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小學科學六年級全知識點整理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小學科學六年級全知識點整理

資源簡介

目錄
專題一 植物與動物.................................................................................................3
專題二 生物與環境.................................................................................................5
專題三 微小世界 環境與我們..............................................................................6
專題四 健康生活和我們........................................................................................9
專題五 水和空氣....................................................................................................10
專題六 物質及變化................................................................................................12
專題七 聲 光 熱....................................................................................................13
專題八 電 磁 能量................................................................................................15
專題九 運動和力 物體的運動..............................................................................17
專題十 巖石與土壤 天氣......................................................................................19
專題十一 地球和宇宙............................................................................................20
專題十二 技術與工程............................................................................................24
專題一 植物與動物
一、植物的組成和作用
1.綠色開花植物由根、莖、葉、花、果實和種子六部分組成,葉具有葉柄、葉片、葉脈等結構。
2.不同的植物,根的形態特征不同。常見的有直根系、須根系和變態根。
3.(實驗)探究植物根的作用實驗:
(1)選用紅色的水是為了便于觀察。
(2)在水面上滴些植物油是為了防止試管中的水蒸發到空氣中。
(3)實驗現象:一段時間后,發現試管中的水面下降。
(4)實驗結論:試管中水面下降說明植物的根有吸收水分的作用。
4.植物的葉子能吸收陽光進行光合作用,產生自身生長發育所需的養料。
5.(實驗)葉具有吸收陽光及蒸騰水分的作用的實驗:
(1)在植株上選一片葉子,將這片葉子用黑色紙遮住,使它見不到陽光。3天后,觀察到被遮住光的這片葉子會變黃。
(2)選擇一種葉片較大的植物,在葉子上套上一個干燥的塑料袋。觀察到塑料袋內壁上有小水滴出現。
6.(實驗)莖的運輸作用:
(1)實驗現象:將鳳仙花的莖縱切開,發現莖的縱切面上有紅色的線狀結構。將鳳仙花的莖橫切開,發現莖的橫切面上有紅色的點狀結構。
(2)實驗結論:莖具有運輸的作用。
7.花和種子的結構:
像鳳仙花一樣由雄蕊、雌蕊、花萼和花瓣四部分組成的花,叫完全花。
如白菜花、桃花;缺少其中一部分或幾部分的花,叫不完全花。如南瓜花、黃瓜花。
果實一般包括果皮和種子兩部分。種子包括種皮和胚。果皮的作用是保護胚珠,使種子正常發育。
二、植物的生長變化
1.綠色開花植物幾乎都是從種子開始新生命的。
2.種子的萌發需要適宜的溫度、適量的水分、充足的空氣。
3.有些植物可以用根、莖來繁殖后代。如馬鈴薯、洋蔥、番薯等。
4.種子萌發時先長出根,然后長出莖和葉,根的生長速度很快。根總是向下生長。
5.植物多種多樣,只有完成傳粉,植物的花才能發育成果實。
6.植物是生物的證據:
(1)植物會發芽、會長大、會長葉、會開花、會結果、會死亡。
(2)植物生長需要陽光、水、空氣、營養等一定的生長條件。
(3)植物能適應一定的環境變化。
7.植物的一生會經歷種子、發芽、幼苗、開花、結果、死亡的過程。
8.種子的傳播方式:
彈力傳播 果皮自動爆裂 鳳仙花、油菜、綠豆、大豆、噴瓜
動物傳播 果實外有倒鉤 蒼耳、鬼針草、蒺藜
果實美味多汁 櫻桃、番茄、葡萄、西瓜
風力傳播 種子輕、帶翅或有絨毛 蒲公英、榆樹、楓樹、薊、槭樹
水流傳播 種子的種皮包有海綿狀 蓮蓬、椰子、水葫蘆、睡蓮
三、動物的特點
1.動物的共同特點:有生命,會運動,會長大,會死亡,會繁殖,會對外界刺激作出反應,會呼吸,需要食物,需要水,需要生活在一定的環境里。
2.不同種類的動物會有一些共同的特征,同一種動物之間也會有個體差異。
4.蝸牛的特點:喜歡生活在陰暗潮濕的草叢里,有兩對觸角,一對眼睛,用腹足運動遇到外界刺激會縮回觸角或者把身體縮回殼里。
5.魚類的特點:生活在水里,用鰓呼吸,用鰭運動,身上有鱗片。
6.昆蟲的共同特征:身體分為頭、胸、腹三部分,胸部有三對足。
7.哺乳動物的特點:用肺呼吸,體溫恒定,哺乳,胎生。胚胎在母體里發育,直接產出面兒,能分泌乳汁哺育后代。
四、動物的繁殖和生命周期
1.卵生:像蠶和雞這樣產卵繁殖后代的叫卵生,靠卵生繁殖后代的動物叫卵生動物。
2.胎生:像貓和狗這樣,直接生下胎兒的叫胎生,胎生動物一般都用哺乳的方法喂著后代。
3.動物的卵。
(1)有卵殼:蛇卵、龜卵、雞卵(蛋)等。 (2)無卵殼:蛙卵、魚卵、螞蟻卵等。
4.雞蛋的組成:卵殼、卵黃、卵白、氣室和胚盤。
熟雞蛋 生雞蛋
6.蠶的生命經歷蠶卵、幼蟲、蛹、成蟲等過程。
7.蠶的生命周期:蠶的一生經歷出生、生長發育、繁殖、死亡四個階段,約為56 天。動物的一生也要經歷出生、生長發育、繁殖、死亡四個階段。
專題二 生物與環境
一、生物與環境
1.植物的一生是從種子發芽開始的,種子的發芽需要水分、空氣和適宜的溫度。
2.研究綠豆種子發芽需要的條件時,用至少三粒種子做實驗,是為了避免種子自身不能萌發的可能性,減少偶然性的發生,可以讓實驗更嚴謹。
3.植物的生長需要陽光、空氣、水、適宜的溫度、肥料等。
5.植物的葉可以進行光合作用。在光照的條件下,植物吸收空氣中二氧化碳和土壤中的水分,,釋放出氧氣。
6.香蕉樹生長在熱帶、亞熱帶,那里陽光充足、雨水多,所以葉子寬大。
松樹生長在溫帶地區,針形葉有利于減少水分蒸發。
仙人掌原產于熱帶荒漠地區,葉退化成刺,能貯存大量的水,與那里干燥的環境有關。
7.蚯蚓喜歡生活在陰暗、潮濕的環境里。
8.動物與植物一樣,需要生長在一定的環境中,當環境改變后它們也會努力去適應環境的變化。
9.人類可以通過建立自然保護區來保護動植物。
10.生物之間因為食物關系,構成很多的“鏈條”狀的聯系,像這樣的食物關系,叫作食物鏈。
11.同一種植物會被不同的動物吃掉,同一種動物也可能吃多種食物,生物之間這種復雜的食物關系形成了一個網狀結構,叫食物網。
12.群落里的各種生物與環境中的非生物相互聯系、相互影響,構成了一個整體,我們把這個整體叫作生態系統。
13.制作生態瓶時,我們要先放植物,使水中溶解一定氧氣后再放入動物。
14.生物與生物之間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約的,一種動物或植物可能就是另一種動物或植物生存所依賴的條件。
二、生物多樣性
1.生物后代和親代非常相似,這種現象叫遺傳,生物后代和親代之間也會有一些維微的不同之處,這種現象叫變異,遺傳和變異造就了生物的多樣性。
2.孟德爾是遺傳學的奠基人,被譽為現代遺傳學之父。他通過腕豆實驗,發現了遺傳定律。
3.身上長有羽毛的動物是鳥類,如麻雀等,終生生活在水中,用鰓呼吸的動物是魚類,如鯉魚等:直接生下小動物,并用乳汁喂養小動物的動物是哺乳類,如兔子等;身體分為頭、胸、腹三部分,胸部有三對足的動物是昆蟲,如螞蟻等。
4.“龍生龍,鳳生風,老鼠生兒會打洞”描述的是遺傳現象,
“一母生九子,連母十個樣”描述的是變異現象。
5.人類的遺傳組合是無窮無盡的,世上不可能有兩個完全相同的人,雙胞胎的相貌也只是相似。
6.化石是存留在巖石中的古生物遺體、遺物或遺跡,科學家通過將化石提供的古牛物信息,與觀察到的現代生物特征進行比較,可以推測它們之間的親緣關系。
7.目前保護生物多樣性正在采取的措施:(1)建立自然保護區保護瀕危物種。(2)建立植物種子庫和花粉庫。(3)建立動物精子庫。(4)頒布相關法律法規。(5)制作保護生物多樣性宣傳海報。
8.生物多樣性包括三個層次:物種多樣性、遺傳多樣性、生態系統多樣性。
專題三 微小世界 環境與我們
一、微小世界
1.放大鏡的鏡片又叫凸透鏡,具有放大物體圖像的功能,用放大鏡觀察物體能看到更多的細節,敢大鏡鏡片的特點是透明、中間厚、邊緣薄。
2.放大鏡正確使用方法有兩種。第一種鏡動,物不動;觀察對象不動,人眼和觀察對象之間的距離不變,手持放大鏡在物體和人眼之間來回移動;第二種物動,鏡不動;把放大鏡移至眼前,移動物體,直至圖像大而清楚。
3.放大鏡的放大倍數與凸度有關:凸度越大,放大倍數越大,視野越小;
反之,凸度越小,放大倍數越小,視野越大。
4.光學顯微鏡能把物體的圖像放大一二千倍。電子顯微鏡可以把物體的圖像放大約200萬倍。
5.顯微鏡主要由目鏡、調節旋鈕、物鏡、載物臺、反光鏡等組成。(從上到下的順序)
6.顯微鏡的使用操作步驟:
(1)安放:一只手握住鏡臂,另一只手托著鏡座,將顯微鏡向著光擺放在平坦的桌面上。
(2)對光:調節載物臺下的反光鏡,從目鏡往下看,能看見一個明亮光圈。
(3)上片:將標本載玻片放在載物臺上,用壓片夾夾住,使標本恰好在載物臺通光孔的中央。
(4)調焦:從目鏡往下看,慢慢調節旋鈕,直到看到清晰放大的圖像為止。
(5)觀察:慢慢移動載玻片,觀察標本的各個部分。
7.用顯微鏡觀察物體時,移動載玻片的方向和從目鏡里看到的物體圖像的方向相反。
8.昆蟲頭上的觸角就是它們的“鼻子”,比人鼻子靈敏得多。人類模仿蒼蠅的觸角,研制出“蠅式氣味分析監視儀”。
9.蠅的眼睛由許多小眼睛組成,這叫復眼。據蒼蠅復眼的視覺原理,人類研制出了“蠅眼照相機”和“蠅眼雷達”,還仿制出一種“蠅眼探測系統”,了解宇宙的起源和演變。
10.在顯微鏡下,蝴蝶的彩色翅膀其實是由許多小鱗片組成,鱗片隨陽光照射方向自動變換角度,從而調節體溫。科學家們受啟發,將人造衛星的控溫系統制成了對溫度靈繳的百葉窗樣式。
11.1665年,英國科學家羅伯特·胡克用自制的復合顯微鏡觀察一塊軟木薄片的結構,發現它們看上去像一問間長方形的小房間,就把它們命名為細胞。
12.洋蔥表皮破片標本的制作過程:
13.科學家簡·施旺麥丹發現血液里有紅細胞。紅細胞的主要成分是血紅蛋白。
14.生物細胞的形態多種多樣,不同生物的細胞是不同的,同一生物的不同器官的細驗也是不同的。動物細胞和植物細胞不同,動物細胞沒有細胞壁。
15.除了病毒,生命體都是由細胞組成的。細胞是生物體結構和功能的最基本單位。
16.自然界的大多數生物都是由多細胞組成的,但也有一些生物,它們只有一個細胞稱為單細胞生物。比如草履蟲、眼蟲、喇叭蟲、變形蟲、太陽蟲、細菌等,就是一個細胞。
17.荷蘭的列文虎克是世界上首次在顯微鏡下發現微生物的人。
18.絕大多數的微生物都非常細小,只有通過顯微鏡等工具的幫助才能看到。而蘑菇、木耳是生活中可以直接看到的微生物。
19.水中常見的微生物有變形蟲、鐘形蟲、草履蟲、線蟲、新月藻、衣藻等。
20.我們還可以利用干草培養微小的生物。如果微生物運動迅速,不便于觀察,那么我們可以先在載玻片上放少量脫脂棉纖維,再在上面滴一滴池塘水,蓋上蓋玻片。也可以用吸水紙在蓋玻片的邊緣吸走多余的水分,控制微生物的運動。
21.空氣潮濕溫暖時,正是各種霉菌生長繁殖的最佳時機。因此,保持干燥低溫可以防霉。
22.疾病的元兇是細菌和病毒,病毒是一種微生物,無細胞結構,不能獨立生存。微生物種類繁多,有些微生物能提供食物(如真菌)或幫助我們生產食物(如酵母菌),有些微生物可以分解有機垃圾和污水,有些病原微生物及其代謝產物可被人們利用,制取疫苗。
23.接種疫苗是預防、控制傳染病最有效手段。勤洗手、常通風、出門戴好口罩可預防傳染病。
二、環境與我們
1.我們生活的地球,平均半徑約為6400千米;大氣層平均厚度約1000千米;海洋平均深度約為4千米;大陸地殼厚約 15~80千米,大洋地殼厚約2~11千米。
2.地球上的大氣中有大量的氧氣。地球上有液態水,有巖石和土壤,使雨水能夠蓄積在地球表面。地球的氣候在相當長的時期內保持穩定。
3.海洋植物對維持海洋生態系統起著重要作用,同時也是大氣中二氧化碳的主要吸收者之一。
4.生命存在的必要條件:空氣、水、適宜的溫度、食物、能源、棲息地等。
5.除了自然災害之外,我們的地球家園還面臨的環境問題有:大氣污染、水污染、噪聲污染、固體廢棄物污染、白色污染以及全球變暖問題。
6.2017年6月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污染防治法》指出,要優先保護飲用水水源、嚴格控制工業污染、城鎮生活污染,防治農業污染,積極推進生態治理工程建設,預防、控制和減少水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
7.我們正在采取的珍惜水資源的主要措施除了立法防治水污染外,還在全社會大力推進節水措施,采用先進的農業灌溉技術。
8.我國人均水資源擁有量只有 2063立方米,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而且分布極不平衡,因此我國提出“南水北調”工程。
9.生活中,處理垃圾可以填埋、焚燒,還可以從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三個方面來解決垃圾問題。
10.我們可以做一個堆肥箱,將廚余垃圾摻人洗菜水或者洗拖把的水,堆積起來,表面覆蓋一層土壤,讓堆肥慢慢腐熟。腐熟時間一般需要1~3個月。腐熟后的垃圾可以作為家庭種植花草的底肥。
11.功率為1千瓦的電器使用1小時所消耗的電能就是1度電,
12.煤、石油、天然氣被稱為化石燃料,都是不可再生能源,可再生能源是指太陽能風能、地熱能、海洋能等非化石能源。化石能源釋放能量的過程中,會產生大量的氧化碳等氣體,會使地表附近的大氣溫度上升,被稱作“溫室效應”。溫室效應下溫度升高變化得更快。
13.造紙術是我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是由蔡倫發明的。
專題四 健康生活和我們
一、呼吸與消化
1.呼吸是人體的重要活動,呼吸的過程是氣體交換的過程。
吸氣時胸腔擴張,腹部收縮。呼氣時胸腔收縮,腹部放松。
2.呼吸系統包括鼻腔、咽、喉、氣管、支氣管和肺。一呼一吸算一次呼吸。
3.肺活量是人體盡力吸氣后,盡力呼出的氣體的量,是人體發育是否健康的一個指標。
4.人體所需要的營養是從食物中得到的,而人體保持健康需要的營養成分包括蛋白質、糖類、脂肪、維生素、無機鹽和水。
5.淀粉是糖類的重要成員之一,它是我們身體能量的主要來源。滴碘酒的地方變為藍色,說明這種食物含有淀粉。
6.用食用油在紙上涂抹,出現的油跡不會消失,說明食用油中存在脂肪。再將其他食物在紙上涂抹,把留下的痕跡與食用油的油跡做比較,如果接近,就說明這種食物中也含有豐富的脂肪。
7.沒有一種食物會含有所有的營養成分,所以我們要吃各種不同的食物。
8.牙齒是我們身體重要的消化工具,我們的牙齒按形狀分可分為門齒(切割食物)、犬齒(撕碎食物)、臼齒(咀嚼食物)三類。不同形狀的牙齒發揮著不同的作用。
9.舌頭能夠將口腔中的食物進行傳送和攪拌,這樣能夠讓食物被牙齒充分地磨碎,讓睡液充分地和食物混合。
19.人體的消化器官包括口腔、食道、胃小腸和大腸。食物在口腔先經歷初步的消過程:接著由食道將食物送到胃,食物在胃里被磨碎和分解后,就進人了小腸;小腸很長,食物的營養物質主要是在人體的小腸里吸收的:而食物中剩余的水、無機鹽和部分維生素又被大腸吸收。
二、我們的身體
1.人的身體一般可以分為頭、頸,軀干、四肢四個部分。
2.身體的肢體活動由骨骼、關節和肌肉共同完成。骨骼的主要功能是支撐和保護身體的內臟器官。關節是骨與骨之間的活動連接;肌肉附著在骨上,肌肉收縮帶動骨骼運動。
3.心臟跳動使血液在血管中流動,維持人生命活動。心臟、血管和血液組成了人體的血液循環系統,心臟和血管有機配合,使血液在身體內不停地流動,將人體需要的氧氣、營養物質運輸到身體的各個部分,同時將身體各部分工作產生的二氧化碳和廢物運輸到肺部等器官排出體外。
4.腦位于顱腔內,包括大腦、小腦和腦干等部分,分別控制著人體不同的生命活動。大腦具有記憶、思維等高級功能,腦需要適當的休息,保證充分的睡眠、輕松愉悅的心情等有益于腦的健康,使大腦保持活力。
6.人的健康包括生理健康(身體健康)、心理健康和社會適應的良好狀態。學會管理和控制自己是人區別于其他生物的重要標志之一。
7.大腦管理人的情緒、意志、行為等,人的情緒、意志、行為是可以控制的。
專題五 水和空氣
一、水
1.水蒸發與水沸騰的比較:
區別 蒸發 沸騰
特點 1.只在液面進行。 2.任何溫度下都行。 3.蒸發時溫度降低。 1.在液體表面和內部同時進行。 2.在100 ℃溫度進行。 3.沸騰時溫度不變
影響因素 1.水的溫度高低。 2.水的表面積大小。 3.空氣流動快慢。 /
共同點 都是水從液態變成氣態,都需要吸熱。
2.測量水溫的方法:
(1)手拿溫度計的上端。
(2)將溫度計下端浸入水中,不能碰到容器的底與壁。
(3)視線與溫度計液面持平。
(4)在液柱穩定后讀數。
(5)讀數時溫度計不能離開被測的水。
3.酒精燈的火焰從外向內依次為外焰、內焰、焰心。其中外焰溫度最高,要用外焰加熱。
4.酒精燈的使用方法:
(1)不能用燃著的酒精燈點燃其他酒精燈。
(2)熄滅酒精燈時要用燈帽蓋滅(蓋兩次),不能用嘴吹。
(3)加熱后的燒杯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仍然是很燙的,不要用手觸摸。
5.將套有塑料袋的漏斗放在沸騰的水面下(塑料袋被擠壓過),袋子會鼓起來,原因是水變成水蒸氣后,體積會增加。
6.水結冰和冰融化:
區別 結冰 融化
(1)當水的溫度下降到0℃時,水開始結冰。 (2)水結冰后體積變大了。 (3)由液態變成了固態。 (4)放出熱量。 (1)當冰的溫度達到0℃時,冰開始融化成水。 (2)由固體變成液體。 (3)冰融化成水,體積會減小。 (4)吸收熱量。 (5)溫度越高融化得越快,溫度越低融化得越慢。
相同 結冰和融化過程中水溫度不變。影響因素都是溫度
7.水、水蒸氣和冰是同一種物質,都是水,只是狀態不同。
物品 狀態 形狀 體積
水蒸氣 氣態 沒有固定的形狀 沒有固定的體積
水 液態 沒有固定的形狀 有一定的體積
冰(雪、霜) 固態 有一定的形狀 有一定的體積
8.固態的冰、液態的水、氣態的水蒸氣,是水的三種存在形態,都是無色、無味、透明的。在一定條件下,冰、水、水蒸氣可以互相轉化。
二、溶解
1.水能溶解一些物質,但水溶解物質的本領是有一定限度的,不同物質的溶解能力不同,通過對比實驗,我們知道在同樣多的水中,食鹽比小蘇打溶解得要多。
2.常溫下50毫開水大約能溶解18克食鹽常溫下50毫升水大約能溶解5克小蘇打。
3.通過攪拌、提高水的溫度和研碎的方法,能加快食鹽等物質在水中的溶解。
4.我們把食鹽和沙的混合物放人水中攪拌,利用水來分離食鹽和沙,主要利用了臺和沙在水中的溶解情況不同。
5.沙子不能溶解在水中,我們可以用過濾的方法分離出水中的沙子。
6.食鹽能溶解在水中,我們不能用過濾的方法,但可以用蒸發的方法分離出水中的食鹽。
7.木屑和鐵屑混合在一起,我們可以用磁鐵進行分離,也可以先倒人水中,把浮在水面的木屑分離出來,然后通過過濾的方法得到鐵屑。紅豆和沙子混在一起,可以用篩網篩的方法分離。
三、空氣
1.空氣是一種物質,地球被一層厚厚的空氣包圍著,人們稱它為大氣層。在空中、地和水中都存在空氣的蹤跡。
2.空氣特征:無色、無味、容易泄潮、很輕(但有質量),占據空間。
3.空氣占據的空間容易被壓縮,被壓縮的空氣有彈性;被壓縮得越厲害,彈性越強。被壓縮之后的空氣與原來狀態的空氣比較,質量不變,空氣粒子的間隔變小。
4.壓縮空氣的應用:充氣輪胎、充氣城堡,充氣坐墊等。
5.20筒空氣與一定量的回形針、綠豆等輕小物體質量相當,說明空氣有質量,但空氣質量很輕。
8.熱空氣比冷空氣輕,會浮在冷空氣上方。把熱氣球里的空氣加熱了,質量就比原來的冷空氣更輕一些,熱氣球就上升。如孔明燈。
9.空氣流動形成了風。可以用扇扇子、開風扇、開門窗等方式讓空氣快速流動,來制造“風”。
10.大自然的風主要是由于空氣溫度不同,流動起來而形成的。大自然中空氣溫度的不同,主要是由于陽光輻射引起的。
11.我們認識的空氣。
12.對比空氣、水和石頭:
物體 能否占據空間 能否被壓縮 是否有質量 是否會流動
空氣 能 能 是 是
水 能 否 是 是
石頭 能 否 是 否
專題六 物質及變化
一、材料
1.我們周圍的世界可以分為自然世界和人工世界。
2.我國古代的四大發明是造紙術、指南針、印刷術和火藥。
3.我們的生活離不開物質,我們身邊實際存在的東西都是物質。
二、物質的變化
1.物質總是在不斷地變化,有些變化只改變了物質的大小、形態等,這類變化稱為物理變化;而有些變化產生了新的物質,這類變化稱為化學變化。
2.廚房中有許多物質會發生不同的變化:水燒開、冰融化等只改變了物質的形態(物流變化),而蘋果氧化變色、鐵鍋生銹等產生了新的物質(化學變化)。
3.(實驗)水蘇打和白醋混合后產生大都的氣體,屬于化學變化。
杯壁會變涼,產生的氣體是無色透明的,它能使婚燒的木條立即熄滅,說明這種氣體不支持燃燒,倒入燒杯中的蠟燭火焰上,會使蠟燭熄滅,說明它比空氣重,但這兩個實驗的證據還都不足以那由這種氣體的名稱,科學家經過大量的研究才能確定這種氣體是二氧化碳。
最后留在杯中中的液體也不再是白酷,而是一種新的液體。
蠟燭燃燒時不僅會發光發熱,還會產生水、碳黑等薪物質,這個過程發生了化學變化。
同時看到有蠟燭油滴下來,這是一個熔化過程,只發生了物理變化。
5.白糖加熱過程中,先變成黃棕色的糖槳,這是熔化過程,沒有產生新物質,屬于物理變化;繼續加熱變成了黑色不溶于水的固體,這是一個碳化過程,產生了新物質,屬于化學變化。
化學變化在注會伴隨著一些現象:顏色改變,發光發熱,產生氣體,產生沉淀。但是這些現象不能作為發生化學變化的依據,化學變化的本質是產生了新物質。
7.鐵生銹發生了顏色變化,鐵和鐵銹不是同一種物質,鐵生銹是一種化學變化。
8.鐵生銹是水和空氣的共同作用,防生銹的原理就是隔絕水和空氣,如涂油漆、放干燥處,電鍍等,制成不銹鋼也可以防生銹。
9.煤是億萬年前的植物被埋在地下,與空氣隔絕,長期受高溫高壓的作用慢慢變化而成的。
10.植物和煤的組成成分不同,是不同的物質,因此植物變成煤產生了新物質,是化學變化。
11.動植物包括人類體內每時每刻都在發生化學變化。食物具有能量,食物進入人體后,會經過復雜的化學變化轉化為身體可以吸收利用的能量。
12.食物的霉變是一種化學變化,產生了霉菌等新物質,生活中我們可以通過真空包裝故入冰箱、腌制、曬于等方法來破壞霉菌的生長環境,從而保存食物。
13.紫甘藍浸人白醋中會發生顏色變化產生新物質,是一種化學變化、
14.塑料礦泉水瓶不容易發生化學變化,隨意丟棄,容易造成環境污染。
石油、煤、天然氣等化石能源的大量使用會產生大量二氧化碳,造成氣候變化和海水酸化,造成貝類死亡,破壞海洋中的生態平衡。
專題七 聲 光熱
一、聲音
1.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人的聲音是聲帶的振動產生的,聲帶越緊,發出的聲音越高。
2.聲音以波的形式傳播,當聲波遇到物體時,會使物體產生振動,聲音就是這樣通過各種物質,從一個地方傳播到另一個地方的。
3.聲音在不同物質中傳播的情況是不一樣的。聲音可以在氣體、液體、固體中傳播。傳播速度:固體>液體>氣體。鋁箔尺>木尺>尼龍繩>棉線。
4.空氣是傳播聲音的重要物質,在真空的環境下不能傳播聲音。
5.在月球上,由于沒有空氣,即沒有可以傳播振動的物質,兩個人即使相隔不遠,也聽不到聲音,不能互相通話,必須要使用無線電設備。
6.我們的耳朵可分為外耳、中耳、內耳。
我們怎樣聽到聲音:外界聲音→耳郭→外耳道→鼓膜→聽小骨→耳蝸→聽覺神經→大腦。
7.耳郭的作用:收集聲波;鼓膜:將聲波轉化為振動;耳蝸:將振動轉化為信號。
8.聲音的強弱可以用音量來描述。音量是由物體振動的幅度決定的。
振動幅度越大,聲音越強;振動幅度越小,聲音越弱。
9.聲音的高低可以用音高來描述。音高是由物體振動的快慢決定的。
振動越快,發出的聲音就越高;振動越慢,發出的聲音就越低。
10.越短、越小、越少、越細、越緊的物體振動越快,發出的聲音越高。
11.越長、越大、越多、越粗、越松的物體振動越慢,發出的聲音越低。
二、光
1.我們把那些自身能發光的物體稱為光源。太陽是最重要的光源,又如打開的手電筒、點燃的蠟燭、發光魚、螢火蟲等。
2.我們能看到物體,是因為物體正在發光或正在反射其他光源的光到我們的眼睛里。夜視儀可以在“黑暗”的環境中,將人眼看不見的光轉換成電子信號,讓我們看到物體。
3.光是以直線的形式傳播的。光傳播的速度每秒約 30 萬千米。
4.生活中光沿直線傳播的例子:手影游戲、小孔成像、排隊看齊等。
5.光在傳播中遇到透明物體或者半透明物體時,能穿過物體或部分穿過物體繼續進行傳播。
遇到不透明物體時,光的傳播會受到阻礙。
6.光從空氣中斜射進入水中時,它的傳播路線會發生改變,這個現象叫作光的折射。
生活中的光的折射現象:海市蜃樓、從水面看水池中的魚比實際的位置要高。
7、彩虹是一種光學現象,當太陽光照射到半空中的水滴,光線被折射及反射,在天空上形成拱形的七彩光譜,由外圈至內圈呈紅、橙、黃、綠、藍、靛、紫七種顏色。
8.用相同比例的紅、綠、藍三種顏色組成的彩色輪快速旋轉,觀察到彩色輪變成了白色。
9.潛望鏡是運用光的反射原理制成的。潛水艇在水下航行時,用潛望鏡觀察海面和空中的情況。
三、熱
1.熱,實際上是一種能量。容易從一個物體轉移到另一個物體,或從物體一部分移到另一部分。
2.水在100℃時會沸騰,變成水蒸氣,水從液態變成氣態,稱為汽化。
3.水從常溫持續下降到o℃以下時會結冰,水從液態變成固態,稱為凝固。
4.水蒸發的快慢和溫度有關。水的溫度越高,水蒸發的速度越快。
5.云、霧、露是空氣中水蒸氣遇冷而凝結成的。霜、雪都是空氣中的水蒸氣遇冷凝華而成的。
6.熱總是從較熱的一端傳向較冷的一端。
7.熱傳遞主要存在三種基本形式:熱傳導、熱輻射和熱對流。通過直接接觸,將熱從一個物體傳遞給另一個物體,或者從物體的一部分傳遞到另一部分的傳熱方法叫熱傳導。通過中介物(如水或空氣)的流動而傳熱的過程叫熱對流;物體以電磁波的形式向外發射熱能的過程叫熱輻射。
8.熱可以在物體間和物體內傳遞,固體、液體、氣體都能傳遞熱。
9.像金屬這樣導熱性能好的物體稱為熱的良導體;而像塑料、木頭這樣導熱性能差的物體被稱為熱的不良導體。
10.比較銅、鋁、鐵三種金屬的導熱性能,從強到弱排列順序是銅、鋁、鐵。
11.熱的不良導體,導熱慢,散熱慢,可以減慢物體熱量的散失。空氣的傳熱速度較慢,屬于熱的不良導體。熱的良導體,導熱快,散熱快。
12.我們一般選用熱的不良導體作為保溫的材料。
專題八 電 磁 能量
一、電
1.所有的電器工作都需要電,電與生活緊密相連。我們將能產生電的裝置稱為電源生活中使用的電都是由電源提供的。電是一種能量,能產生光和熱。
2.小燈泡結構:玻璃泡、燈絲、金屬架、連接點(兩個)。
3.電從電池的正極(+)一端經過導線和用電器返回到電池的負極(一)另一端,就組成了一個完整的電路。
4.電池兩端直接用導線連接在一起,就會發生短路。不僅小燈泡不能發亮,而且電池會發熱并很快消耗和損壞,所以應該盡快切斷電流。
5.有的物質容易導電,這樣的物質叫導體,一般情況下多數金屬屬于導體,還有人體和水也屬于導體:有的物質不容易導電,這樣的物質叫絕緣體,絕緣體包括塑料布、紙張等。
二、磁鐵
1.磁鐵上磁力最強的部分叫作磁極,無論什么形狀的磁鐵都有2個磁極。即使是摔成兩段或很多段的磁鐵,每段也都會有2個磁極。
2.指南針發展歷史:磁石---司南---水浮式指南針---指南魚---羅盤---現代指南針---電子指南針。
3.當兩個磁極相互靠近時,相同的磁極會互相排斥,不同的磁極會互相吸引(即同極相斥、異極相吸),所有磁鐵都具有這個規律。
三、能量
1.能量是對物體活驗的一種描述。生活中能量有多種表現形式,如聲光.電熱、磁等,不同能量之間是可以相互轉換的。
2.我們組裝的電路,電池提供的電能經過小燈泡,轉換成了光能和熱能。在這個過程中,電能的總量與光能和熱能的總量是相同的。
3.所有用電器都是一個電能的轉化器,能夠把輸人的電能轉化成其他形式的能。
4.家用的各種電器都會在說明書或銘牌上標有“功率”一項,它指的是耗電量的大小。功率為1000瓦的電器,1小時內的耗電量就是1度,功率的單位是瓦特,符號是W。
5.1820年,丹麥科學家奧斯特在一次實驗中偶然讓通電的導線靠近指南針,發現了一個奇怪的現象,指南針發生了偏轉。就是這個發現,為人類大規模利用電能打開了大門。
6.通電的導線會產生磁性。
7.做通電線圈和指南針的實驗時,線圈立著放,指南針盡量靠近線圈的中心,此時指南針偏轉的角度最大。
8.像這樣由線圈和鐵芯組成的裝置叫電磁鐵,電磁鐵具有接通電流產生磁性,斷開電流磁性消失的基本性質。
9.電磁鐵有南北極。指北的一端叫北極。用字母N表示;指南的一端叫南極,用字母S表示。
10.電磁鐵的南北極與電流的方向和線圈纏繞方向有關,當電池正負極接法改變時,它的磁極也會改變;當電磁鐵的線圈纏繞方向改變時,它的磁極也會改變。
11.電磁鐵磁性強弱與線圈匝數有關系,線圈匝數多,磁性強;線圈匝數少,磁性弱。
電磁鐵磁性強弱與電池節數有關系,電池節數多,電流強,磁性就強;電池節數少,電流弱,磁性就弱。
14.小電動機包括外殼、轉子、后蓋三部分。
15.電動機是用電產生動力的機器,工作原理是用電產生磁,利用磁的相互作用推動轉子轉動。
16.與轉子轉動快慢有關的因素:
(1)磁鐵距線圈的遠近:靠得近,轉得快。
(2)磁鐵的教量:數量多,轉得快。
(3)電池數量:數量多,轉得快。
17.改變子轉動方向的方法:
(1)改變對著轉子的磁鐵的磁極。 (2)改變電池正負極的接法。
18.太陽是自然界最大的能量來源。植物進行光合作用將太陽能轉化為化學能儲存在體內,再通過食物鏈將能量轉移到高等動物體內。
19.用手轉動小電動機,線圈中的指南針會發生偏轉,說明導線中有電流,小電動機發出電來了。當電動機被用來發電時,就應該叫發電機。
20.我們今天大力開發的新能源有風能、水能、太陽能、沼氣能、地熱能、海洋潮汐能、核能等,除核能外都是可再生能源。
專題九 運動和力 物體的運動
一、力
1.重力能把地球表面的物體拉向地面。樹上的蘋果掉下來,是由于重力的作用。
2.墊圈重力或拉力達到一定程度,才會使靜止的小車運動起來。
墊圈少,重力小,拉力就小,小車運動慢;墊圈越多,重力越大,拉力越大,小車運動得越快。
3.對足球施加力改變足球的運動快慢。如用腳踢靜止的足球,啟動足球;用腳踩住運動的足球,可以使其變成靜止;通過改變腳施加給足球的力的大小來控制足球運動的快慢,腳施加給足球的力越大,足球運動得越快;腳施加給足球的力越小,足球運動得越慢。
4.氣球里的氣體噴出時,會產生一個和噴出方向相反的推力,這個力叫反沖力。
噴氣式飛機、火箭和煙花都是靠反沖力運動的。烏賊是靠噴水產生的反沖力運動的。
5.充氣后的氣球具有能量,噴氣時可以產生動力,反沖力越大,小車行駛得越遠。
6.像橡皮筋這樣的物體在受到外力作用時,形狀很容易改變,在形狀改變時它們會產生一個要恢復原來形狀的力,這個力叫彈力。當它們恢復到原來的形狀后,彈力就消失了。壓扁后的健身球、跳板、蹦床、撐桿和海綿墊、弓箭、拉力器和各式各樣的彈簧都是利用了物體的彈力。
8.研究運動和力時,往往需要知道力的大小,彈簧測力計就是測量力的大小的一種工具。它是利用彈簧“受力大,伸長長”的特征制作的。力的單位是“牛頓”,簡稱“牛”,用符號“N”表示。它是以英國著名物理學家牛頓的名字命名的。
9.使用彈簧測力計時,要注意:
(1)拿起測力計,先檢查指針是不是指在“0”位置。
(2)讀數時,視線與指針相平。
(3)測量的力不能超過測力計的測量范圍。
二、運動和摩擦力
1.一個物體在另一個物體的表面運動時,兩個物體的接觸面會發生摩擦,因此運動物體會受到一種阻礙運動的力,這種力叫摩擦力。摩擦力的方向與物體相對運動的方向相反。
2.摩擦力是有大小的,物體由靜止變成運動時需要克服摩擦力。
3.摩擦力的大小與物體的運動方式有關,滾動時所受到的摩擦力小,滑動時所受到的摩擦力大。
4..增大摩擦力:自行車手柄的花紋、運動員手上擦的“鎂粉”、在大理石地面鋪粗糙的地毯。
減小摩擦力:給機器上潤滑油、將軸承拋光、輪滑鞋用輪子(變滑動為滾動)。
氣墊船是以空氣在船只底部承托,行駛時船身自水面抬升而起,大幅度減小船體與水面的摩擦力(利用反沖力);
磁懸浮列車,由于磁力使之懸浮在空中,行駛時無須接觸軌道,大幅度減小了軌道對車身的摩擦力(利用磁力)。
三、物體的運動
1.坡度越大,釋放小車時的位置就越高,小車滑到水平面時的速度就越大,撞擊后木塊滑行的距離就越遠。這說明,小車速度越大,它的能量就越大。
2.調試小車中發現有問題,要思考可能造成的原因并提出解決方案,如果小車不能走直線,可能是車軸不正:也有可能是噴嘴不正等,再調正車軸或噴嘴。
3.物體的機械運動,通常按照物體運動軌跡分為直線運動和曲線運動兩種運動方式。
在這兩種運動方式中有以下的運動形式:平動、轉動、振動、滾動、擺動等。
掉落的蘋果,垂直電梯和自動扶梯的運動路線是直線運動;
過山車、老鷹的運動路是曲線運動。
指尖陀螺是轉動,彈撥后的鋼尺是振動,玩具車前進過程中車身為平動、車輪是滾動,彈簧搖馬的馬身是擺動、彈簧上下的彈跳是振動,溜溜球甩出去后繞軸進行轉動、順著線往回收是滾動。
12.物體在斜面上會有靜止(不動)、滑動、滾動三種情況。如果將斜面一端逐漸變高立方體塊、小六棱柱和小球在斜面上的運動逐漸加快。它們在斜面上的運動方式還與物體擺放方式、物體的形狀、斜面的坡度等有關。
13.物體運動的快慢是可以測量和比較的。運動相同的距離,可以用比較運動時間短的方法來比較運動快慢:用時短,運動快;用時長,運動慢。運動時間相同,可以比較運動距離長短;距離短、運動慢,距離長、運動快。
專題十 巖石與土壤天氣
一、土壤
1.土壤是由沙礫、沙、黏土、腐殖質、水、空氣等物質組成的混合物。
2.土壤分層實驗中,最底層是沙礫(小石子),中間是沙和粉沙,最上層是顆粒最小的黏土,浮在水面上的是一些植物殘體。
3.根據顆粒的大小對土壤的顆粒進行分類,由大到小分別是沙礫、沙、粉沙、黏土。
4.土壤按成分含量不同可分為沙質土、黏質土和壤土。
不同的土壤適合種植不同的植物。比如沙質土適合種植西瓜、花生、土豆、蘿卜等;
黏質土適合種植水稻、蘆葦、蓮等;
而大多數植物都適合生長在壤土中,比如玉米、小麥、高粱、西紅柿等。
二、巖石
1.化石通常存在于沉積巖中。
2.礦物和巖石的區別:礦物具有相對固定的組成成分,是組成巖石和礦物的基本單元;巖石為礦物的聚合體,是構成地殼的主要物質,巖石的礦物組成比例不是固定的。
3.組成花崗巖的三種礦物的特征:
軟硬 透明 光澤 條痕
石英 硬 透明或半透明 玻璃或油脂光澤 白色
長石 硬 透明或半透明 玻璃光澤 乳白色
云母 半透明 珍珠光澤 無色透明 云母
4.礦物中硬度最大的是金剛石、硬度最小的是石墨。世界上已發現的礦物近4000種。
5.巖石和土壤都是地球上的重要資源。地球的表面被堅硬的巖石包裹著,不僅包括陸地,還包括海洋的底部。
6.巖石碎裂后形成沙、黏土、巖石、沙和黏土的特征各不相同。
7.礦產是人類工農業的重要資源且不可再生。
三、天氣
1.天氣由許多要素組成,其中主要的是氣溫、風、降水和云量。
2.空氣的溫度稱為氣溫。一天內的下午2至3時氣溫最高,最低氣溫一般出現在清晨日出前。
3.測量氣溫的工具是溫度計,常用的溫度單位是攝氏度,用℃表示。
4.測量溫度的儀器叫溫度計;測量氣溫的溫度計叫氣溫計;測量體溫的溫度計叫體溫計;測量水溫的溫度計叫水溫計;它們的結構功能是有區別的,都是利用物體熱脹冷縮的原理制成的。氣溫計上有液泡、液柱、刻度、單位符號等信息。
5.降水的形式有很多,常見的有雨、雪、冰雹等。雨量器是測量降雨量多少的裝置,容器中雨水的高度值就是降雨量。降雨量的單位是毫米(mm)。
6.氣象學家根據一天24小時的降雨量確定下雨等級。
降雨量等級表(單位:mm)
等級 小雨 中雨 大雨 暴雨 大暴雨 特大暴雨
24小時的降雨量 <10 10~24.9 25~49.9 50~99.9 100~249.9 ≥250
7.云:可以看作是天上的霧,是由千千萬萬的小水滴或冰晶組成的。
專題十一 地球和宇宙
一、地球的表面
1.地球是一個不發光、不透明的球體;地球是一顆有著豐富液態水的星球,其中陸地占29%,海洋占71%。
2.地球表面有陸地、海洋、山脈、高原、平原、盆地、峽谷等多種多樣的地形地貌。常見地形地貌的特點:
山地 丘陵 平原 高原 盆地
峰巒高聳,地勢陡峻 海拔不高、山頂渾圓 地貌寬廣平坦、海拔較低 海拔較高、地面開闊 周圍有山脈、高原環繞,中間地勢較低
3.地球表面的地形也是在不斷改變著的。地震、火山、河流、風、雨水和海浪等因素都會使地形發生變化。
(1)地球從表面到地心可分為地殼、地幔、地核三個圈層。
(2)地殼是由數個板塊構成的。板塊之間會碰撞或摩擦。
(3)地核中巖漿的涌動造成了地震和火山噴發,地形瞬間發生猛烈的變化。
(4)大風或洪水的力量將細沙、土搬運到遠方,形成戈壁灘或沙漠。
(5)植物的作用和動物的活動都會對改變地形產生緩慢的作用。
(6)水發揮著巨大的作用。降落的雨水會使地球表面的地形發生變化。
4.地面的巖石、沙土在水、風、重力等的作用下,被破壞和搬走的現象叫侵蝕。
5.當河流形成時,坡度大的地方流速大,河床和兩岸容易被侵蝕;坡度小的地方流速小,河床和兩岸容易有土沉積下來。在河流的下游,河水帶來的肥沃土壤會逐漸增積成沖積平原。
7.地形地貌形成的原因分析:
地形地貌 形成原因
彎曲的巖層 地震(巖層受到擠壓)
長白山天池 火山噴發
黃土高原的切溝 水的作用
敦煌的雅丹地貌 風的作用
通天河蛇曲 河流的作用(河流下切)
黃河入海口的沙洲 河流侵蝕(水流速度減慢泥沙沉積)
海岸邊的懸崖、石柱、拱橋、礁石 海浪的侵蝕作用
喜馬拉雅山 板塊碰撞
二、地球的運動
1.太陽的位置會引起物體影子的變化。一天中,在太陽光的照射下,物體的影子變化有一定的規律。
(1)一天中的影子長度變化:長→短→長。
(2)影子方向變化:西一北一東。
(3)一天中,正午影子最短,早晚影子比較長。
(4)陽光下,太陽在天空中的位置低,物體的影子長;太陽在天空中的位置高,物體的影子短。
(5)同一時刻,我們周圍物體的影子方向都是相同的。
2.一年中太陽位置及影子長短變化規律:
春分 夏至 秋分 冬至
太陽高度 適中 最高 適中 最低
影子變化 適中 最短 適中 最長
日落時間 適中 晚 適中 早
3.日晷與圭表的異同點:
相同點 不同點
日晷 利用日影變化 根據日影位置計時的儀器,由晷面與晷針兩個部件組成
圭表 度量目影長度的天文儀器,由“圭”和“表”兩個部件組成
4.地球上被陽光照到的地方處于白晝,沒被陽光照到的地方處于黑夜。晝和夜不停地交替出現。
5.
地心說(托勒密) 日心說(哥白尼)
(1)地球是球形的。 (2)地球處于宇宙中心。地球相對于宇宙而言,只是一個點,而日是靜止不動的。 (3)日月星辰等所有天體隨著地球運動,并且每天做一次圓周運動。因此人們看到的是這些天體都有規律地東升西落。 (1)宇宙是球形的,地球是球形的。 (2)天體的運動是圓周運動。 (3)地球是在運動的,繞軸自轉,并且24小時自轉一周。 (4)太陽是不動的,而且處于宇宙的中心,地球以及其他的行星都圍繞著太陽做圓周運動
地球是球形的
6.1851年,法國物理學家菜昂·傅科在巴黎先賢祠掛一枚擺錘,證實了地球的自轉地球自轉方向是自西向東。
7.地球的自轉方向決定了不同地區迎來黎明的時間不同,東邊地區早,西邊地區晚。北京在東,烏魯木齊在西,所以北京先迎來黎明。
8..地球的自轉與公轉。
證據 方向 周期 現象
自轉 傅科擺 自西向東 一天 晝夜交替、日出早晚
公轉 恒星周年視差 自西向東 一年 四季變化、晝夜長短
9.地球在自轉的同時還圍繞著太陽公轉,地軸傾斜的方向、角度都不變。
地球公轉示意圖
10.四季的形成與地球的公轉、地軸的傾斜方向、角度不變有關。
11.赤道是環繞地球表面與南北兩極距離相等的圓周線。它把地球分為南北兩半球同一時間內,當北半球是夏季時,南半球是冬季:北半球是冬季時,南半球是夏季。
12.地球距離太陽近時,北半球是冬季,南半球是夏季;地球距離太陽遠時,北半球是夏季,南半球是冬季。
13.晝夜與四季變化對生物的影響:
晝夜交替 四季交替
晝行性動物(雞、鴨) 夜行性動物(貓頭鷹、老鼠) 換羽毛(柳雷鳥)、冬眠(棕熊、青蛙)、 洄游(大馬哈魚)、遷徙(大雁)
白天開放,晚上收攏(郁金香) 晚上開放(曇花、夜來香) 一些植物到秋冬季節會落葉,如楓樹、楊樹等
14.白晝與黑夜對動物影響最大的因素是光照。白晝光強,黑夜光弱。
三、宇宙
1.太陽是太陽系中唯一的一顆恒星,自身發光發熱,給地球帶來光照和熱量。處于太陽系的中心位置。
2.以太陽為中心,包括圍繞它轉動的八大行星、矮行星、小天體組成的天體系統叫太陽系。
3.八大行星按它們距離太陽由近及遠的順序排列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離太陽距離 體積大小 自轉周期 公轉周期
最近 最遠 最小 最大 最短 最長 最短 最長
水星 海王星 水星 木星 木星 金星 水星 海王星
5.八大行星中,除了水星、金星外,其他行星都有天然衛星,其中地球有一顆衛星----月球;火星有兩顆衛星;木星有多顆衛星,其中有四顆主要衛星。
6.月球是一個不發光,不透明的球體,月光是它反射太陽的光。月球是地球唯一的天然衛星。
7.月球地貌最大的特征是分布著許多大大小小的環形山。對于月球上環形山的形成,有科學家認為是宇宙中的隕石撞擊月球形成的。潮汐現象是月球影響地球的一種表現。
8.月相是月球在圓缺變化過程中出現的各種形狀,是從地球上看到的月球被陽照亮的部分。月相是不斷變化的,月相的變化有一定的規律。
月相在一個月中的變化規律是農歷上半月由缺到圓,下半月由圓到缺。
(2)古代人們對月相有特別的稱呼,“初一”稱為新月,“十五”稱為滿月。
(3)上半月,人們看到的月亮亮面面積逐漸變大,亮面在右側(朝西);
下半月,人看到的月亮亮面面積逐漸變小,亮面在左側(朝東)。
11.日食、月食是日、地、月三個天體運動形成的天文現象。
(1)當月球運行到太陽和地球中間,如果三者正好處在一條直線上時,因為月球擋住了太陽照射到地球上的光,在地球上處于影子中的人,只能看到太陽的一部分完全看不到,這樣就形成了日食。
(2)日食有日全食、日偏食,日環食三種類型。
(3)日食一般發生在農歷初一前后,并不是每個月都會發生。
12.金星軌道在地球軌道內側,某些特殊時刻,地球、金星,太陽會在一條直線上,這時從地球上可以看到金星就像一個小黑點一樣在太陽表面緩慢移動,天文學稱之為“金星凌日”。八大行星中只有水星和金星有凌日現象。
13.人們把看起來相互之間距離保持不變的星星分成一群,劃分成不同區域,根據其形態想象成人、動物或其他物體的形狀,并且給它們命名。天空中這些被人們分成的許多區域就稱為星座。比如大熊星座、白羊星座。
14.大熊星座的明顯標志就是我們熟悉的、由七顆亮星組成的北斗七星;小熊星座的主要標志是北極星。“夏季大三角”---天津四、織女星和牛郎星,它們分別屬于天鵝座、天琴座、天鷹座。
15.在觀星過程中,我們看到天空中有一條閃亮的光帶,就是人們常說的“銀河”。銀河系是由大約2000億~4000億顆恒星組成的恒星集團,它的直徑約10萬光年。
16.銀河系不是宇宙的全部,類似銀河系這樣的星系目前已經發現了100億個,人們把它們稱為河外星系。科學家認為,宇宙誕生于上百億年前的一次大爆炸。
17.宇宙中每時每刻都有許多恒星在誕生,同時也有許多恒星在消亡。恒星都在不停地高速運動,有些恒星自身還有節奏地膨脹和收縮,有些恒星還不斷地向外拋射物質……宇宙充滿了活力。
18.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射電望遠鏡是中國的天眼射電望遠鏡。我國在太空探索方面取得了許多舉世矚目的成就。“神舟”系列載人飛船、“天宮”空間站、“嫦娥”系列探月衛星、“玉兔”號月球車、“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等都順利實施。根據規劃,我國還將建設新的空間站,深入探測月球和火星。
專題十二 技術與工程
一、計量時間
1.遠古時代,人類用天上的太陽來計時。晝夜交替自然而然成了人類最早使用的時間單位--天。
2.古代計時器有日晷、圭表、水鐘、沙漏、燃香。
3.圭表是古代科學家發明的度量日影長度的一種天文儀器。根據圭表上的日影長度(每天最短),人們就可以確定節氣的日期和一年的長度。
日晷,是我國古代利用日影測量時間的一種計時儀器,晷針的日影角度可確定時刻。
4.在一定的裝置里,水能保持以固定的速度往下流,人們根據這一特點制作水鐘和滴漏。古代水鐘有兩種類型,它們分別是泄水型水鐘和受水型水鐘。受水型水鐘:讓水滴以固定的速度滴人圓筒,使得浮標會隨水量的增加而逐漸上升,從而顯示流逝的時間。
5.做滴漏實驗時,水的流速是不勻速的,容器中的水位越高,流速越快。
滴漏的快慢受滴水孔的大小和水位高低的影響。滴漏實驗時,剛開始水滴得快,越到后面滴得越慢。當容器中水位不變時,水以均勻的速度流出。
6.水流速度不固定會影響計時的準確性,我們可以控制滴漏的速度,使水鐘計時更加準確。影響水鐘計時準確度的因素有滴漏速度的控制、刻度劃分的準確度、水位的高低等。
7.沙漏是利用能流動的沙來制作的計時工具。
8.意大利科學家伽利略第一個發現并解釋了擺的等時性,即同一個擺在相同時間內擺動次數相同。根據這種性質,人們制成了擺鐘,擺鐘的出現大大提高了鐘表的精確度。
9.用擺計時的鐘我們稱為“機械擺鐘”,機械擺鐘由鐘面和鐘擺兩部分組成。
鐘擺又可分成擺錘和擺繩。擺鐘的出現大大提高了計量時間的精確度。
自制擺的特點。同一個擺的擺動次數相同;不同的擺的擺動次數各不相同;
擺幅越來越小、速度越來越慢等情況。
11.(實驗)探究擺的快慢與損繩長短的關系:
(1)不變條件:擺錘的質量、損動的幅度。
(2)改變條件擺繩的長短。
(3)結論:改變擺繩的長度,會改變擺的擺動次數。據的初動次數與擺長度有關。同一個擺,擺繩越長,擺的擺動越慢;擺繩越短,擺的擺動次數越快。
12.(實驗)探究擺的擺動次數與擺鍾質量的關系:
(1)不變條件:擺繩的長處,據動的幅度。
(2)改變條件:擺錘的質量。
(3)同一個擺,擺的擺動次數與擺錘質量無關。
13、擺繩的長度不等于擺的長度,擺長是指支架到擺錘重心的距離。擺的擺動次數與擺錘掛重物的位置有關,調整擺錘重物的位置可以改變擺速。重物上移,擺速由慢變快:重物下移,擺速就由快變慢。
14.擺的快慢與擺長有關。同一個擺,擺長越長,擺動越慢;擺長越短,擺動越快。
15.石英鐘表的計時原理:石英晶體受到電池電力影響時,和音叉一樣會產生有規律的振動。石英鐘表可以非常精確地計時,一天之內的誤差不會超過1秒。
16.當今計時最精確的是原子鐘,精度可以達到每2000萬年才誤差1秒。
二、船的研究
1.船的發展史:
獨木舟----搖櫓木船----帆船----蒸汽船----輪船----潛艇
2.人類使用船舶作為運輸工具從遠古的獨木舟發展到現代的運輸船舶,大體經歷了四個時代:舟筏時代、帆船時代、蒸汽機船時代和柴油機船時代。
3.獨木舟的裝載量小、穩定性差且穩定性與其結構有關。載重一個物體的時候,需要放在合適的位置,受力勻稱,不易側翻。為了保持獨木舟穩定而不側翻,可以將物體固定在獨木舟的重心位置。
4.改變材料的結構可以改變船的載重量和穩定性。竹筏通過加大船體,增加底面積比獨木舟更穩定,裝載的貨物也更多。
5.設計制作竹筏,需要按照以下步驟進行:明確目標→畫出設計圖→制作→測試→修改設計圖→調試→展示。
6.把小船和泡沫塑料塊往水中壓,手能感受到水對小船和泡沫塑料塊有一個向上的力,這個力我們稱它為水的浮力。下沉的物體也受到浮力。當物體浮在水面時,浮力等于重力。當物體沉在水中,浮力小于重力。
7.橡皮泥和鋁箭繳成船型后,浸人水中的體程增大,它們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增大,因而更容易漂浮在水面上。
8.相同質量的橡皮泥、相同大小的鋁箔,做成船的體積越大,受到的浮力越大,越容易浮在水面上。
9.隨著技術的進步,鋼鐵也能造船。鋼鐵制造的船不但堅固,而且載重量也更大。制作船需要考慮船的大小、形狀、船體材料、載重量、穩定性、動力系統等因素。
10.船在行駛中,穩定性十分重要,不然船就會側翻,造成事故。渡船的底部特別寬間,穩定性大大提高。雙體帆船的穩定性也大大提高。
11.船的載重量不僅與材料、結構、貨物的放置位置等多種因素相關,還和船的體積大小相關;相同重量和相同大小的材料,制作的船型體積越大,船的載重量越大。不斷改進船的形狀和結構,可以提高船的載重量和穩定性。
12.船的動力經歷了人力一自然一機械。船的動力有很多種,包括人力,風力驅動,電力驅動,汽輪機驅動等。
13.船舵可以控制船的行駛方向。船在行駛過程中會受到重力、水的阻力和浮力等。
三、工具與技術
1.工具是生產勞動時所使用的器具;使用工具做事情變得省力方便。
技術是解決問題的方法及方法原理,可以根據技術來發明工具。
技術和工具都是可以改進的。
2.工具根據途不同,可以分為通信工交通工、測量工具、交通工具、機械工具。
3.機械是使我們省力或方便的裝置;螺絲刀、釘錘、剪刀這些機械構造很簡單,又叫簡單機械。
4.測試的方法可以是模擬測試和實際測試,在測試時,需要建立評價指標。
5.像搭在汽車車廂上的木板那樣的簡單機械,叫斜面。利用斜面比直接提升物體省力,斜面能省力。
6.生活中應用斜面的地方很多,如刀、斧等工具上;如“S”形的盤山公路、高架橋引橋、樓梯等建筑及交通道路上;如水渠、水溝等農業生產設施上等。
7.斜面坡度越小越省力;坡度越大越不省力。
螺絲釘的不同螺紋正是斜面的變形;同樣粗細的螺絲釘,螺紋越密,旋進木頭時越省力。
8.杠桿也是一種簡單機械,利用杠桿可以幫助我們撬起一些重物。杠桿上有三個重要的位置:支撐著杠桿,使杠桿能圍繞著轉動的位置叫支點;在杠桿上用力的位置叫用力點:杠桿克服阻力的位置叫阻力點。支點的位置、支點的高度會影響杠桿的作用效果。
10.當阻力點到支點的距離大于等于用力點到支點的距離時,杠桿不省力:
當阻力點到支點的距離小于用力點到支點的距離時,杠桿省力。
同一個杠桿,支點位置不變,杠桿省力情況不變,支點越高重物被撬動后移動的距離越遠。
生活中應用杠桿的地方很多,如:吊塔、打撈網、挖掘機的機械臂。杠桿在人類的生活中發揮著重要作用,主要有增大力的作用效果、擴展力的作用范圍、改變力的作用方向等作用。
12.車輪運輸省力、靈活、速度快;平板運送比較費力、速度慢。車輪運輸過程中產生的是滾動摩擦;平板運送過程中產生的則是滑動摩擦。
13.像車輪這樣,由半徑大的輪和半徑較小的軸共同組成的裝置,叫輪軸。同一個輪軸中,在輪上用力帶動軸運動時省力;在軸上用力帶動輪運動時費力。
14.輪軸可以省力,輪越大,用輪帶動軸轉動就越省力。所以用扳手擰螺母時,手放在扳手柄越外面越省力。
15.生活中的輪軸:水龍頭、門鎖把手、汽車方向盤、扳手、轆轤等。扳手套在螺帽上組成了輪軸,這時整個扳手是輪,螺帽部分是軸。
16.剪刀是一種組合工具,它具有斜面和杠桿的結構特點。
剪刀上鋒利的刀刃和錐形的刀尖都是斜面的應用,刀刃和把手繞著中間的轉軸轉動則是杠桿的應用,一把剪刀上有兩個杠桿。通過控制刀刃移動的方向和開合角度,刀刃的方向和角度變化可以靈活地對材料進行加工和剪切。
17.印刷術是我國的四大發明之一,活字印刷術的發明者是畢昇。活字印刷包含以下步驟:檢字、刷墨、拓印、晾制。印刷術的出現和發展,推動了工具和技術不斷發展,從而推動著社會的發展。
18.住房的基本結構包括:房屋的框架、承重、戶型和采光等。住房的基本系統的有水力系統、電力系統、新風系統等。房屋在整個建造過程中需要經歷選址、設計、建造、評估驗收等,每個過程都非常重要,但設計是核心。
19.港珠澳大橋是是連通香港、珠海、澳門的大橋,大橋全長約55千米,是集橋、島、隧為一體的世界最長的跨海大橋。
20.工程在實施前需要征集不同的方案,最終通過競標的方式來獲得資格。項目競標的要點是項目安全性和項目成本,因此,工程設計的關健是如何實現項目安全和項目成本的和諧統一。
21.建造工程各個環節都很復雜,設計環節尤其關鍵。塔臺的設計必須保證站立,且他承受一定的重量和風力,并具有一定的抗震能力,還要盡量節省材料,能達到穩固、美觀、價磨的平衡。三角形具有穩定性,且承重能力好。我們可以在塔臺模型中之使用一些三角型來增加穩定性和承重能力。
23.工程建設的相似步驟:
24.制作塔臺模型要與設計方案相一致。在一項工程中,測試是重要環節。我們需要測試塔高、頂端承重、抗風能力、抗震能力。工程要反復評估改進,不斷完善,才能達成最終的工程要求。
25.(1)三角形具有穩定性,且承重能力好,我們可以在塔臺模型中多使用一些三角形來增加穩定性和承重能力。
(2)塔臺立柱高度不相同、底座所在地面不平整、立柱材料軟硬不同等因素都會造成塔臺的傾斜。
(3)可以用以下三種方法增加塔臺的抗震能力:
①要使塔臺更耐震,可以在塔臺模型中加入大量三角形結構。
②要使塔臺能制震,可以在塔臺模型底部加大底面積或加大重量。
③要使塔臺免震,可以在塔臺模型底部加滾珠。
26.制作塔臺模型:
(1)制作塔臺模型要與設計方案相一致。
(2)塔臺的接口處要固定牢固,同時也要考慮節省膠帶。
(3)控制好立柱的高度,盡量等高,可以防止塔臺的傾斜。
(4)使用三角形結構可以使塔臺穩固。
(5)搭建完成后要及時檢查接口處是否牢固,是否還有地方需要修補。
(6)在制作模型的過程中要發現新問題,引發新思考。
(7)為自己的塔臺模型取一個名稱,如圍欄防護型、腳手架型、底托抗震型、金字塔型。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建阳市| 光泽县| 隆尧县| 衢州市| 奉节县| 聂拉木县| 麻江县| 平远县| 长武县| 汕头市| 申扎县| 三穗县| 江源县| 永登县| 烟台市| 凤山市| 彝良县| 天水市| 固阳县| 永城市| 江孜县| 龙门县| 江川县| 吉林省| 桃源县| 常德市| 无为县| 五河县| 荣成市| 阳谷县| 吴江市| 公主岭市| 宕昌县| 息烽县| 沙洋县| 吉安市| 辰溪县| 云南省| 马尔康县| 莫力| 久治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