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一章 動量守恒定律 1.4實驗:驗證動量守恒定律 復 習 1.系統動量守恒的情形有哪些? 系統不受外力或者所受外力的矢量和為零 理想條件 m1 v1 + m2v2 = m1 v1'+ m2 v2' 系統內物體之間的內力遠遠大于外力 系統在某一方向上合外力為零 近似條件 單向條件 2.動量守恒定律的表達式是什么? 如何通過實驗來加以驗證呢? 新課講授 一、實驗思路 碰撞——時間極短,內力遠大于外力,可認為碰撞前后系統動量守恒。 1.生活中什么樣的情景滿足動量守恒的條件? 2.如何實現一維碰撞并測出物體的速度? m1 v1 + m2v2 = m1 v1'+ m2 v2' v1 v1/ m1 v2/ m2 m1 m2 如何實現一維碰撞并測出物體的速度?你想到了什么場景? 二、實驗方案——研究氣墊導軌上滑塊碰撞時的動量守恒 1.實驗器材:氣墊導軌、光電門、天平、兩個滑塊(帶擋光片)、砝碼、彈簧、細繩、彈性碰撞架、撞針、橡皮泥。 2.物理量的測量: 質量:用天平測量滑塊的質量 速度:利用公式 ,式中d為擋光片的寬度,Δt為計時器顯示的擋光片經過光電門所對應的時間。 m1 v1 + m2v2 = m1 v1'+ m2 v2' 二、實驗方案——研究氣墊導軌上滑塊碰撞時的動量守恒 如何實現不同的碰撞? 在滑塊上加重物可改變碰撞物體的質量 可以實現質量相同/不同的物體相碰,可以實現碰后分開/不分開...... 3.實驗步驟: (1)用天平測出兩滑塊的質量,用刻度尺測出滑塊上擋光片的寬度。 (2)安裝好氣墊導軌,調節導軌下面的調節旋鈕,直到調至導軌水平。 (3)使兩滑塊依次按照不同的方式碰撞,記錄擋光時間,計算滑塊碰撞前后的速度。 (4)數據處理,實驗驗證滑塊碰撞前后動量守恒。 (5)整理儀器。 氣墊導軌為什么調至導軌水平?如何判斷? 如果物體碰撞后的速度方向與原來的方向相反,應該怎樣記錄? 質量不同的滑塊,碰撞后分開 質量不同的滑塊,碰撞后不分開 氣墊導軌已經調成水平,兩個滑塊A、B分別靜置在氣墊導軌上,在滑塊A的右側以及滑塊B的左側都安裝了彈簧片,在滑塊A、B的上方安裝了寬度相同的遮光片。C、D為固定在氣墊導軌上的光電門傳感器,與它們相連的計算機可以記錄遮光片經過光電門的遮光時間。某同學進行的實驗步驟如下:①測量滑塊A、B的質量(含彈簧片及遮光片),分別記為mA、mB;②測量滑塊A、B上遮光片的寬度,記為d;③給滑塊A一個向右的瞬時沖量,觀察滑塊A的運動情況及A、B兩滑塊在相碰后各自的運動情況;④讀取滑塊A第一次經過光電門C的時間為t1、滑塊B經過光電門D的時間為t2,滑塊A第二次經過光電門C的時間為t3。回答下列問題:(1)為保證本實驗成功,滑塊A的質量應________(填“大于”“等于”或“小于”)滑塊B的質量;(2)碰撞后滑塊A的速度大小為________;(用題中涉及的物理量符號表示)(3)若關系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成立,則碰撞過程中,滑塊A、B組成的系統動量守恒。(用題中涉及的物理量符號表示) 研究斜槽末端小球碰撞時的動量守恒 1.實驗器材:斜槽、同體積的鋼球兩個、重垂線、白紙、復寫紙、天平、刻度尺、圓規。 2.物理量的測量: 質量:用天平測量滑塊的質量 速度的測量可轉化為水平位移的測量 速度如何測量? 3.實驗步驟: (1)用天平測出兩個小球的質量,并選定質量大的小球為入射小球。 (2)安裝實驗裝置,使斜槽末端水平,小球能夠靜止在斜槽末端則說明槽口末端水平。 (3)在地面上適當位置鋪放白紙,白紙上鋪復寫紙,記下斜槽末端鉛垂線所指的位置O。 (4)不放被碰小球,讓入射小球從斜槽上某固定高度滾下,重復多次。用盡可能小的圓把所有的小球落點圈在里面,圓心P就是小球落點的平均位置。 (5)把被碰小球放在斜槽末端,讓入射小球從同一高度滾下,使它們發生碰撞,重復實驗多次。類似找出碰后入射小球落點的平均位置M和被碰小球的落點的平均位置N。 (6)連接ON,測量線段OP、OM、ON的長度。將測量數據填入表中。 圓心即為小球平均落點 研究斜槽末端小球碰撞時的動量守恒 注意事項: (1)斜槽末端點的切線要水平。 (2)入射小球的質量大于被碰小球的質量。 (3)每次入射小球在斜槽上同一高度自由滾下。 (4)白紙鋪好后不能移動。 某實驗小組的同學們用圖甲裝置做驗證動量守恒定律實驗,即研究兩個小球碰撞前、后的動量關系。 (1)實驗中,直接測定小球碰撞前、后的速度是不容易的。同學們經過分析討論,發現________________,因此可以用水平位移間接地來代替小球碰撞前、后的速度。 (2)圖甲中O點是小球拋出點在水平地面上的垂直投影點。實驗時,先將入射球A(質量為m1)多次從斜軌上S位置由靜止釋放,找到其平均落地點的位置P(圖中未畫出),測量水平位移x1;然后把被碰小球B(質量為m2)靜置于軌道的水平末端,再將入射小球A從斜軌上S位置由靜止釋放,與小球B相撞,找到A、B相碰后各自平均落地點的位置,并分別測量其水平位移x2、x3。多次重復本實驗步驟,以減小實驗誤差。 (3)同學們在實驗中正確操作,認真測量,得出的落點情況如圖乙所示。通過分析可知,落點P為圖乙中的位置________(填“1”“2”或“3”),若兩球相碰前、后的動量守恒,則m1∶m2=________。 (1)小球做平拋運動的時間相同 (3)2 6∶1 完成上述實驗后,某實驗小組對裝置進行了改造,如圖丙所示。在水平槽右方豎直固定一木板,使小球A從斜槽上C點由靜止滾下,重復上述實驗的操作,得到兩球落在木板上的平均落點M、P、N。用刻度尺測量木板上與點B等高的點B′到M、P、N三點的高度差分別為L1、L2、L3。則驗證兩球碰撞過程中動量守恒的表達式為________(用所測物理量的字母表示)。 小華在驗證動量守恒定律時,利用在斜面上的兩小車a、b碰撞過程來完成:如圖丙所示,小車a的前端粘有質量不計的橡皮泥,在小車a后連著紙帶,紙帶通過電磁打點計時器,長木板下墊著小木塊,開始時未放小車b,移動長木板下的小木塊,輕推小車a,直到紙帶上打下的點跡__________(填“均勻”或“不均勻”)。然后在小車a的前方放置一個與a材料相同的靜止小車b,推動小車a使之運動,之后與小車b相碰并粘合成一體,若測得實驗中某條打點的紙帶如圖丁所示,O為運動的起點,x1、x2、x3、x4分別為OA、AB、BC、CD的長度,設a的質量為ma、b的質量為mb,要驗證碰撞過程中動量守恒,則要驗證的關系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ma、mb、x1、x2、x3、x4中合適的量來表示)。 均勻 ma x2=(ma+mb) x4 Thank You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