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14張PPT)2.用水計量時間古人計時工具規律地、均勻地發生變化。聚焦水可以用來計時嗎 古人的水鐘是怎么來計時的呢 水鐘用水計時?怎樣設計才能使它規律地、均勻地發生變化呢?為什么15分鐘稱為一刻?到了清朝,鐘表從國外傳入我國。人們根據漏壺一天漏掉的100刻度的水,計算出箭桿上一個刻度所代表的時間: 60×24÷100=14.4(分)14.4分接近15分。后來,又把漏壺浮箭上的100刻,改成96刻,一刻剛好就是15分鐘。之后,人們就把一個刻度代表的時間定為15分。就這樣,“刻”成了計算時間的單位,即一刻等于15分。“一刻千金”、“刻不容緩”,帶有“刻”字的成語也都跟時間有關。流下的水滴如錯過的時光“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時光一逝永不回,往事只能回味”二、探索活動一 觀察水流的速度。1.把一個透明的有小孔的塑料瓶倒過來盛水,讓水可以從小孔中緩緩流出。2.仔細觀察,水流速度是否保持均勻。如何用科學的方法判斷水流速度是否保持均勻?需要借助什么工具?活動二 測量水流速度的變化。1.用剛才的瓶子裝200毫升水,讓水從瓶蓋的小孔中流出,并用量杯接住從瓶中流出的水。測量量杯內的水積聚到50毫升時用了多少時間。(實驗重復三次)2.推測積聚到100毫升、150毫升時,分別需要多少時間。孔徑大小不變時,流出50ml水的流速與水位高低有關;水位高,流速快;水位低,流速慢。用肉眼也能觀察到:當瓶中的水越來越少時,水的流速越來越小,最后甚至會斷斷續續成滴狀。分析一名同學的三次實驗數據,你發現什么規律?分析三名同學的三次實驗數據,你又發現什么規律?水位不變時,50ml水的流速(1)用手指堵住滴漏器的出水口;(2)往滴漏器中加入50ml水,松開手指的同時開始計時;(3)重復實驗3次,根據實驗數據有什么發現?(4)觀察水流的速度是否均勻?怎么變化的?可能是什么因素的改變導致出現這種變化?觀測水位要平視觀察古代水鐘泄水型水鐘受水型水鐘用水計時,存在的問題是?怎么解決?進水管浮標出水口:控制流水速度積水容器泄水孔保持初始水位不變觀察古代水鐘受水型水鐘齒輪:浮力轉變成動力表盤:讀數看水位上升知道過去多少時間。水滴以固定的速度滴入圓筒,使得浮標會隨水量的增加而逐漸上升,從而顯示流逝的時間。觀察古代水鐘思考它們是怎樣用來計時的。漏斗中的水位始終保持不變。出水口水流的速度保持不變。1. 水流的速度是均勻的嗎?怎樣才能讓水以均勻的速度往下流?2. 古代的水鐘用水滴有什么好處?人們是怎樣控制水以均勻的速度往下滴的?研討在陰雨天氣也可以計時。漏斗中的水位始終保持不變,出水口水流速度不變。水流的速度是不均勻的,會隨著水位的變化而變化,水位高時流速快,水位低時流速慢。水位保持不變。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