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25張PPT)2024年秋季人教版(2024)物理八年級上冊第五章 透鏡及其應用人教版(2024)5.1 透鏡1.認識凸透鏡和凹透鏡,知道透鏡的光心、主光軸、焦點、焦距,能設計實驗,測量凸透鏡的焦距.2.通過實驗探究,了解凸透鏡對光的會聚作用和凹透鏡對光的發散作用.學習目標3.學會作凸透鏡和凹透鏡的特殊光線的光路圖.課堂導入有一批旅行家乘船在海上漫游,不巧,在海上遇到了狂風,船被吹到孤島旁邊,旅行家們只好下船來到島上,當時島上冰天雪地,白茫茫一片.....旅行家們準備生火取暖,但是火柴被海水浸濕了,打火機也丟了,這時一位博士想到一個辦法,成功取到了火,同學們猜一猜他是怎么做到的?削冰令其圓,舉以向日,以艾承其影,則生火。——《淮南萬畢術》顯微鏡的鏡頭放大鏡生活中的透鏡新知探究知識點1 凸透鏡和凹透鏡照相機的鏡頭投影機的鏡頭新知探究知識點1 凸透鏡和凹透鏡你桌上的兩個透鏡有什么區別?請說出它們的不同之處。方法一:“看”成像:通過透鏡去觀察近處物體。方法二:“摸”構造:為避免鏡面磨損或弄臟,請先用柔軟的面巾紙把透鏡包起來,再用手摸。方法三:“照”對光的作用:通過透鏡對光的作用。新知探究知識點1 凸透鏡和凹透鏡凸透鏡:凹透鏡:透鏡中央厚邊緣薄中央薄邊緣厚透鏡分類透鏡的縱剖面:新知探究透鏡的兩個表面至少一個是球面的一部分。知識點1 凸透鏡和凹透鏡新知探究說出哪些是凸透鏡,哪些是凹透鏡屬于凸透鏡的是( )屬于凹透鏡的是( )A C GB E F知識點1 凸透鏡和凹透鏡新知探究1.主光軸:通過兩個球面球心的直線。2.光心O:光心是主光軸上的一點,通過這點的光線穿過透鏡時不改變方向。C2C1光心(O)主光軸知識點1 凸透鏡和凹透鏡新知探究1.主光軸:通過兩個球面球心的直線。2.光心O:光心是主光軸上的一點,通過這點的光線穿過透鏡時不改變方向。主光軸光心(O)C2C1知識點1 凸透鏡和凹透鏡把一只凸透鏡正對著太陽光,再把一張紙放在它的另一側,調整凸透鏡與紙的距離,紙上會出現一個很小很亮的光斑。新知探究知識點2 透鏡對光的作用凸透鏡對光有會聚作用,那么凹透鏡也能使光會聚嗎?1.讓平行于主光軸的幾束光射向凸透鏡,觀察光透過透鏡后的偏折方向。新知探究主光軸凸透鏡:對光有會聚作用光心OF知識點2 透鏡對光的作用2.讓平行于主光軸的幾束光射向凹透鏡,觀察光透過透鏡后的偏折方向。新知探究凹透鏡:對光有發散作用知識點2 透鏡對光的作用新知探究知識點3 焦點和焦距F主光軸f凸透鏡有兩個焦點。焦點f焦點F焦點:平行于主軸的光通過凸透鏡后會聚于一點。焦距:焦點到光心的距離。新知探究知識點3 焦點和焦距凸透鏡的焦距越小,對光的會聚能力越強。fFfF通過光心的光、平行于主光軸的光、通過焦點的光經凸透鏡和凹透鏡折射后的情況如圖所示。FFFFFF①通過光心的光經凸透鏡后,傳播方不變 。②平行于主光軸的光經凸透鏡后,折射光通過焦點。③通過焦點的光經凸透鏡后,折射光平行于主光軸。新知探究知識點3 焦點和焦距FF②平行于主光軸的光經凹透鏡后,折射光的反向延長線過凹透鏡的虛焦點。③射向凹透鏡的光,如果其延長線通過虛焦點,則經凹透鏡折射后平行于主光軸射出。①通過光心的光經凹透鏡后,傳播方向不變。新知探究知識點3 焦點和焦距透鏡凸透鏡凹透鏡中間厚、邊緣薄對光有會聚作用中間薄、邊緣厚對光有發散作用主光軸焦點(F)課堂小結幾個概念光心焦距(f)小明利用太陽光測量凸透鏡的焦距。下列操作最合理的是( )ABCDC利用太陽光聚焦法則測焦距時,要將凸透鏡正對著太陽光,白紙與凸透鏡平行,故選C我國出土的文物“水晶餅”為中部鼓起的透明圓餅,古籍記載“正午向日,以艾承之,即火燃”。關于“水晶餅”利用太陽生火,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 這是光的反射現象B. 這是光的色散現象C. “水晶餅”對光有會聚作用D. “水晶餅”對光有發散作用“水晶餅”中間厚、邊緣薄,屬于凸透鏡,凸透鏡使太陽光發生折射,對光有會聚作用,故選CC隨堂練習1. 同學們在討論“如何在野外生存”的問題時提出:在野外如果沒有打火機,怎么生火取暖呢?一位同學想出了一個“削冰取火”的辦法。你認為“削冰”就是把冰制成____鏡,“取火”應把要點燃的物體放在_______位置;這是利用了該透鏡對光線有______作用。凸透會聚焦點凸透鏡對光有會聚作用太陽光經過凸透鏡會聚于焦點,焦點的溫度很高,更易點燃2. 根據入射光線和折射光線,在圖中的虛線框內畫出適當類型的透鏡。會聚光經透鏡折射后與主光軸平行,因此該透鏡對光線起發散作用,為凹透鏡平行光經過透鏡后會聚于一點,因此該透鏡對光線起會聚作用,為凸透鏡隨堂練習隨堂練習3.完成下列光路圖。指向另一側焦點的入射光線經凹透鏡折射后平行于主光軸;過光心的光線傳播方向不變過焦點的光線經凸透鏡折射后折射光線平行于主光軸;過光心的光線傳播方向不變不變謝謝!同學們再見!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