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25屆高三化學一輪專題復習講義(12)專題三 基本理論3-5 化學平衡(二)(1課時,共2課時)【復習目標】1.了解化學平衡常數(K)的含義,能利用化學平衡常數進行相關計算。2.理解外界條件(濃度、溫度、壓強、催化劑等)對化學平衡的影響,能用相關理論解釋其一般規律。3.了解化學平衡的調控在生活、生產和科學研究領域中的重要作用【重點突破】1.能運用平衡移動原理,解決生活中的相關問題,討論化學反應條件的選擇和優化。綜合考慮化學反應速率、原料利用率、設備要求、催化劑的活性等,控制合適的反應條件。2.聯想外界條件的改變對化學反應速率和化學平衡的影響規律,根據圖像中表現的關系與所學規律相對比,做出符合題目要求的判斷。能充分考查學生讀圖、提取信息、解決問題的能力。【真題再現】例1.(2023·江蘇卷)二氧化碳加氫制甲烷過程中的主要反應為CO2(g)+4H2(g)===CH4(g)+2H2O(g) △H=-164.7kJ·mol-1CO2(g)+H2(g) ===CO(g)+H2O(g) △H=41.2kJ·mol-l在密閉容器中,1.01×10-5Pa、n起始(CO2)︰n起始(H2)=1︰4時,CO2平衡轉化率、在催化劑作用下反應相同時間所測得的CO2實際轉化率隨溫度的變化如題13圖所示。CH4的選擇性可表示為×100%。下列說法正確的是A.反應2CO(g)+2H2(g)===CO2(g)+CH4(g)的熔變△H=-205.9kJ·mol-1B.CH4的平衡選擇性隨著溫度的升高而增加C.用該催化劑催化二氧化碳反應的最佳溫度范圍約為480~530℃D.450℃時,提高的值或增大壓強,均能使CO2平衡轉化率達到X點的值解析:A項,由蓋斯定律可知反應2CO(g)+2H2(g)===CO2(g)+CH4(g)的焓變△H=-2×41.2 kJ·mol-1-164.7 kJ·mol-1=-247.1 kJ·mol-1,錯誤;B項,CO2(g)+4H2(g)===CH4(g)+2H2O(g)為放熱反應,升高溫度平衡逆向移動,CH4的含量降低,故CH4的平衡選擇性隨著溫度的升高而降低,錯誤;C項,由圖可知,已知條件之下,該催化劑催化二氧化碳反應溫度范圍約為380℃時二氧化碳轉化率最大,此時為最適溫度,溫度繼續增加,催化劑活性下降,錯誤;D項,450℃時,提高的值可提高二氧化碳的平衡轉化率,增大壓強反應I平衡正向移動,可提高二氧化碳的平衡轉化率,均能使CO2平衡轉化率達到X點的值,D正確。答案:D例2.(2022·江蘇卷)乙醇-水催化重整可獲得H2。其主要反應為C2H5OH(g)+3H2O(g)===2CO2(g)+6H2(g) △H=173.3kJ·mol-1CO2 (g)+ H2(g)===CO (g)+ H2O (g) △H=41.2kJ·mol-1在1.0×105Pa、n始(C2H5OH) ∶n始(H2O) =1∶3時,若僅考慮上述反應,平衡時CO2和CO的選擇性及H2的產率隨溫度的變化如圖所示。CO的選擇性=×100%,下列說法正確的是A.圖中曲線①表示平衡時H2產率隨溫度的變化B.升高溫度,平衡時CO的選擇性增大C.一定溫度下,增大可提高乙醇平衡轉化率D.一定溫度下,加入CaO(s)或選用高效催化劑,均能提高平衡時H2產率解析:根據已知反應①C2H5OH(g)+3H2O(g)===2CO2(g)+6H2(g) △H=173.3kJ·mol-1,反應②CO2 (g)+ H2(g)===CO (g)+ H2O (g) △H=41.2kJ·mol-1,且反應①的熱效應更大,溫度升高的時候對反應①影響更大一些,即CO2選擇性增大,同時CO的選擇性減小,根據CO的選擇性的定義可知③代表CO2的選擇性,①代表CO的選擇性,②代表H2的產率。A項,由分析可知②代表H2的產率,錯誤;B項,由分析可知升高溫度,平衡時CO的選擇性減小,錯誤;C項,一定溫度下,增大,可以認為開始時水蒸氣物質的量不變,增大乙醇物質的量,乙醇的平衡轉化率降低,錯誤;D項,加入CaO(s)與水反應放熱,且CaO吸收CO2,促進反應①向正反應方向進行,反應②向逆反應方向進行,對反應①影響較大,可以增大H2產率,或者選用對反應①影響較大的高效催化劑,增加反應①的反應,減少反應②的發生,也可以增大H2產率,正確。答案:D例3.(2021·江蘇卷)NH3與O2作用分別生成N2、NO、N2O的反應均為放熱反應。工業尾氣中的NH3可通過催化氧化為N2除去。將一定比例的NH3、O2和N2的混合氣體以一定流速通過裝有催化劑的反應管,NH3的轉化率、生成N2的選擇性[×100%]與溫度的關系如圖所示。下列說法正確的是A.其他條件不變,升高溫度,NH3的平衡轉化率增大B.其他條件不變,在175~300 ℃范圍,隨溫度的升高,出口處N2和氮氧化物的量均不斷增大C.催化氧化除去尾氣中的NH3應選擇反應溫度高于250 ℃D.高效除去尾氣中的NH3,需研發低溫下NH3轉化率高和N2選擇性高的催化劑解析:A項,NH3與O2作用分別生成N2、NO、N2O的反應均為放熱反應,根據勒夏特列原理,升高溫度,平衡向逆反應方向進行,氨氣的平衡轉化率降低,錯誤;B項,根據圖像,在175~300 ℃范圍,隨溫度的升高,N2的選擇率降低,即產生氮氣的量減少,錯誤;C項,根據圖像,溫度高于250℃ N2的選擇率降低,且氨氣的轉化率變化并不大,浪費能源,根據圖像,溫度應略小于225℃,此時氨氣的轉化率、氮氣的選擇率較大,錯誤;D項,氮氣對環境無污染,氮的氧化物污染環境,因此高效除去尾氣中的NH3,需研發低溫下NH3轉化率高和N2選擇性高的催化劑,正確。答案:D例題4.(2020·江蘇卷·不定項選擇題)CH4與CO2重整生成H2和CO的過程中主要發生下列反應CO2(g)+CH4(g) ===2CO(g)+2H2(g) △H=247.1 kJ·mol-1CO2 (g)+ H2(g)===CO (g)+ H2O (g) △H=41.2kJ·mol-1在恒壓、反應物起始物質的量比n (CH4)∶n(CO2) =1∶3條件下,CH4和CO2的平衡轉化率隨溫度變化的曲線如圖所示。下列有關說法正確的是A.升高溫度、增大壓強均有利于提高CH4的平衡轉化率B.曲線B表示CH4的平衡轉化率隨溫度的變化C.相同條件下,改用高效催化劑能使曲線A和曲線B相重疊D.恒壓、800K、n (CH4)∶n(CO2) =1∶1條件下,反應至CH4轉化率達到X點的值,改變除溫度外的特定條件繼續反應,CH4轉化率能達到Y點的值解析:A項,甲烷和二氧化碳反應是吸熱反應,升高溫度,平衡向吸熱反應即正向移動,甲烷轉化率增大,甲烷和二氧化碳反應是體積增大的反應,增大壓強,平衡逆向移動,甲烷轉化率減小,錯誤;B項,根據兩個反應得到總反應為CH4(g)+2CO2(g) H2(g)+3CO(g) +H2O (g),加入的CH4與CO2物質的量相等,CO2消耗量大于CH4,因此CO2的轉化率大于CH4,因此曲線B表示CH4的平衡轉化率隨溫度變化,正確;C項,使用高效催化劑,只能提高反應速率,但不能改變平衡轉化率,錯誤;D項,800K時甲烷的轉化率為X點,可以通過改變二氧化碳的量來提高甲烷的轉化率達到Y點的值,正確。答案:BD小結:恒容條件下反應物的轉化率=×100%=×100%。【知能整合】1.K值意義及影響因素(1)K值越大,反應物的轉化率越大,正反應進行的程度越大。(2)K只受溫度影響,與反應物或生成物的濃度變化無關。(3)化學平衡常數是指某一具體反應的平衡常數。2.K值應用(1)判斷可逆反應進行的程度。(2)判斷反應是否達到平衡或向何方向進行。對于化學反應aA(g)+bB(g)cC(g)+dD(g)的任意狀態,濃度商:Q=。Q<K,反應向正反應方向進行;Q=K,反應處于平衡狀態;Q>K,反應向逆反應方向進行。(3)判斷可逆反應的熱效應3.掌握四個公式(1)恒容條件下反應物的轉化率=×100%=×100%。(2)生成物的產率:實際產量(指生成物)占理論產量的百分數。一般來講,轉化率越大,原料利用率越高,產率越大。產率=×100%。(3)平衡時混合物組分的百分含量=×100%。(4)某組分的體積分數=×100%。計算技巧第一步 根據“三段式”法計算平衡體系中各物質的物質的量或物質的量濃度第二步 計算各氣體組分的物質的量分數或體積分數第三步 根據分壓計算公式求出各氣體物質的分壓,某氣體的分壓=氣體總壓強×該氣體的體積分數(或物質的量分數)第四步 根據平衡常數計算公式代入計算4.分析化學平衡移動問題的注意事項(1)平衡移動的結果只是減弱了外界條件的變化,而不能消除外界條件的變化。(2)不要把v正增大與平衡向正反應方向移動等同起來,只有v正>v逆時,才使平衡向正反應方向移動。(3)同等程度地改變反應混合物中各物質的濃度時,應視為壓強的影響。(4)對于縮小體積增大壓強,不管是否移動,各成分的濃度均增大,但增大的倍數可能不同也可能相同。解答化學平衡移動類判斷題的思維過程關注特點—―→分析條件(濃度、溫度、壓強等)―→想原理(平衡移動原理)―→綜合判斷得結論。5.等效平衡的含義在一定條件下(恒溫恒容或恒溫恒壓)下,同一可逆反應體系,不管是從正反應開始,還是從逆反應開始,還是正、逆反應同時投料,達到化學平衡狀態時,任何相同組分的百分含量(質量分數、物質的量分數、體積分數等)均相同。等效平衡的判斷方法(1)恒溫恒容條件下反應前后體積改變的反應判斷方法:極值等量即等效。例如:2SO2(g)+O2(g) 2SO3(g)① 2 mol 1 mol 0② 0 0 2 mol③ 0.5 mol 0.25 mol 1.5 mol④ a mol b mol c mol上述①②③三種配比,按化學方程式的化學計量關系均轉化為反應物,則SO2均為2mol,O2均為1 mol,三者建立的平衡狀態完全相同。④中a、b、c三者的關系滿足:c+a=2,+b=1,即與上述平衡等效。(2)恒溫恒壓條件下反應前后體積改變的反應判斷方法:極值等比即等效。例如:2SO2(g)+O2(g) 2SO3(g)① 2 mol 3 mol 0② 1 mol 3.5 mol 2 mol③ a mol b mol c mol按化學方程式的化學計量數關系均轉化為反應物,則①②中=,故互為等效平衡。③中a、b、c三者關系滿足:=,即與①②平衡等效。(3)恒溫條件下反應前后體積不變的反應判斷方法:無論是恒溫恒容,還是恒溫恒壓,只要極值等比即等效,因為壓強改變對該類反應的化學平衡無影響。例如:H2(g)+I2(g) 2HI(g)① 1 mol 1 mol 0② 2 mol 2 mol 1 mol③ a mol b mol c mol①②兩種情況下,n(H2)∶n(I2)=1∶1,故互為等效平衡。③中a、b、c三者關系滿足∶=1∶1或a∶b=1∶1,c≥0,即與①②平衡等效。6.虛擬“中間態”法構建等效平衡(1)構建恒溫恒容平衡思維模式新平衡狀態可認為是兩個原平衡狀態簡單的疊加并壓縮而成,相當于增大壓強。(2)構建恒溫恒壓平衡思維模式(以氣體物質的量增加的反應為例,見圖示)新平衡狀態可以認為是兩個原平衡狀態簡單的疊加,壓強不變,平衡不移動。7.識圖技巧:首先要看清縱軸、橫軸表示的物理量,結合反應特點和平衡移動原理,根據題中變化量與反應速率、濃度、轉化率等物理量之間的變化關系,在圖像中補充曲線,一定要注意“起點、拐點、變化趨勢、終點”。分析反應由開始(起始物質相同時)達到平衡所用時間的長短可推知反應條件的變化。①若為溫度變化引起,溫度較高時,反應達平衡所需時間短。②若為壓強變化引起,壓強較大時,反應達平衡所需時間短。③若為是否使用催化劑,使用適宜催化劑時,反應達平衡所需時間短。幾種特殊圖像:①對于化學反應mA(g)+nB(g)pC(g)+qD(g),M點前,表示從反應物開始,v正>v逆;M點為剛達到平衡點(如下圖);M點后為平衡受溫度的影響情況,即升溫,A的百分含量增加或C的百分含量減少,平衡左移,故正反應ΔH<0。②對于化學反應mA(g)+nB(g)pC(g)+qD(g),L線上所有的點都是平衡點(如下圖)。L線的左上方(E點),A的百分含量大于此壓強時平衡體系的A的百分含量,所以,E點v正>v逆;則L線的右下方(F點),v正<v逆。【體系再構】【隨堂反饋】基礎訓練1.反應SiCl4(g)+2H2(g) Si(s)+4HCl(g)可用于純硅的制備。下列有關該反應的說法正確的是A.該反應的ΔH>0、ΔS<0B.該反應的平衡常數K=C.高溫下反應每生成1 mol Si需消耗2×22.4LH2D.用E表示鍵能,該反應ΔH=4E(Si—Cl)+2E(H—H)-4E(H—Cl)2.對于反應N2(g)+3H2(g)2NH3(g),下列說法正確的是A.該反應的ΔH>0、ΔS<0B.將氨氣及時液化分離可加快化學反應速率C.當2v正(H2)=3v逆(NH3)時,反應達到平衡狀態D.提高體系的壓強可增大反應的化學平衡常數3.在300 mL的密閉容器中,放入鎳粉并充入一定量的CO氣體,一定條件下發生反應:Ni(s)+4CO(g)Ni(CO)4(g),已知該反應的平衡常數與溫度的關系如下表所示。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溫度/℃ 25 80 230平衡常數 5×104 2 1.9×10-5A.上述生成Ni(CO)4(g)的反應為放熱反應B.25 ℃時反應Ni(CO)4(g)Ni(s)+4CO(g)的平衡常數為2×10-5C.在80 ℃時,測得某時刻,Ni(CO)4、CO的濃度均為0.5 mol/L,則此時v正>v逆D.80 ℃達到平衡時,測得n(CO)=0.3 mol,則Ni(CO)4的平衡濃度為2 mol/L4.通過反應Ⅰ:4HCl(g)+O2(g)===2Cl2(g)+2H2O(g)可將有機氯化工業的副產品HCl轉化為Cl2。在0.2MPa、反應物起始物質的量比=2條件下,不同溫度時HCl平衡轉化率如題圖所示。向反應體系中加入CuCl2,能加快反應速率。反應Ⅱ:2CuCl2(s)+O2(g)===2CuO(s)+2Cl2(g) △H=125.6 kJ·mol-1反應Ⅲ:CuO(s)+2HCl(g) ===CuCl2(s)+ H2O (g) △H=-120.0 kJ·mol-1下列說法正確的是A.反應Ⅰ的△H=5.6 kJ·mol-1B.升高溫度和增大壓強均能提高反應Ⅰ中HCl的平衡轉化率C.保持其他條件不變,500℃時,使用CuCl2,能使HCl轉化率從X點的值升至Y點的值D.在0.2MPa、500℃條件下,若起始<2,HCl的轉化率可能達到Y點的值拓展訓練5.某研究小組以Ag-ZSM為催化劑,在容積為1 L的容器中,相同時間下測得0.1 mol NO轉化為N2的轉化率隨溫度變化如圖所示[無CO時的反應為2NO(g)N2(g)+O2(g);有CO時的反應為2CO(g)+2NO(g)2CO2(g)+N2(g)]。下列說法正確的是A.反應2NO(g)N2(g)+O2(g)的ΔH>0B.達到平衡后,其他條件不變,使>1,CO轉化率下降C.X點可以通過更換高效催化劑提高NO平衡轉化率D.Y點再通入CO、N2各0.01 mol ,此時v正(CO)6.乙醇催化脫氫:CH3CH2OH(g)CH3CHO(g)+H2(g)。已知:CH3CHO的選擇性=×100%;乙醇在高溫下會發生催化裂解,從而降低乙醛的選擇性。在Cu系催化劑作用下反應溫度對乙醇催化脫氫反應影響的關系如圖。下列說法正確的是A.該條件下的最佳反應溫度為220 ℃B.240 ℃時,CH3CHO的產率為32.55%C.由圖可推知,乙醇脫氫反應的活化能高于乙醇裂解的活化能D.升高溫度和增大壓強均能提高催化脫氫反應中乙醇的平衡轉化率7.通常合成甲醇的主要反應為CO(g)+2H2 (g) CH3OH(g),起始時容器中只有a mol·L-1 CO和b mol·L-1 H2,平衡時測得混合氣體中CH3OH的物質的量分數[φ(CH3OH)]與溫度(T)、壓強(p)之間的關系如圖所示。(1)壓強為p1,溫度為T1和T2時對應的平衡常數分別為K1、K2,則K1________K2(填“>”“<”或“=”);若恒溫(T1)恒容條件下,起始時a=2、b=4,測得平衡時混合氣體的壓強為p1 kPa(如圖所示),則T1時該反應的壓強平衡常數Kp=________ 。(用平衡分壓代替平衡濃度計算,分壓=總壓×物質的量分數,用含p1的代數式表示)(2)若在溫度為T1、壓強為p1的條件下向密閉容器中加入等物質的量的CO、H2、CH3OH氣體,則反應開始時v(CO)正______v(CO)逆(填“>”“<”“=”或“無法確定”)。(3)若恒溫恒容條件下,起始時a=1、b=2,則下列敘述能說明反應達到化學平衡狀態的是________。A.混合氣體的密度不再隨時間的變化而變化B.混合氣體的平均摩爾質量不再隨時間的變化而變化C.CO、H2的物質的量濃度之比為1∶2,且不再隨時間的變化而變化D.若將容器改為絕熱恒容容器時,平衡常數K不隨時間變化而變化8.CH4-CO2重整能獲得氫能,同時能高效轉化溫室氣體。(1)CH4-CO2重整反應的熱化學方程式為反應Ⅰ:CH4(g)+CO2(g)2CO(g)+2H2(g) ΔH1反應Ⅱ:H2(g)+CO2(g)CO(g)+H2O(g) ΔH2=+41 kJ·mol-1反應Ⅲ:CH4(g)C(s)+2H2(g) ΔH3=+75 kJ·mol-11.01×105Pa下,將n起始(CO2)∶n起始(CH4)=1∶1的混合氣體置于密閉容器中,不同溫度下重整體系中,平衡時各組分的物質的量分數如圖1所示。①CH4-CO2重整的主反應為________(填“反應Ⅰ”“反應Ⅱ”或“反應Ⅲ”),判斷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450~750 ℃時,平衡體系中CH4物質的量分數比CO2略大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圖1 圖2(2)CH4-CO2重整過程中的積碳是反應催化劑失活的主要原因。積碳反應除反應Ⅲ外,還發生反應Ⅳ:2CO(g)C(s)+CO2(g) ΔH4=-172 kJ·mol-1,積碳反應能迅速到達平衡狀態。CH4-CO2重整反應中1 g催化劑上產生的積碳的質量與溫度的關系如圖2所示。①ΔH1=________ kJ·mol-1。②溫度低于700 ℃時,積碳的質量隨溫度的升高而增多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3)在催化劑a和催化劑b分別作用下,CH4-CO2重整反應相同時間,控制其他條件相同,催化劑表面均產生積碳。對附著積碳的催化劑a和催化劑b在空氣中加熱以除去積碳(該過程催化劑不發生反應),固體的質量變化如圖3所示。則重整反應中能保持較長時間催化活性的是________(填“催化劑a”或“催化劑b”),判斷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圖3【隨堂反饋】答案1.B 2.C 3.C 4.D 5.B 6.B7.(1)> kPa-2(單位不要求) (2)> (3)BD8.(1)①反應Ⅰ H2O的物質的量分數非常小 ②反應Ⅱ消耗CO2的量大于反應Ⅲ消耗CH4的量(2)①+247 ②溫度低于700 ℃時,溫度升高有利于反應Ⅲ進行,不利于反應Ⅳ進行,且溫度對反應Ⅲ的影響大于對反應Ⅳ的影響(3)催化劑b 剩余固體的質量與原始固體質量的比值越大,說明催化劑表面的積碳質量越小,催化活性保持時間就越長,催化劑b的剩余固體的質量與原始固體質量的比值大于催化劑a【課后作業】1.已知:2CH3COCH3(l)CH3COCH2COH(CH3)2(l)。取等量CH3COCH3分別在0℃和20 ℃下反應,測得其轉化率(α)隨時間(t)變化的曲線如圖所示。下列說法正確的是A.曲線Ⅱ表示20 ℃時的轉化反應B.升高溫度能提高反應物的平衡轉化率C.在a點時,曲線Ⅰ和曲線Ⅱ表示反應的化學平衡常數相等D.化學反應速率的大小順序為d>b>c2.一定條件下,反應2NH3(g)N2(g)+3H2(g) ΔH>0,達到平衡時N2的體積分數與溫度、壓強的關系如圖所示。下列說法正確的是A.壓強:p1>p2B.b、c兩點對應的平衡常數:Kc>KbC.a點:2v正(NH3)=3v逆(H2)D.a點:NH3的轉化率為3.用ZSM-5分子篩催化1-丁烯裂解制丙烯的反應體系中,主要發生的反應如下:反應Ⅰ:3C4H8(g)===4C3H6(g) ΔH=+579 kJ·mol-1反應Ⅱ:C4H8(g)===2C2H4(g) ΔH=+283 kJ·mol-1已知催化劑ZSM-5分子篩的篩孔孔徑越小,越有利于生成碳原子數少的產物。在0.5 MPa下,上述體系平衡時丁烯、丙烯、乙烯的質量分數與溫度的關系如圖所示。下列說法正確的是A.圖中曲線X表示丁烯的質量分數隨溫度的變化B.在0.5 MPa下,該工藝選擇的適宜溫度為300 ℃C.C4H8(g)+C2H4(g)===2C3H6(g)的ΔH=+296 kJ·mol-1D.高于500 ℃,丙烯質量分數降低可能是因為裂解產生的碳顆粒附著在ZSM-5分子篩的篩孔上所致4.一種捕獲并資源化利用CO2的方法是將CO2催化加氫合成CH3OCH3,其過程中主要發生如下反應:Ⅰ:2CO2(g)+6H2(g)===CH3OCH3(g)+3H2O(g) ΔH1=-122.5 kJ·mol-1Ⅱ:CO2(g)+H2(g)===CO(g)+H2O(g) ΔH2=+41.2 kJ·mol-1向恒壓密閉容器中充入1 mol CO2和3 mol H2,CO2的平衡轉化率和平衡時CH3OCH3的選擇性隨溫度的變化如圖所示。下列說法錯誤的是A.2CO(g)+4H2(g)===CH3OCH3(g)+H2O(g) ΔH=-204.9 kJ·mol-1B.由圖可知,210 ℃時以反應Ⅰ為主,300 ℃時,以反應Ⅱ為主C.增大反應體系壓強,CH3OCH3選擇性增大D.反應狀態達A點時,容器中n(CH3OCH3)為 mol5.諾貝爾獎得主George A. Olah提出的“甲醇經濟”是指利用工業廢氣或大氣捕獲的CO2制備甲醇,以減輕人類對化石燃料的依賴。該過程發生的主要反應如下:①CO2(g)+3H2(g)===CH3OH(g)+H2O(g) ΔH1=-49.4 kJ·mol-1②CO2(g)+H2(g)===CO(g)+H2O(g) ΔH2③CO(g)+2H2(g)===CH3OH(g) ΔH3=-90.5 kJ·mol-1在4.0 MPa條件下,將n(H2)∶n(CO2)為3∶1的混合氣體以一定流速通過裝有Cu基催化劑的反應管,在出口處測得CO2轉化率、CH3OH產率與溫度的關系如圖所示。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A.反應②的ΔH2>0、ΔS>0B.曲線a表示CO2轉化率隨溫度的變化C.測得圖中A點數據時,上述反應恰好處于平衡狀態D.不同溫度時,出口處各氣體物質的量均滿足關系:n(H2)+n(H2O)=3n(CO2)+3n(CO)+n(CH3OH)6.我國力爭于2030年前做到碳達峰,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資源化利用碳氧化合物能有效減少CO2排放,實現自然界中的碳循環。(1)以CO2、C2H6為原料合成C2H4涉及的主要反應如下:Ⅰ. CO2(g)+C2H6(g)===C2H4(g)+H2O(g)+CO(g) ΔH=+177 kJ·mol-1 (主反應)Ⅱ. C2H6(g)===CH4(g)+H2(g)+C(s) ΔH=+9 kJ·mol-1 (副反應)反應Ⅰ的反應歷程可分為如下兩步:ⅰ. C2H6(g)===C2H4(g)+H2(g) ΔH1ⅱ. H2(g)+CO2(g)===H2O(g)+CO(g) ΔH2=+41 kJ·mol-1①ΔH1=________________。②相比于提高c(C2H6),提高c(CO2)對反應Ⅰ速率影響更大,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③0.1MPa時,向一恒容密閉容器中充入物質的量之比為2∶1的CO2(g)和C2H6(g),反應物轉化率與反應溫度的關系如圖1所示。在800 ℃,C2H4(g)的選擇性為_____。圖1(2)CO2可制甲烷化,CO2可制甲烷化過程中,CO2活化的可能途徑如圖2所示。CO是CO2活化的優勢中間體,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圖2 圖3(3)CO2可用CaO吸收,發生反應:CaO(s)+CO2(g)CaCO3(s)。在不同溫度下,達到平衡時體系中CO2的物質的量濃度與溫度的關系如圖3所示。900 ℃下的c(CO2)遠大于800 ℃下的c(CO2),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工廠煙氣(主要污染物SO2、NO)直接排放會造成空氣污染,需處理后才能排放。(1)O3氧化。O3氧化過程中部分反應的能量變化如圖1所示。圖1①已知2SO2(g)+O2(g)2SO3(g) ΔH=-198 kJ·mol-1,則反應2O3(g)3O2(g) 的ΔH=________ kJ·mol-1。②其他條件不變時,增加n(O3),O3氧化SO2的反應幾乎不受影響,其可能原因是___________。(2)NaClO2氧化。40 ℃時向一定量NaClO2溶液中按一定流速持續通入工廠煙氣,溶液的pH與ORP值(氧化還原電位)隨時間變化如圖2所示。圖2①寫出NO與ClO2-反應的離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煙氣中含有少量SO2,能提高NO的脫除率,可能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3)TiO2光催化。主要是利用TiO2光催化劑在紫外線作用下產生的高活性自由基(·OH、·O2-)和h+(h+代表空位,空位有很強的得電子能力),將煙氣中的SO2、NO等氧化除去。TiO2光催化劑粒子表面產生·OH的機理如圖3所示(圖中部分產物略去)。已知TiO2中電子躍遷的能量為3.2 eV。圖3①TiO2光催化劑在紫外線作用下產生·OH的過程可描述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在TiO2中摻雜一定量的金屬離子可提高光催化活性。對所摻雜金屬離子的要求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課后作業】答案1.D 2.B 3.D 4.D 5.C6.(1)①+136 kJ/mol ②反應ⅱ速率較慢(活化能較大),是反應Ⅰ的決速步驟 ③80%(2)生成中間體反應的活化能小,反應快;CO中間體能量低,穩定,利于生成(或反應放熱,利于中間體的生成)(3)由于CaO(s)+CO2(g)CaCO3(s) ΔH<0,溫度升高,K減小,K=,溫度升高平衡體系中c(CO2)增大7.(1)①-285.2②SO2與O3反應的活化能比NO與O3反應的活化能大得多,其他條件不變時SO2與O3的反應速率慢(2)①4NO+3ClO2-+2H2O===4NO3-+4H++3Cl-②SO2能溶于水,反應生成H2SO3使溶液pH降低,ORP值增大,氧化能力增強, NO去除率升高(3)①催化劑在紫外線的作用下,將電子激發到CB端,而在VB端留下空位,氧氣在CB端得電子生成·O2-,·O2-結合H2O生成H2O2,H2O2在CB端生成·OH;H2O和OH-進入VB端的空位生成·OH②摻雜金屬離子引起電子躍遷的能量小于3.2 eV。7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