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26張PPT)2.認識工程第一單元 小小工程師回顧一套住房的建成需經歷哪些過程?明確任務、選址、設計、建造、驗收等其他工程的建設過程又是怎樣的?它們在建設過程中有什么共同特點呢?聚焦你知道這是哪兒嗎?有什么感受?※為什么要建造港珠澳大橋?※大橋的建造面臨了哪些限制和挑戰?※這些問題都是怎樣解決的?※大橋的建造經歷了哪些主要過程?觀看港珠澳大橋的視頻,閱讀教材資料和自己收集的資料,思考以下問題:探索一為什么要建造港珠澳大橋?港珠澳大橋飛跨伶仃洋,連接著我國經濟最發達的地區和人口最密集的地區天橋全長55千米,是集橋、島、隧為一體的世界最長的跨海大橋。大橋將為粵港澳大灣區的經濟發展帶來強勁的動力。面臨的限制和挑戰大橋要經過通向香港的唯一航道,橋面高度必須超過80米,橋塔高度超過200米,而香港機場不允許有超過88米的建筑物出現橋梁和隧道需要用島嶼連接,但這片海域上沒有任何可用的島嶼建島的海床上有15到20米深的淤泥,機械會滑出,移走淤泥又會對海洋造成毀滅性污染用圓鋼筒圍島修建人工島在這片水域上修建六七千米長的海底隧道和22.9千米長的跨海大橋大橋的建造面臨了哪些限制和挑戰?如何解決的?大橋的建造經歷了哪些主要過程?2009年12月15日,港珠澳大橋正式開工建設。2015年2月23日,青州航道橋56號墩索塔“中國結”結形撐首個節段(J3節段)吊裝成功。2015年8月23日,江海直達船航道橋首個“海豚”塔成功吊裝。大橋的建造經歷了哪些主要過程?2015年9月6日,主體工程220座墩臺全線完工。2016年6月29日,港珠澳大橋主體橋梁合龍。2016年9月27日,港珠澳大橋主體橋梁全線貫通。2017年7月7日,港珠澳大橋海底隧道正式貫通。2018年2月,港珠澳大橋主體工程通過交工驗收,具備通車試運營條件。2.工程師建設的步驟對比住房建造工程與港珠澳大橋建造工程,討論兩個工程的相同點。探索二歸納工程建設的基本步驟,填寫在流程圖中。限制條件包括時間、費用、可用材料、環境、抵抗自然界破壞能力等明確一個要解決的問題在限制條件下進行設計當設計完成后,可以馬上就建造嗎?制作一個模型(畫或寫解決方案)實施建設測試這個模型,評估并改進3.了解這些宏大工程與科技進步的關系你了解這些工程嗎?探索三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位于中國貴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境內,是中國國家“十一五”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它開創了建造巨型望遠鏡的新模式,建設了反射面相當于30個足球場的射電望遠鏡,靈敏度達到世界第二大望遠鏡的2.5倍以上,大幅拓展人類的視野,用于探索宇宙起源和演化。中國天眼國家體育場(鳥巢),位于北京奧林匹克公園中心區南部,為2008年北京奧運會的主體育場,建筑面積25.8萬平方米,可容納觀眾9.1萬人。鳥巢使用吸音膜材料,使用電聲擴音系統保證任何位置的觀眾都能聽到廣播;利用流體力學設計,所有觀眾都能享受自然光和自然通風。鳥巢體育館中國空間站指的是一個空間站系統。空間站軌道高度為400~450公里,傾角42~43度,設計壽命為10年,長期駐留3人,總重量可達180噸 ,以進行較大規模的空間應用。于2022年完成空間站的在軌建造是實現中國載人航天工程三步走發展戰略,第三步的重要目標。中國空間站2017年6月26日,“復興號”列車投入運營,裝配由中國自主研發的大功率IGBT(絕緣柵雙極型晶體管) [66] ;中國標準動車組所采用的254項重要標準中,中國標準占84%,國際兼容標準占16%,不同列車可以重聯運行。截至2020年底,我國高速鐵路運營里程達3.79萬公里,穩居世界第一。同時,全國高鐵網已覆蓋94.7%的100萬以上人口城市。中國高鐵1.這些工程中用到了哪些技術?工程與科技進步有什么關系?思考:每一項工程的建設過程,應用了大量的科學原理和科學技術。如運輸、制造、冶煉、力學、建筑、電子、燃料、機械、通信等技術,有的還利用了仿生學的原理。工程科技進步推動支持相輔相成1. 通過兩節課的學習,我們對工程有了哪些認識?這些認識的依據是什么?2. 完成一項工程要經歷哪些重要的工作階段?答:明確要解決的問題,在限制條件下進行設計,制作一個模型(解決方案),測試模型,評估改進,重新進行設計,實施建設……研討答:科學技術與工程是相輔相成的關系。答:在限制條件下進行設計、制作模型測試、評估、改進、修改設計,不斷循環往復。3.工程與技術的關系是怎樣的?4. 假如讓我們做一名小小的工程師,我們都要完成哪些工作呢?拓展迪拜塔東京晴空塔廣州塔奧斯坦金諾電視塔默德塔東方明珠廣播電視塔埃菲爾鐵塔1889年建成,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經歷了風吹雨打的埃菲爾鐵塔為什么如此牢固穩定?它的結構有什么特點?上小下大上輕下重三角形框架結構課堂小結1.工程與技術的關系是( )系統的支撐。A.技術決定工程 B.工程決定技術C.相互影響又相互促進C2.修建港珠澳大橋時,用圓鋼筒圍島的主要目的是( )A.保護環境 B.節省時間C.節省費用A隨堂練習再 見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