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冀人版五年級上冊科學知識點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冀人版五年級上冊科學知識點

資源簡介

空氣的成分
點燃兩支相同的蠟燭,用集氣瓶將其中一支蠟燭罩起來,罩起來的蠟燭會熄滅。
在研究空氣的成分實驗中,把一支蠟燭粘在玻璃片上,并放在水槽底部。用一只集氣瓶罩在蠟燭上方。
現象:蠟燭熄滅集氣瓶內,水面升高,高出水槽的水面。
結論:蠟燭燃燒會消耗一部分空氣。
蠟燭熄滅后,集氣瓶中的空氣沒用完。
為什么蠟燭熄滅后集氣瓶內的水面會上升?蠟燭熄滅后,集氣瓶內氣體的成分還和原來一樣嗎?
答:蠟燭燃燒消耗掉了一部分空氣,還剩下一些氣體,這部分氣體與原來的空氣不一樣。
用集氣瓶收集蠟燭燃燒后剩余氣體,把點燃的木條放入集氣瓶內,燃著的木條熄滅了,說明剩下的氣體不支持燃燒。
6.綜合以上現象,關于空氣成分我們得出的結論:空氣成分不唯一,有能支持燃燒的成分,也有不支持燃燒的成分。
7.空氣是由多種氣體混合而成的。其中氧氣可以支持燃燒,大約占空氣體積的21%;其他不支持燃燒的氣體主要是氮氣,大約占空氣體積的78%;此外,還有少量的二氧化碳、水蒸氣等其他氣體。
8.氧氣的用途:潛水員需要攜帶供氧裝置。氧炔焰用于焊接和切割金屬。液態氧用作火箭的助燃劑。煉鋼需要氧氣。
9.氮氣的用途:用于醫療手術。用于生產氮肥。用作燈泡填充氣。用于儲存食物。
10.空氣中氮氣含量過高,會使人缺氧窒息。使用氮氣要注意安全!
2.燃燒的秘密
1.燃燒是生活中一種常見的現象。
2.觀察物體的燃燒實驗
現象:不同物體燃燒時會發光、放熱,能聞到特殊氣味,物體燃燒后有灰燼產生。
結論:物體燃燒后有新的物質生成,構成物體的物質發生了改變。
3.觀察物體燃燒時,要注意安全,不認識的物體不要隨意燃燒。
4.實驗名稱:蠟燭燃燒后生成了什么
實驗方法及現象:
把一只干燥的燒杯罩在籃子的蠟燭上方,杯壁有水霧生成。
將一段蠟燭用鐵絲系上,點燃后放入盛有澄清石灰水的燒杯內,兩分鐘后取出,搖晃燒杯,石灰水變渾濁。
結論:蠟燭燃燒時生成了水和二氧化碳等新物質。
5.燃燒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極大的便利,對人類的發展意義重大。同時,燃燒也有可能引起火災,火災會燒毀人們的財務,燒傷人們的身體;除此之外,高溫的液體、固體和蒸汽還會對人體造成燙傷。
6.預防燒燙傷:
遠離明火防燒傷。a不在火焰附近打鬧。b不在易燃物處使用明火。c不在火焰附近噴灑殺蟲劑。
避免接觸高溫物體防燙傷。a不接觸熱鍋。b不接觸熱銅球。
遠離使用電器不當引起的燒燙傷。不離電熱器太近。
警惕熱水和蒸汽防燙傷。a不掀開冒著蒸汽的鍋蓋。b不對著壺嘴喝水。
7.燒燙傷應急措施。發生燒燙傷時:
立刻撥打120急救電話或119火警電話。
立刻采取急救法救治:冷水沖15分鐘、剪開衣物、冷水浸泡、紗布覆蓋、送往醫院。
3.變色游戲
1.切開的蘋果在空氣中放一會兒,切面會變成褐色。
2.切兩片蘋果,分別放入小碟中,向其中一片蘋果表面滴上檸檬汁,10分鐘后,表面滴有檸檬汁的蘋果切面沒有變色,沒滴檸檬汁的蘋果切面變成褐色。
結論:蘋果切面變色時,有新的物質生成,構成蘋果的物質發生了改變。
3.蘋果、桃子、茄子、土豆等切開后會變色。
4.蘋果切面變色可能與什么因素有關?變色的蘋果前面還能恢復原來的顏色嗎?
答:蘋果切面與空氣中的氧發生反應,使切面變為褐色。變色的蘋果切面不能恢復原來的顏色。
5.實驗名稱:變色游戲
現象:滴到白醋中的紫甘藍汁變紅,滴到小蘇打中的紫甘藍汁變藍。
結論:紫甘藍汁遇到白醋和小蘇打溶液會變色,是因為有新的物質生成。
6.白色紙花噴紫甘藍汁變成紅色,葉子變成了綠色,白色紙花和葉片上可能涂有什么?
答:白色紙花上可能涂有白醋,葉片上可能涂有食用堿或石灰水溶液。
7.蘸著檸檬汁在紙上寫字,晾干后用酒精燈加熱烘烤,隱形字遇熱變色了。結論:隱形字遇熱變色是因為有新的物質生成。
8.無色的果蔬汁、米粥湯、牛奶、白醋等均可用作隱形墨汁。
9.制作多色果凍:制作紫甘藍汁 加熱后融入瓊脂 凝固后加點醋 將果凍另一端浸入蘇打水 多色果凍
10. 果凍的兩端為什么會變色?
果凍中的紫甘藍汁遇酸性的醋變紅,遇堿性的小蘇打水變藍。
4.生銹與防銹
1.金屬生銹是一種常見的現象。
2.實驗名稱:比較鐵和鐵銹
實驗方法:用鐵釘劃一劃、將它們分別接在電路中、用磁鐵的磁極分別接近它們。
現象:鐵制品生銹后,硬度降低、不導電、不能被磁鐵吸引。
結論:鐵生銹后有新的物質生成。
3.生活中我們會發現,掉漆的鐵欄桿、衛生間的鐵質水管、咸菜瓶的鐵蓋等物品很容易生銹。
4.實驗名稱:研究鐵生銹的條件
現象:1號(試管保持干燥,用橡皮塞密封)、2號(試管加滿食用油,用橡皮塞密封)鐵釘沒有生銹,5號(試管注入少量水,放入少許鹽,敞口放置)鐵釘生銹最嚴重。
結論:鐵生銹與空氣、水、鹽等因素有關。
5.每年由于生銹而報廢的金屬制品占全世界金屬年產量的20%-40%,給社會帶來了巨大損失。
6.怎樣防止金屬生銹:涂油、搪瓷、電鍍、擦干水分、噴漆
7.這些方法為什么可以防銹?
這些方法能夠隔絕或減少金屬與空氣、水、鹽(或酸)的接觸,可以達到防銹的目的。
5.刺激與反應
人體感官時刻接收著來自外界環境的刺激,并做出反應。
2.耳朵聽到聲音需要哪些條件?
我們要聽到聲音,需要有接收聲音的耳朵及物體發出聲音,當聲音刺激耳朵時,我們就聽到了聲音。
3.不同的環境刺激(如聲音大小,光線強弱,氣味不同),人體會產生不同的感覺;相同的環境刺激,人體利用不同感官產生的感覺也不同。
4.喝一口飲料,再捏住鼻子喝一口,飲料的味道不一樣。
5.人體接收某些環境刺激做出反應:
聽到很大的聲音時,我們會捂住耳朵,保護耳朵,防止耳朵受到傷害;
聞到食物香味會讓我有食欲;
遇到強光,我會閉上眼睛,保護眼睛,防止眼睛受到傷害;
手碰到燙的水杯縮回來;
聞到特別刺激的氣味,會捂住鼻子。
手碰到燙的水杯縮回來。
6.“刺激與反應”對我們的身體有什么作用?
人體對某些環境刺激的反應,可以幫助我們應對環境變化,趨向有利的刺激,避開有害的刺激,保護人體。
7.解釋近年來“近視”“鼠標手”等疾病多發的原因:
不良的生活習慣是誘發感官疾病的主要原因。
8.怎樣預防近視:
不要在光線暗弱或陽光直射的情況下看書、寫字;
不要在臥床或走路時看書,不要在動蕩的車廂內看書;
不要看字體過小、過密或字跡不清的讀物;
不要用淺色的鉛筆寫字;
要勞逸結合,用眼一段時間后,眼部要放松一會兒;
要定期檢測自己的視力。
9.眼部放松小竅門:遠近凝視法,眼保健操法
10.學會正確清洗鼻腔和擤鼻子,可以有效地保護我們的鼻子。
11.感官防護用具:
護目鏡:避免輻射光對眼睛造成傷害。
隔音耳塞:隔絕聲音進入中耳和內耳。
安全帽:防止物體打擊和墜落時碰撞頭部。
6.人體的司令部
人體的器官復雜而精密,在腦的指揮下,人體器官有條不紊地運轉和工作著。
2.腦在頭部,藏在頭骨里;腦分為左右兩個半球;腦的形狀很像一個核桃仁,表面有凹陷的溝和隆起的回;腦皮層皺在一起,攤開后有效面積大約有4張A4紙大;成年人腦的重量約為1400克。
3.腦的功能:腦是人體的司令部,能夠指揮人的行動,產生思想和情感,進行認知和決策,是認知、情感、意志和行為的生物基礎。
4.腦是人體的重要器官。
5.令大腦很受傷的習慣:持續用腦、不愛用腦
6.防止腦意外傷害:
遇到危險時要用雙手保護頭部;
玩耍時不要打別人的頭部;
騎車時一定要戴好頭盔。
7.讓腦更健康:補充全面、合理的營養;保持愉快,積極的情緒;積極參加體育鍛煉,可以使我們反應靈敏、動作準確;睡眠可以讓大腦更好的休息,每天應保證8-10小時睡眠。
8.近年來,科學家致力于人工智能的研究,用機器來模仿和執行人腦的某些智力功能,使機器能夠像人一樣思考。如機器人與人類下棋,機器人與人類對話。
9.未來的機器人:家務型機器人、水下機器人、排爆機器人、搜救型機器人、農業機器人、數控型機器人
7.習慣與健康
眼睛出現疾病的原因與不良習慣有關。
2.不良的生活習慣會對人體造成哪些影響:
睡眠可以讓身體得到休息和恢復,睡眠不足會導致記憶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時間長了會導致免疫力下降,還會影響生長發育。
飲食不均衡會導致營養不良和微量元素缺乏,影響身體的正常發育。酒精不僅直接影響肝、胃,還會損害大腦,使記憶力減退,影響學習。
長期不運動會造成抵抗力下降,易生病,不利于兒童骨骼、肌肉的生長發育。
總之,飲食、運動、睡眠、衛生等不良習慣,都會影響我們的健康。
3.良好的生活習慣(健康標準)
營養均衡;不吃腐爛食物;少吃垃圾食品;喝清潔的水;按時吃飯;細嚼慢咽;按時睡覺按時起床;每天約九小時睡眠;堅持科學鍛煉;運動適量;勤剪指甲常理發;衣服清潔常洗澡;飯前便后洗手;不隨地吐痰;不亂扔垃圾。
4.講究衛生、合理飲食、積極鍛煉、規律作息,有利于我們的身心健康。
5.為了身體健康我們還應該怎樣做?打預防針安全用藥
6.打預防針:“預防針”是用于預防各種疾病的疫苗。接種免費疫苗有效的預防傳染病。遇到特大疫情或特殊事件時,也需要打“預防針”。如注射新冠病毒疫苗來預防新冠肺炎,被動物咬傷或抓傷后要及時注射狂犬病疫苗等。
7.安全用藥:不服用變質或過保質期的藥物;不隨意增大或減小用藥劑量。
8.正確的服藥方法:
服藥時要用溫開水送送服,不能用茶水、牛奶、咖啡、飲料等送服,也不能干吞藥物;服藥時要站著,不能躺著。
9.世界衛生組織(WHO)認為:健康不僅是指沒有疾病,還要有良好的心理狀態和社會適應能力。
8.環境與健康
1.1952年12月,倫敦市持續數天的濃霧,先后奪走了上萬人的生命,這就是震驚世界的“倫敦煙霧事件”。
2.生活中有哪些環境污染現象:
過量噴灑農藥;汽車噪聲;裝潢污染;大功率音響;天然氣泄露;河道垃圾;工廠排煙
3.環境污染分類:噪聲污染,空氣污染,家庭污染,水體污染,光污染,土壤污染
4.環境污染會對健康造成哪些影響:
<1>噪聲污染:
損害聽覺,造成聽力下降。
影響神經系統,使人脾氣暴躁,心情沉悶。
影響睡眠質量。
<2>家庭污染:
劣質裝飾材料和家具會揮發出有害物質,使人產生乏力、頭昏、惡心、嘔吐、鼻塞等癥狀。
煤氣泄露會使人發生一氧化碳中毒。
<3>水體污染:
飲用被污染的水可能會造成中毒或引發疾病。
食用被污水污染了的生物,可能會誘發疾病。
<4>空氣污染:
損害呼吸器官,引起鼻炎、支氣管炎、哮喘等疾病。
含氧量低會引發心臟病、高血壓等。
日照少,影響生長發育,使人心情壓抑煩躁。
5.環境污染會對人體造成很大傷害,怎樣才能預防環境污染?
<1>(應對環境污染)防護措施:
空氣污染:帶口罩、安裝空氣凈化器
噪聲污染:戴耳套、遠離噪聲大的場所
水體污染:不飲用不干凈的水、不食用污水中的生物
家庭污染:剛裝修好的居室應通風散味、家庭垃圾及時清理
<2>減少環境污染:
預防水體污染:不使用含磷洗衣粉,減少農藥的使用,工業污水排放前進行處理。
預防家庭污染:不在室內吸煙,選購有環保標志的家具和裝修材料,廚房選擇達標的排氣裝置。
預防噪聲污染:公共場合不大聲喧嘩,噪聲大的機器安裝消音器,窗戶安裝雙層玻璃。
6.除了環境污染會對我們的身體造成傷害之外,環境中的危險源也會對我們的身體造成嚴重傷害,甚至導致死亡。
7.可以按照高壓、易燃、易爆、劇毒、放射性、生物危害給危險源進行分類。
8.危險源附近一般都有危險標識,我們發現危險標識后應該及時離開,并勸阻他人遠離危險源,這樣就能有效避免危險源給我們造成傷害。
9.常見的危險源
高壓危險源:高壓線路、變壓器、變電站等。
易燃危險源:硫磺、鋁粉、汽油、酒精等。
易爆危險源:各類雷管炸藥、煤氣罐、煙花爆竹、打火機、氫氣球等。
劇毒危險源:劇毒農藥、滅鼠藥、溫度計中的汞、煤炭爐生成的煤氣等。
放射性危險源:含有放射性元素(如钚bù,鈾yóu等)的物質、處于工作狀態的探傷機等。
生物危害危險源:傳染病病原體、醫療廢物等。
10.
11.防毒口罩是保護人的呼吸系統免受有害氣體傷害的個人防護器材。
9.地表探秘
1.喜馬拉雅山是世界上最高的山脈,科學家在考察喜馬拉雅山時,意外地發現了海洋生物化石。
2.海洋生物生活在海洋中,據此我們可以推想到,現在的喜馬拉雅山脈在很久以前可能是海洋。
3.多色橡皮泥模擬地殼,手的推力模擬地球內部的力。小刀在橡皮泥上切割成裂痕,模擬巖層上固有的斷裂或地質裂紋。
4.結論:
當地殼受到擠壓后會彎曲(拱起)。
斷裂的地殼在外力的作用下會被抬高或下沉,這就是形成高山和海洋的原因。
海洋變高山的過程:
海洋變為高山的原因是由于受到來自地球內部的各種擠壓力,導致地殼運動,地殼中的巖石不斷被擠壓、抬升,從而形成了高山。
解釋喜馬拉雅山有海洋生物化石的秘密:
遠古時代,現在的喜馬拉雅山的位置,可能是一片海洋,經過漫長的地質運動——地殼的擠壓、抬升,才形成了今天的喜馬拉雅山。
1910年,德國科學家魏格納通過觀察地圖上大西洋兩側的大陸海岸線輪廓提出一個假設:大陸是移動的。所有大陸曾經連成一片,而后經過分裂,漂移,直至成為現在的樣子。
我們要學習魏格納對待科學嚴謹的態度,善于觀察和思考的習慣,一絲不茍和堅韌不拔的科學精神。
10地球的內部
1.地球像籃球一樣是個球體,它在太空中不停地運動著。
2.地球內部構造模型:
3.地核溫度達2000℃-3000℃,地心處溫度高達6000℃,厚度約3486千米。
地幔溫度達1500℃左右,厚度約2900千米。
地殼平均厚度約17千米。
4.結論:地球分為三個圈層,地殼、地幔、地核。各個圈層的厚度組成物質的狀態是不同的。
11地震
1.2008年5月12日,四川省汶川縣突發8.0級特大地震,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破壞性最強、波及范圍最廣、救災難度最大的一次地震。
地震是地殼中的巖石斷裂引起的。
三種木板模擬的是三種薄厚不一的巖石,雙手握住木板兩端均勻用力,模擬的是地殼運動時對巖石的擠壓力。
4.地震是怎樣形成的?
地殼的運動變化對巖層產生了非常大的擠壓力,當巖層受到巨大的擠壓力時會發生彎曲變形,達到一定程度時就會斷裂,在這個過程中,巨大的、無法想象的能量就會快速的從巖層深處釋放出來,引起大地猛烈震動,產生巨大的破壞力量,造成山崩地裂、房屋倒塌。絕大多數地震就是這樣形成的。
5.地震的危害:地震能造成房屋倒塌、大樹折斷,能引起山崩地裂、水災和火災等。
6.地震發生時,我們應該怎么做:
當地震發生時首先要保持冷靜,并盡快做到:熄滅爐火,切斷電源,迅速跑到室外的空地上,并且遠離高壓線。如果來不及,要躲避在衛生間等狹窄的地方或堅固的桌子、床等家具側面,并盡可能地找到一些物品保護頭部。
7.在下列場所中,我們應該如何進行避震?
學校:躲在課桌側面,緊握桌椅,用桌椅擋住墜物。
家里:蹲在衛生間的墻角,用浴巾蓋在頭上保護頭、頸,避免被窗戶、鏡子、懸掛物等砸傷。
戶外跑到遠離汽車、電線、大樹、樓房等危險物體的寬闊地帶。
商場:選擇結實的柜臺商品(如低矮家具等)或柱子、內墻角等處就地蹲下,用手或其他東西護住頭部。
12火山
1.火山噴發是地球上最危險、最可怕的自然災害之一。1000多年前,古意大利的維蘇威火山突然噴發。距維蘇威火山10千米遠的繁華的龐貝古城就被火山噴發物掩埋了。
2.模擬火山噴發的實驗現象:紅色的泡沫從瓶口噴出,形成像噴泉一樣的噴發現象。
結論:地球內部的巖漿在巨大的壓力下會沿著裂縫上升,在上升過程中,有的會冷卻下來形成巖石,有的會沖出地面形成火山噴發。
3.盡管火山噴發是一種嚴重的自然災害,但是火山噴發也有有利的一面,比如火山灰中含有豐富的礦物質,可以使土壤肥沃;火山巖又是優質的建筑材料;在火山噴發頻繁的地區,往往有豐富的地熱資源,從而成為旅游勝地,如日本的富士山,我國的五大連池,長白山天池等。
火山噴發給人類帶來豐富的礦物、地熱、建筑材料和美麗的自然景觀。
4.19世紀最負盛名的作家儒勒·凡爾納曾寫過一本著名的科幻小說《地心游記》。它描述了勇敢的科學家烈登布魯克教授,從一座死火山的火山口進入地球內部,在地球內部進行探險旅行的經歷。
13.地殼的構成
1.地殼主要由巖石構成。在山坡、懸崖、湖畔和海灘等地,可以找到各種各樣的巖石。
2.觀察巖石的內部結構(是否有層理、有氣孔,有生物痕跡)、構成物質(是一種、還是多種,是顆粒狀的、還是層狀的)、條痕顏色、硬度等。
3.觀察方法:①用錘子砸開②滴幾滴濃醋③在無釉瓷片上用力刻劃④用手指甲、銅鑰匙、小刀等刻劃.
4.巖石的內部結構是不同的,有層狀的,有顆粒狀的,有的有氣孔,有的沒有氣孔;條痕的顏色也不一樣,有多色的,有純色的;有的巖石質地較軟,有的較硬等
5.巖石的內部結構與它的形成過程有直接關系:
巖漿巖是由地下巖漿或地表熔巖冷卻凝結而成的。由于溫度驟降,氣體等大量逸出,形成氣孔狀結構,如玄武巖;有的熔巖是在地下變硬形成的,如堅硬致密的花崗巖。
沉積巖是由一層層的沙子和淤泥固結而成的。這類巖石中常常含有古代動植物的遺體或遺跡,如白堊化石。
變質巖是由前兩種巖石在高溫、壓力作用下變質而成的。它的特征比較明顯,有的具有片狀結構,如片巖;有的是麻狀結構,如花崗片麻巖;有的是板狀結構,如板巖。
6.根據巖石的性質和形成過程,可以將巖石分為巖漿巖、沉積巖和變質巖三大類。
7.巖漿巖:輝綠巖
沉積巖:砂巖、頁巖、石灰巖、化石
變質巖:大理巖、炭質板巖、石英巖
8.巖石的用途非常廣泛,是重要的建筑材料和生產生活資料,也是重要的工業原料,巖石還可以雕刻、磨制成各種工藝品。
9.雕塑一般用比較軟的大理石、石灰石等雕刻制成。紀念碑一般用堅硬的花崗巖建造。趙州橋是用堅硬的青灰色砂石建造的。
14光從哪里來
我們的生活不能沒有光,有了光我們才能看到五彩繽紛的世界。
2.自身能夠發光的物體叫作光源。
3.來自于光源的光:太陽光、電燈光蠟燭光、手電光。
來自于物體反射的光:月光、鏡子反射的光、金屬反射的光、水面反射的光。
4.月亮不是光源,月亮本身不會發光,月亮的光是反射的太陽光。
5.眼睛能否看清物體與光有關。
6.實驗一:將一個發光的物品放到盒內,蓋上盒蓋,從窺視孔觀察。關閉發光物品的開關,再從窺視孔觀察。
現象:不開發光物的開關,盒子里什么也看不到,打開開關,能看到發光物品。
結論:來自光源的光進入眼睛,我們就能看到光源。
7.實驗二:用手電筒分別通過不同位置的進光孔向盒內照射,從窺視孔觀察。
現象:光照在卡片上,我們能看清卡片上的字,光不直接照在卡片上,我們不能看到卡片。
結論:物體反射的光進入眼睛,我們就能看到該物體。
8.綜合以上兩個實驗,得出結論:來自于光源的光或物體的反射光進入眼睛,我們就能看到光源或該物體。
9.光源分為天然光源和人造光源。
10.天然光源:太陽、閃電、螢火蟲。
人造光源:電燈、火把、手電、蠟燭、油燈。
11.天然光源不都能發熱。
15.光的傳播
1.研究光在空氣中的傳播
實驗方法和現象:
用直吸管能看到蠟燭光,用彎吸管看不到蠟燭光。
三張卡紙上的孔連成直線時,手電筒的光能通過小孔照到墻上。三張卡紙上的孔不成一條直線時,手電筒的光不能通過小孔照到墻上。
結論:光在空氣中是沿直線傳播的。
2.小孔成像現象:紙屏上會出現與蠟燭的火焰形狀相似、倒立的像。
3.小孔成像原理:因為孔很小,光是沿直線傳播的,蠟燭火焰上部的光通過小孔后會照到紙屏的下部,蠟燭火焰下部的光通過小孔后會照到紙屏的上部,這樣紙屏上就會出現與蠟燭火焰相似、倒立的像,這種現象叫做小孔成像。
4.利用小孔成像的原理可以制作“針孔照相機”。
鋁箔紙上扎2個、3個小孔時,紙屏上分別出現2個、3個倒立的火焰的像。分別作出三角形、正方形、五邊形的小孔時,紙屏上還出現倒立的火焰的像,與小孔的形狀沒有關系。
16.光的反射
1.在水下航行的潛水艇,一般需要借助潛望鏡來觀察海平面和空中的情況。物體發出或反射的光通過潛望鏡進入我們的眼睛,使我們能夠看清外面的情況。
2.行進中的光改變方向與鏡子有關。
3.改變光的傳播路線
方法:讓手電筒發出的光通過紙板縫隙照到鏡子上,觀察光的傳播路線。
現象:行進中的光遇到鏡子,會發生反射現象,改變光的傳播方向。
結論:行進中的光遇到鏡子等反光物體時,會發生反射現象,光的傳播方向會發生變化。
4.上述實驗現象的相同點:都有鏡子、都有光進入、光的傳播路線都發生了變化。
5.光的反射原理在生活中的應用很廣泛,幫助人們解決了很多實際問題,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很大便利。
17.彩虹的形成
探究彩虹的形成實驗:幾個同學一起,背著陽光用噴壺向空中同一個地方噴水霧。實驗現象:有彩虹出現。
實驗結論:彩虹的形成與小水滴和陽光有關。
2.太陽光穿過三棱鏡后,會形成紅、橙、黃、綠、藍、靛、紫的彩色光帶,說明太陽光是由不同顏色的光組成的。
3.推想彩虹是怎樣形成的(為什么陽光透過小水滴會形成七色光):
下雨時(或雨后),空中懸浮著許多小水滴,它們就像三棱鏡一樣,將太陽光分散成七種色光,形成彩虹。
4.1666年,牛頓用手中的三棱鏡對準陽光,對面墻壁上立即出現了紅、橙、黃、綠、藍、靛、紫七種顏色的彩色光帶,后來他又將七色光合成了白光。
5.七色光能合成白光。
18勺柄是怎樣變熱的
傳熱實驗
熱源:酒精燈、熱水、蠟燭、爐火
傳熱物體:直的鐵片、彎曲的金屬絲、金屬片、金屬容器
傳熱現象:蠟燭、感溫變色紙、凡士林、黃油
2.傳熱實驗現象:蠟燭油按照離熱源由近到遠的順序依次熔化流下來。
結論:在同一物體中,熱從溫度高的部分傳向溫度低的部分。
3.當我們把盛有熱水的杯子放到盛有冷水的容器中時,
現象:熱水溫度逐漸下降,冷水溫度會逐漸升高,直到溫度一致,再一起下降至室溫。
結論:熱能從溫度高的物體傳向溫度低的物體。
4.根據以上兩個實驗,得出結論:熱能從溫度高的物體傳向溫度低的物體;在同一物體中,熱能從溫度高的部分傳向溫度低的部分。這種傳遞熱的方式稱為傳導。
5.生活中的傳熱現象:暖水袋捂身體、電餅鐺烙餅、涼墊降溫
19傳熱比賽
研究固體材料傳遞熱的快慢實驗現象:鐵棒、鋁棒上的變色紙先變色。
結論:固體中金屬材料傳熱速度比較快,其他材料(如木頭、塑料、玻璃)傳熱速度比較慢。
2.將幾種固體材料的傳熱由快到慢進行排序:鐵棒、鋁棒、玻璃棒、塑料棒、木棒
3.研究空氣、水、鐵棒傳熱的快慢實驗現象:鐵棒上變色紙先變色,然后是水,最后是空氣。
結論:鐵棒傳熱比較快,水和空氣傳熱比較慢。
4.不同材料傳熱快慢不同,金屬等傳熱性強的物體稱為熱的良導體;塑料、木頭、空氣、水等傳熱性弱的物體稱為熱的不良導體。熱的不良導體適合做隔熱材料。
5.我們周圍很多物品都用到了熱的良導體和不良導體,其目的是加快或減緩熱傳遞,使我們的生活更舒適。
20熱在水中的傳遞
將分別裝有熱水和冷水的小塑料盒放進溫水中,裝熱水的塑料盒上浮,裝冷水的塑料盒下沉。
2.探究水是怎樣變熱的實驗現象:
(給燒杯底部邊緣加熱)受熱的水會從火焰上部沿著杯壁自下而上運動,冷水會從相對的杯壁邊自上而下運動。
(給燒杯底部中間加熱)受熱的水會從火焰上部杯子中間自下而上運動,冷水會從相對的兩邊沿杯壁自上而下運動。
結論:燒杯下部的水受熱后會上升,上部比較冷的水會下降,通過熱水和冷水的相互對流,使全部的水變熱,這種傳遞熱的方式稱為對流。
3.取暖器是怎樣使室內空氣變熱的:熱在空氣中,主要靠對流的方式傳遞,取暖器附近的空氣受熱上升,周圍比較冷的空氣就會從下面補充過來。這樣,在冷熱空氣不斷對流過程中,整個室內的空氣就會變熱。
取暖器使空氣變熱時空氣流動的方向:
4.冬季室外比室內溫度低,空氣受冷體積收縮,密度較大。把教室的門打開一條縫,室外的冷空氣會貼著地面,從門縫流進室內,室內較熱的空氣會從門縫的上部往外流動。這樣我們會看到門縫下面的紙條向室內飄,上面的紙片向室外飄。
5.在空氣對流過程中,熱氣總是向上升的,根據這個道理,廚房的抽油煙機總是安裝在爐火的上面,廚房里的排風扇應安裝在窗戶上部。
6.煮粥時用勺子攪動,可以加快粥內的熱對流,從而使粥熱得更快。
21太陽能熱水器
太陽距離地球約有1.5億千米。而地球周圍的空氣只有2000千米-3000千米厚,地球大氣層以外遙遠的太空是沒有空氣的。
2.太陽的熱不是通過傳導和對流的方式傳給地球的。
3.太陽從遙遠的太空直接將熱傳給了地球,這種傳遞熱的方式稱為輻射。
4.太陽能熱水器相同點:都是黑色的,都是用圓管做成的,擺放都有一定的傾斜角度。
5.對比實驗中,只有一個條件是可變的,其他條件要相同。
6.探究太陽能熱水器吸熱多少與哪些因素有關實驗結論:顏色越深、吸熱面積越大、光線照射角度越接近90°,則吸熱越多。
7.太陽能熱水器吸熱多少與哪些因素有關:黑色的、受熱面積大的、擺放角度始終與太陽光線垂直的太陽能熱水器吸熱最多。
8.生活中應用輻射熱:電烤箱,電療器,電暖器,電爐子,聚能爐灶,紅外感應開關,浴霸
22保溫和散熱
在生產生活中,有時需要保溫,讓物體的溫度保持在一定的范圍,這就需要減緩熱傳遞;有時需要散熱,使物體的溫度盡快降下來,這就需要快熱傳遞。
2.熱水瓶內有瓶膽,瓶膽為雙層,中間的空氣被抽去;瓶膽壁內外涂有銀白色發亮物質。
3.保溫瓶膽容易破碎,觀察時要輕拿輕放,用框架或木條固定瓶膽,以防滾落而破碎。
4.熱水瓶塞平板是用什么材料做成的?有什么作用?
瓶塞通常以軟木或塑料制成,瓶膽用玻璃制成,它們都是熱的不良導體,能減緩熱傳遞,提高保溫效果。
5.將熱水瓶塞蓋在瓶口上,能阻止熱與冷空氣對流。
6.瓶膽為雙層,中間的空氣被抽去,形成真空,阻止熱傳導。瓶膽壁內外涂銀白發亮物質,有效降低瓶膽內外表面與環境之間的熱輻射。
7.盡管保溫容器的形狀、大小、制作材料各不相同,但它們一般都是雙層的,中間的空氣已經抽去,這樣有助于減緩熱傳遞,提高保溫效果。
8.散熱器相同點:幾種散熱器都是用金屬做成的,并由多組金屬片組成,一般都是黑色的。
9.散熱器一般由多組金屬片組合而成,這種結構能增加與外界接觸面積,加快熱傳遞。
10.散熱器一般涂成黑色,黑色能加快物體的散熱。
11.影響熱傳遞的主要因素是物體的制作材料、顏色、熱源與外界的接觸面積。
12.讓一杯水更快變涼:
杯子的材料選擇熱的良導體;
與冷水、冰等物體接觸;
增大容器表面積;
通過水的流動或吹風,加快熱對流。
23保溫物品大比拼
1.完成任務的流程:
任務 調研 設計 制作 測試 展示 改進
2.調研計劃:調研主題 主要問題 調研方法 記錄信息 調研地點
3.保溫箱種類有:泡沫類、防水布類、塑料類、金屬類、木質類等。
4.保溫箱具有保溫性好、密封、保鮮、環保等特點。
5.設計是研發保溫物品的主要過程,根據任務要求,從形狀、材料、結構和顏色等方面進行設計分析。
6.保溫箱的材料:①選用熱的不良導體②選用易加工的材料③選用廢舊材料
保溫箱的結構:①采用雙層容器②縮小內膽外部面積
保溫箱的攜帶:①盡量縮小體積②采用拆裝式
7.我們可以采用組合法從材料、結構、攜帶中,各選取某一項,如選擇厚紙板、棉花、雙層、方形、膠帶連接、提手攜帶,就可以構思出一幅樣圖。
保溫物品大比拼(二)
保溫物品的制作:繪圖、選材、方法。
2.繪圖:根據改進后的制作方案,繪制出詳細的圖紙。①主視圖②左視圖③俯視圖
3.從正面、側面、上面三個不同角度繪制保溫箱的圖紙。
4.選材:根據自己的方案選擇成本較低、安全環保的材料。
5.方法:
①按照圖紙,切割泡沫板。a畫線 b鋸板 c磨邊
②粘接保溫箱外箱。a膠槍預熱 b粘接外箱c膠帶固定
③制作保溫箱內箱。a裁剪錫箔紙 b固定錫箔紙 c固定塑料桶
④裝配組合 a填充棉花b制作提手c固定上蓋
⑤美化外觀 a制作貼花 b粘上貼花
6.測試:①制定測試方案 ②測試與分析 ③交流評價
25保溫物品大比拼(三)
舉辦保溫物品展示會的準備活動:
①根據保溫物品的種類劃分展覽區域。
②以小組為單位,在規定的區域內,布置自己的展臺。
③通過語言、影像、實物展示等方式向同學們介紹自己小組的保溫物品。
2.保溫物品展示會:展示內容、展示方式、評價方式、交流方式。
3.展示會內容:作品展示、過程展示(活動照片、調研報告、設計計劃、記錄表、說明書等)
4.展示方式:實物展示、影像展示、語言展示、文字展示。
5.評價方式:表格評價、語言評價。
6.交流方式:參觀、照相、記錄、詢問。
7.制定評價標準:①制作成本②安全環保③整體效果(保溫、美觀、方便)
8.改進:①制定改進方案②改進作品③撰寫項目報告
五上實驗
實驗一
實驗名稱:蠟燭熄滅后集氣瓶內的水面會上升
實驗器材齊全,請求實驗
實驗方法:1.將蠟燭放在盛有水的水槽底部,并點燃。
2.用集氣瓶罩在蠟燭上方。
實驗現象:蠟燭熄滅,集氣瓶內水面上升。
實驗結論:蠟燭燃燒會消耗一部分空氣。
實驗結束,整理實驗器材
實驗二
實驗名稱:變色實驗
實驗器材齊全,請求實驗
實驗方法:
1.將紫甘藍汁滴入盛有白醋的燒杯中,紫甘藍汁變紅了。
2.將紫甘藍汁滴入盛有小蘇打溶液的燒杯中,紫甘藍汁變藍了。
實驗結論:紫甘藍汁遇到白醋和小蘇打溶液會變色,是因為有新的物質生成。
實驗結束,整理實驗器材
實驗三
實驗名稱:探究高山的形成
實驗器材齊全,請求實驗
實驗方法:用手捏住毛巾兩端向中間擠壓。
實驗現象:毛巾受到擠壓后會彎曲拱起。
實驗結論:斷裂的地殼在外力的作用下會被擠壓、抬升,這樣就形成了高山。
實驗結束,整理實驗器材
實驗四
實驗名稱:模擬火山噴發
實驗器材齊全,請求實驗
實驗方法:
1.往瓶中加入1-2滴洗滌靈,倒入50克干蘇打。
2.將50毫升醋倒入杯子中,再加入2-3滴紅墨水。
3.慢慢地向瓶中倒入醋的混合物,觀察現象
實驗現象:紅色的泡沫從瓶口噴出,形成像噴泉一樣的噴發現象。
實驗結論:地球內部的巖漿在巨大的壓力下會沿著裂縫上升。在上升過程中,有的會冷卻下來形成巖石,有的會沖出地面形成火山噴發。
實驗結束,整理實驗器材
實驗五
實驗名稱:我們是怎樣看見物體的
實驗器材齊全,請求實驗
實驗方法及現象:
1.將一個發光的物品放到盒內,蓋上盒蓋,從窺視孔觀察,能看到發光物品。
2.關閉發光物品的開關,再從窺視孔觀察,盒子里什么也看不到。
結論:來自光源的光進入眼睛,我們就能看到光源。
實驗結束,整理實驗器材
實驗六
實驗名稱:行進中的光改變方向與什么有關
實驗器材齊全,請求實驗
實驗方法:讓手電筒發出的光通過紙板縫隙照到鏡子上,觀察光的傳播路線。
實驗現象:行進中的光遇到鏡子,會發生反射現象,改變光的傳播方向。
實驗結論:行進中的光遇到鏡子等反光物體時,會發生反射現象,光的傳播方向會發生變化。
實驗結束,整理實驗器材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张家港市| 乌拉特前旗| 岱山县| 晋州市| 富源县| 元江| 江安县| 云和县| 屯门区| 枝江市| 漠河县| 澎湖县| 美姑县| 昆山市| 辰溪县| 神木县| 右玉县| 巨野县| 和平县| 扶绥县| 高尔夫| 抚顺县| 东阳市| 依兰县| 沽源县| 兰州市| 丹凤县| 永德县| 海宁市| 东光县| 平陆县| 鲜城| 张家界市| 延长县| 汾西县| 黄梅县| 内丘县| 车险| 嘉峪关市| 宁国市| 柘荣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