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20張PPT)第一章 有機化合物的結構特點與研究方法第二節 研究有機化合物的一般方法第一課時第二節 研究有機化合物的一般方法分離、提純確定實驗式確定分子式確定分子結構蒸餾、萃取、重結晶等元素定量分析質譜法波譜分析:質譜、紅外光譜、核磁共振氫譜、X射線衍射等研究有機化合物的基本步驟:一、有機化合物的分離、提純進行有機物組成、結構、性質和應用的研究從天然資源中提取工廠生產和實驗室合成的有機化合物粗品純凈的有機化合物分離、提純利用有機化合物與雜質物理性質的差異一、有機化合物的分離、提純1.蒸餾(1)適用范圍:蒸餾是分離、提純液態有機化合物的常用方法。③有機物與雜質的沸點相差較大(一般約大于30 ℃)(2)適用條件:①液體有機物中含有少量雜質②有機物熱穩定性較強一、有機化合物的分離、提純冷凝管圓底燒瓶牛角管錐形瓶溫度計(1)溫度計水銀球處于蒸餾燒瓶支管口處(2)冷凝水,下口進,上口出(3)投放沸石或瓷片防暴沸(4)燒瓶底加墊石棉網(5)溶液體積約為燒瓶體積1/3—2/3(3)實驗室常用的蒸餾裝置:一、有機化合物的分離、提純產物 二氯甲烷 三氯甲烷 四氯化碳沸點 40℃ 62℃ 77℃甲烷與氯氣發生取代反應,反應歷程如下:分離液態混合物中含二氯甲烷、三氯甲烷和四氯化碳的方法是什么?蒸餾法思考與討論2.萃取萃取液-液萃取固-液萃取利用待分離組分在兩種互不相溶的溶劑中的溶解性不同,將其從一種溶劑轉移到另一種溶劑的過程利用溶劑從固體物質中溶解出待分離組分的過程一、有機化合物的分離、提純一、有機化合物的分離、提純液-液萃取可使用有機溶劑從水中萃取有機化合物。萃取用的溶劑(1)萃取劑選擇條件:①萃取劑與原溶劑互不相溶、不發生化學反應②溶質在兩溶劑中的溶解度有較大差別(在萃取劑中的溶解度大)③溶質不與萃取劑發生任何反應常用萃取劑:乙醚、乙酸乙酯、二氯甲烷等一、有機化合物的分離、提純液-液萃取可使用有機溶劑從水中萃取有機化合物。將萃取后兩種互不相溶的液體分開的操作(2)分液主要實驗儀器:分液漏斗燒杯鐵架臺一、有機化合物的分離、提純液-液萃取可使用有機溶劑從水中萃取有機化合物。主要實驗步驟:一、有機化合物的分離、提純注意事項:①分液漏斗通過打開上方的玻璃塞和下方的活塞(或:使玻璃塞上的凹槽與玻璃塞上的小孔相對)可將兩層液體分離。②分液漏斗下端尖嘴部分緊靠燒杯內壁。③分液漏斗內液體的總體積不超過容積的2/3。④分液漏斗使用前需檢漏。一、有機化合物的分離、提純3.重結晶利用被提純物質與雜質在同一溶劑中的溶解度不同而將雜質除去。(1)適用范圍:提純固體有機化合物的常用方法(2)提純原理:(3)溶劑要求:②被提純的有機化合物在此溶劑中的溶解度受溫度影響較大,能夠冷卻結晶重結晶要選擇適當的溶劑①雜質在此溶劑中溶解度很小或者很大,易于除去。如果重結晶所得的晶體純度不能達到要求,可以再次進行重結晶以提高產物的純度。一、有機化合物的分離、提純探究重結晶法提純苯甲酸【問題】某粗苯甲酸樣品中含有少量氯化鈉和泥沙,提純苯甲酸需要經過哪些步驟?溫度/℃ 25 50 75溶解度/g 0.34 0.85 2.2【資料】苯甲酸可用作食品防腐劑。純凈的苯甲酸為無色結晶,其結構可表示為熔點122℃,沸點249℃。苯甲酸微溶于水,易溶于乙醇等有機溶劑。苯甲酸在水中的溶解度如下一、有機化合物的分離、提純探究重結晶法提純苯甲酸(1)觀察粗苯甲酸樣品的狀態。(2)將1g粗苯甲酸放入100mL燒杯,加入50mL蒸餾水。加熱,攪拌,使粗苯甲酸充分溶解。(3)使用漏斗趁熱將溶液過濾至另一燒杯中,將濾液靜置,使其緩慢冷卻結晶。(4)待濾液完全冷卻后濾出晶體,并用少量蒸餾水洗滌。將晶體鋪在干燥的濾紙上,晾干后稱其質量。【實驗】一、有機化合物的分離、提純探究重結晶法提純苯甲酸【實驗】一、有機化合物的分離、提純探究重結晶法提純苯甲酸【提示】加熱:使苯甲酸溶解。趁熱過濾:除去泥沙,并防止苯甲酸晶體低溫析出。(1)重結晶法提純苯甲酸的原理是什么?有哪些主要操作步驟?【討論】【提示】泥沙難溶于水,氯化鈉易溶于水,苯甲酸的溶解度受溫度影響比較大。步驟:加少量熱水溶解,趁熱過濾,除去泥沙,冷卻結晶,過濾。(2)溶解粗苯甲酸時加熱的作用是什么?趁熱過濾的目的是什么?一、有機化合物的分離、提純探究重結晶法提純苯甲酸【提示】取少量晶體溶于水,加入硝酸酸化的硝酸銀溶液,若無白色沉淀生成,證明NaCl已經被除凈。【討論】(3)實驗操作中多次使用了玻璃棒,分別起到了哪些作用?【提示】玻璃棒:加熱溶解——攪拌,加速苯甲酸溶解過濾——引流(4)如何檢驗提純后的苯甲酸中氯化鈉已經被除凈?蒸餾萃取分離提純液態有機化合物分為液液萃取和固液萃取可使用有機溶劑從水中萃取有機化合物。重結晶利用被提純物質與雜質在同一溶劑中的溶解度不同而將雜質除去。提純固體有機化合物的常用方法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