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18張PPT)1.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2.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3.天階夜色涼如水,臥看牽牛織女星。1.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2.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3.綠樹陰濃夏日長,樓臺倒影入池塘。引入環節:這兩組詩句分別描述了什么場景?夜晚(夜)白天(晝)晝夜的交替關于晝夜交替的兩種猜想公元2世紀,希臘科學家托勒密(90—168)提出了“地心說”。地心說認為地球處于宇宙中心位置,并靜止不動,太陽、月亮和其他星球都圍繞地球轉動。地心說認為晝夜交替是由于太陽繞著地球轉動而形成的。地心說關于晝夜交替的兩種猜想后來,波蘭天文學家哥(1473—1543)指出地球不是宇宙的中心,它有自轉運動。于是對晝夜的形成就有了新的說法:晝夜交替是由于地球自轉形成的!太陽東升西落,說明……地球自轉也可以看到……有不同的意見可以辯論!我們能用模擬實驗來進一步說明自己的論點嗎?模擬晝夜的形成材料討論用地球儀模擬地球,用手電筒模擬太陽。要能看到晝夜交替,我們怎樣進行模擬實驗呢?任務設計實驗模擬晝夜的形成,探究晝夜形成的原因。模擬地球自轉實驗方法模擬太陽轉動將實驗現象記錄在筆記中。模擬地球自轉實驗結論模擬太陽轉動兩種完全不同的實驗,都能模擬出晝夜交替。兩種完全不同的實驗,都能得到同樣的效果。誰對?讓我們看看更多的研究證據吧!1851年法國科學家傅科當眾在大廳的頂上懸掛了一條67米長的繩索,繩索的下面是一個重28千克的大擺錘(chuí)。擺動實驗進行幾小時后,它的軌跡偏離了原來的位置。傅科用實驗的方法證實了地球的自轉。傅科的實驗裝置叫作“傅科擺”,今天在很多天文館和科技館里也能看到它。結論:晝夜交替是由于地球自轉形成的。地球上被太陽照亮的半球處于白晝,未被太陽照亮的半球處于黑夜。認識晨昏線晝與夜交匯處,稱為晨昏線。地球自轉,晨昏線移動。A處和B處,誰是黎明?誰是黃昏?思考演示地球自轉再回到此點,為自轉一周,此周期定義為“一天”,一天又劃分為24小時。日心說 四季?二十四節氣?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