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教科版四年級年級下冊科學第三單元知識點一、填空題1. 巖石是組成地球外殼的堅硬部分,主要由______組成。答案:礦物2. 根據成因,巖石可以分為巖漿巖、沉積巖和______。答案:變質巖3. 巖漿巖是由地下熔融的______冷卻凝固形成的。答案:巖漿4. 沉積巖是在地表不太深的地方,將其他巖石的風化產物和一些______經過壓實、膠結而形成的。答案:礦物顆粒5. 巖石在______、水、生物等長期聯合作用下發生破碎的現象叫做風化。答案:溫度6. 巖石在風吹、日曬、雨淋、生物侵蝕等自然力的作用下,逐漸破碎的過程稱為______。答案:物理風化7. 土壤是覆蓋在地球表面的一層______物質,它為植物提供了營養物質和生長的根基。答案:疏松8. 土壤的顆粒大小不同,按照顆粒大小可以把土壤的微粒分類為沙粒、______和黏粒。答案:粉粒9. 土壤中的______是植物生長必需的重要元素之一。答案:氮10. 巖石風化后形成的______經過風或水流的搬運,在適當的地方沉積下來,經過一定的時間就會形成巖石。答案:碎屑11. 土壤中含有______、空氣、水、腐殖質等物質,為植物生長提供了必需的營養和條件。答案:礦物質12. 土壤的______是指土壤顆粒間空隙的大小,它影響著土壤的通氣性和保水性。答案:孔隙度13. 人們根據土壤中所含沙和黏土量的多少,把土壤分為三類,即______、壤土和黏土。答案:砂土14. ______是指土壤保持水分的能力,它決定了土壤對植物生長的供水能力。答案:土壤保水性15. 土壤中的______是植物生長所必需的重要營養元素,它有助于植物進行光合作用。答案:磷16. 在巖石的風化過程中,______是一個重要的自然力,它能導致巖石的破裂和分解。答案:水17. 土壤的______對于土壤的肥力和植物的生長具有重要影響,它決定了土壤中的空氣和水分含量。答案:結構18. 巖石在風化的過程中,受到______的影響最大,它會導致巖石的化學成分發生變化。答案:水19. 土壤的______是土壤的重要物理性質,它影響著土壤的透氣性和水分滲透性。答案:質地20. ______是指土壤顆粒的排列方式和土壤中的空隙結構,它影響著土壤的通氣、保水和植物生長。答案:土壤結構21. 土壤的______是指土壤中含有的有機物質,它為土壤微生物提供了生存的環境,同時也是植物的重要營養來源。答案:腐殖質22. ______是土壤中顆粒最小的部分,它們具有很強的黏性和保水性。答案:黏粒23. 土壤的______是指土壤抵抗外力破壞的能力,它與土壤的顆粒大小、結構和有機質含量有關。答案:抗蝕性24. 在巖石的風化過程中,______和溫度的變化也是導致巖石破碎的重要因素。答案:壓力25. 土壤的______是指土壤吸收和保持水分的能力,對于農業生產和植被恢復具有重要意義。答案:持水性26. 土壤的______是土壤肥力的重要指標之一,它反映了土壤對植物生長的供養能力。答案:肥力27. 土壤的______是指土壤中的生物活動,包括微生物、動物和植物根系的活動,它們對土壤的形成和改良起著重要作用。答案:生物活性28. ______是構成土壤固體的基本單元,也是土壤最基本的物質組成。答案:土壤礦物29. 土壤的______是土壤的一個重要化學性質,它影響著土壤的酸堿平衡和植物的生長。答案:酸堿度30. 土壤的______是指土壤中的水分含量,它對于植物的生長和土壤生態系統的平衡至關重要。答案:濕度二、選擇題1. 下列關于巖石的說法,正確的是:A. 巖石都是堅硬的 B. 巖石不能改變形狀C. 巖石是天然形成的 D. 巖石沒有顏色答案:C2. 下列哪項不是觀察巖石的方法?A. 觀察顏色 B. 敲擊聽聲音C. 聞氣味 D. 嘗味道答案:D3. 巖石在自然界中受到哪些因素作用會發生破碎?(多選)A. 溫度變化 B. 植物生長C. 水流沖擊 D. 風吹日曬答案:ABCD4. 下列哪種巖石是由巖漿冷卻凝固形成的?A. 花崗巖 B. 頁巖C. 石灰巖 D. 片麻巖答案:A5. 下列關于土壤的說法,錯誤的是:A. 土壤是地球表面的薄層 B. 土壤由巖石風化形成C. 土壤是純凈的,不含雜質 D. 土壤是植物生長的基礎答案:C6. 土壤的主要成分不包括:A. 礦物質 B. 有機質C. 空氣 D. 水銀答案:D7. 下列哪種巖石中可能含有化石?A. 花崗巖 B. 石灰巖C. 大理巖 D. 玄武巖答案:B8. 土壤可以分為哪幾層?(多選)A. 表層土 B. 下層土C. 基巖碎屑 D. 巖漿層答案:ABC9. 巖石按其成因可以分為哪幾類?A. 火成巖、沉積巖、變質巖 B. 花崗巖、石灰巖、片麻巖C. 硬巖、軟巖、中硬巖 D. 大理巖、板巖、頁巖答案:A10. 下列關于變質巖的說法,正確的是:A. 變質巖是由巖漿冷卻形成的 B. 變質巖是在高溫高壓下形成的C. 變質巖中不含化石 D. 變質巖都很堅硬答案:B11. 下列巖石中,哪一種屬于沉積巖?A. 花崗巖 B. 輝長巖C. 石灰巖 D. 片麻巖答案:C12. 巖石中常見的礦物不包括:A. 石英 B. 長石C. 云母 D. 金剛石答案:D13. 哪種因素不是導致巖石風化的原因?A. 溫度變化 B. 植物生長C. 風吹日曬 D. 巖漿活動答案:D14. 下列關于土壤的形成,說法錯誤的是:A. 土壤形成需要很長時間 B. 土壤形成與巖石風化有關C. 土壤形成只受物理因素影響 D. 土壤是生物活動的產物答案:C15. 土壤中,對植物生長最重要的元素是:A. 氫 B. 氧C. 氮 D. 碳答案:C16. 下列關于土壤與巖石關系的描述,錯誤的是:A. 巖石是土壤形成的基礎 B. 土壤是巖石風化的產物C. 巖石與土壤的成分完全相同 D. 土壤與巖石都是自然界的產物答案:C17. 巖石循環的主要過程不包括:A. 巖漿冷卻形成巖石 B. 巖石風化形成土壤C. 土壤沉積形成新巖石 D. 巖石瞬間變成氣體答案:D18. 下列關于巖石的描述,正確的是:A. 巖石都是堅硬的,不會變化 B. 巖石的顏色都是單一的C. 巖石記錄了地球的歷史 D. 巖石沒有價值答案:C19. 沉積巖中常見的化石種類是:A. 植物化石 B. 動物化石C. 微生物化石 D. 以上都是判斷題1. 巖石都是堅硬的,不會發生變化。( )答案:×。解釋:巖石雖然堅硬,但在長期的風化、侵蝕等作用下,也會發生破碎、分解等變化。2. 土壤是由巖石直接轉化而來的。( )答案:×。解釋:土壤的形成是一個復雜的過程,包括巖石的風化、破碎、分解以及有機物質的混合等多個步驟,并不是直接由巖石轉化而來。3. 所有的巖石都可以用來制作建筑材料。( )答案:×。解釋:雖然許多巖石具有作為建筑材料的潛力,但并非所有巖石都適合。例如,某些巖石可能過于易碎或含有有害物質,不適合作為建筑材料。4. 土壤的顏色主要取決于土壤中的礦物質成分。( )答案:√。解釋:土壤的顏色確實與其中的礦物質成分密切相關,不同的礦物質會導致土壤呈現出不同的顏色。5. 所有的土壤都適合種植作物。( )答案:×。解釋:土壤的肥力和結構因地區而異,有些土壤可能缺乏必要的營養物質或水分,不適合種植作物。6. 巖石按照成因可以分為巖漿巖、沉積巖和變質巖三大類。( )答案:√。解釋:這是巖石分類的基本方法,根據成因的不同,巖石確實可以分為巖漿巖、沉積巖和變質巖三大類。7. 巖漿巖是由巖漿冷卻凝固形成的。( )答案:√。解釋:巖漿巖確實是由地下的巖漿冷卻凝固后形成的,這是巖漿巖的基本成因。8. 沉積巖是由風化的巖石碎屑或化學沉積物經過壓實和膠結形成的。( )答案:√。解釋:沉積巖的形成過程包括巖石的風化、碎屑的搬運和沉積,以及后續的壓實和膠結作用。9. 變質巖是由已經存在的巖石在高溫和高壓下發生變質作用形成的。( )答案:√。解釋:變質巖的形成需要高溫和高壓的條件,使原有的巖石發生變質作用,形成新的巖石類型。10. 土壤的顆粒大小與其透水性有關,顆粒越大,透水性越強。( )答案:√。解釋:土壤的顆粒大小確實影響其透水性,顆粒較大的土壤通常具有更好的透水性。11. 土壤的肥力主要取決于土壤中的有機物含量和微生物活動。( )答案:√。解釋:土壤的肥力與土壤中的有機物含量和微生物活動密切相關,這些因素共同影響著土壤的肥力和作物生長。12. 巖石的硬度可以通過敲擊聲音來判斷,聲音清脆的巖石通常較硬。( )答案:√。解釋:敲擊巖石時,聲音清脆的往往意味著巖石的質地較硬,因為硬質巖石能夠更好地傳遞聲波。13. 土壤的酸堿度對作物生長沒有影響。( )答案:×。解釋:土壤的酸堿度對作物生長具有重要影響,不同的作物對土壤酸堿度的適應性不同。14. 巖石的風化作用只包括物理風化和化學風化兩種類型。( )答案:×。解釋:巖石的風化作用還包括生物風化等多種類型,這些風化作用共同導致巖石的破碎和分解。15. 土壤的保水性主要取決于土壤中的粘土礦物含量。( )答案:√。解釋:粘土礦物具有較強的吸水性和保水性,因此土壤中粘土礦物含量越高,其保水性通常也越好。16. 所有的巖石都可以被水侵蝕。( )答案:×。解釋:雖然大多數巖石都會受到水的侵蝕作用,但有些巖石由于其特殊的成分和結構,對水的侵蝕具有較強的抵抗能力。17. 土壤中的沙粒、粉粒和粘粒是按照顆粒大小劃分的。( )答案:√。解釋:土壤中的沙粒、粉粒和粘粒是根據顆粒大小進行分類的,它們代表了土壤中不同大小的顆粒成分。18. 巖石的顏色可以反映其成分和形成環境。( )答案:√。解釋:巖石的顏色往往與其成分和形成環境密切相關,通過觀察巖石的顏色可以初步判斷其成分和成因。19. 土壤的分層結構是由不同歷史時期的地質作用形成的。( )答案:√。解釋:土壤的分層結構確實是由不同歷史時期的地質作用、氣候條件和生物活動等因素共同形成的。20. 巖石的硬度與其抗壓強度成正比。( )答案:√。解釋:巖石的硬度通常與其抗壓強度正相關,即硬度越大的巖石通常具有更高的抗壓強度。21. 土壤中的有機質對改善土壤結構和提高土壤肥力具有重要作用。( )答案:√。解釋:有機質是土壤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可以改善土壤的結構和通氣性,提高土壤的保水能力和肥力。四、請根據下列描述,將對應的巖石或土壤類型用線連接起來。1. 火成巖 A. 由風、水等外力作用,將巖石破碎、搬運、沉積而形成的。2. 沉積巖 B. 由火山噴發物或熔巖冷卻凝固形成,質地堅硬,常具有結晶結構。3. 肥沃土壤 C. 原有巖石在高溫、高壓下發生變質作用形成的,常具有片理結構。4. 變質巖 D. 富含腐殖質,能為植物生長提供豐富養分的土壤。答案及解析1. 火成巖 - A. 由火山噴發物或熔巖冷卻凝固形成,質地堅硬,常具有結晶結構。解析:火成巖,又稱巖漿巖,是由巖漿噴出地表或侵入地殼冷卻凝固所形成的巖石。它們通常具有結晶結構,質地堅硬,如我們常見的花崗巖、玄武巖等。2. 沉積巖 - B. 由風、水等外力作用,將巖石破碎、搬運、沉積而形成的。解析:沉積巖是在地表或接近地表的條件下,由風化作用、生物作用和某些火山作用產生的碎屑物質經搬運、沉積和成巖作用而形成的。它們通常具有層理構造,如砂巖、泥巖等。3. 肥沃土壤 - C. 富含腐殖質,能為植物生長提供豐富養分的土壤。解析:肥沃土壤通常富含腐殖質,這些腐殖質是由動植物殘體經過微生物分解轉化而來的有機物質。它們能為植物提供豐富的養分,促進植物的生長和發育。4. 變質巖 - D. 原有巖石在高溫、高壓下發生變質作用形成的,常具有片理結構。解析:變質巖是由已存在的巖石,在高溫、高壓等環境條件下,礦物成分和結構發生改變而形成的新巖石。它們通常具有片理結構,如片麻巖、云母片巖等。五、簡答題1:什么是巖石?答案:巖石是地球固態表層的主要組成部分,由一種或多種礦物組成的自然集合體。它們具有一定的形態、構造和產狀,是構成地殼和上地幔的物質基礎。2:常見的巖石有哪些種類?答案:常見的巖石種類主要包括火成巖(如玄武巖、花崗巖)、沉積巖(如砂巖、泥巖)和變質巖(如片麻巖、云母片巖)。3:火成巖是如何形成的?答案:火成巖是由火山噴發物或熔巖在地表或地下凝固形成的巖石。它們通常結晶粗大,形態多樣,質地堅硬。4:沉積巖有哪些特點?答案4:沉積巖的特點包括顆粒細小、密度低、易分層。它們是由海洋、河流、湖泊等水體中的物質沉積形成的。5:變質巖與火成巖和沉積巖有何不同?答案:變質巖與火成巖和沉積巖的不同之處在于其形成過程。變質巖是由原有巖石在高溫、高壓等條件下發生變化形成的,具有結晶細小、質地致密的特點。6:土壤是由什么組成的?答案6:土壤主要由礦物質、有機質、水分和空氣四部分組成。這些組成部分在土壤中相互作用,共同維持土壤的生命力和生產力。7:土壤在地球生態系統中有什么作用?答案:土壤在地球生態系統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它是植物生長的基礎,為植物提供所需的水分和養分;同時,土壤也是微生物和許多生物的棲息地,對維持生物多樣性至關重要。8:為什么保護巖石和土壤很重要?答案8:保護巖石和土壤對于維護地球生態系統的平衡至關重要。巖石和土壤是自然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農業、建筑、工業等領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時,它們也記錄著地球的歷史和演化過程,具有極高的科學價值。9:我們日常生活中如何保護巖石和土壤?答案: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可以通過多種方式來保護巖石和土壤。例如,減少化肥和農藥的使用,避免過度開采礦產資源,以及積極參與植樹造林等綠化活動。這些措施有助于保持土壤的肥力和巖石的穩定性。10:學習巖石與土壤的知識對我們有什么意義?答案:學習巖石與土壤的知識對我們具有重要意義。它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了解地球的自然環境和生態系統,提高我們的環保意識和資源保護意識。同時,這些知識也有助于我們在未來的生活和工作中更好地利用和保護自然資源。六、實驗操作題(一):觀察不同種類的巖石操作要求:1. 準備三種不同類型的巖石(如花崗巖、石灰巖、頁巖)。2. 觀察它們的顏色、紋理、光澤和硬度。3. 使用鹽酸(在安全指導下)測試石灰巖是否有氣泡產生。答案:1. 花崗巖:顏色多樣,紋理粗糙,光澤較強,硬度大。2. 石灰巖:通常為灰色或淺色,紋理細膩,光澤較弱,硬度適中。鹽酸測試時會有氣泡產生。3. 頁巖:顏色暗淡,紋理層狀,光澤較弱,硬度較低。(二):測定巖石的硬度操作要求:1. 準備莫氏硬度計和待測巖石。2. 使用莫氏硬度計的不同硬度級別礦物在巖石上劃痕。3. 記錄巖石被劃痕的最小硬度級別。答案:通過莫氏硬度計測試,可以得到巖石的硬度級別,例如花崗巖的硬度通常在6到7級之間。(三):土壤顆粒分類操作要求:1. 收集一份土壤樣本。2. 使用篩網將土壤顆粒按大小分類(沙粒、粉粒、黏粒)。3. 觀察各類顆粒的比例。答案:土壤樣本中沙粒、粉粒、黏粒的比例因土壤類型而異,例如沙土中沙粒比例較高,黏土中黏粒比例較高。(四):土壤保水性實驗操作要求:1. 準備相同大小的三個容器,分別填充沙土、壤土和黏土。2. 向每個容器中加入相同量的水。3. 觀察并記錄每個容器中水被吸收和蒸發的速度。答案:黏土保水性最好,水被吸收最快且蒸發最慢;沙土保水性最差,水被吸收最慢且蒸發最快;壤土居中。(五):巖石風化模擬實驗操作要求:1. 準備一塊小巖石、一個透明容器、水和冰塊。2. 將巖石放入容器底部,加入少量水。3. 在巖石上放置冰塊,模擬寒冷環境。4. 觀察巖石表面的變化。答案:在冰塊作用下,巖石表面可能出現微小裂紋或剝落,模擬了自然條件下巖石因溫度變化而風化的過程。(六):土壤中的生物觀察操作要求:1. 采集一小塊土壤樣本。2. 使用放大鏡或顯微鏡觀察土壤中的生物(如蚯蚓、昆蟲幼蟲、微生物等)。3. 記錄觀察到的生物種類和數量。答案:土壤中生活著多種生物,包括蚯蚓、昆蟲幼蟲和各種微生物。這些生物對土壤的結構和肥力有重要影響。(七):巖石加熱變化實驗操作要求:1. 準備一小塊巖石和加熱設備(如酒精燈)。2. 加熱巖石至其顏色發生變化。3. 觀察并記錄巖石加熱前后的變化。答案:巖石加熱后可能出現顏色變化、裂紋增多等現象,模擬了自然條件下巖石因高溫而發生的物理和化學變化。(八):土壤滲透性實驗操作要求:1. 準備不同類型的土壤樣本和透明容器。2. 將土壤樣本分別填入容器,形成相同高度的土層。3. 向每個容器中緩慢加入相同量的水,觀察并記錄水滲透的速度。答案:沙土的滲透性最好,水滲透速度最快;黏土的滲透性最差,水滲透速度最慢;壤土的滲透性居中。七、情境題(一)、小明和他的小伙伴們去山里探險,他們發現了幾種不同的巖石。小明注意到,有些巖石敲擊起來很清脆,而有些則顯得沉悶。他還發現,有些巖石的顆粒較粗,而有些則比較細膩。他們對此感到十分好奇,想要了解更多關于這些巖石的知識。問題:1. 為什么不同的巖石敲擊起來聲音不同?2. 巖石的顆粒粗細與什么因素有關?答案及解析情境一:1. 【答案】不同的巖石敲擊起來聲音不同,是因為它們的成分和結構不同。成分和結構決定了巖石的密度和硬度,進而影響了敲擊時產生的聲音。例如,石灰巖等沉積巖由于成分較單一,結構較緊密,敲擊時聲音往往清脆;而花崗巖等火成巖由于成分復雜,結構多樣,敲擊時聲音可能顯得沉悶。2. 【答案】巖石的顆粒粗細與巖石的形成過程和成巖環境有關。例如,巖漿冷卻凝固形成的火成巖,顆粒往往較大;而風化物經過長時間的風化和沉積形成的沉積巖,顆粒則可能較細。此外,巖石受到的外力作用(如風化、侵蝕等)也會影響其顆粒的粗細。、小紅在自家的花園里種了一些花草,她發現土壤的顏色、質地和濕潤程度都不一樣。她想知道這些差異對植物的生長有什么影響,于是開始觀察并做了一些實驗。問題:土壤的顏色、質地和濕潤程度對植物生長有什么影響?2. 小紅應該如何設計實驗來探究這些因素對植物生長的影響?答案及解析情境二:1. 【答案】土壤的顏色、質地和濕潤程度對植物生長有重要影響。土壤顏色通常反映了其成分和養分含量,深色土壤往往養分較豐富;土壤質地影響水分和養分的保持與釋放能力,沙質土壤透氣性好但保水能力差,而黏土則相反;土壤濕潤程度直接影響植物對水分的吸收和利用。因此,這些因素的差異會導致植物生長狀況的不同。2. 【答案】小紅可以通過設計對照實驗來探究土壤顏色、質地和濕潤程度對植物生長的影響。例如,她可以選擇幾種顏色、質地和濕潤程度不同的土壤,分別種植相同的植物,并控制其他條件(如光照、溫度等)相同。然后觀察并記錄植物的生長情況,最后通過比較不同土壤條件下植物的生長狀況,得出結論。八、跨學科試題試題一:結合地理學知識,簡述巖石循環的過程,并說明這一過程對地球環境的影響。答案:巖石循環是地球表面物質不斷運動、變化的過程。首先,巖石在地表受到風化作用,破碎成碎屑;這些碎屑被風、水等外力搬運到其他地方沉積下來;隨著時間的推移,沉積物逐漸壓實、固結成巖,形成新的巖石。這一過程不斷循環,構成了地球表面的巖石圈。巖石循環對地球環境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首先,它促進了地表形態的變化,塑造了多樣的地貌景觀;其次,巖石循環過程中釋放出的礦物質和養分,為生物的生長提供了必要的條件;此外,巖石循環還影響了地球的氣候和水文循環,對地球生態系統的穩定起著重要作用。試題二:從化學角度分析,巖石和土壤中的哪些元素對人類生活具有重要意義?請舉例說明。答案:巖石和土壤中含有豐富的化學元素,其中許多對人類生活具有重要意義。例如,鐵元素是構成血紅蛋白的關鍵成分,對于人體氧氣的運輸至關重要;鈣元素則是構成骨骼和牙齒的主要成分,對于維持人體的正常生理功能具有重要作用。此外,巖石和土壤中還含有鉀、鈉、鎂等多種微量元素,這些元素在人體內的含量雖然很少,但同樣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二、傳統文化試題試題一:在中國古代文化中,有一種說法是“石破天驚”。請結合所學科學知識,解釋這一說法的含義,并談談它與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何種觀念相聯系。答案解析:“石破天驚”這一說法,從科學角度來看,可以解釋為地殼運動或火山噴發等地質作用導致巖石破裂、山體崩塌等自然現象。這一說法體現了自然界中巖石的動態變化過程,與地質學中的巖石形成和變化理論相吻合。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石破天驚”則常常被用來形容某種驚人的事件或變化。它與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天人合一”觀念相聯系,強調了人與自然的緊密聯系和相互影響。通過這一說法,我們可以認識到巖石和土壤不僅是自然界的物質,也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試題二:在中國古代農耕文化中,土壤被視為重要的農業資源。請結合所學科學知識,談談土壤對農業生產的影響,并舉例說明古代農耕文化是如何利用土壤資源的。答案解析:土壤作為農業生產的基礎,對農作物的生長和產量具有重要影響。它提供了植物生長所需的水分、養分和空氣等條件,同時還具有保水保肥、調節氣候等功能。因此,土壤的質量直接關系到農業生產的效益和可持續性。在古代農耕文化中,人們非常重視土壤資源的利用和保護。他們通過觀察土壤的顏色、質地、氣味等特征,判斷土壤的肥力和適宜種植的作物類型。同時,他們還采用輪作、休耕等耕作制度,以維持土壤的肥力和生態平衡。例如,在黃河流域的古代農耕文化中,人們利用黃河帶來的泥沙改良土壤,提高了土地的肥力,促進了農業生產的發展。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