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細談歷史規律記憶法南昌市第十七中學 李福南宇宙間一切事物的發展皆有規律可循、存在必然的某種聯系一樣,歷史知識的記憶、理解也有“終南捷徑”可走,關鍵是做有心的勤奮的尋寶人,去尋找發現并創新發展。通過對繁多而復雜的歷史知識的歸納、分析、綜合,找出其共性(即規律),然后再運用這些規律記憶歷史知識,這種方法便是歷史規律記憶法。下面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和借鑒他山之玉加以歸類總結規律記憶法。一、歷史規律記憶法在實踐中的運用1.在某個知識點中運用【例1】秦朝中央集權制度形成的背景 ⑴經濟:維護封建經濟基礎的需要;⑵政治:鞏固統一的需要;⑶思想:韓非子關于中央集權和法制的思想;⑷歷史:商鞅變法的成功經驗;⑸客觀:秦統一和強盛。【例2】羅斯福新政成功的條件①歷史根源:美國以革命方式走上資本主義道路;私人壟斷發展的必然結果;②國際條件:借鑒當時社會主義國家蘇聯計劃經濟成功的經驗;③經濟基礎:美國的世界經濟霸主地位與雄厚的經濟實力;④政治保障:獨立戰爭以來形成的民主傳統;⑤理論依據:凱恩斯主義成為美國經濟學界的強大思潮;⑥主觀努力:羅斯福的個人作用;借鑒蘇聯的計劃經濟成功的經驗分不開。【例3】儒學成為正統的表現與原因表現:⑴思想:全面肯定董仲舒的新儒學思想;⑵政治:儒學家參與國家大政;⑶教育:教育為儒家所壟斷。原因:⑴學術文化自身發展機制:無為而治的自身缺陷和不足;⑵社會政治經濟形勢:漢武帝拓展大一統事業;⑶統治者需要:新儒學適應了加強中央集權需要。2.在某課后小結中運用【例4】第二次工業革命的“12345”一時代:“電氣時代”。二中心:科技中心是美國和德國。三特點:科技結合;全面開花;交叉進行。四成就或四條件:四成就﹙電力的廣泛應用;內燃機的創制和使用;電訊事業的發展;化學工業的建立﹚;四條件﹙前提;資本;科技;市場﹚。五行業或五影響:五行業(電力;石油;汽車;化工;電器制造業);五影響(經濟;政治;思想;國際;中國)。3.在某課講解中運用【例5】多種史學范式認識新文化運動⑴從革命史范式看,民主科學思想得到弘揚,動搖了封建思想的統治地位,是一次空前的資產階級文化反封建文化的思想解放運動。⑵從整體史范式看,它是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領域的延續,給專制主義以空前沉重的打擊;新文化運動啟發了民眾的思想,對五四愛國運動起了宣傳動員作用;后期傳播的馬克思主義思想,使中國知識分子選擇和接受了馬克思主義,作為拯救國家、改造社會的思想武器。⑶從文明史范式看,新文化運動反映了近代以來先進的中國人已從器物、制度層面深入到思想文化層面。它也是全面的文化轉型運動,為中國現代文化的發展提供了新的模式。⑷從現代化范式看,新文化運動為新思想發展開辟了道路,形成了百家爭鳴的局面;促進了民眾的覺醒,喚起了人們特別是青年學生的民族覺悟和對國家政治事務的關心,對中國的民主化、文化近代化、教育近代化都起了一定的推動作用。【例6】運用多元史觀認識中國近現代社會生活的變遷史觀解讀革命史觀中國近現代社會生活的變遷與政治革命緊密聯系,也是移風易俗的革命。“斷發易服”是反對清王朝的表現,廢止纏足和倡導婚姻自由是反對封建制度的表現文明史觀物質生活、習俗和大眾傳媒變遷是工業文明與農耕文明碰撞與交融的結果,體現了中西文明的沖突與融合,如中山裝、旗袍等都是中國社會文明進步的表現近代化史觀中國近現代社會物質生活和習俗的變遷清晰地反映了中國現代化的進程,推動了中國的工業化與政治民主化的進程,有利于沖破封建文化的束縛,使中國的思想文化日趨科學化、理性化社會史觀中國近現代社會生活的變遷是從社會的角度觀察歷史,包括社會變遷、日常生活、風俗習慣、家庭婚姻等內容全球史觀交通通訊和大眾傳媒密切了中國與世界的聯系,如社交禮儀、改用公歷、接入互聯網等4.在某單元復習中運用【例7】笫-單元 古代中國經濟的基本結構與特點整體規納,提綱挈領:抓住“12345”:一項“經濟制度”指土地制度。主要包括奴隸社會的土地國有制和封建社會的土地私有制。兩條經濟政策:指重農抑商和閉關鎖國。三大“經濟部門”:指農業經濟、手工業經濟和商品經濟。要識記農業、手工業、商業外貿發展的一般表現,形成規律性知識。注意三大經濟部門和資本主義萌芽之間的內在聯系,以加深對中國古代經濟的整體認識。四大“經濟現象”:指農產品商品化的程度不斷提高、民營手工業的艱難崛起、城市商品經濟的突破、資本主義萌芽的產生和緩慢發展。五次“生產力變更”: 舊石器時代→新石器時代→金石并用時代→青銅時代→鐵器時代。【例8】第六單元 現代中國的政治建設與中國統- [學法導航]理解一個重要觀點:政權的鞏固、政治制度的完善和發展、祖國的統一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基礎。把握兩條基本線索:中國民主政治建設曲折發展;“一國兩制”是推進祖國和平統一的正確方針策略。突出三個發展階段:(1)基本形成(1949-1956年)。(2)嚴重破壞(1966-1976年)。(3) 發展完善(1976年至今)。了解四個特別注意:(1)注意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 (2)注意要形成社會主義道路的整體線索和框架。 (3)注意運用比較法加深對知識的認識和理解。 (4)要注意運用政治、地理、語文等學科的知識分析問題,并結合現實思考問題。關注五點政治特色:社會主義政治制度特點:(1)以科學的理論為指導。 (2)以革命和建設的實踐為基礎。 (3)以始終保持先進性的共產黨為領導力量。 (4)適合中國國情,體現中國特色。(5)與時俱進,始終保持強大的生命力。5.在某專題整合中運用【例9】國際關系格局的演變及規律演變:⑴15-16世紀,葡西因新航路開辟和最先殖民擴張,捷足先登上了歐洲大陸霸主之位。⑵17世紀,荷蘭因尼德蘭革命和“商業霸主”而取代葡、西登上霸主地位。⑶拿破侖帝國時期,法國成為歐洲大陸的霸主。法國重新奪回歐洲大陸的霸權。⑷英國“世界霸主”沉浮(主要指殖民帝國的興衰) 。⑸美國“世界警察”的形成。⑹兩極格局初步形成(1945—1947年)。⑺兩大陣營對峙(1947—50年代中期)。⑻兩大陣營瓦解(50中期—60年代)。⑼美蘇爭霸(50年代中期~80年代末)。⑽80年代末以來,兩極格局瓦解,世界多極化趨勢加強。規律:①國際關系格局演變取決于政治、經濟發展的不平衡,國家利益的矛盾與對立,領袖人物的作用,而根源是實力對比的變化。②國際關系格局變化的直接動力是主角對自己國家利益的考慮及對外交政策的調整。③國際關系格局變化都和主要國家社會制度之間的斗爭和改革相聯系。世界政治格局變化,19世紀封建專制制度和資產階級民主制度的斗爭,20世紀資本主義制度和社會主義制度的斗爭是一條主要線索。【例10】儒家思想的發展演變發展過程: 作為中國封建社會的主流思想,儒家思想經歷了春秋戰國:被冷落且形成發展;秦朝:受到打擊;西漢:享“獨尊”地位;宋明:轉型與成熟;明清:繼承與批判。演變規律:⑴成為主流:儒家思想的演變經歷了春秋戰國:形成時期 秦朝:受到打擊 漢代:成為正統思想 宋明:向理學轉變,成熟時期 明清:繼承與批判時期的過程,從“百家”中脫穎而出,成為主流思想。⑵不斷自我:這一過程中,儒家思想不斷吸收其他學派的思想以完善自身,達到滿足統治者維護統治的需要。⑶統治需要:統治者不管采取何種思想.都是以維護統治階級的統治為根本出發點的。⑷趨時更新:儒家學說的代表人物能夠與時俱進,順應社會政治經濟形勢的發展變化,不斷對儒家思想進行改造,使之進一步發展。【例11】規律記憶法來識記經濟發展的原因(1)生產力的發展(工具、技術等);⑵生產關系的調整;⑶上層建筑的反作用(制度、措施等);(4)有利的社會環境(國內、國際);⑸民眾的主力作用;(6)原有基礎的奠基。中國古代各朝經濟發展的原因、中國近現代經濟發展的原因、世界各國和各時期經濟發展的原因都可據此分析。我們常講到的資本主義經濟發展必備因素——“三前提”(社會安定、資產階級統治確立、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調整)“四條件”(科技、市場、勞力和資本)也是其“變異”。【例12】文化發展、繁榮的五因素分析某一時期文化發展、繁榮的規律性影響因素的模式:①政治因素:分析當時國家是否統一,政治是否清明、穩定。②經濟因素:分析當時的經濟是否發展、繁榮。③文化政策因素:分析當時的統治者的文化政策是否有利于文化的發展。④文化交往因素:分析當時各民族之間、中外之間的交流是否有利于經濟文化發展。⑤人民群眾因素:分析廣大人民群眾辛勤勞動的因素。6.在某解題技巧中運用【例13】選擇題巧用“五排法”選擇題在歷史考試中舉足輕重,在解選擇題中盡量多的運用排除法是不錯的答題技巧。⑴排“錯”法:備選項本身的表述與歷史事實不符或不完全相符,即它本身錯誤或部分錯誤,予以排除。⑵排“異”法:即排除與題干意思不相關的選項,但這類選項本身說法是正確的,只是與題干的要求無關,可細分為時間不符、地點不符、性質不符等,予以排除。⑶排“濁”法:指通過比較,掌握知識之間的區別,排除題干和題肢無必然的邏輯聯系,消滅敵人,鏟除異己,確認同胞,對照確認正確項。⑷用排“小”法:這里的“小”是指題肢范圍過小。選項大都符合題干之意,而且它們之間存在一個與多個的包含與被包含的關系,則那個包含其它的待選項必是最佳答案。⑸排“正”法:即按照題干要求排除說法正確的選項,這里的“正”是指說法正確的選項,這主要是針對要求選出說法錯誤或不符合事實一項的選擇題。【例14】歷史材料解析題答題的策略和技巧“45678”“四步走”: 審--解題的基礎;讀--解題的前提;聯--解題的關鍵;答--解題的歸宿。“五原則”:注意答好第一問;克服思維定勢,史學觀點的運用;廣度第一,深度第二;檢查時要“廣種薄收”原則;史論結合。“六方法:掛靠法(應將材料與相關歷史掛靠起來);提要法(從中記述性材料提煉出要點);鉤玄法:(從論說性材料提煉出其中的觀點看法);發微法(抓住材料中某些詞語、某句話等細節,揭示歷史現象或某一觀點、看法背后隱藏的實質性的東西而鎖定答案);正反法(對于沒有把握的問題,思考時先作出一正一反兩種非正式答案,經比較后篩選出一種看法作為答案);按圖索驥法(不同類型的試題各有不同的要求, 各種題型的解法又五花八門)。讀懂材料“七讀”:讀試題引言或材料前面的背景材料;讀正文;讀材料出處;讀提示性文字;讀兩頭;讀標點;讀材料時間。“七審”:審題目類型;審求答內容;審限定條件;審關鍵詞;審能力要求;審側重點;審題目分值。“八化”: 層次段落化;排列序號化;答題標題化;內容要點化;史論結合化;語言規范化;答題思路公式化;卷面美化。二、歷史規律記憶法的思路套式㈠歷史背景=(國內+國際)(經濟+政治+文化+……) 歷史背景:指在某一歷史事件發生前已存在的、對該事件起作用的歷史情況。⑴經濟背景=生產力+生產關系+經濟結構+經濟格局+…… ⑵政治背景=政局+制度+體制+政策+階級+民族+外交+軍事+…… ⑶文化背景=思想、宗教+科技+教育+…… 如:鴉片戰爭背景:國內:⑴經濟:自然經濟+資本主義萌芽+土地集中。⑵政治:①腐敗:官場+軍隊+財政;②階級矛盾。⑶思想:愚昧自大。(二)國際:⑴經濟:工業革命→市場原料。⑵政治:資本主義擴張。 ㈡歷史條件:與背景分析基本相同,更側重于有利因素 歷史條件:指影響歷史事件發生、存在或發展的各種不可缺少的條件。如:十月革命的歷史條件:國內:①經濟:資本主義發展到壟斷,相對落后、生活貧困。②政治:沙皇專制、無產階級壯大、革命政黨成熟、力量對比變化等。③思想:列寧主義指導。國際:帝國主義忙于一戰等。 ㈢原因=根本原因+主要原因(具體原因)+直接原因(最直接的稱導火線)=主觀(內因)+客觀(外因)=歷史因素+政治因素+經濟因素+民族關系因素+外交因素+思想文化因素+個人主觀因素+……。 ⑴根本原因: 強調其“決定性、必然性”。指導致歷史事件發生的最本質的、起決定作用的、影響全局并帶有必然性的原因。通常所說的“歷史根據”“社會根源”“經濟根源”“最主要”“最重要”“內因”“關鍵原因”“基本因素”“立足點、著眼點”等。多指生產力、經濟基礎、社會存在、階級本質、客觀規律或是事物的內因等。⑵主要原因:強調其“重要性”“偶然性”。指諸多因素中占支配地位、起主導作用的原因,人為因素和內因是主要原因,常與主觀原因相聯系。多采用“主要原因是”“主要是因為”“主要是由于”等。⑶直接原因:強調其“連續性”。指引起歷史事件發生的最近、最直接的(不經過中間事物和中介環節)并帶有偶然性和突發性的因素。在題干表述中常用“直接原因”“出發點”“借口”“導火線”等。⑷內因和外因:內因: 事物自身發展方面的因素,是事物發展的主要原因和變化的根據。外因: 指影響事物變化的外部條件。對事物發展起作用的環境因素,只起促進或阻礙作用。 ⑸主觀原因和客觀原因:主觀原因: 指促成歷史事件發生發展的自身因素。指與某事件(或人事)所在的階級、階層、團體、個人的主觀意識密切相關的那一方面因素。客觀原因: 指歷史事件發生的外部因素。指主觀意識之外的、不依賴主觀因素而存在的、自身無法使之更改的原因。 ⑹導火線:指直接導致事件發生的偶然因素,就像導致爆炸物的引線一樣。⑺根本原因在語言表達上較抽象,主要原因在于表達上較具體。根本原因只有一個,而具體原因常有多個方面。雖然最主要原因有時和根本原因相同,但不能把根本原因與最主要原因簡單的等同,有時是相同,有時是不同。 一般情況下,內因和外因等同于主觀原因和客觀原因,但如果內外因屬于社會、國家、政府等人的意識很難起決定作用的大范圍歷史概念時,那么它們是專指內部原因和外部原因,這就區別于主觀原因與客觀原因。背景=原因(為什么)+條件(有什么),原因偏重于為什么(必要性),背景、條件偏重于有什么(可能性);原因側重于動態分析,背景、條件側重于靜態分析。⑻目的(動機):可分直接目的(動機)、主要目的(動機)、根本目的(動機)三種,可分別參考直接原因、主要原因、根本原因來思考。如太平天國運動;爆發的原因:主觀:洪秀全的個人努力(拜上帝教)。客觀:階級矛盾激化(根本);外國資本主義的侵略;西方基督教思想影響;(主要)自然災害嚴重(直接)。又如:開辟新航路的背景:【原因】商品經濟的發展和資本主義萌芽的出現(經濟根源)?。西歐社會各階層對黃金的狂熱追求,《馬可波羅行紀》對東方富庶的描述(社會根源);奧斯曼土耳其控制傳統東西方商路引發商業危機(政治根源); 傳播基督教,人文主義提倡冒險進取的精神(思想根源)。【條件】人們開始相信地圓學說;地圖繪制技術進步;造船技術進步,出現適于遠洋航行的海船;羅盤針在海船上普遍使用;海船上裝上了火炮。(客觀條件)葡萄牙和西班牙兩國王室都熱衷于新航路開辟的海上探險活動。(主觀條件)再如秦朝的統一:歷史:春秋戰國時期的兼并戰爭,國家數目減少即局部統一。 政治:長期戰亂,人民困苦,渴望統一。經濟:春秋戰國時期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尤其是秦國商鞅變法后逐步強盛起來,國富兵強。民族:春秋戰國時期的兼并戰爭,民族聯系民族融合加強。外交:遠交近攻的戰略策略。思想:韓非子君主專制中央集權思想。主觀:秦王嬴政本人的雄才大略。 ㈣歷史事件(事態)過程=準備+開始+發展或曲折+結果(成功或失敗或成敗并舉或勝而不勝,不敗而敗) 事件是指人們在短時段內進行的具有突發性、間斷性的歷史活動,如:西安事變、法國大革命等。事態則是指人們在較長時段內從事的具有常規性、持續性的歷史活動,如:百家爭鳴、工業革命等。關于歷史事件過程的分析,一般可以有五種方法:以時間系事法、以空間(地點)紐帶法、以人物系事法、基本要素法?(時間、地點、人物和結果)、階段法(準備+開始+發展或曲折+結果)。如笫二次鴉片戰爭(1856-1860年):爆發:1856年秋,英炮轟廣州;發展:1857年,聯軍委員會;高潮:1858年,《天津條約》;擴大:1859年,大沽口血戰;結束:1860年,《北京條約》。又如辛亥革命(1894----1912):準備:民主革命思想傳播軍事;民眾反帝反封斗爭不斷。興起:重陽節起義;革命團體的建立。發展:同盟會的建立;三民主義;武裝起義(黃花崗起義)。高潮:保路運動;武昌起義;南京臨時政府。成敗:中華民國成立;《中華民國臨時約法》;袁世凱篡奪革命果實。㈤歷史內容=經濟+政治+文化+……歷史內容即客觀歷史,是人類重大歷史活動的客觀記載。活動的主體包括重要歷史人物、群體、組織、機構等。一般,可從經濟、政治、文化諸方面分析。 ⑴經濟內容=生產力+生產關系+經濟結構、布局+經濟格局+……;A.古代經濟=經濟制度+經濟政策+(農業+手工業+商業)+經濟結構、布局+…… ①經濟政策=總政策+土地+租稅+賦役+人身+…… ②農業經濟=人口+土地+工具+水利+作物+布局+…… ③手工業經濟=(紡織+礦冶+陶瓷+……)(技術+布局+……) ④商品經濟=城市+交通+商品+市場+貨幣+邊貿+外貿+…… ⑤經濟結構、布局=經濟成份比例變化+經濟重心變化+經濟方式擴展+…… B.近現代經濟=經濟發展要素+經濟成份+國際經濟+……①經濟發展要素=技術+資金+市場+原料+勞力+經濟結構+經營方式+…… ②經濟成份=自然經濟+外資+合資+民資+官資+國營+集體+個體+…… ③國際經濟=總格局+(生產+管理+資本+技術+市場+關稅)(協作+競爭) ⑵政治內容=政局+制度+體制+政策+階級+民族+外交+軍事+……;①古代政治=政局+制度+中央+地方+階級+軍事+財政+民族+對外+…… ②近現代政治=政局+制度+政體+體制+政權+政治力量+權力+權利+…… ③國際政治=體系+格局+集團+合作+戰爭+對抗+妥協+…… ⑶文化內容=自然科學+社會科學+文化交流+…… ①自然科學=(科學理論+科技發明)(天文地理+數學+物理+醫學+農學+……) ②社會科學=思想、宗教+教育+史學+文學+藝術+…… ③文化交流=(民族+對外)(傳播+吸收)+文化地位+……㈥歷史性質=任務+領導階級+主力+手段+結果……如:辛亥革命性質分析:任務是反帝反封建,在中國獨立發展資本主義;由資產階級領導,具有一定群眾基礎,采取暴力革命手段;結果推翻了封建帝制、建立了共和國,卻被袁世凱篡奪勝利果實,沒有改變中國社會性質。由此可以分析辛亥革命是一場不完全成功的資產階級民族民主革命。㈦歷史影響(意義或作用)=(國內+國際)(經濟+政治+文化+外交+……)=現實影響+深遠影響=主觀影響+客觀影響1.分項分析:從經濟、政治、思想文化、外交等方面分析影響。 ⑴經濟影響=生產力+生產關系+經濟結構+經濟格局+……⑵政治影響=格局+制度+體制+政權+政策+階級+民族+……⑶文化影響=思想+科技+教育+文學藝術+……⑷主觀影響=主觀動機(目的)+方針+政策+經驗+……⑸客觀影響=自然或社會形勢+政治狀況+科技+……如鴉片戰爭影響:經濟:鴉片戰爭以后,封建經濟逐步發展(生產力);民族資本主義興起(生產關系);自然經濟開始解體(經濟結構);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瘋狂地向中國傾銷商品和掠奪原料,逐漸把中國市場卷入世界資本主義市場等等。政治:標志中國近代史的開端(格局);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制度+體制+政權);太平天國運動興起、單一階級結構到復合階級結構(階級)。思想: “西學東漸”、產生“中體西用”思想、引進西方近代科學技術、發展近代教育、愛國主義文學興起等。外交:由閉關鎖國到門戶洞開,獨立自主的中國開始淪落為一個主權殘缺的半殖民地國家。2.全面分析:一分為二,既要看積極影響也看消極影響,還要分清主次。 如鴉片戰爭的積極影響:經濟:中國自給自足的封建經濟逐步解體,對后來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興起就有積極影響;思想:新思想的萌發。消極影響: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瘋狂地向中國傾銷商品和掠奪原料;中國開始淪落為一個主權殘缺的半殖民地國家;列強和中國之間的關系不復是主權國家間的平等關系,而是侵略與被侵略、奴役與被奴役的關系。3.國際化分析:主要從中國對世界的影響、外國對中國影響中外之間的相互影響等方面考慮。如鴉片戰爭對英國和世界的影響:對英國,英國戰勝,憑借不平等條約向中國傾銷商品,從中國掠奪原料,促進了英國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對世界,是資本主義世界體系初步形成的重要一環。如工業革命對中國的影響。政治上,第一次工業革命完成后、歐美列強發動兩次鴉片戰爭,中國開始淪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經濟上,近代工業產生[或洋務企業和民族資本企業,或中國資本主義產生;思想上,先進的中國人向西方學習科學技術。 4.轉化分析:就是要學會遷移和推廣,會轉化思維。有兩種情況: 一是特殊性影響轉化為普遍性影響,如由鴉片戰爭的影響思考工業革命后西方列強侵華對中國有什么影響。二是普遍性影響轉化為特殊性影響,如鴉片戰爭的影響了中國的文化和生活方式也逐漸發生變化。 5.學科交叉分析:學科之間的交叉影響,即歷史事件對政治的影響,對地理的影響。如鴉片戰爭的影響了中國的開始了城市化的進程,帶來人口、資源、環境等問題。 ㈧判斷成敗及原因 ⑴判斷成敗依據=直接目標+主要任務+根本任務 ⑵成功原因=(主觀+客觀)(經濟+政治+軍事+策略+……) ⑶失敗根源=(社會條件+階級本質)(進步/局限) 如:分析辛亥革命成敗:從推翻清朝統治、結束封建君主專制的直接目標看,取得了成功;從改變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這一根本任務看,它并沒有達到。從成功原因分析:主觀:民族資本主義迅速發展和革命知識分子壯大;孫中山等資產階級革命作了組織、軍事、思想等準備。客觀: 中國國內民族矛盾與階級矛盾非常尖銳;民眾反帝反封斗爭不斷;民主革命思想傳播。從失敗根源分析:包括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歷史局限(帝國主義的破壞;立憲派、舊官僚的破壞;袁世凱大耍兩面派手段;世界大環境不利)和民族資產階級本身的階級局限性(綱領、土地、政黨、軍隊)。㈨經驗教訓或啟示:(經驗+教訓)→啟示 ⑴政治=國情+領導+群眾+武裝+民主+法制+思想+策略+…… 如:第一次國共合作:從經驗看,國共兩黨可以合作,也取得一定成果。從教訓看,必須掌握領導權和武裝。由此得到啟示是合作要以斗爭求團結…… ⑵經濟=生產力+生產關系+客觀規律+發展戰略+…… 如: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經驗教訓:要正確認識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生產力水平現狀,生產關系調整要適應生產力發展,要遵循客觀經濟規律,注意綜合平衡和可持續發展,宏觀調控與市場競爭結合…… ⑶文化=批判+改造+繼承+發展+…… 如馬克思主義必須同中國具體國情相結合,在革命或建設實踐探索中不斷的發展等。 ㈩歷史人物評價=屬性+評價方法+事跡+影響(進步+局限)+結論 評價歷史人物方法:⑴活動分類評斷法:即把歷史人物一生重大事跡按類別歸納評述的方法。一般可分為政治、經濟、民族、外交、文化等方面。⑵歷史階段評點法:就是將歷史人物的活動分成兩個或兩個以上的階段進行評述,然后再適當進行總評。⑶階級屬性評裁法:歷史人物均處于一定的階級社會中,因而每個歷史人物均具有特定的階級屬性。歷史人物的一切活動,包括思想觀點都打著特定階級的烙印。在評價歷史人物時,不僅要關注該歷史人物的階級出身,更要看他是為哪個階級服務。⑷歷史主義評判法:要把歷史人物放到特定的歷史條件下評價。“特定的歷史條件”可考慮以下一般要素:社會歷史發展的趨勢是什么;社會生產力發展程度如何;人民群眾的利益是什么等。符合的,則肯定,反之則否定。⑸主流原則評贊法: 即從全局、整體、歷史發展的角度等大節、大處進行評價歷史人物。歷史學者評價歷史人物,是看他的大節,而不是小節。搜索細節、小節,那是小說家的事。⑹兩點論的評銓法:評價歷史人物,要用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辯證唯物主義的方法,即用全面的觀點、一分為二的方法,既要看主流又要看到缺點或不足;既要看到功又要看到過,一分為二對待。⑺發展變化評定法:用發展變化的觀點評價歷史人物。⑻主觀動機和客觀效果統一評議法:我們堅持主觀動機與客觀效果統一的觀點,好的動機只要符合客觀實際一般說來應該有好的結果。⑼縱橫坐標評論法:將歷史人物放到世界縱橫的歷史時空范圍中去考察和評論。⑽綜合方面評品法:對歷史人物的評價應在階段論和方面論的基礎之上統觀全局,把人物的所有活動集中起來進行綜合分析,抓住歷史人物的主要方面和主要傾向,進而對其一生的功過是非做出一個定性的評價,也就是對歷史人物進行綜合的評價。 千秋功罪,后人評說。要對每個歷史人物作一準確全面的評價,實在是一大難事。但評價歷史人物的標準和原則主要有三條:一是看是否順應歷史潮流的發展;二是看是否符合人民的(長遠)利益和愿望;三是看是否推動生產力(或經濟)的發展。這三條標準是緊密相連、互為一體的。同時還要注意“五不”:不要夸大英雄人物的作用;不要用現代人的標準評價古人;不能從道義的角度去考慮;不要以偏概全;不要帶感彩。只要我們掌握一定的科學方法,貫徹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觀點,才能實現真正科學全面評價歷史人物。如:評價李鴻章:首先是其身份屬性即地主階級洋務派代表人物;綜合方面評品法;接著按方面和時間順序闡述其在洋務運動、鎮壓太平天國、中法、中日戰爭的具體事跡;對其積極和消極影響進行一分為二的分析,最后得出全面結論。 (十一)事件、事態評價=性質特點+影響(進步/反動+正義/非義)+結論… 分析歷史事件、事態的時候,就要采取正確的評價方法:⑴堅持正確的立場。人民的立場、進步的立場、愛國的立場、全球利益的立場等等,就是正確的立場。⑵堅持歷史評價而非道德評價。應根據歷史事件、事態對歷史發展、社會進步在客觀上所起作用來進行評價,不能用道德來衡量一個歷史人物。⑶堅持階級分析方法。只有運用階級分析方法,才能更深刻地揭示其活動的本質。⑷堅持效果第一,動機第二。在評價歷史事件、事態時,應將效果與動機結合起來進行分析,不可偏廢,同時應將對效果的評價放在首位,因為對歷史起作用較大的是結果而不是動機,同時動機對效果的實現又有一定的關系,所以也要兼顧動機。如:評價英國君主立憲制的確立:英國君主立憲制是資產階級民主政治,對英國和世界產生深遠影響:經濟發展:為英國資本主義經濟的迅速發展提供了制度保障;民主建設:結束了封建專制制度,確立了資產階級代議制;政治穩定:不同利益集團通過議會和平斗爭,避免了不必要暴力沖突;歷史進步:英國的君主立憲制,是歷史一大進步;世界影響:為世界上很多國家樹立了君主立憲制的模式。 運用規律記憶有兩個問題值得注意:⑴規律記憶要求我們不是在一般意義上懂得記憶材料,而是必須明確了解材料與材料之間的聯系,并從大量紛繁復雜的材料中抽象出、抓住本質的東西,得出統一的定理、法則、公式。如果淺嘗輒止、一知半解,則是不可能進行規律記憶的。⑵規律記憶適合于在相同條件下反復出現的材料,而不適合于在特殊條件下偶然出現的材料。?記憶是“外界信息的輸入、保持和提取的過程”,它和一切事物的過程一樣,有其自身運動、發展的規律性。歷史規律記憶法是一種較高層次的記憶法,是在找出共性的前提之下,再找出個性,這樣常常能起到觸類旁通、一石三鳥,減輕大腦記憶的負擔,從而掌握一把可以解開許多難題的鑰匙,還可能幫助你迸發出創造性思維的火花。這樣,成功一定會屬于你!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