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大單元教學設計】1.1《光源》單元整體設計+課件+教案+素材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大單元教學設計】1.1《光源》單元整體設計+課件+教案+素材

資源簡介

(共30張PPT)
第1課時
光源
(蘇教版)五年級

01
學習目標
內容總覽
02
新知導入
03
探究新知
04
課堂練習
05
課堂總結
06
作業布置
教學目標
知道自己能發光的物體是光源,光源發光需要消耗能量。
01
02
觀察各種發光的物體,能指出哪些物體是光源。
03
會按照光源的特征給發光物體分類。
科學觀念
04
樂于研究光現象,樂于分享與發現。
科學思維
探究實踐
態度責任
影子是我們的好朋友。你走它也走,你停它也停。影子在什么時候出現?影子的形成跟什么有關?
影子在有光的時候出現,影子的形成跟光有關。
新知導入
當我們戴上眼罩之后,為什么看不見東西?
眼罩遮擋了物體發出的光,光線進入不了我們的眼睛。
新知導入
光,對我們都非常熟悉。有了光,我們才能看清周圍的一切。你知道光是從哪里來的嗎?
太陽
燭火
新知導入
太陽、開啟的電燈、點燃的蠟燭,它們自己都能發光。你還知道哪些?
極光
水母
熒光魚
新知導入
在科學上,我們把能自行發光的物體稱為光源。
手電光
野火
流星
新知導入
活動1:自然光源與人造光源
觀察這些光源有什么不同?
螢火蟲、雷電是大自然中自然存在的,煙花、篝火是人們制造的。
探究新知
活動1:自然光源與人造光源
我們把自然存在的光源稱為自然光源,人們制造而成的光源稱為人造光源。
給這些光源分類,是自然光源的在“□”里寫“1”,是人造光源的寫“2”。
1
1
1
1
1
2
2
2
2
2
2
2
探究新知
人造光源是人類文明進步、科技發展的結果。請能按出現的先后順序把下面的人造光源進行排序?
活動1:自然光源與人造光源
探究新知
活動1:自然光源與人造光源
(1)光源可以根據來源分為自然光源和人造光源,像太陽、閃電、螢火蟲這樣依靠自身發光的光源稱為自然光源;像燈泡、蠟燭、煙花等人為制造的光源稱為人造光源。
(2)根據光源的發光原理,可以把光源分為熱光源和冷光源,依靠熱能發光的光源叫作熱光源,如太陽、閃電、白熾燈等;不依靠熱能就能發光的光源叫作冷光源,如螢火蟲、LED燈等。
(3)根據發光物體是否具有生命,可以把光源分為生物光源和非生物光源,如螢火蟲、海螢、電鰻等能發光的生物稱為生物光源;如太陽、蠟燭等光源稱為非生物光源。
知識卡片:光源分類
探究新知
活動2:光源與反光物體
下面這些物體也能發光,它們是光源嗎?為什么?
玻璃墻本身不會發光,是反射了太陽光,所以看上去刺眼,它不是光源。
月亮本身不發光,看上去很亮,是反射了太陽光。湖面發光是反射了月光造成的,所以月亮和湖面不是光源。
探究新知
活動2:光源與反光物體
玻璃墻、月亮、湖面,它們能反射其他物體的光,我們稱為反光物體。
像鏡子、地磚、首飾等依靠反射光源的光“發亮”的物體都是反光物體,不是光源。
探究新知
活動2:光源與反光物體
判斷發光物體是否是光源時,應該注意哪些問題?
①自行發光
②正在發光
③不是反射物體的光
熄滅的蠟燭不是光源
汽車后視鏡不是光源
探究新知
活動2:光源與反光物體
是光源的在“□”里畫“√”,反光物體的畫“○”






探究新知
活動2:光源與反光物體
觀看視頻:我們周圍有哪些光
探究新知
活動3:觀察發光過程
(1)點燃蠟燭,觀察它燃燒發光的過程
實驗材料
實驗步驟
一支蠟燭和火柴
①點燃蠟燭,觀察誰在燃燒。是燭芯在燃燒,還是燭芯中蠟油在燃燒?
②觀察蠟燭在燃燒過程中,形狀發生怎樣的變化?
③蠟燭燃燒中,消耗什么,生成什么。
探究新知
活動3:觀察發光過程
蠟燭發光過程
點燃燭芯,蠟油受熱熔化,熔化的蠟油隨著燭芯燃燒,發光發熱,蠟燭變短。
蠟燭燃燒時主要消耗的是蠟油,蠟油為發光發熱提供了原料。
探究新知
活動3:觀察發光過程
(2)給細鋼絲通電,觀察鋼絲發光的過程
觀看視頻,實驗需要哪些材料,怎樣進行實驗?
探究新知
活動3:觀察發光過程
實驗材料
托盤
鋼絲球
電池
帶導線的鱷魚夾
細沙
探究新知
活動3:觀察發光過程
實驗步驟
①從鋼絲球中抽出一根細鋼絲,將兩個帶導線的鱷魚夾分別夾在細鋼絲的兩端。
②將兩個鱷魚夾立在沙盤中,把其中一根導線固定在電池的電極上。
③用另一根導線碰觸電池的另一極,觀察細鋼絲發光的現象。
④觀察鋼絲發光的過程
實驗過程中,細鋼絲會處于高溫狀態,千萬不要觸碰它。
細鋼絲發光現象 :通電時,細鋼絲發熱,逐漸變紅發光。
探究新知
活動3:觀察發光過程
通電時,細鋼絲發熱,逐漸變紅發光,消耗了什么?
電能
鋼絲在發光發熱時電池為其提供了能量
探究新知
活動3:觀察發光過程
兩個實驗的共同點是什么?
蠟燭燃燒時蠟油為發光發熱提供了原料
細鋼絲在發光發熱時電池為其提供了能量
光源發光需要能量
探究新知
1.加熱鋼絲,下列與鋼絲發光方式相同的是( )。
A.蠟燭 B.火把 C.白熾燈里的燈絲
2.下列有關發光的說法錯誤的是( )。
A.蠟燭燃燒發光,只是燈芯在燃燒
B.給細鋼絲通電,細鋼絲發熱并逐漸變紅發光
C.發光需要能量
3.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高樓大廈的玻璃幕墻光很亮,所以它們是很好的光源
B.十五的月亮又圓又亮,屬于光源
C.關閉臺燈,臺燈不能發光,所以它就不是光源了
一、選擇題
C
A
A
課堂練習
1.閃電、螢火蟲、篝火都是自然光源。( )
2.按照光源的特征,可以將光源分為自然光源和人造光源。( )
3.光源發光都會消耗一定的能量。( )
4.點燃的蠟燭是光源,未點燃的蠟燭不是光源。( )
5.玻璃幕墻是人造光源。( )
二、判斷題





課堂練習
本節課,我們能夠根據光源概念與生活經驗,討論哪些是自然光源、哪些是人造光源,進而學會給光源分類。通過分析圖片呈現的發光現象,知道可見的物體分為兩類:光源與反光物體,進而學會判斷物體是不是光源。通過“點燃蠟燭”“給細鋼絲通電”兩個活動,了解物體發光的過程,認識發光需要能量。
課堂總結
光源
自身能發光的物體叫光源。
光源分自然光源和人造光源。
發光物體不一定是光源。
光源發光需要能量。
板書設計
留心觀察,我們身邊發光的物體哪些是光源,哪些是反光物體?
作業布置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
讓備課更有效
www.21cnjy.com
Thanks!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
單元基本信息
單元主題 光與色彩
課標要求 一、核心概念 物質的運動與相互作用 二、學習內容 3.3聲音與光的傳播 ④知道來自光源的光或來自物體的反射光進入眼睛,能使人們看到光源或該物體。 ⑤知道光在空氣中沿直線傳播。 ⑥知道光遇到物體會發生反射現象,光的傳播方向會發生改變。 ⑦描述太陽光穿過三棱鏡后形成的彩色光帶,知道太陽光中包含不同顏色的光。 三、學業要求 1.能解釋人眼看到光源和物體的原因。 2.能舉例說出光的反射現象,知道太陽光的色散現象。 3.能分析光的行進路線及反射現象。 4.能通過實驗認識光在傳播過程中會發生折射現象,能設計制作簡單的光學物品。 5.關注光污染、噪聲的危害,樹立自我保護意識。
單元課時設計 4課時
一、單元學習主題分析(體現學習主題的育人價值)
主題名稱 光與色彩
單元設計意圖 1.本單元主題的提出 本單元通過研究光的形成、光在空氣中的行進、光在不同物質中行進時發生的現象與變化,以及認識光的種類或層次等一系列科學實踐活動,引領學生進入光世界,認知、研究光現象,感悟光對我們生存生活的重要意義。 本單元主題的提出不僅承接了低年級《奇妙的光》相關主題的發展,還通過感性體驗、動手操作等活動為初中學段光學現象的學習提供了知識基礎與實踐操作經驗,幫助學生更順利地參與到光現象的探究活動中。 本單元的科學實踐活動都是基于將肉眼難于感知的光學現象轉化為可視過程設計的。通過用某些能反射光的媒介顯現光在空氣中的行進、用適宜的工具展現白光的復合性等實驗,讓學生在學習中體會科學探究過程,培養設計、動手操作的興趣,學會在人工控制的條件下,觀察、研究自然現象及其規律,活躍學生的思維,為學生終身發展服務。 2.本單元對《課程標準》的落實 (1)本單元通過一系列動手、動腦科學實踐活動,落實《課程標準》 高年段的課程目標。 (2)本單元學習內容是基于落實《課程標準》中課程內容高年段要求。 3.熟悉整套教材內容,明確該單元在整套教材中與其他單元的關系和作用。 4.本單元次級主題的構成及邏輯關系 本單元四課組成:《光源》《光的傳播》《光的反射》《七色光》。前三課按遞進關系設計,是對“光”的生成、傳播、遇到不同物質時行進方向改變等光現象的認識。通過一系列的科學實踐活動,初步建立光源、光的傳播及光的反射的概念;了解光源、光的傳播、人眼看到物體的條件和光的反射現象;辨識哪些光來自光源,哪些光來自物體反射;知道光在空氣中是沿直線行進的,遇到物體時行進方向會發生改變。同時,通過觀察、實驗等探究活動獲取光現象的信息,了解可以借助能夠反光的物體來發現光的現象、感知光的傳播規律,打破光這一能量表現形式的神秘感。能量表現形式的探究活動不僅在本單元出現,還在整套教材持續進行,且不斷地深入。在學生對光現象有了初步的了解后,第四課將關注點放在了光本體的性質上,以太陽光為載體,通過科學實踐活動幫助學生認識作為能量形式之一的光的種類及層次性,潛移默化地幫助學生建立對光譜的初步認知,為以后進一步學習光現象打下良好的基礎。
主題學情分析 光無疑是每個人所熟悉的,但許多人對“怎樣看見光,如何發現色彩,光是怎樣行進的”缺少理解,兒童尤為如此。這直接導致他們對光現象的過程變化缺乏形象思維,知識積累不足。
開放性學習環境 1.指導性預習:閱讀+問題+檢測; 2.大單元大概念大任務課堂學習:問題+探究+講述+整合+實戰; 3.現代教育新技術:PPTX+微視頻+網絡+師生互助
二、單元學習目標設計(基于標準、分析教材、結合學情,體現素養導向)
單元學習目標 科學觀念:能識別來自光源的光,知道光遇到不同的物質時傳播方向會發生改變,知道太陽光中包含不同顏色的光。 科學思維:能夠獲取光現象變化的證據信息;采用新方法、新材料,調整、完善對光現象的探究活動。 探究實踐:運用有關光現象的原理,列舉、解釋自然界與生活中的光現象事例。 態度責任:愿意經歷光現象的發現過程,發展嘗試改變光傳播路徑探究活動的興趣;在尊重證據的前提下,形成有關光的正確觀點。
三、學習活動/任務設計(指向學習目標,強調學生的活動與體驗)
第1課時 任務1 名稱:理解光源內涵 通過列舉生活現象,啟迪學生思考,引出“光源”科學概念,進行科學解釋。 設計意圖:從熟悉的現象入手,提出問題加以討論,激發探究欲望。同時由淺入深地理解光源內涵,為下一步辨別光源做鋪墊。
任務2 名稱:自然光源與人造光源 根據光源概念與生活經驗,討論哪些是自然光源、哪些是人造光源,進而學會給光源分類。 設計意圖:要學生知道什么是光源,能夠判斷某種發光體是否經過人類的加工與改良。同時了解光源的更多分類途徑。
任務3 名稱:光源與反光物體 分析圖片呈現的發光現象,知道可見的物體分為兩類:光源與反光物體。學會判斷物體是不是光源。 設計意圖:要學生認識能夠發光的物體并不都是光源,能指出可見的“發光體”的種類,為后續學習光的反射積累一定的經驗與知識。
任務4 名稱:觀察發光過程 引領學生觀察蠟燭和細鋼絲發光時物體發光的整個過程,組織學生討論兩個實驗的共同點。 設計意圖:通過做使某種材料發光發熱的實驗,引導學生感受光是一種 能量。同時在觀察蠟燭和細鋼絲發光過程中體會光源發光是需要能量的。
第2課時 任務5 名稱:復習導入,揭示主題 引導學生回顧聲音傳播特點,進而思考光傳播是否和聲音一樣。 設計意圖:通過對比設計,激發學生好奇心,進而產生對光傳播性質的探究興趣。
任務6 名稱:討論光傳播特點 基于學生過往的知識與經歷,圍繞著光在自然環境中、生活情境中傳播路徑上的共同特點進行討論,提出問題。 設計意圖:要學生指出光來自不同光源,形成光束,光束看起來都是直直的,進而提出問題:光是沿直線傳播的嗎?
任務7 名稱:研究光在空氣中的傳播 引導學生做兩個不同的實驗:一是比對激光束與直線物體來證明光是沿直線傳播的,二是用相同硬卡紙上的小孔的直線排列來印證光是沿直線傳播的。 設計意圖:通過多個探究活動,觀察與發現光在空氣中是沿直線傳播 的原理。
任務8 名稱:做小孔成像實驗 學生利用材料和工具動手制作一個能夠做小孔成像實驗的裝置,在教師指導下做小孔成像實驗。 設計意圖:通過制作、實驗、觀察,使學生進一步了解感受光的直線傳播特點,同時在觀察小孔成像過程中體會理解這一現象的原理。
第3課時 任務9 名稱:視頻導入,揭示主題 播放視頻,提出問題:物體碰到障礙物時會反彈,光線遇到障礙物會怎么樣?板書課題,進入課堂學習。 設計意圖:通過情景設置,引發學生對光反射的初步認識,進而激發學習欲望。
任務10 名稱:小鏡子反射游戲 用小鏡子把陽光照到背光的墻上,利用該現象開展游戲。 設計意圖:通過使用鏡子控制陽光的傳播路徑,讓學生體會光在物體表面發生的折返現象,理解光反射的概念,觀察在反射過程中光線方向、角度的變化特點并在游戲中能夠有意識地利用這些特點。
任務11 名稱:物體表面反光效果比較 準備實物,觀察比較光照射到不同物體表面時發生的現象,進而歸納反光效果好的物體表面特點。 設計意圖:了解不同物體表面反光效果不同,歸納出反光效果好的物體表面的特點。
任務12 名稱:玩鏡子和制作潛望鏡 引領學生在鏡子前嘗試改變自己的位置和嘗試改變兩面鏡子的夾角,觀察鏡子里像的特點。引領學生利用合適的材料和工具制作一個潛望鏡。 設計意圖:通過玩鏡子和制作潛望鏡,了解平面鏡中物體的像與物體之間的關系以及平面鏡反射光的特點。
第4課時 任務13 名稱:視頻導入,揭示主題 播放《聰明的一休》片段,提出問題:想不想也制作一個漂亮的陀螺?進而導入課題《七色彩虹》學習。 設計意圖:通過視頻導入,設置懸念,調動學生課堂學習氣氛,以飽滿的激情投入到科學探究當中,提高課堂學習效率。
任務14 名稱:制造彩虹 指導學生分別利用鏡子、水霧和三棱鏡制造“彩虹”。 設計意圖:體驗、了解太陽光可以分解為幾種不同顏色的光,進而知道雨后彩虹的形成與陽光的關系。
任務15 名稱:閱讀牛頓色散研究資料 提出問題,帶著問題閱讀科學史中科學家牛頓對色散現象研究的過程描述。 設計意圖:幫助學生認識白光由紅、橙、黃、綠、藍、靛、紫七種顏色的光組成,了解牛頓對光學研究的貢獻。
任務16 名稱:不同色光混合實驗 分別使用手電筒、分色圓盤陀螺觀察幾種不同色光混合時顏色發生的變化。 設計意圖:幫助學生認識不但白光可以分散成不同色光,而且不同色光能混合成白光或其他顏色的光,進一步了解感受不同顏色的光的變化特點,在活動觀察中體會這一現象的發生原理。
四、單元學習評價設計
評價要素 針對單元整體描述
評價內容 第1課時:光源 1.通過圖片觀察與討論,能辨別自然光源和人造光源,理解光源的概念。 2.通過觀察各種發光現象,能區別光源與反光物體。 3.通過“點燃蠟燭”“給細鋼絲通電”兩個活動,了解物體發光的過程。 第2課時:光的傳播 1.通過觀察各種光的行進路徑,能歸納出光是沿直線傳播的特點。 2.通過驗證實驗,能感知光在空氣中的傳播現象,知道光在空氣中沿直線傳播。 3.通過做“小孔成像”實驗,能進一步了解光的傳播過程與應用。 第3課時:光的反射 1.通過做“陽光接力打靶”游戲,知道光的反射現象。 2.通過觀察比較不同材料表面反光的效果,知道光滑表面對光的反射效果好。 3.通過玩鏡子與制作潛望鏡,體驗人們如何利用光的反射現象。 第4課時:七色光 1.通過尋找生活中各種太陽光分解出色光的現象,能夠提出探究的問題。 2.通過制造“彩虹”的活動,知道太陽光是由不同的色光組成的。 3.通過動手制作各種色光的混合實驗,能體會光的色散現象及應用。
評價指標 第1課時:光源 1.知道自己能發光的物體是光源,光源發光需要消耗能量。(科學觀念) 2.觀察各種發光的物體,能指出哪些物體是光源。(科學思維) 3.會按照光源的特征給發光物體分類。(探究實踐) 4.樂于研究光現象,樂于分享與發現。(態度責任) 第2課時:光的傳播 1.了解光在空氣中沿直線傳播的特征,理解光的傳播是一種直線傳播。(科學觀念) 2.設計實驗,觀察與發現光在空氣中的行進路徑。(科學思維) 3.在教師的指導下,初步學會設計、安裝和制作適宜的實驗裝置,觀察 與發現光在空氣中的行進路徑。(探究實踐) 4.通過對光在空氣中傳播現象的研究與發現,體驗科學探究活動的樂 趣,樂于跟同伴分享與合作。(態度責任) 第3課時:光的反射 1.知道光碰到鏡面會改變傳播方向,形成反射現象。(科學觀念) 2.在觀察、游戲和制作活動中,描述光在物體表面反射的特點。(科學思維) 3.能夠依據物體表面的反光情況給物體分類,學會利用光的反射特點制 作潛望鏡。(探究實踐) 4.通過對光在鏡子表面反射現象的發現與運用,激發對科學實踐活動的 好奇心,樂于跟同伴分享與合作。(態度責任) 第4課時:七色光 1.了解太陽光由七種顏色的光組成;了解彩虹現象形成原理。(科學觀念) 2.初步學會用不同方法研究陽光分解,能描述太陽光由多種顏色的光組成。(科學思維) 3.用三種方法制造彩虹,通過動手操作了解彩虹現象和色光的混合。(探究實踐) 4.對自然現象產生好奇心和探索精神。(態度責任)
評價方法 課上評價 1.教師激勵評價 2.學生自我反思評價 3.成果展示,學生互評:贊賞性評價和質疑性評價 5.使用評價量化表,延時評價 課后評價 1.課時作業 2.單元測試
五、單元作業設計
一、選一選,將正確的序號填寫在括號。 1.在古希臘時代,有三種解釋視覺的理論,正確的是() A.發射說:從人眼發出視線到達物體,人就能看見物體。 B.相遇說:人眼和物體各發出某種東西在空中相遇而產生視覺。 C.反射說:光線照射到物體,再從物體反射到人眼,人就看見物體了。 2.清朝詩人查慎行在《舟夜書所見》中寫道:“月黑見漁燈,孤光一點螢。微微風簇浪,散作滿河星。”這首詩中的光源是() A.月亮 B.滿河星 C.漁燈 3.在杭州第19屆亞運會10米氣步槍個人決賽中,中國運動員盛李豪奪得了金牌并打破世界紀錄。那么,射擊時光的傳播路徑是() A.眼睛→準星→靶心 B.眼睛→準星←靶心C.眼睛←準星←靶心 4.小明做試驗時,在紅色的字跡上蓋上綠色濾光紙,這時字跡會呈現( )。 A.黑色 B.綠色 C.紅色 5.背對太陽噴水霧制造彩虹和用三棱鏡制造彩虹,兩種彩虹顏色 () A.相同 B.不同 C.難以判斷 6.用手電筒做紅、綠、藍色光混合實驗。說法錯誤的是 () A.任意兩種光斑重疊會出現另外一種顏色 B.紅光、藍光兩種光重疊會出現白光 C.三種顏色的光斑重疊會出現白光 7.用鏡子讓下圖同學的左臉亮起來,可采用的方法是 () A. 用鏡面面對下巴 B.用鏡面面對左臉C.用鏡面面對右臉 8.打開激光筆使光束射入充滿煙霧的玻璃容器。對實驗表述正確的是?( ) A.此實驗是為了觀察光中的煙霧 B.此實驗是為了觀察光的行進路線 C.實驗觀察不到光是沿直線傳播的 9.給細鋼絲通電,觀察到鋼絲發光。下列關于這個實驗表述錯誤的是 () A.實驗中產生的光是人造光源 B.實驗說明發光需要能量 C.沙盤的作用只是便于觀察發光現象 10.我們的生活中會看到許多與光有關的現象。下面這些現象中屬于光的反射的是( ) 【參考答案】 1.C2.C3.C4.A5.A6.B7.B8.B9.C10.C
二、辨一辨,正確的打√,錯誤的打 。 1.服裝店的試衣鏡很窄,可以讓顧客穿衣服顯瘦,讓新衣服更好賣。() 2.反光效果好的物體表面一般都比較光滑。() 3.光照射到物體上,被物體反射后進入人眼,人因此看到了物體。() 4.在觀察鋼絲發光”的實驗中,給細鋼絲通電時千萬不要摸鋼絲。() 5.閃電、螢火蟲、篝火都是自然光源。() 6.生活中雨后見的彩虹”,實際是一種光的色散現象。() 7.我們教室的黑板是不能反射光的。() 8.直立兩面鏡子,變換它們的夾角,夾角越大,鏡子中物體的數量越多。() 9.用三棱鏡可以將白光分解成九種顏色的光。() 10.鏡子是最強的反光物體。() 【參考答案】 1.√2.√3.√4.√5. 6.√7. 8. 9. 10.√ 三、連一連,下列成語與光的現象有關,請將它們與對應的科學原理連線。 海市蜃樓 光的直線傳播 鑿壁偷光 波光粼粼 光的折射 如影隨形 杯弓蛇影 光的反射 珠光寶氣 【參考答案】 四、簡答題 1.分別從蠟燭火焰頂端A和底端B畫直線至小孔并延伸,解釋小孔成像為什么是倒立的? 2.你知道什么是自然光源、什么是人造光源嗎?列舉生活中自然光源的例子(至少3例),列舉生活中人造光源的例子(至少3例)。 自然光源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造光源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 1.因為光線是直線傳播的,當光線穿過小孔的時候,原來物體下方的光線跑到了幕的上方,而在物體上方的光線跑到了幕的下方,所以是倒立的。 2.太陽、螢火蟲、發光魚 臺燈、蠟燭、激光筆 五、實驗題 如圖,在較黑暗的屋內,將一支點燃的蠟燭放在一塊半透明的塑料薄膜前面,在它們中間放一個鉆有小孔的硬紙板。 1.塑料薄膜上會呈現出燭焰的______(填“倒立”或“正立”)的像,這個現象叫______。 2.你能用畫圖的方法解釋這種現象嗎?請在圖上畫出光線的傳播路線、方向以及在塑料膜上所成的像。 3.此實驗還可以證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我們的眼睛能看清屋子里的物體,是因為()。 A.從眼睛發出的光線碰到物體 B.眼睛和物體各自發出的光線在空中相遇 C.蠟燭發出的光照射到物體上,被物體反射后進入眼睛 【參考答案】 1.倒立小孔成像2. 3.光沿著直線傳播4.C
六、單元教學結構圖
七、反思性教學改進(實施后填寫)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
第1課時教學設計
課題 光源
課型 新授課 章/單元復習課□ 專題復習課□ 習題/試卷講評課□ 學科實踐活動課□ 其他□
教學內容分析 《光源》是新版蘇教版小學科學五年級上冊第一單元“光與色彩”的第一課。本單元由四節課組成,前三課按遞進關系設計,是對“光”的生成、傳播、遇到不同物質時行進方向改變等光現象的認識。本課立足于觀察和描述生活中常見的光,認識他們的形成特征與性質,圍繞物體自己是否能發光,也就是鑒別光源這一主題展開。 本課教學內容主要由三個部分組成: 1、分析圖片呈現的發光現象,知道發光的物體分為兩類:光源與反光物體,學會判斷物體是不是光源。 2、根據光源概念與生活經驗,討論哪些是自然光源、哪些是人造光源,進而學會給光源分類。3、通過“點燃蠟燭”“給金屬絲通電”兩個活動,了解物體的發光過程,認識發光需要能量。
學習者分析 五年級學生具有較豐富的生活經驗,對光源和反光物體的認識比較豐富,對光源的概念學習較容易。在三年級的時候學過天然材料與人造材料,對用一定的標準將光源分類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學生也能較容易完成。五年級學生的思維正在由具體形象思維到抽象思維發展,對觀察實驗當中的現象能做到細致觀察,但由于能量是看不見摸不著,是比較抽象的概念,且之前的學習中未涉及過能量,所以對五年級的學生而言,將觀察到的現象跟能量聯系具有較大的困難,在施教的過程中要降低難度,不必提及化學能、電能等概念。
學習目標確定 科學觀念:知道自己能發光的物體是光源,光源發光需要消耗能量。 科學思維:觀察各種發光的物體,能指出哪些物體是光源。 探究實踐:會按照光源的特征給發光物體分類。 態度責任:樂于研究光現象,樂于分享與發現。
學習重點難點 重點:舉例說明發光物體的特征,鑒別光源與非光源物體。 難點:觀察某些物體的發光過程。
學習評價設計 評價內容評價指標表現程度自評互評師評☆☆☆☆☆☆通過圖片觀察與討論,能辨別自然光源和人造光源,理解光源的概念知道自己能發光的物體是光源能基本能不能通過觀察各種發光現象,能區別光源與反光物體會按照光源的特征給發光物體分類能基本能不能通過“點燃蠟燭”“給細鋼絲通電”兩個活動,了解物體發光的過程知道光源發光需要消耗能量能基本能不能學習收獲
6.學習活動設計 教師活動學生活動環節一:理解光源內涵教師活動1 1.列舉生活現象,提出問題: (1)影子是我們的好朋友。你走它也走,你停它也停。影子在什么時候出現?影子的形成跟什么有關? (2)當我們戴上眼罩之后,為什么看不見東西? 2.引出光源,揭示主題 (1)光,對我們都非常熟悉。有了光,我們才能看清周圍的一切。你知道光是從哪里來的嗎? (2)太陽、開啟的電燈、點燃的蠟燭,它們自己都能發光。你還知道哪些? (3)小結:在科學上,我們把能自行發光的物體稱為光源。如,手電光、野火、流星等。學生活動1 回答:影子在有光的時候出現,影子的形成跟光有關。 回答:眼罩遮擋了物體發出的光,光線進入不了我們的眼睛。 回答:太陽、燭火…… 回答:極光、水母、熒光魚…… 活動意圖說明:從熟悉的現象入手,提出問題加以討論,激發探究欲望。同時由淺入深地理解光源內涵,為下一步辨別光源做鋪墊。環節二:自然光源與人造光源教師活動2 1.出示圖片,討論交流: 觀察這些光源有什么不同? 2.小結:我們把自然存在的光源稱為自然光源,人們制造而成的光源稱為人造光源。 3.給這些光源分類,是自然光源的在“□”里寫“1”,是人造光源的寫“2”。 4.人造光源是人類文明進步、科技發展的結果。請能按出現的先后順序把下面的人造光源進行排序? 5.知識卡片:光源分類 (1)光源可以根據來源分為自然光源和人造光源,像太陽、閃電、螢火蟲這樣依靠自身發光的光源稱為自然光源;像燈泡、蠟燭、煙花等人為制造的光源稱為人造光源。(2)根據光源的發光原理,可以把光源分為熱光源和冷光源,依靠熱能發光的光源叫作熱光源,如太陽、閃電、白熾燈等;不依靠熱能就能發光的光源叫作冷光源,如螢火蟲、LED燈等。(3)根據發光物體是否具有生命,可以把光源分為生物光源和非生物光源,如螢火蟲、海螢、電鰻等能發光的生物稱為生物光源;如太陽、蠟燭等光源稱為非生物光源。學生活動2 回答:螢火蟲、雷電是大自然中自然存在的,煙花、篝火是人們制造的。 做活動手冊,明確: 回答: 篝火→火把→油燈→蠟燭→電燈 閱讀知識卡片,交流光源種類。活動意圖說明:要學生知道什么是光源,能夠判斷某種發光體是否經過人類的加工與改良。同時了解光源更多分類途徑。環節三:光源與反光物體教師活動3 1.出示圖片,提問并討論: 這些物體也能發光,它們是光源嗎?為什么? 2.小結:玻璃墻、月亮、湖面,它們能反射其他物體的光,我們稱為反光物體。像鏡子、地磚、首飾等依靠反射光源的光“發亮”的物體都是反光物體,不是光源。 3.思考:判斷發光物體是否是光源時,應該注意哪些問題? 4.教師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舉例子加以說明:汽車后視鏡不是光源,熄滅的蠟燭不是光源。 5.引導學生做“活動手冊” 是光源的在“□”里畫“√”,反光物體的畫“○” 6.播放視頻《我們周圍有哪些光》,引導學生進一步理解光源。學生活動3 回答: (1)玻璃墻本身不會發光,是反射了太陽光,所以看上去刺眼,它不是光源。 (2)月亮本身不發光,看上去很亮,是反射了太陽光。湖面發光是反射了月光造成的,所以月亮和湖面不是光源。 回答:①自行發光②正在發光③不是反射物體的光 做活動手冊并交流: 學生觀察視頻,消化理解光源內涵。活動意圖說明:要學生認識能夠發光的物體并不都是光源,能指出可見的“發光體”的種類,為后續學習光的反射積累一定的經驗與知識。環節四:觀察發光過程教師活動4 1.點燃蠟燭,觀察它燃燒發光的過程 (1)點燃蠟燭需要準備哪些材料? (2)講解實驗步驟及注意事項 ①點燃蠟燭,觀察誰在燃燒。是燭芯在燃燒,還是燭芯中蠟油在燃燒? ②觀察蠟燭在燃燒過程中,形狀發生怎樣的變化? ③蠟燭燃燒中,消耗什么,生成什么。 (3)通過實驗,蠟燭發光的過程是怎樣的? (4)教師強調:蠟燭燃燒時主要消耗的是蠟油,蠟油為發光發熱提供了原料。 2.給細鋼絲通電,觀察鋼絲發光的過程 (1)播放視頻,思考:實驗需要哪些材料,怎樣進行實驗? (2)講解實驗步驟,引導學生實驗操作: ①從鋼絲球中抽出一根細鋼絲,將兩個帶導線的鱷魚夾分別夾在細鋼絲的兩端。 ②將兩個鱷魚夾立在沙盤中,把其中一根導線固定在電池的電極上。 ③用另一根導線碰觸電池的另一極,觀察細鋼絲發光的現象。 ④觀察鋼絲發光的過程 (3)溫馨提示:實驗過程中,細鋼絲會處于高溫狀態,千萬不要觸碰它。 (4)學生實驗后,交流細鋼絲發光現象。 (5)追問:通電時,細鋼絲發熱,逐漸變紅發光,消耗了什么? 3.兩個實驗的共同點是什么?學生活動4 回答:一支蠟燭和火柴 學生實驗操作,觀察實驗現象 回答:點燃燭芯,蠟油受熱熔化,熔化的蠟油隨著燭芯燃燒,發光發熱,蠟燭變短。 觀看視頻,回答: 實驗材料:鋼絲球、電池、細沙、托盤、帶導線的鱷魚夾 實驗操作,觀察實驗現象 回答:通電時,細鋼絲發熱,逐漸變紅發光。 回答:消耗電能,因為鋼絲在發光發熱時電池為其提供了能量。 回答:蠟燭燃燒時蠟油為發光發熱提供了原料,細鋼絲在發光發熱時電池為其提供了能量,所以光源發光需要能量。活動意圖說明:通過做使某種材料發光發熱的實驗,引導學生感受光是一種能量。同時在觀察蠟燭和細鋼絲發光過程中體會光源發光是需要能量的。
7.板書設計 光源 自身能發光的物體叫光源。 光源分自然光源和人造光源。 發光物體不一定是光源。 光源發光需要能量。
作業與拓展學習設計 一、選擇題 1.加熱鋼絲,下列與鋼絲發光方式相同的是()。 A.蠟燭 B.火把 C.白熾燈里的燈絲 2.下列有關發光的說法錯誤的是()。 A.蠟燭燃燒發光,只是燈芯在燃燒 B.給細鋼絲通電,細鋼絲發熱并逐漸變紅發光 C.發光需要能量 3.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高樓大廈的玻璃幕墻光很亮,所以它們是很好的光源 B.十五的月亮又圓又亮,屬于光源 C.關閉臺燈,臺燈不能發光,所以它就不是光源了 二、判斷題 1.閃電、螢火蟲、篝火都是自然光源。() 2.按照光源的特征,可以將光源分為自然光源和人造光源。() 3.光源發光都會消耗一定的能量。() 4.點燃的蠟燭是光源,未點燃的蠟燭不是光源。() 5.玻璃幕墻是人造光源。() 【參考答案】 一、1.C2.A3.A二、1. 2.√3.√4.√5.
9.教學反思與改進 1.積極搭建教與學的支架,將課堂交給學生新課改要求教師作為課堂的主導,學生作為課堂的主體,教師應該充分運用各種教學策略,引導學生積極參與課堂,從而促進學生的發展。具體到科學課堂上,教師應摒棄原先的授課課堂,而應當蹲到學生的身邊,通過不同的教學方法、提供結構化的教學材料等,積極地為學生搭建思維的支架,促進學生科學思維的發展,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 2.利用多種策略牢牢抓住學生的興趣《光源》作為本單元的起始課,需要吸引學生進入光的美妙世界。因此,我在課堂導入的時候,挑選了生活中發光的物體的圖片,輔以文字介紹,喚起學生的記憶,讓他們沉浸在光的世界中,感受光帶來的美。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通州市| 南木林县| 夏津县| 米脂县| 新闻| 嘉黎县| 张家港市| 潞西市| 呈贡县| 乌海市| 克东县| 定陶县| 百色市| 姜堰市| 邯郸市| 日喀则市| 新安县| 繁峙县| 南乐县| 安西县| 安庆市| 无棣县| 顺平县| 泰来县| 黄浦区| 饶河县| 巴彦淖尔市| 兴山县| 明水县| 嘉义县| 江口县| 井研县| 肇源县| 兴义市| 扬中市| 灵宝市| 云浮市| 应用必备| 灵山县| 治多县| 凤山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