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細 菌課時目標1.了解細菌的發現和巴斯德鵝頸瓶實驗的探究過程。2.描述細菌的形態、結構特征和生殖方式。3.比較細菌與植物細胞的主要區別,推測細菌的營養方式。4.認同在科學的發現過程中理性的懷疑和技術的進步起重要作用,并認識到保持衛生對健康的意義。學習重點:1.巴斯德鵝頸瓶實驗。2.細菌的主要結構及分類。3.細菌的生殖方式。學習難點:通過比較細菌和植物細胞的主要區別,推測其營養方式。了解細菌的發現。大家看看自己周圍,能發現細菌的存在嗎 肉眼根本不可見的細菌究竟是怎樣被發現的呢 自主閱讀課本第71頁內容,了解細菌的發現過程。列文虎克能夠發現細菌,有一個很重要的先決條件,就是擁有足夠放大倍數的顯微鏡。如果沒有顯微鏡,我們就不能觀察到細菌,更無從談起對細菌的研究,可見,科學的發展離不開技術的進步。細菌是從哪來的呢 雖然列文虎克早早地發現了細菌,但是直到19世紀中葉,人們仍然不知道細菌是從哪里來的。當時一些著名的科學家認為細菌是自然發生的。比如煮沸的肉湯放置一段時間后,就會自然形成細菌,使肉湯變質。同學們,這與你們平時觀察到的現象是不是相符的 但是自然發生說真的對嗎 有一位偉大的科學家并不認同,他認為細菌來自已存在的細菌,并帶著他的實驗向著自然發生說發起了挑戰,他就是巴斯德。設計意圖:了解細菌的發現過程,讓學生體會到科學的發展離不開技術的進步;引出接下來要學習的巴斯德的探究實驗。巴斯德的鵝頸瓶實驗。出示圖片展示巴斯德的實驗過程。巴斯德設計了一個巧妙的實驗:他先將肉湯放到鵝頸瓶中,加熱煮沸,殺滅其中的細菌,靜置一年后,發現肉湯仍然澄清,沒有細菌繁殖,接著他打斷瓶頸,一天后,發現肉湯變渾濁,細菌在肉湯中進行了繁殖。巴斯德的實驗證明了肉湯的腐敗是來自空氣中的細菌造成的。除此之外,巴斯德還發現了乳酸菌、酵母菌,提出了巴氏消毒法,讓人們學會了保存牛奶和酒的方法。巴斯德還提出了預防手術感染的方法,自此,消毒和預防的方法在醫學界盛行了起來,大家都知道了如何應對傷口處的細菌,拯救了許多人的生命。巴斯德以他巨大的貢獻,被世人尊稱為“微生物學之父”。可見,科學的發展帶動了整個社會的進步,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設計意圖:了解巴斯德的鵝頸瓶實驗的探究過程,認同在科學的發現過程中理性的懷疑和技術的進步的重要作用。細菌的形態。出示電子顯微鏡下拍攝的細菌的幾種形態的圖片,提出問題:我們用肉眼可以觀察到細菌嗎 需要用什么觀察呢 放大鏡可以嗎 細菌的個體十分微小,大約十億個細菌堆積起來才有一顆小米粒那么大,只有用高倍顯微鏡或者電鏡才能觀察到細菌的形態。不過如此微小的細菌,也是有不同的形態的。請同學們認真觀察,結合課本第72頁內容,總結出細菌的幾種形態。根據細菌外部形態的不同,大致可將其分為三類:球形的叫作球菌;桿形的叫作桿菌;有些彎曲的或呈螺旋形的叫作螺旋菌。細菌都是單細胞的,有些細菌雖然相互連接成團或長鏈,但是其中每個細菌都是獨立生活的。下面我們就來看一看,細菌有怎樣的細胞結構。設計意圖:通過觀察圖片,描述出細菌的形態特征。細菌的結構。出示細菌的結構示意圖,引導學生閱讀課本第73頁的內容,小組討論總結出細菌細胞和動植物細胞之間的異同。細菌具有細胞壁、細胞膜、細胞質等結構,與動植物細胞相比,細菌具有大部分的基本結構,但不具備成型的細胞核,因此被稱為原核生物。細菌的營養方式。將細菌細胞和動植物細胞的相同點和不同點填寫在表格中,推測細菌的營養方式是怎樣的 細菌沒有葉綠體,不能像植物一樣進行光合作用,所以細菌大多是異養的生物,只能利用現成的有機物生活,但是也有一部分細菌是自養的,如硝化細菌。設計意圖:將細菌與動植物細胞進行對比,總結出細菌的結構特點和營養方式。細菌的生殖。引導學生閱讀課本第74頁的內容,了解細菌的生殖方式。我們之前學習過動植物細胞的分裂方式,你們還記得動植物細胞是怎樣分裂的嗎 我們一起來復習一下,植物細胞是遺傳物質復制完成后,細胞核分為兩個,然后細胞質分為兩份,每份各含有一個細胞核,最后在細胞中間直接形成新的細胞膜和細胞壁。動物細胞和植物細胞差不多,都是細胞核分裂后細胞質分裂,區別在于動物細胞無細胞壁,是細胞膜向內凹陷,縊裂為兩個細胞,新細胞和原細胞的遺傳物質相同。大家來猜猜看,細菌是怎樣分裂的 細菌沒有細胞核,直接復制DNA,然后將DNA分為完全相同的兩份,細胞質也分為兩份,最后細胞膜和細胞壁向內凹陷,形成兩個細菌。新細菌和原細菌的遺傳物質相同。在條件合適的情況下,細菌不到半小時就能分裂一次。計算:假設你手上此刻有100個細菌,細菌的繁殖速度按每30分鐘繁殖一代計算,4小時后你手上的細菌數目是多少 這對你搞好個人衛生有什么啟示 芽孢的產生。有些細菌在生長發育后期,個體縮小,細胞壁增厚,形成芽孢。芽孢是細菌的休眠體,對不良環境有較強的抵抗能力。小而輕的芽孢還可隨風飄散各處,落在適宜環境中,又能萌發成細菌。比如破傷風桿菌,它就會形成芽孢,在遇到適宜的環境如較深的傷口時,就會萌發成細菌。在芽孢的形成和萌發的過程中,細菌的數目不會增加,因此芽孢不是用于繁殖的生殖細胞。能否消滅芽孢是衡量各種滅菌手段的最重要的指標。第四章 第二節 細菌細菌課本練習。相關練習教學反思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