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歷史通史模塊整合復習法(中外近現代階段特征系統復習法)江西省南昌市第十七中學(330029) 李福南根據系統論、概率論等原理,只有整合知識,綱舉目張,才能加強識記能力,提高學習效果。再說,人類歷史是一部完整的“編年史”,各國歷史不能分割。當然,中國歷史也是世界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份,中國大地發生的重大事件、重大現象也與此時世界相影得彰,耦斷絲連。因此,采取這種復習方法,不僅能梳理知識,提高效率,而且能拓展視野,培養創新思維。一、中國古代文明的形成與初步發展—先秦(遠古一前221年)、秦漢(前221年一220年)總體特征古代文明的形成與初步發展, 對整個中國古代文明起到了奠基的作用特征概覽政治官僚體制逐漸代替了貴族制度;社會轉型;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確立鞏固經濟農耕經濟是中國古代經濟的典型特點思想文化學術上,儒學成為正統,奠定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基礎;文學上,《詩經》和楚辭分別成為我國古代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文學的源頭;科學上,形成了東方特色的實用科學主要表現(重大史實)政治原始社會禪讓制;夏商的王位世襲制和行政管理制;西周分封制、宗法制、世卿世祿制;秦朝的皇帝制、三公九卿制、郡縣制;兩漢的中外朝制、郡縣封國并存、察舉制經濟⑴先秦:鐵農具和牛耕,壟作法,都江堰,小農經濟;青銅文明和鐵農具推廣,官府壟斷手工業;古代商業發展;井田制的興衰。⑵秦漢:耦犁和犁壁(改進普及),代田法、一年一熟,漕渠、白渠、龍首渠;高爐煉鐵和炒鋼技術,提花機,水排,青瓷;重農抑商,商業總體水平還不高;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確立思想文化⑴思想:百家爭鳴、“焚書坑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⑵科技:司南;植物纖維紙和蔡倫改進造紙術;《氾勝之書》;算籌計數法、《九章算術》、珠算;《夏小正》、“殷歷” 、日食月食記錄、太陽黑子、哈雷彗星、《石氏星表》;《黃帝內經》《傷寒雜病論》。⑶文學:《詩經》;楚辭和《離騷》;漢賦。⑷書法:甲骨文、金文;小篆、隸書、楷書、草書。⑸繪畫:原始社會:繪畫興起;奴隸社會:繪畫從萌芽走向成熟(彩陶畫《鶴魚石斧畫》帛畫);秦漢繪畫門類增多,進一步發展(帛畫;壁畫《夫婦宴飲圖》)。⑹戲曲:原始社會:宗教歌舞;春秋戰國:優伶。?二、中國古代文明的成熟與繁榮——魏晉南北朝(220—581年)、隋唐(581—907年)、五代遼宋夏金元(907—1368年)總體特征中國古代文明繼續發展并逐漸走向成熟的歷史時期特征概覽政治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經歷破壞、完善、加強經濟農耕經濟逐漸走向全面繁榮;經濟重心完成南移思想文化科舉制度擴大了知識分子隊伍,推動了文學藝術的進步;儒家思想經歷改造、融合、轉型走向成熟。主要表現(重大史實)政治魏晉南北朝的三省制、九品中正制;隋唐的三省六部制、科舉制、節度使制;宋朝的地方分權制、二府三司制;元朝的行省制、省院制經濟⑴魏晉南北朝:耕耙耱技術、耕耙技術,翻車;灌鋼法,白瓷;南朝時南方經濟開始趕上;均田制。⑵隋唐:曲轅犁(完善階段),筒車;南青北白,絲織業吸收波斯風格;商業進一步發展(柜坊、飛錢、坊市制、都會),陸路繁榮經濟繁榮。⑶宋元:經濟重心完成南移、高轉筒車;五大名窯,宋代景德鎮成為“瓷都”,元代進入彩瓷生產時期,品種繁多(織?) ,黃道婆;商業空前繁榮,海外貿易為主的興盛,城市商業繁榮,打破市、坊限制并出現曉市、夜市;出現紙幣――交子;南宋已經完成南移思想文化⑴思想:魏晉南北朝:佛教盛行,道教傳播,開始挑戰儒學;隋唐:三教合一;宋元:程朱理學, 陸九淵的心學。⑵科技: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元朝:《農書》;隋唐:發明雕版印刷術,唐末火藥開始用于軍事;北宋:畢升發明活字印刷術;兩宋火藥廣泛使用;北宋指南針用于航海;元代:郭守敬《授時歷》簡儀。⑶文學:隋唐:詩歌發展的黃金時代;宋詞:婉約派和豪放派; 元曲:關漢卿與《別情》。⑷書法:魏晉南北朝楷書(定鼎之功),行書,草書(成熟于東晉),鐘繇、王羲之;隋唐:楷書(唐入盛世),歐陽詢、顏真卿、柳公權等,草書的懷素、張旭;宋:蘇軾;元朝:趙孟頰。⑸繪畫:魏晉南北朝:繪畫理論,真正意義上中國畫出現(顧愷之);隋唐:吸取外來風格,中國繪畫鼎盛(展子虔、閻立本、吳道子);宋元:宮廷畫活躍階段,畫學興起,風俗畫最大亮點(張擇端《清明上河圖》)。⑹戲曲:隋唐:“梨園”(歌舞專門場所);兩宋:“南戲”; 元朝:元雜劇。三、 中國古代文明的輝煌與遲滯——明清(1368~1840年)總體特征中國古代文明繼續發展,但與歐洲興起的工業文明相比,已落后于世界潮流特征概覽政治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空前加強;封建制度由盛轉衰經濟農耕經濟繼續發展;資本主義萌芽及緩慢發展思想文化儒家思想批判與繼承,傳統文化仍然占據著統治地位;文學藝術出現了新的成就和平民化、世俗化傾向;出現了許多反封建的思想和文藝作品;古代科技進入總結階段主要表現政治明朝:六部制和內閣制;三司制。清朝:內閣六部制;軍機處經濟一年兩熟和一年三熟,風力水車;種類豐富,瓷都“景德鎮”, 青花瓷、彩瓷、琺瑯彩爭奇斗艷, 絲織業進入鼎盛(花樓機),民間手工業是明中葉以后占主導地位;商人群體形成,商業空前活躍,海外貿易衰敗時期,閉關鎖國思想文化⑴思想:明朝王陽明發展心學,活躍的儒家思想,清朝反封建的民主色彩。⑵科技:《本草綱目》《農政全書》。⑶文學:明清小說《三國演義》《水滸傳》《西游記》《紅樓夢》。⑷書法:明朝:文征明、董其昌。⑸繪畫:士大夫的文人畫成就最為突出(王冕、徐渭、鄭板橋)。⑹戲曲:明朝:昆曲;清朝:京劇。?四、公元前8-3世紀的中西方中國處于春秋戰國時期西方處于古希臘羅馬時(前8世—前6世)總體特征中華民族形成和發展重要時期,大動蕩、大變革、大發展的社會轉型西方文明的源頭, 其文化對近現代西方國家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特征概覽政治各諸侯國進行稱霸及社會變革,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萌芽古希臘城邦民主政治成為西方民主政治的源頭;古代羅馬形成了歐洲歷史上比較系統完備的法律體系經濟進入“鐵器時代”,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確立,小農經濟開始占主導地位奴隸制經濟高度發展,古希臘在此基礎上形成了燦爛的海洋文明思想文化中國歷史上的第一次文化高峰,中華傳統文化開始形成歐洲人文主義萌芽,是近代啟蒙思想的源頭主要表現政治周平王東遷洛邑建立東周;分封制和宗法制遭破壞梭倫、克利斯提尼、伯利克里改革;羅馬共和國建立;羅馬法對西方產生深遠影響經濟鐵犁牛耕出現;土地私有制確立;“重農抑商”工商業繁榮,海外貿易發達思想文化“百家爭鳴”;《詩經》;司南智者學派;蘇格拉底;柏拉圖五、工場手工業時代(14—18世紀中期,或早期資產階級革命階段)的中西方明清時期(1368~1840年)西方文明興起的西方(工場手工業時期)總體特征統一的多民族國家進一步鞏固和封建制度漸趨衰落;古代文明走向衰落并逐漸向近代文明轉型封建主義正在向資本主義過渡(資本主義的興起階段);工場手工業向資本主義機器大生產(工業文明)過渡做了準備特征概覽(重大史實)政治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空前加強;封建制度由盛轉衰資本主義代議制民主政治初步建立;工場手工業者處在自發階段經濟農耕經濟繼續發展;資本主義萌芽及緩慢發展手工工場取代私人作坊成;商業資本控制著工業資本;世界市場開始形成;重商主義成為主流經濟思想國際對外政策由對外開放到閉關鎖國;中國反殖民掠奪和維護祖國統一緊密相連以暴力手段為基礎,進行公開的、直接的掠奪為特點殖民擴張;掀起商業資本主義殖民高潮;焦點是爭奪殖民和歐洲霸權;由西葡兩強、荷蘭獨霸到英“世界霸王”思想文化儒家思想批判與繼承,傳統文化仍然占據著統治地位;文學藝術出現了新的成就和平民化、世俗化傾向;出現了許多反封建的思想和文藝作品;古代科技進入總結階段掀起了資產階級思想解放運動,促進了人文主義內涵的不斷豐富;近代自然科學的形成主要表現(重大史實)政治明朝:六部制和內閣制;三司制。清朝:內閣六部制;軍機處尼德蘭革命、光榮革命經濟一年兩熟和一年三熟,風力水車;種類豐富,瓷都“景德鎮”, 青花瓷、彩瓷、琺瑯彩爭奇斗艷, 絲織業進入鼎盛,民間手工業是明中葉以后占主導地位;商人群體形成,商業空前活躍,海外貿易衰敗時期,閉關鎖國新航路的開辟,世界市場的雛形開始出現;殖民擴張,世界市場得到拓展;荷蘭 “商業霸主”外交閉關鎖國;反殖民掠奪殖民擴張思想文化⑴思想:明朝王陽明發展心學,活躍的儒家思想,清朝反封建的民主色彩。⑵科技:《本草綱目》《農政全書》。⑶文學:明清小說《三國演義》《水滸傳》《西游記》《紅樓夢》。⑷書法:明朝:文征明、董其昌。⑸繪畫:士大夫的文人畫成就最為突出(王冕、徐渭、鄭板橋)。⑹戲曲:明朝:昆曲;清朝:京劇。文藝復興、宗教改革和啟蒙運動高舉人文主義的大旗;牛頓經典力學體系的提出,標志著近代自然科學產生六、蒸汽時代(18世紀中期—19世70年代,或工業資本主義階段)的中西方變革與轉型中國(鴉片戰爭至甲午戰前1840~1894年)工業文明的興起與發展的西方(19世紀中期)總體特征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初步形成時期,中國在屈辱中逐漸向近代化邁進進入工業文明時代,資本主義世界體系的初步形成特征概覽政治舊階級(農民、地主改革派、地主洋務派)領導的學習西方科技、維護傳統的制度的抗爭與探索,但走向了失敗資產階級代議制不斷拓展和完善;國際共產主義運動以暴力斗爭為主,自發性和偶然性較強,政治斗爭為主,實現了由空想到科學的飛躍,無產階級運動遭受挫折經濟隨著西方列強浸略的加劇,中國的經濟結構發生了質的變化工廠取代手工工場;輕工業占主導地位;英國成為“世界工場”;資本主義世界市場和經濟體系初步形成;自由主義成為主要經濟思想。國際列強以商品輸出、軍事征服為主要特征;英、法、俄強,英國最強;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初步形成列強掀起工業資本主義殖民高潮,資本主義世界殖民體系初步形成;英國雖進步鞏固殖民霸主地位,但歐洲也出現了五極(英、法、俄、普、奧)均勢格局(即維也納體系)思想文化向西方學習逐漸成為中國近代的主流思想自由主義興起,社會主義學說產生;文學藝術領域出現了新的成就;科學技術領域出現重大突破社會生活第一次大的社會生活變遷;社會生活開始近代化;人們生活發生了顯著的變化,特別是城市變化尤其明顯主要表現(重大史實)政治兩次鴉片戰爭;農民太平天國運動和“四有二無”道路;地主抵抗派“師夷長技以制夷”;地主洋務派洋務運動和“師夷長技以自強”社會主義運動興起(歐洲三大工人運動;共產主義同盟建立;馬克思主義產生;笫一國際;巴黎公社);資產階級革命和改革高潮(俄國1861年農奴制改革;德國統一完成和代議制確立;法國大革命和法國共和制度最終建立;美國獨立戰爭)經濟自然經濟開始解體;洋務企業產生;民族資本主義產生工業資本主義第一次高速發展;工業革命;資本主義世界市場初步形成外交遭受外部侵略,與列強簽訂一系列不平等條約;由閉關鎖國到被迫開放出現全球范圍的海外擴張思想文化開眼看世界;體用之爭亞當·斯密《國富論》;《共產黨宣言》;達爾文與進化論;瓦特與蒸汽機;浪漫主義與批判現實主義文學藝術興起;貝多芬的古典音樂,印象派音樂與繪畫興起社會生活洋布洋裝;西式飲食;花園洋樓;維新派主張斷發易服、廢止纏足;改變傳統婚姻制度;第一個電報機房;第一條有線電報線;第一部電話;宣傳變法與革命思想的報刊;中國電影事業的起步※資本主義世界體系初步形成。理由:⑴工業革命從物質上增強了資本主義的力量;⑵法國大革命從政治、思想上澤被后人;⑶歐、美、亞掀起資產階級革命和改革浪潮,資本主義制度在世界范圍內確立,為體系初步形成提供了政治保障;⑷資本主義世界市場和經濟體系初步形成;⑸資本主義世界殖民體系初步形成,標志著資本主義世界體系初步形成。 七、電氣時代(19世紀70年代一20世紀初,或壟斷資本主義階段) 的中西方近代中國的覺醒與探索—中國(1894~1919年)西方總體特征中國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中國近代化全面展開工業文明向縱深發展,帝國主義階段到來,資本主義世界體系最終形成特征概覽政治民族資產階級領導的學習西方政治制度、發展資本主義的抗爭與探索,也走向破產(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高峰時期)以較健全的代議民主、政黨政治和公民自由為主的資本主義政治模式大體定型;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合法型、組織性、經濟斗爭為主要特點經濟民族資本主義工業獲得了兩次重要的發展機遇(甲午中日戰爭后,一戰期間)以科技為先導、以提高生產率為手段、以壟斷為生產組織形式的資本主義經濟模式基本形成;重工業成為主要工業部門;經濟發展不平衡性加劇;資本主義世界市場和經濟體系最終形成。國際政治上,由瓜分狂潮到“以華治華;軍事上,由“互競”侵略到“協同”侵略;經濟上,由商品輸出為主到資本輸出為主;侵華格局由共同支配,到美國占優勢和日本獨霸中國。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完全形成。列強以資本輸出,瓜分世界為特點;掀起壟斷資本主義殖民高潮思想文化向西方學習的歷程中,由政治領域逐步轉向思想文化領域自由主義、專制主義和軍國主義;科學技術出現重大突破社會生活第二次大的社會生活變遷;舊的風俗習慣受到極大的沖擊,人們的精神生活都相應的發生了變化主要表現(重大史實)政治列強發動甲午中日戰爭、八國聯軍侵華戰爭;人民掀起戊戌變法、義和團運動和辛亥革命資本主義進入帝國主義發展階段;社會主義運動向縱深發展(笫二國際)經濟第一次是甲午戰爭后的“初步發展”,第二次是一戰期間的“短暫春天”出現了資本主義第二次高速發展;第二次工業革命使人類邁入電氣時代;資本主義世界市場最終形成外交中國在對外交往中繼續受到不公正對待帝國主義國家掀起重新瓜分世界的斗爭思想文化維新變法、民主共和、實業救國思潮先后登場,在社會上起到了思想啟蒙的作用愛迪生與電的應用,印象派繪畫與音樂(德);文學,藝術出現新的發展成就社會生活中山裝;西式飲食;花園洋樓;斷發易服;婚姻自由、文明簡約;社交禮儀;改革歷法;上海輪船招商局;唐胥鐵路,京張鐵路;汽車進入中國;馮如制成飛機;宣傳新文化的報刊※資本主義世界體系最終形成成因:(1)物質上,第二次科技革命;(2)經濟上,資本主義世界市場和經濟體系最終形成;(3)政治上,以較健全的代議民主、政黨政治和公民自由為主的資本主義政治模式大體定型(二種模式:自由主義、專制主義和軍國主義);(4)殖民上,本主義世界殖民體系最終確立。 ※國際共產主義運動主要特點的成因:(1)第二次科技革命使生產力發展,工人隊伍壯大,工會、政黨等組織建立起來;(2)資本主義世界體系最終確立,工人政治地位得到改善;(3)資本主義處在和平發展時期,不存在直接革命或起義的條件。八、私人壟斷開始向國家壟斷過渡階段(兩次世界大戰期間) 的中國與世界新民主主義革命—中國(1919~1949年)西方總體特征中共領導中國人民最終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兩種社會制度并存是這一階段的典型特征特征概覽政治由舊民主主義革命轉向新民主主義革命;矛盾由階級-民族-階級矛盾轉化;國共關系由合作-分裂對峙-合作抗日-戰爭對抗轉變;革命中心從南方轉到北方;黨的工作重心由城市-農村-城市轉移動蕩、戰爭、革命和危機交織;兩種現代化模式的調整;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特征:社會主義由理想變為現實;無產階級斗爭的目標由奪取資產階級政權到推翻法西斯統治;國際工人運動中心由德國轉到俄國經濟民族資本主義曲折發展現代西方經濟史上最為動蕩的時期,危機與繁榮、動蕩與穩定、自由競爭與國家干預諸種現象并存;美國取代了英國掌握世界經濟霸權;蘇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有成功也有失誤。國際列強侵華主要方式是從“以華制華”到強占中國;主要格局是從列強共同支配中國到日本和美國獨霸中國“歐洲中心格同”開始動搖;國際關系的基本特征表現為由戰后初期的激烈動蕩轉為20年代的“相對穩定”,繼而由局部戰爭到世界大戰;國際格局由“凡一華體系”到三大角鼎立新格局(法西斯勢力、綏靖勢力、進步勢力)再到兩大軍事政治集團對峙的格局思想文化三民主義與馬克思主義并舉且成為主流民主政治(美英法)和法西斯主義(德意日)兩股政治潮流;現代科學誕生極大地推動了生產力的發展;現代主義文學藝術興起;電影和電視社會生活在國民政府統治初期,社會物質生活、交通通訊事業、影視事業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發展,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時期發展遲緩電影和電視主要表現(重大史實)政治笫一次國內革命戰爭(國民大革命);笫二次國內革命戰爭(土地革命);抗日戰爭;笫一次國內革命戰爭(解放戰爭)。資本主義國家出現分化;社會主義運動全面擴展時期(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的勝利;共產國際;蘇聯的社會主義建設)經濟在國民政府統治初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發展,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期間遭到摧殘兩種現代化模式的調整:羅斯福開創國家干預經濟的模式;蘇聯社會主義經濟體制建立外交遭受日本侵略,逐步成為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主要成員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矛盾尖銳,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思想文化孫中山將舊三民主義發展為新三民主義;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廣泛傳播,毛澤東思想形成,成為中國革命的指導思想科學上:以相對論和量子論為主要內容的現代科學誕生;文學藝術上:現代主義文學和藝術興起,突出表現了生產力高度發達背景下人類的精神空虛和迷茫,著力描述人類非理性的一面※社會主義運動全面擴展時期。成因:(1)經過十月社會主義革命、戰時共產主義政策、新經濟政策、1936年蘇聯新憲法等,從而使社會主義由理想變為現實;(2)以列寧為代表的俄國共產主義者,創立了布爾什維克黨和列寧主義、領導了三次革命、成立了共產國際、開創了社會主義建設模式;(3)30年代大危機激化了各種社會矛盾,法西斯與反法西斯矛盾成為最主要矛盾。九、國家壟斷資本主義階段(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冷戰”共處和競爭和平共處階段,二戰后一50年代) 的中國與世界二戰后初期的中國二戰后初期的世界總體特征中國由新民主主義社會向社會主義社會過渡兩種現代化模式的共存、競爭與調整特征概覽政治形成了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民主統治體系(基本形成)資本主義世界重新組合,資本主義政治發展;國家壟斷資本主義向深度、廣度發展經濟建立了社會主義的經濟基礎;以社會主義公有制為主體的多種經濟成分并存的經濟向計劃經濟體制的轉變戰后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體系形成;美國經濟霸主;資本主義經濟在曲折中前進(經濟恢復一高速發展—滯脹時期一復蘇繁榮) 外交外交開創新局面(奠基時期)“歐洲中心格局”徹底崩潰;國際格局一經歷了美國霸主新格局(美國被稱為“世界警察”)一美蘇兩極格局(雅爾塔體系興衰)。思想文化毛澤東思想得到新發展社會生活第三次大的社會生活變遷;物質生活得到改善,社會風氣有了根本性改變主要表現(重大史實)政治新政協;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頒布;人民代表大會制、政治協商制、民族區域自治制;中共八大兩種不同社會制度在對峙中共同發展;朝鮮戰爭;國家壟斷資本主義;華約成立經濟過渡時期總路線、一五計劃、三大改造完成第三次科技革命;各國經濟體制的調整;形成以美國為首資本主義經濟體系和赫魯曉夫改革外交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針(三大政策);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步入世界外交舞臺(兩會);第一次建交熱潮雅爾塔體系;“冷戰”開始,兩極格局形成思想文化與軍事和農業相關的科技發展較快;“雙百“方針促進了文化教育發展現代科技革命極大推動生產力發展和思想文化社會生活衣著樸素;;食物簡單;住房擁擠;勤儉節約、無私奉獻;長春汽車制造廠;寶成、蘭新鐵路;電訊事業快速發展;黨報黨刊;電視事業的誕生現代科技革命極大推動生產力發展和人們日常生活的變化※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社會主義運動曲折發展(迅速發展 一分化動蕩一暫時挫折一探索發展)。因為:(1)社會主義處于初級階段,建立時間又短,缺乏基本經驗;(2)除東德外,都是在商品經濟不發達或不夠發達的條件下走上社會主義道路的,決非短時期趕上或超過資本主義社會;(3)社會主義的鞏固比任何革命都艱巨、復雜;(4)社會主義必遭到資本主義的敵視、遏制、圍剿以至顛覆。十、20世紀六七十年代的中國與世界20世紀六七十年代的中國20世紀六七十年代的世界總體特征社會主義建設在探索中曲折前進繁榮與危機并存,多極化在曲折中發展特征概覽政治民主政治遭遇曲折發展(嚴重破壞)美蘇爭霸;美國霸主地位動搖,世界出現了多個力量中心經濟從單一的公有制經濟、計劃經濟轉變為以公有制為主體的多種經濟成分并存、以計劃經濟為主,市場調節為輔的經濟繁榮與危機并存;蘇聯社會主義改革外交外交獲重大突破(外交新局面)多極化趨勢出現思想文化毛澤東思想曲折發展;“雙百”遭挫折;文藝百花凋零;科技教育陷入停頓科學技術迅猛發展,形成第三次科技革命主要表現(重大史實)政治“文化大革命”兩大陣營瓦解經濟社會主義建設總路線,“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八字方針 “文化大革命”歐洲共同體成立;資本主義陣營表現為美、日、歐三足鼎立局面的出現;赫魯曉夫、勃列日涅夫的改革外交恢復在聯合國合法席位;中美、中日關系正常化;第二次建交熱潮歐共體、日本實力增強;越南戰爭;不結盟運動形成;古巴導彈危機;思想文化第一顆原子彈爆炸;人工合成牛胰島素;第一顆人造衛星發射;袁隆平選育雜交水稻;交通運輸業發展較快,基本上形成了覆蓋全國的交通網,社會生活受政治運動影響較大,服裝體現了強烈的時代特色搖滾樂風靡西方;現代主義文學和美術進一步發展;第三次科技革命改變了人們的生產和生活方式十一、20世紀80年代的中國與世界滄桑巨變中國(1978年至今)20世紀80年代的世界總體特征中國全面改革開放時期,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社會主義建設成就最突出的時期世界發展的趨勢是多極化、全球化、區域化特征概覽政治社會主義民主法制發展完善;祖國統一大業的發展世界政治格局朝多極化方向發展經濟以公有制為主體的多種經濟成分并存、以計劃經濟為主,市場調節為輔的經濟轉變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世界經濟全球化和區域集團化成為當今世界經濟的主流國際外交領域成就突出(進一步發展)世界政治格局朝多極化方向發展思想文化社會主義建設理論;科技、教育、文藝等全國繁榮,生活時尚、思想開放社會生活第四次大的社會生活變遷;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令世界矚目的提高,衣食住行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主要表現(重大史實)政治法律制度走向健全、基層民主、依法治國;“一國兩制”的提出;“九二共識”;香港回歸;澳門回歸;上海合作組織成立東歐劇變;德國統一;蘇聯解體;歐盟成立;科索沃戰爭;“9.11”事件經濟十一屆三中全會;建立經濟特區;城市經濟體制改革;沿海經濟開放區、開發浦東;十四大市場經濟體制;中國正式接入互聯網;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經濟體制改革全面展開;全方位的對外開放格局;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建立戈爾巴喬夫的改革;亞太經濟合作組織;《歐洲聯盟條約》;北美自由貿易區成立;世界貿易組織成立;歐洲單一貨幣歐元問世外交多邊外交;睦鄰友好;對外開放;區域合作;中國迎來第三次建交高潮“冷戰”結束后的世界形勢;世界政治格局多極化趨勢思想文化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科技、教育、文藝等全面繁榮, 中國載人飛船成功返回地面社會生活色彩繽紛,款式多樣;“菜籃子工程”; “安居工程”; 生活質量提高,良好的社會風尚逐步形成;京九鐵路、青藏鐵路;鐵路提速;電訊事業快速發展;黨報黨刊;各種專業性報紙;電視逐漸普及;中國接人互聯網互聯網技術飛速發展,改變和影響著人們的工作和生活 用此法復習做到六個“力求”:(1)力求系統全面,但又要善于點到為止;(2)力求抓住基本線索,打破課本章節束縛,處理好縱橫關系:(3)力求準確地掌握重點和知識的結合點;(4)力求樹立時間觀念,聯系中外大事,探究東西方差異;(5)力求啟發式教學,把歷史理論和基本史實結合起來,開闊學生思路,提高分析綜合、比較、評價和闡釋歷史本質及發展規律的能力;(6)力求正確理解各歷史時期的特點,觸類旁通,活化中外歷史間的聯系,培養學生的發散和聚合思維。※拓展強化:二戰后世界的發展演變的歷史特征二戰后至今(1945年至今)是兩種社會制度共同發展與相互競爭的時期,世界局勢發生了劇烈的變革。⑴政治上:從兩極格局向多極化過渡,美蘇兩極為爭奪世界霸權進行了長達半個世紀的“冷戰”,給世界和平與安寧造成了巨大的威脅。⑵經濟上: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動生產力迅速發展,形成了經濟全球化的發展趨勢,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政策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⑶科技上:科學技術迅猛發展,形成了第三次科技革命,大大推動了生產力的發展,改變了人們的生活、工作和價值觀。⑷文化上:現代主義成為主要文學美術的流派;音樂、影視都取得了巨大發展。※一戰后至二戰中外對比(1)(1914—1927年)世界中國特征資本主義政治經濟發展的不平衡引發一戰;人類社會開始現代歷史民主革命出現重大轉折;由舊民主主義革命向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過渡表現經濟:戰后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政治: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爆發文化:先進科學技術成果被應用于軍事對外:建立凡爾賽一華盛頓體系;醞釀歐洲安全,《非戰公約》的簽訂經濟:民族資本主義出現短暫的黃金發展時期,但戰后列強卷土重來政治:北洋軍閥政府黑暗統治;人民繼續斗爭文化:掀起了新文化運動、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外交:參加一戰,巴黎和會外交失敗重大史實政治:一戰和十月革命,巴黎和會與華盛頓會議文化:現代藝術興起,電影和電視政治:五四運動,中國共產黨的誕生,國民大革命;當政者從北洋軍閥政府到南方革命政府經濟:一戰前夕和期間民族工業的發展文化:新文化運動※一戰后至二戰中外對比(2)(1927—1945年)世界中國特征資本主義世界由戰后的相對穩定到經濟危機的打擊下,走向動蕩而爆發二戰;社會主義在探索中前進由國內戰爭到抗日戰爭表現經濟:經濟危機,美國羅斯福新政,進入政府大規模干預經濟的時代;蘇聯放棄新經濟政策,推行計劃經濟,建立斯大林模式政治:資本主義國家出現分化;蘇聯社會主義制度建立文化:藝術發展,人們的生活方式出現重大變化對外:英法綏靖政策,歐亞戰爭策源地形成,二戰爆發經濟:官僚資本形成,日偽政權對淪陷區的經濟掠奪:民族資本主義在困境中日益萎縮政治:中國特色革命道路探索開始文化:馬克思主義成為中國革命的指導思想重大史實經濟:資本主義大危機,羅斯福新政,蘇聯社會主義經濟體制的建立文化:電影和電視對外:英法綏靖政策,歐亞戰爭策源地形成,二戰爆發政治:南昌起義和井岡山道路,紅軍長征與西安事變,國共合作抗日;當政為南京國民政府經濟:三座大山重壓下的民族資本※二戰后至今中外對比(1)(1945年至20世紀70年代末)世界中國特征二戰后,資本主義國家進行了調整和改革;東歐、蘇聯在發展中逐漸陷入困境新民主義革命取得勝利并開始新中國的社會主義建設的初期探索表現經濟: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發展,經濟進入黃金時期;斯大林模式日益僵化政治:國家職能變化;德日意政治民主化改革文化:人類對自然科學的探索又躍上一個新的高度對外:兩極格局的形成和演變;世界多極化發展經濟:社會會主義曲折探索,有成就也有失誤:確立計劃經濟體制政治:民主政治初步建立,遭遇曲折發展歷程文化:科技初步發展;“雙百”方針提出,執行遭挫折對外:建國初外交開創新局面;70年代取得重突破重大史實對外:雅爾塔體系的建立,美蘇爭霸;兩極格局形成政治:第三世界興起經濟:資本主義國家經濟體制的調整和創新文化: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和普朗克量子論提出政治:三大政治制度建立:“文革”期間嚴重倒退經濟:“一五”計劃、三大改造;總路線、“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文革”期間民經濟劫難。外交:獨立自主與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恢復聯合國合法席位;中美、中日美系正常化※二戰后至今中外對比(2)(20世紀年代70年代末至今)特征世界處于新舊格局的過程中,全球化趨勢日益加強改革開放后走向世界表現經濟:各國調整后經濟繼續發展政治:世界多極化趨勢加強;美國推行單邊主義對外:世界多級化趨勢加強,一超多強經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新局面的開創政治:加強民主法制建設文化:現代化的科技文教事業取得跨越式的發展外交:推進全面開放,進行廣泛的交流和合作重大史實外交:跨世紀的國際格局政治:東歐劇變和蘇聯解體經濟:全球化和區域集團化趨勢文化:改變世界的高新科技經濟: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改革開放;市場經濟體制確立政治:民主法制建設的一系列成就文化:計算機,神舟號飛船,科學與藝術外交:國際交流與合作:維護世界和平與發展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