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30張PPT)陶藝的起源和發展第一節 史前時期的原始陶器史前時期:距今約1萬年——公元前2070年。其發展線可概括為:掌握火的使用方法——使用泥——發明陶器——仰韶文化和馬家窯文化的彩陶出現——龍山文化和良渚文化的黑陶出現一、陶的起源人類在制造工具和定居之后,開始需要儲存食物和飲用水,容器的概念和容器的發明就同時產生了。火的使用是陶器產生首要條件,無庸贅述。但是火的使用在那個階段和陶的產生相關聯,卻是饒有興趣的問題。文物考古工作者在甘肅省靜寧縣威戎鎮楊灣村發現一處新石器時代中期彩陶窯址。這是窯爐的煙道新華社記者 聶建江攝陶器的燒制和使用,被認為是人類進入新石器時代的基本特征之一。目前所知年代最早的陶器,發現于湖南省道縣白石寨村的玉蟾巖遺址,該遺址于1993年發掘時意外地發現了3塊較大的原始陶片,1995年又在相距前發掘地1米左右的地方發現了一堆一碰即碎的陶片,陶胎厚達2厘米。二、彩陶1、仰韶文化大地灣類型彩陶 彩陶的發現和制作可以追溯到仰韶文化大地灣遺址。大地灣遺址大致可分為五期文化:前仰韶文化、仰韶文化早、中、晚期和常山下層文化。彩陶三足缽-高12.5厘米,口徑27厘米(大地灣一期遺址出土)彩陶用河谷沉積的中砂性粘土作原料,有的質細,有的夾砂。經過800度至900度的溫度的燒制,因火焰氣氛不同,燒成質地呈橙紅色、磚紅色、褐紅色、灰色和黑色。彩陶成型手法以手工制作,主要以泥條盤筑法成型,輔之以手捏成型、粘接成型等手法。主要器型有平底碗、缽、盒、小口尖底瓶、細長頸瓶、直口罐、斜沿罐、深腹甕、鼎、釜、甑、灶等。(人面魚紋盆)仰韶文化,高16厘米,口徑39.5厘米,1955年陜西西安半坡遺址出土,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藏。仰韶文化半坡類型彩陶的代表作。彩陶器上多有彩繪,用農田中生成的鐵錳結核碾細配成黑色、黑褐色顏料,用含鐵量很高的土紅或赭石配成紅色,用白凈瓷土配成白彩。顏料缽、紅色顏料瓶,馬家窯文化馬家窯類型。橢圓形缽,缽高3厘米,最大直徑9厘米,顏料瓶瓶高5厘米,直徑3厘米,2004年甘肅臨洮出土。人頭形器口彩陶瓶。大地灣變體魚紋圜底彩陶盆2、仰韶文化半坡類型彩陶1953年首先發現于陜西西安半坡村而得名,距今有7000年的歷史。是我國彩陶文化歷史較早、特點突出、影響較大的一個類型。半坡彩陶的遺址,在河流的岸邊,因而半坡的彩陶有、葫蘆瓶、長頸瓶,卷唇盆和圓底盆、缽及小口細頸大腹壺、直口鼓腹尖底瓶為典型器物,造型較簡潔。 人頭壺 仰韶文化半坡類型,高23厘米,底徑6.3厘米,1953年陜西洛南縣出土,西安半坡博物館藏。3、仰韶文化廟底溝類型1953年發現于河南陜縣廟底溝,分布區域為甘肅、青海、陜西、山西、河南等省。4、馬家窯文化彩陶 馬家窯文化是黃河上游新石器時代晚期文化。因最早發現于馬家窯遺址而得名,年代約為距今5000年—4000年。馬家窯文化的彩陶,早期以純黑彩繪花紋為主;中期使用純黑彩和黑、紅二彩相間繪制花紋;晚期多以黑、紅二彩并用繪制花紋。5、馬家窯文化半山類型半山類型的彩陶器,多為罐、壺。造型飽滿近似球,由于器型的下半部內收,俯視不見足部,裝飾都集中于口沿、肩和腹等上半部。旋渦紋彩陶 半山類型,高23厘米,口徑14.6厘米,1977年甘肅蘭州出土,甘肅省博物館藏。6、齊家文化彩陶齊家文化早期距今約四千年左右。分布范圍東起渭河流域及涇水上游的馬蓮河谷,西至湟水流域,南及白龍江,北達內蒙古阿拉善附近。齊家文化大耳罐三、 黑陶黑陶器表呈黑色,仰韶文化就已開始生產,但數量很少,黑色不純。黑陶流行于新石器時代晚期的大汶口文化、龍山文化、屈家嶺文化和良渚文化等遺址中。黑陶鏤孔高柄杯第二節 先秦時期先秦時期:公元前270年——公元前221年。其發展線可概括為:夏陶器——商周的白陶與印紋硬陶——發明瓷器——商周及春秋戰國的原始瓷一、灰陶灰色和灰黑色的陶器的統稱。成型的陶坯在燒制時,控制窯爐成還原火焰,粘土中的金屬鐵的氧化物大部分轉化為二價鐵,陶器的胎體呈現灰色,就稱為灰陶。灰陶因還原焰的控制程度的不同,而呈現灰黑、灰黃、灰褐等不同的顏色。陶土中摻細砂的稱“夾砂灰陶”,不摻砂的稱“泥質灰陶”。中國歷史上灰陶生產歷史最悠久,也是日用陶器中生產量最多的品種。灰陶最早見于距今六千多年前的陜西寶雞北首嶺仰韶文化遺址。夏商周成為日用陶的主要品種。灰陶的生產一直延續至今。二里頭文化因在河南偃師二里頭發現而命名。根據其時間的不同,又可區分為二里頭文化早期和二里頭文化晚期。這一時期正與歷史文獻記載的夏王朝相當。二、白陶白陶是表里和胎質都呈白色的一種素胎陶器。它是用高嶺土為制陶原料,因胎中含鐵量在2%以下,故燒成后呈白色或接近白色,質地細膩,燒成溫度在1000℃左右。白陶基本上都是手制,以后也逐步采用泥條盤制和輪制。《白陶豆》河南鄭州出土。三、印紋硬陶 先秦時期還流行燒制印紋硬陶,它的原料是一種含鐵量很高的粘土,胎質顏色多呈紫色、紅褐色、灰褐色或黃褐色。印紋硬陶鴨形壺 商上海博物館藏第三節 秦漢魏晉南北朝時期一、 秦始皇兵馬俑秦朝時代短暫,陶質的器皿甚為少見,一般只有屬原始瓷的罐類,屬灰陶的有鬲、蠶形壺、甕、鴨蛋殼等以及一些建筑用陶。二、漢代鉛釉陶漢代是中國陶瓷歷史上的一個重要轉折點,所制器物的表面被廣泛施釉。漢代燒陶工藝吸取了原始瓷器器表著釉的經驗,又創燒了以銅為呈色劑的低溫鉛釉陶器。釉陶能在低溫中燒成,主要原因是釉中配有大量的鉛。東漢黃釉陶樓西漢中晚期陶俑除建國前在西安、洛陽等地出土的外,建國后出土的陶俑有:山東濟南無影山樂舞、雜技、宴飲陶俑;河南濟源泗澗溝漢墓陶俑;河北邯鄲彭家寨陶俑;河南洛陽西漢墓彩繪陶俑等。東漢時代的墓室陶俑,較西漢有更多的發現。特別是四川出土的人俑和動物俑,具有鮮明的地區特點和藝術特色。漢俑在成都、重慶等地區漢墓多有出土。人俑有勞作群俑、庖廚俑、舞樂俑、坐聽俑、吹笙俑、擊鼓說唱俑等。動物俑多家禽家畜。四、 越窯青瓷 秦漢時期陶瓷藝術發展的一個重要現象是瓷器的成熟。一九四九年以后的考古發現,在河南、湖北、江西、河北、山東等地出土了不少以高嶺土作胎、表面施釉,質地堅硬,燒結溫度近1200℃的商代“釉陶”碎片和整器,專家認為,這些器物具備了原始瓷器的條件。浙江上虞尼姑婆山越窯址 青瓷片五、魏晉南北朝陶瓷俑東漢末年延續到魏晉南北朝,很長時間社會處于戰亂和動蕩的狀態,喪葬制度也發生了變化。曹魏統治者提倡薄葬,流風所被,形成古代封建社會漢唐兩個厚葬高峰之間的薄葬低谷時期。南北朝時期沒有發現類似漢代的大規模的陪葬俑,陶俑的風格也發生了變化。南朝陶女俑北魏陶俑,身份不同,氣度神態迥異。其中文吏俑一般頭戴冠,身著袍衫,腰束帶,或雙手下垂,或拱袖而立,容貌秀雅,溫良恭謹,具備北朝藝術的特征。 第四節 唐代以后的陶器1、唐三彩三彩陶器始燒于唐高宗時期,盛行于高宗至玄宗時期,中晚唐以后就逐漸被瓷器所替代而不再燒制。2、明清紫砂陶明代民間陶瓷業的另一大成就是紫砂陶的興盛。紫砂陶是用紫砂泥製作的一種質地堅硬的陶製品。該陶製品外部不施釉,但外觀樸雅,表面越用越光潤,極富民族特色。紫砂陶茶具有泡茶不走味、盛夏不易餿、耐冷熱、急變性能好等特點,因而受到人們的喜愛。紫砂陶以江蘇宜興的為最出名。紫砂陶具的創制始北宋末年,興盛于明代正德年間,以紫砂茶壺最為著名。 始創者為宜興“金沙寺”寺僧,專摶當地的特產--細陶土加以煅煉,手捏為坯,經幾道工序燒制而成,世代相傳至今。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