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綺談歷史系統記憶法南昌市第十七中學教科處 李福南從現代的信息論和控制論的觀點來看,歷史記憶就是人們把在歷史學習中獲得的大量信息進行編碼加工,輸入并儲存于大腦,在必要的時候再把有關的儲存信息提取出來,應用于實踐活動的過程。系統記憶法,找出歷史知識的內部聯系和秩序,歸類編目、順理成章,從而使需記信息更加趨于系統化、條例化、概括化的記憶法。筆者結合歷史教學實踐,謹舉幾種常見的系統記憶法種類加以說明。一、主要呈現方式1.條列式 對復雜的記憶內容,抽取出簡明的要點條文,靠清晰條文的排列達到對這些內容的記憶的方法。【例1】如秦朝統一: 客觀:經濟發展(經濟);區域性統一(政治);民族融合(民族);渴望統一(人心)條件 主觀:秦國強大(商鞅變法);雄才大略(秦王嬴政);遠交近攻(正確策略)過程:公元前二二一,韓趙魏楚燕齊沒。意義:嬴政定都咸陽城,中華民族得安寧。【例2】封建自然經濟逐步解體 ⑴外國資本主義入侵(最直接也是最主要原因)原因 ⑵國內市場的不斷擴大(前提條件) ⑶自然經濟局限性(內部根源)表現:一商品化(農產品的商品化的發展)二分離(紡與織、織與耕)⑴解體動力:主要來自外國資本主義傾消商品、掠奪原料的沖擊特點 ⑵解體速度:國內發展不平衡(東南沿海尤其是通商口岸遠比內地迅速)⑶解體結果:一直沒有建立起有序的商品經濟體制 影響:⑴客觀上促進了商品經濟的發展。⑵中國經濟淪為了世界資本主義的附庸。⑶根本上沖擊了封建制度,為民族資本主義產生提供了條件【例3】智者學派(或智者運動)含義:指智者(傳授知識與論辯能力的職業教師)在思想上共同之處歷史條件:經濟繁榮、民主政治到頂峰,先哲探索“人”成風。主要主張:認識社會;人是萬物尺度;反迷信;多評判標準突出特點:專業性;名聲差;進步性歷史影響:人文起源;思想解放。詭辯學派;忽視道德。上述辦法是把這些內容條理化,抽取出要點條文,這樣既可減輕大腦負擔,又可通過條文這個綱把具體內容串起來,達到清晰的記憶。 2.列表式 在列表的過程中,可以培養比較和歸納的能力。往往是一張表整理出來了,知識在腦子里也就清楚了,不需要專門往背,也能記得很牢。【例4】選官、用官制度的變化朝代選官制度用官標準原始社會禪讓制民主推選才德之人奴隸社會王位世襲制世代相襲西周世卿世祿制貴族世襲(由貴族子弟世代繼承祖上的權位)戰國、秦漢軍功爵祿制度立軍功便授官爵漢朝察舉制從才德(孝廉)到門第族望東漢至魏晉南北朝九品中正制門笫高低成為選官的主要標準隋唐至清末科舉制用考試手段擇優錄用【例5】“冷戰”表現政治上的對抗“杜魯門主義”與歐洲共產黨和工人黨情報局的對立經濟上的割據“馬歇爾計劃”與經互會的對峙軍事上的對峙北約和華約兩大軍事集團的對峙;古巴導彈事件外交上的對立分裂德國、扶植西德和扶植日本等;操縱聯合國【例6】程朱理學背景原因⑴客觀:三教合一的形成;宋代階級矛盾尖銳,統治者需加強中央集權⑵主觀:儒學家復興儒學的活動理學含義一個以理或天理為核心,融合佛道思想,既貫通宇宙、自然和人生關懷,又繼承孔孟正宗并能治理國家的儒家學說思想主張宇宙觀倫理觀認識觀二程天理是宇宙萬物的本原,先有理而后有物把天理和倫理道德直接聯系起來,認為“人倫者,天理也”提出“格物致知”,只有探究萬物才能掌天下“理”朱熹理之源在于天理,天理就是“三綱五常”(“理氣論”)強調“存天理,滅人欲”( “心性論”)“格物致知”目的在于明道德之善,而不是求科學之真歷史影響⑴直接影響:有力的維護了封建專制統治。⑵消極影響:綱常名教緊緊束縛人。⑶間接影響:《四書章句集注》成為后世科舉考試依據的教科書。⑷深遠影響:傳及日本、朝鮮乃至歐洲;在日本和朝鮮,甚至形成“朱子學”學派通過這樣的整理,把知識間上下左右的關系找出來,構成一個系統,這樣就能達到真正理解,牢固記住,易于聯想,靈活運用3.分類式就是依據歷史知識的某些內在聯系或某些外部特征,通過分類或歸類,使分散的信息趨于集中,零碎的信息組成系統,雜亂的信息構成條理,,就會在腦子里留下深刻的痕跡。【例7】中國社會各階級的抗爭階級綱領(主張)實踐活動結果認識農民階級《天朝田畝制度》《資政新篇》太平天國運動失敗農民階級是民主革命的主力軍,其階級局限性決定了單純的農民斗爭不可能成功“扶清滅洋”義和團運動資產階級三民主義(新三民主義)辛亥革命北伐戰爭失敗資產階級是民主革命的動力,但資產階級共和國的道路行不通無產階級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北伐戰爭、土地革命、抗日戰爭、解放戰爭勝利無產階級是中國革命的領導力量,只有中國共產黨才能救中國,中國人民走社會主義道路是歷史的必然選擇【例8】歷史上對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探索⑴馬克思設想。在生產力高度發達的資本主義基礎上建立。其主要特征是實行公有制、計劃經濟和按勞分配,取消商品生產和貨幣。 ⑵列寧認為在生產力相對落后的俄國,也能建成社會主義。建設社會主義沒有成功的經驗可以借鑒,應當根據實際情況逐步探索,列寧根據不同情況,先后推行了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和新經濟政策。新經濟政策使蘇俄恢復了經濟,鞏固了工農聯盟。 ⑶斯大林認為社會主義只能實行單一的公有制和計劃經濟,尤其是發展重工業;政治上建立社會主義高度集中的體制。斯大林時期推行工業化和農業集體化方針,并形成了高度集中的政治經濟體制,這種體制帶有嚴重的缺點和弊端,嚴重阻礙了蘇俄國民經濟的發展。 ⑷赫魯曉夫和勃列日涅夫對高度集中的政治經濟體制進行了改革,但都沒有突破斯大林模式,改革都沒有取得成功,同時也付出了巨大的代價。 ⑸戈爾巴喬夫對社會主義提出了新的看法。以“民主社會主義”取代科學社會主義,提倡“民主化”和“公開性”,對蘇聯的歷史全盤否定。他所進行的改革不但沒有解決蘇聯長期存在的問題,反而激化了矛盾,最終導致了蘇聯的解體。⑹鄧小平認為社會主義就是解放和發展生產力,計劃和市場不是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的本質區別.二者都是發展生產力的手段。十一屆三中全會后,中國進行改革開放,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例9】中國共產黨樹立起的五面理論旗幟 ⑴黨的一大,樹立起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旗幟。中國共產黨的成立,是馬克思列寧主義同中國工人運動相結合的產物,是馬克思列寧主義中國化的過程。沒有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創新就沒有中國共產黨。 ⑵黨的七大,樹立起毛澤東思想的偉大旗幟。以毛澤東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創立了毛澤東思想。毛澤東思想指引我們黨領導人民實現了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 ⑶黨的十五大,樹立起鄧小平理論的偉大旗幟。20世紀70年代末到90年代初,以鄧小平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創立了鄧小平理論。鄧小平理論指引我們黨帶領人民走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使中國逐漸進入小康社會。 ⑷黨的十六大,樹立起“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旗幟。20世紀末21世紀初,以江澤民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創立了“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又一次站在了時代的最前列。“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指引我們黨為繼續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和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奮斗。⑸黨的十七大,樹立起“科學發展觀”的旗幟。十六大以來,以胡錦濤為總書記的黨中央根據新的發展要求,提出了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科學發展觀”。 用同樣的辦法對其它歷史知識進行整理,頭腦中零碎的知識就走向系統化、整體化了。用這種方法記憶歷史,不僅記憶牢固,思維也得到了較好的訓練,也能長久保持。二、實現主要途徑美國著名學習專家弗斯特教授在《記憶術》中強調: 要不遺佘力地把工作、學習中的 東西分好類, 以幫助記憶和靈活運用。這個編檔系統的大類和小類越詳細,記憶和運用就越方便。系統記憶法怎樣進行系統記憶呢?⑴循序漸進地學習。任何一門科學都有嚴密的體系,都是一座大廈。地基不穩,大廈就難以建得很高。所以,歷史知識記憶一定要有步驟地探索,分階段地進行。決不能偷工減料,盲目冒進。⑵深入細致地理解。要進行系統記憶歷史知識,必須深刻理解歷史知識結構之間的關系。要想長久記憶,不但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⑶一點一滴地積累。雖然科學知識有自己的系統性,但誰也不可能總是有計劃、有系統地接收知識。只有對這些信息兼收并蓄,才能使自己的歷史知識體系趨于完善,才能更有助于進行系統記憶歷史知識。總之,只有系統化(有條理)的信息才能在大腦中形成系統化的暫時神經聯系,識記歷史知識也顯得好記一些;而孤單單的識記歷史知識所形成的暫時神經聯系則是個別的、獨立的、零碎的、分散的,不容易記憶,即便是記住了,也難以保持很久。讓我們快樂地去創新,快樂地去學習吧!相信成功就在前面!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