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23張PPT)第一章:走進物理世界1.2測量長度和時間課堂講解目錄1.會使用適當的工具測量時間和長度。2.知道測量有誤差,誤差和錯誤有區別。3.體驗通過日常經驗或自然現象粗略估計時間和長度的方法。課后小結課前導入新課精講課堂練習如圖所示,中心的兩個圓,哪個圓的面積大?感覺好像是右面的大。實際上,兩個圓的面積一樣大。說明僅憑眼睛感覺去判斷,不一定正確,更談不上準確。視覺現象:大中顯小、小中顯大新課導入今天我們學習長度和時間的測量!測量任何物理量都必須首先規定它的單位。長期以來,世界上不同地區(甚至同一地區的不同年代)選定的測量標準各不相同。如:我國使用尺來做長度單位,美洲國家用英尺來做單位。同一個長度用不同的單位來表示,國際間交流不方便。人們逐漸認識到,確定測量標準時,應當選取自然界中比較穩定的世界各國人民都能接受的事物為標準。鑒于這種認識,國際計量組織制定了一套國際統一的單位,叫國際單位制(簡稱SI)。我國法定單位用國際單位制。②國際單位制(SI單位)(一)、長度的測量新課精講1、長度的單位(1)長度的國際單位是米,符號m。(2)常用的長度單位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納米(nm)。換算關系:1m=0.001km=10dm=102cm=103mm=106μm=109nmkmmmmμmnmmdmcmmm每下一級×103每下一級×10每上一級×10-3每上一級×10-1單位換算練習:9×10-8m= μm,50nm= m。28m= mm,0.12cm= m。1cm= μm,1μm= cm,1dm= nm,1nm= cm。試一試0.095×10-82.8×1041041081.2×10-310-410-7刻度尺卷尺螺旋測微器游標卡尺認一認初中生測量工具:刻度尺正確使用刻度尺(1)認①刻度尺的“0”刻度線、量程、分度值量程 0~15cm分度值1mm量程:測量的范圍。它決定著一次能測出的最大值。單位 量程 分度值零刻度線位置:起始刻度線。如果零刻度線已經磨損,可以選用一個完好的整刻度線開始測量。分度值:相鄰兩刻度線之間的長度,它決定測量的精確程度。cm0~15cm0.1cm零刻度線單位:cm(2)放刻度尺要放正并使有刻度線的一側緊貼被測物體。零刻度線對準被測物體的一端,有刻度線的一邊緊靠被測物體且與被測邊平行,不能歪斜。(3)看讀數時視線正對刻度線。(4)讀估讀到分度值的下一位。(5)記測量值+估讀值+單位。1、如圖,要正確測出物體A的長度,應選 (選填“甲”或“乙”)圖,物體A的長度為 。乙2.08cm課堂練習2、某學生用刻度尺測量木塊邊長,下圖所示的4種測量中,正確的是:( )D3、用分度值為1mm的刻度尺測量同一物體的長度,下列記錄正確的是:( )A.70.50mm B.70.5mm C.7.500mm D.70.5B4. 用如圖所示的刻度尺測量物體的長度,這把刻度尺的分度值是____cm,所測物體的長度是____________cm。0.13.55~3.58誤差與錯誤的區別區別 誤差 錯誤產生原因 (1)跟測量工具的精確度有關。 (2)跟測量人讀數的估計值不同有關。 (1)不遵守測量儀器的使用規則。(2)讀數、記錄結果時粗心。減小或避免 不可避免,只能減小。 減小方法: (1)采用的精密的測量工具; (2)改進測量方法; (3)采用多次測量求平均值 采用正確的測量方法,可避免。(二)、時間的測量1.基本單位:秒,符號:s。常用單位:年、月、天、小時(h)、分(min)、毫秒(ms)、微秒(μs)等。2.單位換算:1h=60min1min=60s1s= 103ms= 106 s新課精講3.測量工具(1)古代:日晷、沙漏(2)現代:鐘、表(3)基本工具:停表實驗室和運動場測量時間的常用工具。4.機械停表的使用(1)表盤:大盤(針長,單位s);小盤(針短,單位min)。大盤分30s和60s兩種。(2)讀數:停表讀數=小盤分讀數+大盤秒讀數。若大盤是60s的,當分針過半刻度時,大盤讀數取30.31.32等等。AB1.如圖所示是機械停表的表盤:(1)停表大表盤一周的時間是____,分度值是_____;小表盤一周的時間是________,分度值是____________。(2)圖中所示時間是_____________。2.用停表測量,你的脈搏跳動10次所用的時間是_____s,1min內你的脈搏跳動的次數是_____次。30s0.1s15min0.5min3min37.4s4.7128課堂練習3.停表大表盤分度值是______,小表盤分度值是_____ 讀數是________ 。答案: 0.1s; 0.5min(或30s); 5min37.5s(或337.5s)測量s長度減小誤差時間m國際單位刻度尺停表測量工具測量工具國際單位課堂小結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