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31張PPT)第一課時 糖類第七章 有機化合物第四節 基本營養物質素養要求1.了解糖類的組成、結構、主要性質及應用。2.掌握葡萄糖、蔗糖和淀粉的特征反應,能設計實驗確認淀粉的水解產物及水解程度。【問題情境】維生素無機鹽水糖類油脂蛋白質食物中的基本營養物質【問題情境】為什么說糖精不是糖類?什么是糖類?糖類由哪些元素組成?根據你所學的生物知識,常見的糖類物質主要有哪些?1糖 類糖類是綠色植物光合作用的產物,也是人類最重要的能量來源,人們最初發現的糖類的化學組成大多符合Cn(H2O)m的通式,因此糖類也被稱為碳水化合物任務一 糖類的組成與分類葡萄糖C6H12O6蔗糖C12H22O11淀粉(C6H10O5)n1.組成多羥基醛、多羥基酮以及能水解而生成多羥基醛或多羥基酮的有機化合物2.定義:任務一 糖類的組成與分類葡萄糖 果糖 半乳糖C6H12O6蔗糖 麥芽糖 乳糖C12H22O11淀粉 纖維素(C6H10O5)n單糖不能水解二糖水解成兩分子單糖多糖水解成多分子單糖同分異構體同分異構體不互為同分異構體3.分類依據:能否水解和水解產物的多少進行分類混合物CH2—CH—CH—CH—CH—C—H=O—OH—OH———OHOHOH葡萄糖的結構簡式多羥基醛CH2—CH—CH—CH—C—CH2=O—OH—OH———OHOHOH果糖的結構簡式多羥基酮羰基醛基葡萄糖C6H12O6、果糖C6H12O6、半乳糖C6H12O6、脫氧核糖C5H10O4、鼠李糖C6H12O5任務二 單糖-不能水解為更簡單的糖分子單糖:任務二 單糖-不能水解為更簡單的糖分子(一)葡萄糖2.組成與結構1.物理性質有甜味的無色晶體,能溶于水。分子式:C6H12O6結構簡式:CH2OH(CHOH)4CHO結構式:CH2—CH—CH—CH—CH—C—H‖O—OH—OH———OHOHOH官能團羥基醛基任務二 單糖-不能水解為更簡單的糖分子3.特征反應實驗探究【實驗7-7】(1)在試管中加入2mL 10% NaOH溶液,滴加5滴5% CuSO4溶液,得到新制的Cu(OH)2 。再加入2mL 10% 葡萄糖溶液,加熱,觀察現象。(2)在潔凈的試管中加入1mL 2% AgNO3 溶液,然后一邊振蕩試管,一邊逐滴加入2% 氨水,直到最初產生的沉淀恰好溶解為止,得到銀氨溶液。再加入1mL 10% 葡萄糖溶液,振蕩,然后放在水浴中加熱,觀察現象。任務二 單糖-不能水解為更簡單的糖分子【特別提醒】①銀氨溶液的配制:向AgNO3溶液中滴加氨水至最初生成的沉淀恰好完全溶解。②葡萄糖與新制的Cu(OH)2或銀氨溶液反應均在堿性條件下進行。實驗名稱 實驗操作 實驗現象葡萄糖與新制的Cu(OH)2反應 葡萄糖的 銀鏡反應 試管中出現磚紅色沉淀結論:葡萄糖有還原性,能被弱氧化劑銀氨溶液或新制 Cu(OH)2 氧化。試管內壁形成光亮的銀鏡可用于制鏡工業任務二 單糖-不能水解為更簡單的糖分子1.在2 mL 10%的NaOH溶液中滴加4~5滴5%的CuSO4溶液,二者恰好完全反應生成氫氧化銅嗎?試劑為什么這樣配比?不能恰好反應,反應混合液中保證NaOH過量,新制氫氧化銅與含有醛基的物質必須在堿性環境才能反應生成磚紅色氧化亞銅。能。葡萄糖與銀氨溶液、新制氫氧化銅反應是其分子中醛基表現的性質,故乙醛也能與兩者反應。2.根據葡萄糖的分子結構和性質分析,乙醛能否與銀氨溶液、新制氫氧化銅反應?【問題討論】3.葡萄糖溶液能否使酸性KMnO4溶液褪色?葡萄糖溶液能使酸性KMnO4溶液褪色,因為酸性KMnO4溶液的氧化性比新制Cu(OH)2和銀氨溶液都強,為強氧化劑。任務二 單糖-不能水解為更簡單的糖分子【概念辨析】(2022·華中師大一附中高一月考)葡萄糖的結構簡式為CH2OH—CHOH—CHOH—CHOH—CHOH—CHO,其對應的性質中不正確的是( )A.葡萄糖在一定條件下能水解 B.可與乙酸發生取代反應C.能發生銀鏡反應 D.葡萄糖的分子式是C6H12O6【題后歸納】銀鏡反應、葡萄糖與新制的Cu(OH)2反應均需要在堿性條件下進行,即制取氫氧化銅時,NaOH溶液必須過量;配制銀氨溶液時,滴加氨水的量必須使沉淀恰好溶解。A2蔗糖、淀粉、纖維素1、二糖蔗糖麥芽糖乳糖(葡萄糖+果糖)(葡萄糖+葡萄糖)甜菜 甘蔗小麥 糯米(葡萄糖+半乳糖)哺乳動物的乳汁分子式:C12H22O11任務三 蔗糖、淀粉、纖維素常見二糖任務三 蔗糖、淀粉、纖維素催化劑△C12H22O11 + H2O蔗糖C6H12O6 +C6H12O6葡萄糖 果糖催化劑△C12H22O11 + H2O麥芽糖2C6H12O6葡萄糖二糖的水解反應催化劑△C12H22O11 + H2O乳糖C6H12O6 +C6H12O6葡萄糖 半乳糖任務三 蔗糖、淀粉、纖維素(1)回憶生物課中學習的檢驗淀粉的方法。將碘溶液滴到一片饅頭或土豆上,觀察現象。(2)在試管中加入0.5g 淀粉和4 mL 2 mol/L H2SO4 溶液,加熱。待溶液冷卻后向其中加入NaOH溶液,將溶液調至堿性,再加入少量新制的Cu(OH)2 ,加熱。觀察并解釋實驗現象。實驗探究【實驗7-8】任務三 蔗糖、淀粉、纖維素蔗糖、淀粉和纖維素等在稀酸的催化下能發生水解反應,最終生成單糖。C12H22O11+H2O C6H12O6+C6H12O6蔗糖 葡萄糖 果糖2.淀粉的特征反應淀粉遇I2變藍色3.蔗糖、淀粉、纖維素的水解(1)蔗糖水解的化學方程式:任務三 蔗糖、淀粉、纖維素(2)淀粉(或纖維素)的水解反應實驗操作 實驗現象實驗結論反應的化 學方程式有磚紅色沉淀生成淀粉(或纖維素)水解生成葡萄糖,與新制的Cu(OH)2共熱生成氧化亞銅(Cu2O)沉淀任務三 蔗糖、淀粉、纖維素4.淀粉水解程度的判斷檢驗實驗現象及結論情況 現象A 現象B 結論① 溶液呈藍色 未產生銀鏡 未水解② 溶液呈藍色 出現銀鏡 部分水解③ 溶液不變藍色 出現銀鏡 完全水解任務三 蔗糖、淀粉、纖維素5.糖類在生產、生活中的應用(1)淀粉為人體提供能量食物中的淀粉(C6H10O5)n糊精(C6H10O5)mm < n麥芽糖C12H22O11葡萄糖C6H12O6CO2和H2O酶酶酶緩慢氧化葡萄糖在人體內氧化的化學方程式:C6H12O6 + 6O2 6CO2+6H2O酶任務三 蔗糖、淀粉、纖維素(2)食草動物的體內有纖維素水解酶,可以在體內消化和利用纖維素。人體內沒有類似的纖維素水解酶,無法吸收和利用纖維素。但食物中的纖維素能刺激腸道蠕動,有助于消化和排泄。C6H12O6 2CH3CH2OH+2CO2↑葡萄糖酶(3)淀粉可以釀酒葡萄糖生成酒精的化學方程式:(1)可以用銀氨溶液鑒別蔗糖和葡萄糖 ( )(2)淀粉和纖維素在人體內都能被消化和吸收 ( )(3)淀粉遇I2、KI、KIO3等都可以變藍 ( )(4)為檢驗淀粉的水解產物,可向水解后的溶液中加入新制的Cu(OH)2,加熱,如沒有磚紅色沉淀,則沒有葡萄糖生成 ( )(5)富含纖維素的生物質在生產中可生產燃料乙醇 ( )【概念辨析】任務二 探究乙酸的化學性質×√×√×小組小結1.了解糖類的組成、結構、主要性質及應用。2.掌握葡萄糖、蔗糖和淀粉的特征反應,能設計實驗確認淀粉的水解產物及水解程度。當 堂 練 習3任務四 限時訓練1.(2023·遼寧阜新高一檢測)下列有關糖類的說法錯誤的是( )A.糖類在自然界中分布廣泛,如糧食中的淀粉、植物莖葉中的纖維素B.單糖是分子組成簡單的糖C.常見的二糖有蔗糖、麥芽糖和乳糖D.在加熱條件下,葡萄糖可與新制的氫氧化銅反應產生磚紅色沉淀B2.(2023·煙臺高一月考)近幾年一種新型的甜味劑木糖醇悄悄地進入人們的視野,木糖醇是一種理想的蔗糖替代品,它具有甜味足、溶解性好、防齲齒、適合糖尿病患者食用的優點。木糖醇是一種白色粉末狀的晶體,分子式為C5H12O5,結構簡式為CH2OH(CHOH)3CH2OH。下列有關木糖醇的敘述不正確的是( )A.木糖醇與葡萄糖、果糖等一樣,屬于多羥基醛或酮,是一種單糖B.木糖醇可發生取代反應C.木糖醇是一種五元醇D.木糖醇是一種無糖型甜味劑任務四 限時訓練A任務四 限時訓練3.(2023·西安高一期中)下列關于糖類的說法正確的是( )A.所有糖類都有甜味,且都能溶于水B.葡萄糖的結構簡式為CH2OH(CHOH)4CHOC.淀粉和纖維素的分子式都是(C6H10O5)n,二者互為同分異構體D.攝入人體的纖維素在酶的催化作用下能水解為葡萄糖B4.(2023·開封高一月考)生活中的一些問題常涉及化學知識,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A.棉花的主要成分是纖維素B.過多食用糖類物質如淀粉等不會導致人發胖C.淀粉在人體內直接水解生成葡萄糖,供人體組織的營養需要D.纖維素在人體消化過程中起重要作用,纖維素可以作為人類的營養物質任務四 限時訓練A5.下列與化學有關的文獻或詩文,理解正確的是( )A.《問劉十九》中寫道:“綠蟻新醅酒,紅泥小火爐”,“新醅酒”即新釀的酒,在釀酒的過程中,葡萄糖發生了水解反應B.“獨憶飛絮鵝毛下,非復青絲馬尾垂”中的“飛絮”和棉花的化學成分不同C.《天工開物》中有如下描述:“世間絲、麻、裘、褐皆具素質,而使殊顏異色得以尚焉……”文中的“麻”在一定條件下可以水解生成小分子D.《傅鶉觚集·太子少傅箴》中記載:“故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這里的“朱”指的是朱砂,古代常用的一種紅色顏料,其主要成分為Fe2O3任務四 限時訓練C任務四 限時訓練6.(2023·連云港高一期中)制備乙酸乙酯的綠色合成路線之一如圖所示。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A.加熱條件下,M能與新制的氫氧化銅發生反應B.④的反應類型屬于酯化反應,也屬于取代反應C.淀粉和纖維素的化學式均為(C6H10O5)n,二者都為純凈物D.用飽和碳酸鈉溶液可以鑒別乙醇、乙酸和乙酸乙酯C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