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32張PPT)是以客觀對象為媒介,主要在于作者個人的主觀精神。藝術形象予以夸張、變形,甚至予以荒誕的組合等,從而創造一個新的藝術世界。是以真實再現客觀世界為目的,作品的藝術形象是逼真寫實的,作者通過真實再現客觀對象的形象創造,蘊藉藝術家對世界的認識、情感和思想。再現型美術作品與現實生活是緊密相連的。那么你知道藝術家是如何表現自已對生活的獨特感受,進行美術創作的?《小姜》 冷軍《夢》 畢加索表現型真實抽象美術作品創作形式藝術是指人在自然界的一切活動中,對自然現象進行的體驗、感悟、提煉、加工,并用藝術的形式去表現它。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美術是創造性勞動目錄CONTENTS神墨壹“因材施藝”的創造貳用筆觸控訴戰爭叁用畫筆描述歷史學習目標情感、態度和價值觀通過分析不同美術作品的產生過程,增強學生價值觀,尊重理解藝術家及其創造的勞動價值和意義;在欣賞、體驗的過程中培養學生更加用心地觀察生活以及對生活積極健康的態度。知識與技能通過對美術創作一般過程的分析,理解美術作品中的繪畫題材、形式、藝術處理的技法皆源于客觀世界,了解美術作品的創作與現實生活、畫家個人情感、物質材料及藝術技巧的關系,初步掌握美術欣賞評述的基本理論和方法。過程與方法通過比較、分析、討論、欣賞與評述等方法,初步學習并掌握對美術作品中繪畫題材、藝術處理的技法與生活之間關系的欣賞評述方法。用畫筆描述歷史美術作品來源于生活,是社會生活經過美術家思維活動的產物。現實生活為美術創作提供了不竭的源泉,但美術作品不是機械地反映社會生活,而是經過畫家的提煉、加工,能動地反映生活,因而美術作品又高于生活,并充實豐富了生活的內涵。壹壹預習課本2-3頁,完成右側填空。作品名稱作品作者創作時間作品內容閱讀/ 圖片識讀創作背景尺寸:192cm×345cm字子容,山東人;當代革命現實主義畫家和人民美術教育家。1949年 10月,新中國成立。東北、華北解放區已然在解放前進行完“暴風驟雨”般的土改,但在華東、華南、西南等廣大新解放區,農民的土地愿望還沒有得到實 現。為鞏固新生政權,滿足農民強烈的土地要求,中國共產黨從1950年,開始在新解放區繼續實施土地改革政策。神墨老師土地改革運動1954年第一稿1957年第二稿1958年第三稿1959年油畫素描稿王式廓創作素描《血衣》是吸心瀝血,絞盡了腦汁。素描《血衣》從1950 年醞釀到1959年完成,整整花費了10年時間。而達芬奇的《蒙娜麗莎》也不過用了8年。利用10 年時間創作一件作品,在中國繪畫史上是首例。由此,我們不得不折服王式廓強烈的精品意識和嚴肅的創作態度。1953年完成第一稿時,沒有血衣情節,1954年他受連環畫啟發,畫面上才有了血衣這個中心結構。他有素描藝術巨匠的美譽。 為創作素描《血衣》這一規模宏偉的藝術工程嘔心瀝血、絞盡腦汁。開始于1950年,歷時23載,包括創造的百余幅人物素描系列作品及1959年完成的大型素描作品《血衣》,以及陸續完成的73幅油畫人物肖像等系列和最后未能完成的大型油畫《血衣》。王式廓簡介素描《血衣》一問世,即引起不小轟動,頗為成功。然而,素描作品并非畫家的初心,王式廓先生的目標是將其繼續創作成為一幅油畫作品。直到1973年,他接受中國革命博物館(中國國家博物館前身之一)的創作任務,正式開始創作油畫《血衣》。在河南寫生搜集素材時,王式廓幾乎投入了所有的時間和熱情,毫不懈怠地作畫,在短短的29天當中,畫了70多幅油畫稿,最終勞累過度,突發腦溢血,倒在了畫架旁……代表作還有《參軍》《井岡山會師》《改造二流子》畫家在創作1.畫面主要表現了什么場景?2.畫面的主人公是誰?作者是如何表現主人公的?3.畫面表現了幾組生動的人物印象?4.分析這些人物形象的表情、動作。討論/ 審美感知地主持血衣控訴的婦女雙目失明的母親持字據的老漢殘疾者一家人群眾民兵《血衣》 (油畫素描稿 現代)王式廓分析/ 文化理解分析對比藝術與生活主要的人物:婦女舉著血跡斑斑的衣服、可憐無助的孩子、雙目失明的老奶奶控訴者地主的罪行老太太、手拿證據的老人、瘸腿的青年、悲傷的母親、狡猾的地主耷拉著腦袋、正義的共產黨。畫面局部一畫面局部二畫面局部三王式廓突出描繪了一位長時間受到地主階級壓迫的農民婦女。她位于畫面最高的位置上,十分突出和醒目,正高舉著血衣進行控訴。畫家筆下主人公的面部表情創作經歷了哪些過程?觀察并思考:討論 文化理解1957年草稿1959年巨幅素描局部對于持血衣的婦女的面部處理,王式廓進行了多次調整。正面、半側面、側面等等。探索到最后,選擇把婦女的臉轉過去。畫家認為這樣比較含蓄,有力。《血衣》中以母親手持血衣控訴地主的典型情節和瞬間,形象地向觀眾表明,身受三座大山壓榨的奴隸,已經站立起來了。她那向后扭轉的體態,是一個明確的表情,一種肢體語言,飽含辛酸與仇根。這一切都是形象的、一目了然、不須文字說明個紹的。這一“瞬間”和“鑰匙”,還預示著事態的發展,覺醒了的奴隸將沖破舊制度的缺口,在解放的路上迅跑。而血衣本身正是歷史的鐵證,是對封建階級的無情揭露,也說明當年的奴隸敢于保存血衣,早已孕育著反抗。分析對比藝術與生活手拿字據的老農,勞動了一輩子的雙手粗大有力,創造了無數財富,但又一貧如洗,反而欠下一身債 。草稿到定稿草稿到定稿觀察并補充: 的老漢觀察并補充: 的老母親雙目失明的老媽媽,眼眶深陷,滿腔凄楚,欲哭無淚,她太想見到翻天覆地的外部世界了……分析對比藝術與生活草稿到定稿觀察并補充: 的老漢坐在地上的殘疾者,剛開始是躺在地上的,后來改為坐著,并且是老年農民,后面扶他的是女孩子。老年殘疾容易和人的衰老聯系在一起,于是把殘疾人改為青壯年,把后面的女孩子改為老母親。……討論 文化理解分析對比藝術與生活臺上以中間的農民代表為定點形成一個三角形,象征著在土改中,中國共產黨和部隊是農民最強有力的支撐力量。分析對比藝術與生活討論 文化理解地主惡霸的形象被放到了畫面之中,而且位置擺的恰如其分。他與控訴者之間形成一種關聯,在農民群眾的控訴之下低頭認罪,但是又有一點心有不甘的神情。主席臺上一位土改工作隊隊長,他向苦難深重的被壓迫農民投去無限關切的目光。旁邊的農民代表拍案而起,他心中的憤怒難以抑制,在表情中展露無遺。草稿到定稿草稿到定稿觀察并補充: 樣的群眾分析對比藝術與生活觀察并補充: 樣的地主總結CONTENTS再現性美術作品絕不是簡單地照搬生活,它是畫家反復思考、提煉、加工的智慧結晶,是具有創造性意義的勞動。用畫筆控訴戰爭1937年,德國法西斯炸毀了西班牙小鎮格爾尼卡,激起現代美術大師畢加索的極大憤慨,因而立即創作了這一享譽世界的巨幅作品。作者運用陰冷的色彩,夸張、變形以及象征的手法,表現出法西斯暴行所制造的血腥景象,刻畫了無辜平民所遭受的災難、死亡和痛苦,達到了震撼人心的藝術效果。貳貳預習課本4頁,完成右側填空。作品名稱作品作者創作時間作品內容閱讀/ 圖片識讀創作背景尺寸:305.5CM×782.3CM是現代藝術的創始 人,西方現代派繪畫的主要代表。 自幼有非凡的藝術才能,他的父親 是個美術教師,又曾在美術學院接 受過比較嚴格的繪畫訓練,具有堅實的造型能力。作品表現了哪些內容?畫家運用了什么樣表達方式?象征的手法,抽象夸張的表現手段公牛、受傷的馬、閃亮的燈光、慈愛的母親、空炸中的受難者作品是什么的色調的?為什么?黑白灰的色調有效地突出畫面的緊張與恐怖氣氛作品給你怎樣的感覺?絕望、混亂討論/ 審美感知牛的形象表現出殘忍、無情,在冷漠中隱含一種威脅,是法西斯的代表。這盞像眼睛一樣的燈發出耀眼的光芒,宛如一個游動的、冷酷的夢魔。慈愛的母親舉著油燈,為驚慌逃難的人們照路。躺在地面的戰士手里握住一把折斷的創,他的肢體已經殘缺不全。分析對比畫面內容分析對比畫面內容牛頭下面,抱著已死孩子的女人悲痛欲絕,她的兩只眼睛奇妙地變化成為兩滴眼淚。這匹駿馬發出死亡之前的嘶鳴,伴著最后痛苦之中的抽搐。這一形象代表了痛苦中的人民。在驚恐中逃命的人絕望地從樓上跳下,她的前后都是熊熊的火焰。一位衣衫不整的婦女,正驚恐地踉踉蹌蹌向外奔逃。哀悼基督 米開朗基羅耶穌手上的釘痕 “圣痕”《1808年5月3日夜槍殺起義者》戈雅《格爾尼卡》整幅作品主色調采用黑白灰三種顏色,仿佛這就是當時戰火紛飛的場景,以及戰爭給人類帶來無法抹去的傷痛和慘劇性。幾何構圖的創作手法,三個畫面垂直分布,虛實結合,人物支離破碎,看起來好想因戰爭四處逃亡,實際上亂中有序。畫中的牛,是唯一直面觀賞者的元素,它代表著法西斯納粹,眼神冷漠。抱著小孩的母親對著天空嘶吼,無奈又悲痛。牛和馬之間有一只小鳥,不管是動物還是人類都難逃戰爭帶來的殘忍傷害。上方的眼睛像惡魔之眼,靜靜地看著人世間的慘狀。眼睛下方舉起燈光的人,似是給這片黑暗帶來了光明,而下邊仰望的人,看到了這抹燈光,為和平的到來祈禱。其實畢加索并沒有在《格爾尼卡》具體描繪小鎮被轟炸過的場景,這個虛構的場景卻蘊含了所有戰爭的苦難。每一次戰爭都會使很多無辜的人陷入黑暗中,它給人們帶來的傷害遠不止于此。總結CONTENTS神墨表現性繪畫同樣源于生活,它運用更加主觀的表達方式來呈現真實,相對于再現性繪畫具有更加復雜的思想性和藝術表現力。“因材施藝”的創造美術作品中的藝術形象都需要借助一定的物質材料來塑造。各種不同的物質材料具有不同的形態、色澤和質地,也具有不同的材料加工特性和審美特征。所謂“因材施藝”,就是充分利用和發揮物質材料自然屬性的特質,進行巧妙的加工和制作,出現宛如天成般的獨特藝術效果。叁叁發現感受美帕勃羅·畢加索 《牛頭》(1942)作者僅用原木的一端雕刻出少女的頭像,頭發部分則與木料的紋理順勢相連,使人感到木料的條紋就是少女飄動的長發。向往(木雕 現代)張德華這一石雕充分利用了石料原始狀態的起伏形態變化,略加雕鑿而成,僅為了表現虎身的條紋,而刻出了一些很細的線條,生動地表現出伏虎那威猛機警的神態。伏虎(霍去病墓石雕 西漢)草稿到定稿藝術與生活因材施藝就是充分利用和發揮物質材料自然屬性的特質,進行巧妙的加工和制作,出現宛若天成般的獨特藝術效果。總結CONTENTS任何美術作品的創造都源于我們的生活,即使有一些作品我們不能一眼看出來它與我們的生活有什么關聯,但他們都是從我們生活中得到了靈感和啟發而創作而來的。美術創造是一個充滿艱辛和智慧的創造性的勞動,它豐富了人類的精神和生活內涵。藝術來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他們相互依存,相互促進。自然、生活給藝術提供了肥沃的土壤,而藝術盡情地表現自然,表現生活,并使生活更加豐富多彩。。感謝美術是創造性勞動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