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漫談歷史比較記憶法南昌市第十七中學教科處(330029) 李福南(13970022268)有比較,才有鑒別。有鑒別,就有印象,有印象, 才易記憶。德國的哲學家黑格爾說過:“假如一個人能見出當前即顯而易見之異,譬如,能區別一枝筆與一蜂駱駝,則我們不會說這個人有了了不起的聰明。同樣,另一方面,一個人能比較兩個近似的東西,如橡樹與槐書,或寺院與教堂,而知其相似,是要能看出異中之同,或同中之異。”所謂比較記憶法,就是對相似而又不同的識記材料進行對比分析,弄清以至把握住它們的差異點與相同點,用以進行記憶的方法。比較的內容是非常豐富的。如對《南京條約》、《馬關條約》、《辛丑條約》內容作比較,認識到中國社會是如何一步步地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在學習中,新知識之間需要比較,舊知識之間需要比較,新舊知識之間也需要比較,理論與事實的比較,更為常見。21世紀教育網版權所有 比較法制作“三步曲”:第一步,弄清性質(有類比或對比),抓住本質;第二步,分點比較,要點全面(背景、目的、內容、性質、作用、影響等);第三步,歸納總結,得出結論。比較題設計要遵循相關性、對應性、重點性、時代性等原則。21教育網比較法技巧“四找準”:⑴找準比較對象:要依據材料和問題明確比較的是哪幾類歷史事物或者比較哪些歷史人物。⑵找準比較方向:要確定需要比較的是二者的相同點還是不同點,或者既比較相同點又比較不同點。還要區分是類比還是對比。⑶找準比較角度:即找準比較點,這是解題的關鍵步驟。—般來說,題目已經設立了比較點的按照要求比較即可;對于沒有明確比較內容的題目,要依據材料的敘述角度、設問的層次性等確定比較點。事物(歷史事件)類的比較可以從背景、性質、方式、特點、積極作用、歷史局限性、影響等方面考慮,人物類的比較可以從其歷史活動的目的、內容、影響等角度去考慮。⑷找準表述技巧:共同點(或相似點)在具體敘述時要加上“都”來表示。對于不同點的答語也要具有一定的指向性,如“前者……后者……”,在行文中也要加上“不同”等輔助性詞語來強化答題的旨意。21cnjy.com比較法主要“五方法”:⑴對立比較法。把相互對立的事物放在一起,能形成鮮明的對比,容易在大腦中留下清晰的印象。如“新舊民主主義革命”比較,其中社會性質、革命性質、革命動力是相同的,領導階級、指導思想、群眾基礎、革命前途、革命結果是不同的。通過比較,便能深入理解:“五四運動標志著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⑵類似比較法。很多事物、知識在表面上極其相似,但本質上卻有差異,記憶時,可以找出相似的不同點來,予以比較。如:“同中求異”和“異中求同”。拿《南京條約》和《天津條約》來說,兩者的性質都是帝國主義侵略者武力強迫清政府簽訂的出賣中華民族權益的不平等條約;條約的主要內容都是強迫通商,這是“同”。但我們從地理位置上分析這些口岸,就會發現《南京條約》上的口岸都在東南沿海,而《天津條約》上的口岸已經延伸到北方和內地,找到了這個“異”,就不易于混淆了。反過來,通商口岸由南延伸到北,由沿海延伸到內地,從這個“異”中我們可以看到帝國主義發動兩次鴉片戰爭的目的都是打開中國市場,這又是個“同”。從這里還可以進一步認識到第二次鴉片戰爭是第一次鴉片戰爭的繼續和擴大。⑶對照比較法。即橫向比較,通常是對同一時代不同國家間同類性質的事件或人物的比較。如英法美德四國政體的異同、比較古代的中國和西方政體的不同、古代的希臘和羅馬的民主政體的不同等的比較。再比如,我們還可以把1848年中外兩個事件聯系起來進行比較,1848年《共產黨宣言》的發表,使國際工人運動有了先進的思想武器;而1848年,洪秀全以“拜上帝教”組織發動群眾,說明農民階級革命綱領的落后性,不能領導近代的中國革命取得勝利。通過比較,幫助學生區分個性與共性、本質特征與一般規律,了解人類歷史發展的多樣性和不平衡性,形成知識的網絡結構,從而加深對各種事物性質、特點的認識,提同分析綜合能力。⑷順序比較法。即縱向比較,對其先后出現的同類人物、事件等進行比較。如講蘇維埃政府實行的戰時共產主義政策時,必然要和新經濟政策加以對比,可是這二者內容容易混淆,講課時要特別加對比。在農業方面前者是“余糧收集制”,后者是“固定糧食稅”;工業方面前者全面沒收私人資本,后者則實行國家資本主義;在分配方面前者實行實物配給制,后者則實行商品買賣。(5)點面比較法。即小環境與大背景比較。在講述某一國家或地區歷史的時候,聯系世界歷史發展的總體趨勢。如隨著第二次工業革命的完成,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向帝國主義過渡,列強加緊侵略,使中國邊疆地區出現了嚴重危機。光緒時,中日甲午戰爭的失敗,使中國丟失了更多的主權利益,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大大加深。這使得學生從宏觀上把握歷史發展的脈絡,加深對歷史現象的理解,開闊學生的眼界,發揮歷史教學古為今鑒的作用。21·cn·jy·com比較是人們熟悉客觀世界的重要手段。歷史學習一定要形成比較的意識,比較是一切理解和思維的基礎。比較法作用很大,突出“二克服”:⑴克服混淆,增強記憶。比較,可以明顯地揭示出歷史事件彼此之間的相同點和不同點,突出它們各自的特征,這樣可全面地識記材料、正確地識記材料、深刻地識記材料,防止張冠李戴,增強記憶。比如:記憶《中華民國臨時約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可從性質上比較,前者是中國第一部資產階級民主憲法,后者是中國第一部社會主義類型的憲法;可從體現的原則上比較,前者體現了三權分立的原則,后者體現了社會主義和人民民主原則。這樣一比較,就很難弄錯了。⑵克服表象,增強思維。比較記憶法能夠幫助學生深刻地理解歷史問題,在比較中形成求同思維和求異思維,培養學生的歷史思維品質和解決歷史問題的能力。比較記憶法是一種培養和訓練學生思維能力有力武器。如:把近代社會各階級提出的土地綱領相比較,可以認識到只有代表無產階級的中國共產黨才能提出徹底的土地革命綱領,才能解決農民的土地問題。通過比較能夠開拓學生的思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對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分析能力有更重要的意義。www.21-cn-jy.com歷史學習離不開記憶,然而如果只注重單個歷史概念的死記硬背,忽視對整體的歷史發展規律的宏觀把握,這樣的記憶方法,往往會前讀后忘、張冠李戴、顧此失彼,事倍而功半。運用比較法,抓住重點,理清線索,區別分析,既能牢固記憶,駕輕就熟,又能加深理解,培養潛能,一舉兩得,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