年離開廣州,并通電辭去大元帥一職,即《辭大元帥職通電》,認識到“南與北如一丘之貉”。
?
(1)孫中山終于看到,帝國主義是我國革命的大敵。這一態度,于他在辛亥革命時期對英美帝國主義抱有幻想,希望帝國主義不要干涉中國革命,甚至不惜以承認帝國主義在中國已得特權為代價,企圖獲得他們對革命的支持。然而,面對帝國主義對中國革命的種種破壞,特別是俄國十月革命的成功,孫中山逐步承認到,帝國主義是中國革命的大敵。但他還沒有認清日本帝國主義的真實面目。(2)南北軍閥都是革命的對象,這是在護法運動失敗后,孫中山總結的教訓。在此以前,他一度把封建軍閥作為革命的依靠力量。(3)孫中山認識到工農力量對中國革命的重要性。俄國十月革命的勝利和中國共產黨領導工農在南方革命的成果,使孫中山看到了革命的希望,逐漸認識到工農才是中國革命的真正力量,從而為他制定聯俄、聯共、扶助農工三大政策,提出新三民主義,為改組國民黨打下基礎。
?
2.毛澤東論舊三民主義和新三民主義
?
〔材料〕這種三大政策的三民主義,革命的三民主義,新三民主義,真三民主義,是新民主主義的三民主義,是舊三民主義的發展,是孫中山先生的大功勞,是在中國革命作為社會主義世界革命一部分的時代產生的。只有這種三民主義,中國共產黨才稱之為“中國今日之必需”,才宣布“愿為其徹底實現而奮斗”。只有這種三民主義,才和中國共產黨在民主革命階段中的政綱,即其最低綱領,基本上相同。
?
至于舊三民主義,那是中國革命舊時期的產物。……舊三民主義在舊時期內是革命的,它反映了舊時期的歷史特點。但如果在新時期內,在新三民主義已經建立之后,還要翻那老套;在有了社會主義國家以后,要反對聯俄;在有了共產黨后,要反對聯共……那就是反動的三民主義。……
?
──毛澤東《新民主主義論》
?
【解讀】這篇資料摘自毛澤東1940年的《新民主主義論》,當時正處在抗日戰爭最艱難的時期,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已經形成,針對國民黨頑固派歪曲新三民主義的革命精神,大搞“限共”、“溶共”、“反共”活動而講的,對我們理解新三民主義很有參考。
?
(1)新三民主義是以聯俄、聯共、扶助農工三大政策為基礎的,離開三大政策,就不是新三民主義。(2)新三民主義是孫中山先生總結中國多年革命經驗教訓,借鑒了俄國革命的經驗而提出的,它的產生是時代的需要。(3)新三民主義與中國共產黨的民主革命綱領基本一致,反帝反封建是兩者的共同目標,這是國、共兩黨合作的基礎。即就是在當今社會,新三民主義中的實現人民富裕也是處理兩黨關系的一個重要基石。(4)雖然新三民主義與舊三民主義根本不同,但兩者也有共同之處,新三民主義是舊三民主義在新時代的發展。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同江市| 福泉市| 青河县| 桑日县| 滦南县| 肥乡县| 府谷县| 信宜市| 图们市| 南漳县| 安西县| 乐清市| 沅江市| 三原县| 葵青区| 高尔夫| 康定县| 商水县| 永安市| 游戏| 温宿县| 昌宁县| 三河市| 吉林市| 温泉县| 庐江县| 铅山县| 曲松县| 兴业县| 福海县| 云安县| 阜新市| 柳州市| 孝义市| 收藏| 冕宁县| 沾化县| 涿州市| 沭阳县| 焦作市| 兴化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