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yīng)用平臺第十三章 電功和電功率13.6 安全用電導學目標:1.物理觀念:(1)了解安全電壓。(2)了解試電筆。(3)安全用電常識。2.科學思維:了解三線插頭和漏電保護器對人身起到保護作用。3.科學探究:了解辨別火線和零線的工具及使用方法。4.科學態(tài)度與責任:在家庭用電中有保護自己和他人的安全的意識。導學重點:安全用電導學難點:試電筆的正確使用。導學方法:實驗探究法、討論法課 時:1課時導學過程課前導學1. 通常情況下,人的皮膚干燥的時候,人體的電阻為104Ω~105Ω,在皮膚潮濕時,人體的電阻可降到 Ω 以下。經(jīng)驗表明,通過人體的電流超過 mA時,人體有強烈的麻痛感;超過 mA 時,感到劇痛,甚至神經(jīng)麻痹,呼吸困難,有生命危險。2.大量經(jīng)驗表明,不高于 V的電壓 對人體是安全的,稱為 電壓。家庭電路的電壓是 V,工廠和工地的動力電路電壓是 V,高壓輸電線路的電壓可達 V,都遠遠高于 電壓。3.在實際中人們通常需要用 來辨別火線與零線。使用試電筆時,人手要握住試電筆的 桿部分,同時要用手接觸筆 的金屬體,切不可用手直接接觸金屬筆 ,否則會有觸電的危險。4.觸電是指一定大小的 通過 所引起的 事故。要保證安全用電,首先要避免直接接觸 ,課堂導學(一)安全電壓1.通常情況下,人的皮膚干燥的時候,人體的電阻為104Ω~105Ω,在皮膚潮濕時,人體的電阻可降到 Ω 以下。經(jīng)驗表明,通過人體的電流超過 mA時,人體有強烈的麻痛感;超過 mA 時,感到劇痛,甚至神經(jīng)麻痹,呼吸困難,有生命危險。2.大量經(jīng)驗表明,不高于 V的電壓 對人體是安全的,稱為 電壓。家庭電路的電壓是 V,工廠和工地的動力電路電壓是 V,高壓輸電線路的電壓可達 V,都遠遠高于 電壓。(二)試電筆3.在實際中人們通常需要用 來辨別火線與零線。使用試電筆時,人手要握住試電筆的 桿部分,同時要用手接觸筆 的金屬體,切不可用手直接接觸金屬筆 ,否則會有觸電的危險。4.在正確使用試電筆的情況下,若試電筆的金屬筆尖接觸 線,則氖管發(fā)光;若金屬筆尖接觸 線,則氖管不發(fā)光。(三)安全用電常識5.觸電是指一定大小的 通過 所引起的 事故。要保證安全用電,首先要避免直接接觸 ,6.開關(guān)接在 線上,螺口燈泡的螺旋套接在 線上,三孔插座的上插孔應(yīng)接在 線上。7.對于安全用電必須做到“四不”,即不接觸 帶電體、不靠近 帶電體、不弄 用電器、不損壞 層。一旦發(fā)生觸電事故,應(yīng)立即 電源開關(guān),切斷 ,或用 體將電線挑開,使觸電者與電源 ,并進行現(xiàn)場 。師引導、學生歸納小結(jié)課堂練習1. 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A. 不高于36V的電壓稱為安全電壓B. 在實際中人們通常用試電筆來辨別火線和零線C. 使用試電筆時,人手要握住試電筆的絕緣部分,同時要用手接觸筆尾金屬體D.使用試電筆時,人手要握住試電筆的絕緣部分,同時要用手接觸筆尖金屬體2.下列做法符合安全用電規(guī)范的是( )A.在電線上晾曬衣服B.使用絕緣皮破損的插頭C.控制電燈的開關(guān)接在零線上D.洗衣機的金屬外殼接地3.關(guān)于安全用電,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用試電筆可以辨別家庭電路中的火線和零線B.發(fā)現(xiàn)有人觸電后,立即用手把觸電人拉離電源C.熔絲被燒斷,一定要在總開關(guān)閉合的情況下更換D.熔絲被燒斷后,可用銅絲代替熔絲接上4.如圖所示畫出了螺口燈泡和開關(guān)的的三種不同接法,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甲正確B.乙正確C.丙正確D.都不正確5.下列做法符合安全用電規(guī)范的是( )A.在高壓下線放風箏B.在高壓線下釣魚C.三孔插座應(yīng)接地線D.發(fā)現(xiàn)有人觸電,立即用手拉開觸電者課后反思參考答案:課前導學:1.1000 ,8 ,20 。2. 36 ,一般,安全,36 ,220 ,380 ,106 ,安全。3. 試電筆,絕緣, 尾 , 尖。4.電流,人體 ,傷害 ,火線。課堂導學1.1000 ,8 ,20 。2. 36 ,一般,安全,36 ,220 ,380 ,106 ,安全。3. 試電筆,絕緣, 尾 , 尖。4. 火 ,零 。5.電流,人體 ,傷害 ,火線。6. 火, 零 ,大地。7.低壓 ,高壓 ,濕 ,絕緣,斷開,電路,絕緣,脫離 ,搶救。課堂練習:1.D;2.D;3.A;4.B;5.C。21世紀教育網(wǎng)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HYPERLINK "http://21世紀教育網(wǎng)(www.21cnjy.com)" 21世紀教育網(wǎng)(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