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2課時 東西干濕差異顯著設計說明降水是氣候的兩個基本要素之一。因此,在學習完氣溫之后,教材安排了降水分布的有關內容。我國降水的時空分布不均,各地干濕狀況差異很大。本節課通過外國游客在中國的奇遇故事引入,使學生帶著好奇心學習探索我國降水的分布規律。學習目標1.根據我國年降水量分布圖,簡要歸納我國降水量的空間分布特點,簡要分析其主要影響因素。2.根據城市降水量柱狀圖,簡要歸納我國降水量的時間分布特點。3.結合實例,說明干濕差異對人們生產和生活的影響。重點難點重點:1.我國降水量的時空分布特點。2.我國干濕地區的劃分。難點:干濕狀況對生產和生活的影響。教學方法讀圖分析法、合作探究法、對比分析法、概括歸納法。教學過程一、預習檢查影響降水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受這些因素的影響,世界降水的分布有什么規律 二、學習任務教學 模塊 教學活動 設計意圖 教師:PPT展示與降水分布相關的小故事。 外國游客湯姆7月到中國旅游,在北京剛下飛機就淋了大雨;然后去烏魯木齊,便隨身帶上了雨傘,結果烏魯木齊晴空萬里,一場雨沒下,湯姆生氣地把雨傘扔了。9月初,他又坐飛機去廣州,結果下了飛機又淋了一場大雨。湯姆懊喪地說:“中國的降水真沒有規律!” 我國降水分布真的沒有規律嗎 通過小故事導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1.我國降水的空間分布很不均勻 教師:我國的降水真的沒有規律可循嗎 學生:(1)閱讀教材第34頁圖2.18,分別描出1 600毫米、800毫米、400毫米、200毫米和50毫米年等降水量線。 (2)總結我國年降水量分布的總趨勢并分析原因:從東南沿海向西北內陸遞減,主要受海陸位置的影響。 (3)800毫米年等降水量線大致經過秦嶺—淮河一線。 (4)閱讀教材第34頁材料,認識我國降水最多和最少的地方,并分析其成因:我國“雨極”是臺灣島東北部的火燒寮,這里瀕臨海洋,且位于東南季風的迎風坡,所以降水豐沛;我國“干極”是吐魯番盆地中的托克遜,這里深居內陸,加之重重山脈的阻隔,海洋濕潤氣流難以到達,所以降水稀少,蒸發旺盛。 教師:我國降水的空間分布很不均勻,受海陸位置和地形等因素的影響,年降水量分布的總趨勢是從東南沿海向西北內陸遞減。 我國降水的空間分布特點,主要通過等降水量線圖展示,教師補充解釋顏色與降水量多少的關系,引導學生通過描畫等降水量線,再結合顏色總結出我國降水的空間分布特點并分析其成因。2.我國降水的時間分配不均勻 教師:我國降水的時間分配也不均勻。 學生:閱讀教材第35頁圖2.20,總結廣州、武漢、北京和哈爾濱四個城市降水季節分配的共同特征:大多數地區的降水集中在4~10月,夏秋季節多,冬春季節少。 教師:月降水量超過100毫米即為雨季,讀圖判斷四個城市雨季開始時間、結束時間及雨季長短。 學生:南方雨季開始早,結束晚,雨季長;北方雨季開始晚,結束早,雨季短。 教師:PPT展示北京年降水量極值圖。讀圖,你有什么發現 學生:從圖中可以看出,一個地區不同年份總降水量的差異也很大。 教師:我們把這種變化稱之為年際變化,可見我國降水的年際變化也很大,這往往會造成旱澇災害,給生產和生活帶來較大的影響。PPT展示旱澇災害的圖片。 與分析降水的空間分布特點不同,降水的時間分布特點主要通過閱讀降水量柱狀圖來分析,教師注意對讀圖方法的指導。 降水的年際變化對學生來說比較陌生,教師應適當進行解釋說明。 總結:我國降水量時空分布特點: 答疑解惑,解決本課開始時湯姆的疑惑。 答疑解惑部分,前后呼應,引導學生深刻認識我國降水的時空分布特點。3.我國干濕地區的劃分 教師:一個地區年降水量和蒸發量的對比關系,反映了該地區氣候的干濕狀況。 學生:年降水量大于蒸發量,氣候濕潤;年降水量小于蒸發量,氣候干燥。 教師:根據氣候的干濕狀況,可以將我國劃分為四個干濕地區。 學生:閱讀教材第36頁圖2.22,說出我國四個干濕地區的名稱及其主要分布地區:濕潤和半濕潤區主要分布在東南部,干旱和半干旱區主要分布在西北部。 教師:PPT展示我國年降水量分布圖和干濕地區分布圖。對比兩幅圖片,你們有什么發現 學生:四個干濕地區的分界線大致與三條年等降水量線一致,濕潤區與半濕潤區大致以800毫米年等降水量線為界(秦嶺—淮河線);半濕潤區與半干旱區大致以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線為界;半干旱區與干旱區大致以200毫米年等降水量線為界。 干濕地區這部分知識對學生來說難度不大,通過設計問題引導學生讀圖分析即可。 教師:東北地區的東部年降水量少于800毫米,為什么是濕潤區 學生:東北地區緯度較高,氣溫較低,蒸發量小。 教師:干濕狀況對植被影響明顯,不同干濕地區植被類型有很大差異。PPT展示圖片,濕潤區植被以森林為主,半濕潤區主要為森林和草原,半干旱區草原廣布,干旱區主要以荒漠為主。 東北濕潤區的成因是難點,教師可以用收入和支出作比喻,幫助學生理解。4.不同干濕地區,人們生產和生活的差異 教師:不同干濕地區,人們的生產和生活方式有很大差異。 學生:歸納不同的干濕地區,人們生產和生活的差異。 (1)民居建筑:北方和西北干旱區、半干旱區和半濕潤區多平頂房;南方濕潤區多斜頂房。 (2)農業類型和農作物:濕潤區和半濕潤區以種植業為主,南方濕潤區多水田,種植水稻;北方半濕潤區多旱地,主要種植小麥和玉米。干旱區和半干旱區以畜牧業為主。 (3)交通運輸:傳統交通方式“南船北馬”。 (4)民俗:傣族的潑水節和竹樓,反映了當地降水豐沛、氣候濕潤的特征。 (5)飲食:南米北面、川湘渝地區喜食辣等。 …… 干濕狀況對生產和生活的影響是本節課的重點,也是難點。引導學生通過小組合作展示,感受身邊的地理知識。三、過程性評價隨堂練習。四、課堂小結降水是氣候的基本要素之一。我國降水的時空分布不均:降水的空間分布特點是從東南沿海向西北內陸遞減;降水的時間分配特點是大多數地區降水量夏秋多、冬春少,降水年際變化大。一個地區年降水量和蒸發量的對比關系,反映了該地氣候的干濕狀況,根據氣候的干濕狀況,將我國劃分為四個干濕地區。不同的干濕地區,人們的生產和生活不同。五、布置作業相關練習六、板書設計教學反思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