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熱化學與電化學(基礎班)課件(共114張PPT)2024年化學奧林匹克競賽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熱化學與電化學(基礎班)課件(共114張PPT)2024年化學奧林匹克競賽

資源簡介

(共114張PPT)
自熱食品,是指不依賴電、火等方式加熱,而用自帶發熱包加熱的預包裝食品。 如自熱米飯,自熱火鍋等。使用時,只需將特制的發熱包放在食盒底部,再加入一杯涼水,即可制作出熱氣騰騰食物。
你知道其中的原理嗎?請寫出方程式。
自熱火鍋里面的加熱包主要成分是焙燒硅藻土、鐵粉、鋁粉、焦炭粉、活性炭、鹽、生石灰、碳酸鈉等,不同的商家可能存在成分上的差別,但是自熱火鍋加熱的原理都是生石灰遇水變成熟石灰,從而釋放熱能并產生水蒸氣,達到煮熟食物的作用。CaO+H2O =Ca(OH)2
組織建設
第一部分 熱化學
熱化學與電化學
【思考1】
放熱
反應
吸熱
反應
1.燃料的燃燒反應
2.酸堿中和反應
3.活潑金屬與酸或水
4.大多數化合反應
歸納放熱反應和吸熱反應分別有哪些?
1.許多分解反應,如CaCO3高溫分解
2.銨鹽與堿,如NH4Cl+Ba(OH)2·8H2O
3.一些氧化物的還原反應,如C+CO2、H2+CuO、C+H2O
【溫故知新】化學反應伴隨著能量變化,反應產生的能量可以多種形式存在,如:熱能、電能、光能等
1.化學反應過程中,不僅有物質的變化,還有能量的變化。這種能量的變化常以_____、_____、____等形式表現出來。
熱能
電能
光能
2.化學反應中的能量變化,通常主要表現為______的變化。對化學反應,以反應過程中放熱或吸熱為標準劃分,分為放熱反應和吸熱反應兩種類型。有熱量________的反應叫做放熱反應,需要_________熱量的反應叫做吸熱反應。
熱量
放出
吸收
【復習鞏固】
化學反應的本質是什么?與能量變化有什么關聯?
舊化學鍵的_______,_____能量
和新化學鍵的______,______能量
吸收
放出
能量差
【思考2】
化學反應的本質是
斷裂
形成
1.焓和焓變
(1)焓(H):是一個與 有關的物理量。
(2)焓變(ΔH):ΔH = 。
內能
H(生成物)-H(反應物)
一、焓變 反應熱
2.反應熱
(1)定義:化學反應過程中 (數值上等于 條件下的焓變),用 表示。
(2)單位: 。
所釋放或吸收的能量
恒壓
ΔH
kJ/mol
【小試牛刀】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
A.恒壓條件下的焓變在數值上等于變化過程中的熱效應
B.焓變的符號是ΔH
C.焓變的單位通常是kJ·mol-1
D.硝酸銨溶于水是吸熱反應
D
【再來一刀】下列關于化學反應與能量變化的說法正確的是( )
A.放熱反應的發生無須任何條件
B.化學鍵的斷裂和形成與反應放熱和吸熱無關
C.化學反應過程都伴隨著能量的變化
D.硫酸與氫氧化鈉的反應是吸熱反應
C
1.從反應物和生成物的總能量(宏觀)角度看
吸熱反應:
ΔH<0或 ΔH為“-”
ΔH>0 或ΔH為“+”
ΔH=生成物能量-反應物能量=H2-H1(計算方式一)
反應物
生成物
能量
放熱反應
反應物
生成物
能量
吸熱反應
二、化學反應中能量變化的原因
放熱反應:
【小試牛刀】對于放熱反應2H2(g)+O2(g)=2H2O(l),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
A.生成物H2O所具有的總焓高于反應物H2和O2所具有的總焓
B.反應物H2和O2所具有的總焓高于生成物H2O所具有的總焓
C.反應物H2和O2所具有的總焓等于生成物H2O所具有的總焓
D.反應物H2和O2比生成物H2O穩定
B
2.從鍵能(微觀)角度看
ΔH=破鍵吸收能量-成鍵放出能量
如何計算此反應過程中的反應熱?
能量
反應過程
生成物
反應物
E1
E2
活化分子
反應熱
H1
H2
知識回顧:化學反應的本質是什么?
舊化學鍵的破壞和新化學鍵的形成。
吸收能量
釋放能量
H2 + Cl2 = 2HCl
H-H
Cl-Cl
436KJ/mol
吸收
243kJ/mol
吸收
鍵斷裂
H
H
Cl
Cl


鍵形成
H-Cl
H-Cl
431kJ/mol
431kJ/mol
釋放
=反應物總鍵能-生成物總鍵能
ΔH=吸收能量-放出能量
能量
反應過程
生成物
反應物
E1
E2
活化分子
反應熱
H= E1-E2(計算方式三)
反應過程
生成物
反應物
反應熱
E1
E2
活化分子
能量
H=E(生成物的總能量)- E(反應物的總能量)
ΔH=破鍵吸收能量-成鍵放出能量
【小試牛刀】已知H—H鍵的鍵能為436 kJ/mol,N—H鍵的鍵能為391 kJ/mol,根據化學方程式:N2(g)+3H2(g)
2NH3(g) ΔH=-92.4 kJ/mol,則N≡N鍵的鍵能是( )
A.431 kJ/mol B.946 kJ/mol
C.649 kJ/mol D.896 kJ/mol
B
3.從鍵焓(微觀)角度看:
ΔH=化學鍵鍵焓的代數和
如何計算此反應過程中的反應熱?
能量
反應過程
生成物
反應物
E1
E2
活化分子
反應熱
H1
H2
H= +E1+(-E2)(計算方式三)
反應過程
生成物
反應物
反應熱
E1
E2
活化分子
能量
H=E(生成物的總能量)- E(反應物的總能量)
ΔH=破鍵吸收能量-成鍵放出能量
能量
反應過程
生成物
反應物
E1
E2
活化分子
反應熱
H1
H2
H2
H1
⑹伴有能量變化的物質變化不一定都是化學變化 (  )

×
⑷反應物的總能量高于生成物的總能量時該反應放熱 (  )

×
⑶化學鍵的斷裂或形成一定伴有焓變 (  )
⑴物質發生化學反應都伴有能量變化 (  )

⑵需要加熱發生的反應一定是吸熱反應 ( )
×
⑸反應物的總鍵能大于生成物的總鍵能時,該反應放熱 (  )
【小試牛刀】判斷下列說法是否正確:
放熱反應與吸熱反應的比較
  類型 比較   放熱反應 吸熱反應
定義 熱量的化學反應 熱量的化學反應
形成原因 反應物具有的總能量 生成物具有的總能量 反應物具有的總能量
生成物具有的總能量
大于
放出
吸收
小于
  類型 比較   放熱反應 吸熱反應
與化學鍵強弱的關系 生成物成鍵時釋放出的總能量 反應物斷鍵時吸收的總能量 生成物成鍵時釋放出的總能量 反應物斷鍵時吸收的總能量
表示方法
大于
小于
ΔH<0
ΔH>0
1.已知反應X+Y=M+N為放熱反應,對該反應的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
A.X的能量一定高于M
B.Y的能量一定高于N
C.X和Y的總能量一定高于M和N的總能量
D.因該反應為放熱反應,故不必加熱就可發生
C
2.氫氣和氟氣混合在黑暗處即可發生爆炸而釋放出大量的熱量。在反應過程中,斷裂1 mol H2中的化學鍵消耗的能量為Q1 kJ,斷裂1 mol F2中的化學鍵消耗的能量為Q2 kJ,形成1 mol HF中的化學鍵釋放的能量為Q3 kJ。下列關系式中正確的是( )
A.Q1+Q2<2Q3 B.Q1+Q2>2Q3
C.Q1+Q2<Q3 D.Q1+Q2>Q3
A
3.反應A+B→C(放熱)分兩步進行:①A+B→X(吸熱),②X→C(放熱)。下列示意圖中,能正確表示總反應過程中能量變化的是( )
A B C D
A
1.定義:既表示化學反應中的物質變化,又能表示能量變化的化學方程式。
表示1mol氣態H2與1mol氣態碘完全反應,生成2mol氣態HI時,放出14.9kJ的熱量。
200℃
101kPa
物質變化
能量變化
2.意義:既表示化學反應中的物質變化,也表明化學反應中的能量變化。
H2(g)+I2(g)=====2HI(g) ΔH=-14.9kJ/mol
實例:
二、熱化學方程式
【小試牛刀】下列關于2C4H10(g)+13O2(g)=8CO2(g)+10H2O(l) ΔH=-5 800 kJ·mol-1的敘述錯誤的是( )
A.該反應的反應熱ΔH=-5 800 kJ·mol-1,是放熱反應
B.該反應的ΔH與各物質的狀態有關,與化學計量數也有關
C.該熱化學方程式表示在25 ℃、101 kPa下,2 mol C4H10氣體完全燃燒生成CO2氣體和液態水時放出熱量5 800 kJ
D.該反應表明2 mol丁烷燃燒時一定會放出5 800 kJ的熱量
D
深度思考:
1.比較①②兩個方程式,
(1)屬于熱化學方程式的是____。

(2)熱化學方程式與化學方程式相比較,有哪些不同之處?
①指明了反應時的溫度和壓強。
②在化學方程式右邊注明ΔH的“+”“-”數值和單位。
③所有反應物和生成物都用括號注明它們在反應時的狀態。
(1)正確寫出配平的化學方程式;
(2)注明反應物和生成物的狀態:固(s)、液(l)、氣(g)、溶液(aq)、同素異形體用中文注明如:C(s,金剛石);能量高低s<l<g;
3.熱化學方程式的書寫
2H2(g)+O2(g) = 2H2O(g) H=-483.2kJ/mol
2H2(g)+O2(g) = 2H2O(l) H=-571.6kJ/mol
(4)在等號上注明反應的溫度和壓強(若不注明則表示在298K(25℃)、101kPa下) (反應條件如:高溫、加熱、催化劑及“↑和↓”不用注明)
(3)方程式右端空一格標明反應的焓變△H(注意單位和+或-,不可省略)
2.下面是25 ℃、101 kPa下的四個熱化學方程式,
對比分析回答下列問題:
(1)①②相比,反應熱(焓變)數值不同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②③相比,若化學方程式的計量數擴大一倍,則反應熱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3)①④相比,可得出的結論是正逆反應的焓變數值_____,符號_____。
產物中水的狀態不同
數值擴大一倍,
符號不變
相同
相反
深度思考:
4.書寫熱化學方程式注意事項
(1)熱化學方程式中各物質的計量數不表示分子或微粒個數,只表示物質的量,因此可以是整數或分數;
(2)對于相同物質發生的反應,化學計量數不同時,△H 也不同,即△H 的值與計量數成正比(或△H必須與化學方程式一一對應);
(3)若反應逆向進行,其ΔH與正反應ΔH數值相等,符號相反;
(4)可逆反應中的△H是指正反應完全進行時的反應熱。
N2(g)+3H2(g) 2NH3(g) ΔH=-92.4 kJ/mol
如果提供 1molN2(g)+3molH2(g) 充分反應,
因為生成 NH3(g)________2mol,
所以放出的熱量________92.4 kJ
反應熱ΔH -92.4 kJ/mol
例如:
小于
小于
等于
一個反應的反應熱大小與參與反應物質的“量”、物質的狀態有關;
ΔH只與書寫的方程式有關!
1. 1molC與1molH2O(g)反應生成1molCO(g)和1molH2(g),需吸收131.5kJ的熱量,該反應的熱化學方程式為
ΔH=+131.5 kJ·mol-1
C(s)+H2O(g)=CO(g)+H2(g)
【小試牛刀】熱化學方程式書寫練習
2. 2mol N2(g) 與適量O2(g) 反應生成NO2 (g),需吸收136kJ的熱量;寫出熱化學方程式。
N2(g)+2O2(g)=2NO2 (g) H=+68 kJ/mol
2N2(g)+4O2(g)=4NO2 (g) H=+136 kJ/mol
3. 1mol Cu(s) 與適量O2(g) 起反應生成CuO (s),放出157kJ的熱量;寫出熱化學方程式。
2Cu(s)+O2(g)=2CuO (s) H=-314 kJ/mol
Cu(s)+0.5O2(g)=CuO (s) H=-157 kJ/mol
方法指導
熱化學方程式正誤判斷的方法
25 ℃、101 kPa時,0.5 mol CH4完全燃燒生成CO2氣體和液態H2O時,放出455 kJ的熱量。判斷下列幾個熱化學方程式的正誤,錯誤的指出錯誤的原因。
①CH4(g)+2O2(g)===CO2(g)+2H2O(l) ΔH=-445 kJ·mol-1(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2CH4(g)+4O2(g)===2CO2(g)+4H2O(l) ΔH=+890 kJ·mol-1(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CH4+2O2===CO2+2H2O ΔH=-890 kJ·mol-1(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CH4(g)+2O2(g)===CO2(g)+2H2O(l) ΔH=-890 kJ·mol-1(  )
×
×

×
反應熱的數值與方程式計量數不對應
CH4燃燒為放熱反應,ΔH<0
未注明反應物和生成物的狀態
【小試牛刀】判斷正誤,并說明理由。
1 . 已知在25℃、101kPa下,1gC8H18(辛烷)燃燒生成二氧化碳和液態水時放出48.40kJ 熱量。表示上述反應的熱化學方程式正確的是( )
A. C8H18(l)+25/2O2(g)=8CO2(g)+9H2O(g) △H=-48.40kJ·mol-1
B. C8H18(l)+25/2O2(g)=8CO2(g)+9H2O(l) △H=-5518kJ·mol-1
C. C8H18(l)+25/2O2(g)=8CO2(g)+9H2O(l) △H=+5518kJ·mol-1
D. C8H18(l)+25/2O2(g)=8CO2(g)+9H2O(l) △H=-48.40kJ·mol-1
B
2 . 實驗測得:101 kPa時,1 mol H2完全燃燒生成液態水,放出285.8 kJ的熱量;1 mol CH4完全燃燒生成液態水和CO2,放出890.3 kJ的熱量。下列熱化學方程式的書寫正確的是( )
①CH4(g)+2O2(g)===CO2(g)+2H2O(l) ΔH=+890.3 kJ·mol-1
②CH4(g)+2O2(g)===CO2(g)+2H2O(l) ΔH=-890.3 kJ·mol-1
③CH4(g)+2O2(g)===CO2(g)+2H2O(g) ΔH=-890.3 kJ·mol-1
④2H2(g)+O2(g)===2H2O(l) ΔH=-571.6 kJ·mol-1
A.僅有① B.僅有②④
C.僅有② D.全部符合要求
B
3. 同溫、同壓下,比較Q1與Q2的大小和△H1與△H2的大小:
S(g)+O2(g)=SO2(g); △H1=-Q1 kJ/mol(Q1>0)
S(s)+O2(g)=SO2(g); △H2=-Q2 kJ/mol(Q2>0)
Q1>Q2;△H1<△H2
4. 同溫、同壓下,比較Q1與Q2的大小和△H1與△H2的大小:
2H2(g)+O2(g)=2H2O(g); △H1=-Q1 kJ/mol(Q1>0)
2H2(g)+O2(g)=2H2O(l); △H2=-Q2 kJ/mol(Q2>0)
Q1<Q2;△H1>△H2
5.根據所給信息,書寫對應的熱化學方程式
(1)已知1 mol C(石墨,s)與適量H2O(g)反應生成CO(g)和H2(g),吸收131.3 kJ熱量,請寫出該反應的熱化學方程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1.2 L(標準狀況)H2在足量Cl2中燃燒生成HCl氣體,放出91.5 kJ熱量,其熱化學方程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已知4.4 g CO2氣體與足量H2經催化生成CH3OH氣體和水蒸氣時放出4.95 kJ的熱量,其熱化學方程式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石墨,s)+H2O(g)═CO(g)+H2(g);△H=-48.40kJ·mol-1
H2(g)+Cl2(g)═2HCl(g);△H=-183kJ·mol-1
CO2(g)+3H2(g)═CH3OH(g)+H2O(g);△H=-49.5kJ·mol-1
三、中和熱
1、什么是中和反應?中和反應的熱效應是放熱的還是吸熱的呢?
酸和堿作用生成鹽和水的反應稱為中和反應,中和反應的熱效應是放熱的。
2、寫出下列熱化學方程式:0.50mol/L 50mL鹽酸與0.50mol/L50mLNaOH溶液完全反應放出1.4325kJ的熱量。
HCl(aq)+NaOH(aq)=NaCl(aq)+H2O(l) ΔH=-57.3kJ/mol
1.定義:在稀溶液中,酸跟堿發生中和反應,生成1mol水時的反應熱叫做中和熱。
2.中和熱的表示:(稀的強酸與強堿反應)
H+(aq)+OH-(aq)=H2O (1) △H=-57.3kJ/mol
3.要點:
Ⅰ、條件:稀溶液(濃溶液混合因稀釋會放熱)
Ⅱ、反應物:酸與堿
注:弱酸或弱堿中和反應反應放出的熱量小于57.3kJ/mol(通常指測
量),中和熱不包括電解質電離或沉淀等所伴隨的熱效應。
Ⅲ、生成1mol水
(一)中和熱
【概念辨析】
中和熱與中和反應的反應熱辨析
(3)有弱酸或弱堿參加的中和反應,放出的熱量小于57.3kJ/mol,這是因為反應時弱酸或弱堿發生電離需要吸收熱量。
(1)中和熱指中和反應每生成1 mol H2O時的反應熱,與強酸、強堿的類別無關。
(2)任何中和反應的中和熱都相同,但是不同的中和反應的反應熱可能不同。
【小試牛刀】(雙選)含1 mol Ba(OH)2的稀溶液與足量鹽酸反應,放出熱量114.6 kJ。下列熱化學方程式中,正確的是( )
A.Ba(OH)2(aq)+2HCl(aq)=BaCl2(aq)+2H2O(l) ΔH=+114.6 kJ/mol
B.Ba(OH)2(aq)+2HCl(aq)=BaCl2(aq)+2H2O(l) ΔH=-114.6 kJ/mol
C.Ba(OH)2(aq)+HCl(aq)=BaCl2(aq)+H2O(l) ΔH=-57.3 kJ/mol
D.Ba(OH)2(aq)+HCl(aq)=BaCl2(aq)+H2O(l) ΔH=+57.3 kJ/mol
BC
【實驗1-3】哪些數據可以幫助我們測出反應熱呢?我們怎樣將這些數據轉化為熱量的變化呢?
Q=cm△t
Q:中和反應放出的熱量。
C:反應混合液的比熱容,為常數。
m:反應混合物液的總質量
△t:反應前后溶液溫度的差值。
如何設計實驗得到以上所需數據?
實驗裝置應該滿足什么條件?
實驗操作時應注意什么問題?
處理數據時還需注意什么問題呢?
實驗誤差的分析
(二)鹽酸與NaOH反應的中和熱的測定
影響實驗精確度的主要因素
1、鹽酸和氫氧化鈉溶液的濃度和量取的體積要取定值。
2、準確測量反應前后的溫度值。
實驗裝置和儀器
使用絕緣裝置,避免熱量散失到反應體系外
——保溫杯……
鹽酸與氫氧化鈉溶液混合后液面上方的空間盡可能小
——上面蓋紙板
整個反應體系的溫度應保持均衡
——攪拌裝置的設計
用什么量取溶液最準確?
——燒杯?量筒?
選取精確度高的溫度計
實驗操作時應注意的問題
用量筒準確量取一定體積的鹽酸和NaOH溶液
及時攪拌
——使反應充分進行,同時也是為了使反應體系的溫度均衡
溫度計的讀數要準確
——什么時候開始讀數?怎樣讀數才正確?
注:1、待溫度計穩定一段時間后再讀數
2、測量鹽酸的溫度后,要將溫度計沖洗再測量NaOH溶液的溫度
c為常數,4.18J/(g·℃)
鹽酸和氫氧化鈉溶液的密度ρ近似取1g/mL
質量m記為鹽酸質量m1和氫氧化鈉溶液質量m2之和,即m=(m1+m2)
Q═(m1+m2) ·c ·(t2-t1)=0.418(t2-t1) kJ
實驗數據的處理
想一想:此式是不是該反應的反應熱?是中和熱嗎?為什么?
ΔH=

 0.418 (t2-t1)
0.025
kJ/mol
①大燒杯上沒有蓋硬紙板
②在中和熱測定實驗中用金屬(不與酸反應)質環形攪拌棒代替環形玻璃攪拌棒
③用相同濃度和體積的醋酸代替稀鹽酸溶液 進行實驗
④實驗中改用100 mL 0.50 mol/L鹽酸跟 100 mL 0.50 mol/L NaOH溶液進行實驗
變 小
變 小
變 小
不 變
實驗測定的結果普遍偏低,主要原因是反應過程中的熱量的損失,所以在反應中要采取較好的絕熱措施以減小實驗誤差。
實驗視頻
【小試牛刀】下列關于中和熱的說法中正確的是( )
A.10 L 0.1 mol·L-1 NaOH溶液與10 L 0.1 mol·L-1鹽酸反應時的反應熱是中和熱
B.1 mol HCl氣體通入1 L 0.01 mol·L-1 NaOH溶液中反應時的反應熱是中和熱
C.1 mol CH3COOH與2 mol NaOH溶液反應時的反應熱是中和熱
D.只要強酸與強堿在稀溶液中反應生成1 mol水時的反應熱就是中和熱
A
1、已知反應:
①101 kPa時,2C(s)+O2(g)===2CO(g) ΔH=-221 kJ/mol;
②稀溶液中,H+(aq)+OH-(aq)===H2O(l) ΔH=-57.3 kJ/mol。
下列結論正確的是(  )
A.稀硫酸與稀NaOH溶液的中和熱為57.3 kJ/mol
B.①的反應熱為221 kJ/mol
C.稀硫酸與稀NaOH溶液反應的中和熱為-57.3 kJ/mol
D.稀醋酸與稀NaOH溶液反應生成1 mol水,放出57.3 kJ熱量
A
2、在800 mL的大燒杯中放入碎紙屑,把盛有50 mL 0.50 mol·L-1鹽酸的200 mL燒杯放到大燒杯中,兩只燒杯間填滿碎紙屑。用泡沫塑料板做成大燒杯蓋,通過蓋子插入一根玻璃攪拌棒(末端呈半圓環的玻璃棒)和一只溫度計,測定溶液的溫度。迅速往鹽酸溶液中加入50 mL 0.55 mol·L-1燒堿溶液,蓋好,攪拌溶液,觀察溫度的變化。當溫度保持穩定時,記錄讀數,取出裝反應液的燒杯,倒出溶液,清洗干凈,保持內外杯壁干燥。重復進行三次實驗。用這一實驗可以粗略測定中和熱。
(1)燒杯間填滿碎紙屑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2)要重復進行三次實驗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燒杯如果不蓋泡沫塑料板,所求得的中和熱數值將________(填“偏大”、“偏小”或“無影響”)。
(4)實驗中若改用60 mL 0.50 mol·L-1鹽酸和50 mL 0.55 mol·L-1燒堿溶液進行上述反應,與上述實驗相比,所放出的熱量___________(填“相等”或“不相等”),所求中和熱________(填“相等”或“不相等”),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三次平行操作測得數據中,起始時鹽酸與燒堿溶液溫度相同,而終止溫度與起始溫度之差(t2-t1)分別為①2.3 ℃,②2.4 ℃,③2.9 ℃,則最終代入計算式的溫度差的平均值為________℃。
保溫、隔熱,減少實驗過程中熱量的損失
減少實驗過程中的誤差
偏小
不相等
相等
2.35
中和反應的中和熱均相等
1、依據事實,寫出下列反應的熱化學方程式∶
(2)1g甲醇燃燒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液態)時放熱22.68kJ
(1)1mol碳完全燃燒放出393.5kJ的熱量
(3)1mol氯氣和水蒸氣通過灼熱的炭層反應,生成氯化氫和二氧化碳放出145kJ的熱量。
2Cl2(g)+2H2O(g)+C(s)=4HCl(g)+CO2 (g) △H=-290kJ/mol
C(s)+O2(g)=CO2(g) △H=-393.5kJ/mol
CH3OH(l)+3/2O2(g)=CO2(g)+2H2O(l) △H=-725.8kJ/mol
2CH3OH(l)+3O2(g)=2CO2(g)+4H2O(l) △H=-1451.58kJ/mol
2、說明下列熱化學方程式中,△H的意義。
(1)H+(aq)+OH-(aq)=H2O(l) △H=-57.3kJ/mol
(2)2H2(g)+O2(g)=2H2O(g) △H=-484kJ mol-1
組織建設
 燃燒熱 能源
一、燃燒熱
25℃、101kPa下,1mol甲烷完全燃燒生成CO2(氣)和H2O(液)時放出890.31kJ的熱量,熱化學方程式表示為:
CH4(g)+2O2(g)=CO2(g)+2H2O(l) △H=-890.31kJ/mol
1、定義:25℃、101kPa下,1mol純物質完全燃燒生成穩定的化合物時所放出的熱量。
思考:甲烷的燃燒熱為890.31kJ其意義是什么?
(1)研究條件: 25℃ 101kPa,條件不同,反應熱不同
(2)燃料的物質的量:規定為1mol
(3)在101kPa時,完全燃燒生成穩定的氧化物(即生成物不能繼續燃燒)
一般如:C→CO2 (g)、 S→SO2(g)、H→H2O(l)
(4)單位:kJ/mol
2、概念理解:
【概念要點】
①燃燒熱屬于反應熱,也用△H表示,單位也為kJ/mol。(△H為負,燃燒熱只取正)
②燃燒熱通常由實驗測得。
【小試牛刀】分析以下幾個熱化學方程式,哪個是表示固態碳和氣態氫氣燃燒時的燃燒熱?為什么?
A. C(s)+O2(g)=CO(g);ΔH=-110.5 kJ/mol
B. C(s)+O2(g)=CO2(g);ΔH=-393.5 kJ/mol
C. 2H2(g)+O2(g)=2H2O(l);ΔH=-571.6 kJ/mol
D. H2(g)+1/2O2(g)=H2O(l);ΔH=-285.8 kJ/mol
B. C(s)+O2(g)=CO2(g);ΔH=-393.5 kJ/mol
D. H2(g)+1/2O2(g)=H2O(l);ΔH=-285.8 kJ/mol
由于計算燃燒熱時,可燃物質是以1 mol 作為標準來計算的,所以熱化學方程式的化學計量系數常出現分數。
3 、表示燃燒熱的熱化學方程式的書寫:
應以1mol物質的標準來配平其余物質的化學計量數(常出現分數)
4 、一定量可燃物完全燃燒時放出的熱量:

Q放=n(可燃物)×△Hc
Q放為可燃物燃燒反應放出的熱量;n為可燃物的物質的量;△Hc為可燃物的燃燒熱。
燃燒放出的熱量與燃燒熱有什么不同?
(1)燃燒放出的熱量與物質的多少有關,燃燒的物質越多,放出的熱量就越多,而燃燒熱規定是1 mol的可燃物。
(2)研究燃燒放出的熱量并未限定燃燒產物的形態,而研究燃燒熱必須是生成穩定的氧化物。
因此,不同量的同一物質完全燃燒,放出的熱量可能不同,但燃燒熱相等。
了解化學反應完成時產生熱量的多少,以便更好地控制反應條件,充分利用能源。
5、研究物質燃燒熱的意義
一些物質的燃燒熱
【例題】 在 101 kPa時,1mol CH4 完全燃燒生成CO2和液態H2O,放出 890 kJ的熱量,CH4 的燃燒熱為多少? 1000 L CH4(標準狀況)燃燒后所產生的熱量為多少?
【解】根據題意,在 101 kPa時,1mol CH4 完全燃燒的熱化學方程式為:
CH4(g)+2O2(g)=CO2(g)+ 2H2O(l) ΔH=-890 kJ/mol
即CH4 的燃燒熱為 890 kJ/mol。
1000 L CH4 的物質的量為:
n(CH4)=V (CH4) / Vm=1000L / 22.4L·mol-1=44.6mol
1mol CH4 完全燃燒放出 890 kJ的熱量,44.6 molCH4 完全燃燒放出的熱量為:
44.6 mol×890 kJ/mol=3.97×104kJ
答:CH4的燃燒熱為 890 kJ/mol,1000 L CH4(標準狀況)完全燃燒產生的熱量為 3.97×104kJ。
【小試牛刀】判斷下列說法的正誤。
1、 H2的燃燒熱任何時都就是△H=-120.9 kJ/mol。
2、25℃、101kPa,1g H2完全燃燒放出的熱量為120.9kJ,H2的燃燒熱為120.9KJ/mol。
3、常溫常壓下H2(g)+I2 (g)=2HI(g)
△H=-14.9 kJ/mol,H2的燃燒熱為14.9 kJ/mol。
條件規定為25℃、101kPa
規定為1mol物質
×
×
×
研究的對象是燃燒反應
4、常溫常壓下,H2和 CO各1mol混合氣體燃燒,放出的熱量為524.8kJ/mol,此時的燃燒熱為524.8kJ/mol。
5、CH4(g)+2O2(g)=CO2(g)+2H2O(g) △H=-802.31kJ/mol, CH4的燃燒熱為802.31 kJ/mol。
6、2C(s)+O2(g)=2CO(g) △H=-110.5 kJ/mol,C的燃燒熱為110.5 kJ/mol。
必須為純物質
必須生成穩定的氧化物,液態水
×
×
×
必須生成穩定的氧化物,CO2
【疑難突破】
2C8H18(l)+25O2(g)=16CO2(g)+18H2O(l)
△H=-11036kJ/mol
思考:①C8H18的燃燒熱是多少
△H=-5518kJ/mol
②1mol C8H18燃燒時放出了多少熱
5518kJ
【溫馨提示】語言表述——C8H18的燃燒熱為5518kJ/mol
符號表示——△H=-5518kJ/mol
相 同 點 燃燒熱 中和熱
能量變化 ΔH 不 同 點 反應物的量
生成物的量
反應熱 的含義
放熱反應
ΔH<0 , 單位 kJ/mol
1mol可燃物
不限量
不限量
H2O 1mol
1mol反應物完全燃燒時放出的熱量;不同的物質燃燒熱不同
酸堿中和生成1molH2O時放出的熱量,
燃燒熱與中和熱的區別與聯系
【特別提醒】
(1)“燃燒熱的熱化學方程式”與“燃燒的熱化學方程式”的書寫不同。寫燃燒熱的熱化學方程式時可燃物必須為1 mol,燃燒的熱化學方程式不強調可燃物的物質的量,可為任意值。
(2)“中和熱的熱化學方程式”與“中和反應的熱化學方程式”的書寫不同。書寫中和熱的熱化學方程式時生成的水必須為1 mol,書寫中和反應的熱化學方程式時生成的水的量可為任意值。
【小試牛刀】分析以下幾個熱化學方程式,表示25℃時燃燒熱的是
( )
A、C(s)+O2(g)=CO(g) ΔH=-110.5 kJ/mol
B、C(s)+O2(g)=CO2(g) ΔH=-393.5 kJ/mol
C、2H2(g)+O2(g)=2H2O(l) ΔH=-571.6 kJ/mol
D、H2(g)+1/2O2(g)=H2O(g) ΔH=-241.8 kJ/mol
E、H2(g)+1/2O2(g)=H2O(l) ΔH=-285.8 kJ/mol
BE
【再來一刀】已知下列兩個熱化學方程式:
2H2(g)+O2(g)=2H2O(l) △H=-571.6 kJ mol-1
C3H8(g)+5O2(g)=3CO2(g)+4 H2O(l) △H=-2 220 kJ mol-1
(1)H2的燃燒熱為______________,
C3H8的燃燒熱為______________
(2)2gH2和2mol C3H8組成的混合氣體完全燃燒放出的熱量為____________
(3)現有H2和C3H8的混合氣體5 mol,完全燃燒時放出熱量3847 kJ,則混合氣體中H2和C3H8的體積比為____________
3:1
285.8 kJ mol-1
2 220 kJ mol-1
4725.8 kJ
二、能源
1、概念:能提供能量的資源
它包括化石燃料(煤、石油、天然氣)、陽光、風力、流水、潮汐以及柴草等。
按轉換過程 按利用歷史 按性質 可再生能源
不可再生能源
風能、水能
煤炭、石油、天然氣等
常規能源
新能源
可再生能源
不可再生能源
太陽能、海洋能、地熱能、波浪能、潮汐能等
核能
一級能源
二級
能源
電能、氫能、煤氣、水煤氣、蒸汽、焦炭、汽油、煤油、柴油、液化石油氣、沼氣能等
2、分類:
(1)我國目前使用的主要是何種能源?
(2)我國的能源儲量。
(3)我國的人均能源擁有量。
(4)近年來我國能源的總消費量與人均消費量情況。
開源、節流
3、能源問題
了解了我國的能源利用率,你有何感想?
被動式太陽房:利用太陽能采暖和降溫的房子。
【小試牛刀】下列熱化學方程式能正確表示酒精燃燒熱的是( )
A. C2H5OH(l)+3O2(g)=2CO2(g)+3H2O(l)
△H=-1370.3 kJ/mol
B. C2H5OH(l)+3O2(g)=2CO2(g)+3H2O(g)
△H=-1238.3 kJ/mol
C. 2C2H5OH(l)+6O2(g)=4CO2(g)+6H2O(l)
△H=- 2740.6 kJ/mol
A
應根據什么標準來選擇燃料
物質的燃燒熱
燃料的儲量
燃料的開采、運輸
燃料儲存的條件、價格
燃料對生態環境的影響
例:丙烷
石油中儲量豐富 開采容易
燃燒熱值高 燃燒時污染小
儲存、運輸不方便
1、分析以下幾個熱化學方程式,哪個是表示固態碳的燃燒熱?
A. C(s)+O2(g)=CO(g) ΔH=-110.5kJ/mol
B. C(s)+O2(g)=CO2(g) ΔH=+ 393.5kJ/mol
C. C(s)+O2(g)=CO2(g) ΔH=-393.5 kJ
D. C(s)+O2(g)=CO2(g) ΔH=-393.5 kJ/mol
條件:25℃,101kPa
各物質狀態
2、下列熱化學方程式中 ΔH 的數值能表示可燃物燃燒熱的是
A.CO(g)+1/2O2(g)=CO2(g) ΔH=-283kJ/mol
B.CH4(g)+2O2(g)=CO2(g)+2H2O(g) ΔH=-802.3kJ/mol
C.2H2(g)+O2(g)=2H2O(l) ΔH=-571.6kJ/mol
D.H2(g)+Cl2(g)=2HCl(g) ΔH=-184.6kJ/mol
E.2C8H18(1)+25O2(g)=16CO2(g)+18H2O(g)
ΔH=-11036.0 kJ·mol-1
3、1998年出現的全球溫度大幅度升高,產生了顯著的“厄爾尼諾”現象.干旱和暴雨災難,危害了許多地區。為了防止氣候變暖的進一步惡化,聯合國環境保護組織于1998年通過大會要求各國減少工業排放量的氣體是( )
A. 二氧化硫 B. 二氧化碳
C. 氮的氧化物 D. 碳氫化合物
4、我國三峽工程所提供的清潔.廉價強勁.可再生的水電,相當于每年燃燒3×106t原煤的火力發電廠產生的電能。因此,三峽工程有助于控制( )
A. 溫室效應 B. 光化學煙霧
C. 白色污染 D. 破壞大氣臭氧層
B
A
5.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
A. 化石燃料在任何條件下都能充分燃燒
B. 化石燃料在燃燒過程中能產生污染環境的CO、SO2等有害氣體
C. 直接燃燒煤不如將煤進行深加工后再燃燒的效果好
D. 固體煤變為氣體燃料后,燃燒效率將提高
6.為了減少大氣污染,許多城市正大力推廣汽車清潔燃料。目前使用的清潔燃料主要有兩類,一類是壓縮天然氣(CNG),另一類是液化石油氣(LPG)。這兩類燃料的主要成分均為 ( )
A.碳氫化合物 B.碳水化合物
C.氫氣 D.醇類
A
A
組織建設
第二部分 電化學
熱化學與電化學
第一級要求--認識原電池
1.什么原電池?
2.電流方向與電子流動方向?
3.正極與負極
4.電極反應與電池反應
5.原電池與氧化還原
實驗現象 結論
實驗1
實驗2
實驗3
實驗4
中學化學原電池之一伏打電池
①鋅片表面有氣泡
②銅片表面無氣泡
Zn+2H+=Zn2++H2↑
Cu不與稀H2SO4反應
同上
同上
銅片表面也有氣泡產生

銅片表面也有氣泡產生,指針發生偏轉
化學能轉化為電能
H+在Cu片上得到電子生成H2
交流與討論:
1.銅片上是什么氣體?
2.H2是怎樣產生的?
3.溶液中的H+得到電子變為H2,電子從何而來?
一、原電池:將化學能轉化為電能的裝置。
二、工作原理
負極
正極
Zn-2e-=Zn2+
2H+ +2e-=H2
還原劑(Zn)失去電子,發生氧化反應
氧化劑(H+)在銅極上得到電子,發生還原反應
還原劑失去的電子從鋅極流出
流入銅極.
經外電路
Zn2+
H+
SO42-
電流方向
一、原電池定義:將化學能轉化為電能的裝置。
二、工作原理
電極反應式:
負極(Zn片):
正極(Cu片):
總反應式:
Zn -2e- = Zn2+ (氧化反應)
2H+ +2e- = H2 ↑ (還原反應)
Zn + 2H+ = Zn2+ + H2 ↑
實驗探究形成原電池的條件
形成條件一:活潑性不同的金屬(包括石墨)做兩個電極
負極:較活潑的金屬
正極:較不活潑的金屬、石墨等
形成條件二:電極需插進電解質溶液中
實驗探究形成原電池的條件
形成條件三:必須形成閉合回路
實驗探究形成原電池的條件
實驗探究形成原電池的條件
形成條件四:必須存在自發的氧化還原反應
3.構成原電池的條件
(1)有活潑性不同的金屬(包括石墨)做兩個電極
(2)兩電極都接觸電解質溶液
(3)正極、負極、電解質溶液構成閉合回路
(4)在電極表面上能發生自發進行的氧化還原反應。
Zn
A
Zn
A
C
Zn
A
Zn
Cu
A
Cu
Zn
活動與探究二
H2SO4溶液
Cu
Zn
G
稀硫酸
稀硫酸
稀硫酸
乙醇
不偏轉
不偏轉
不偏轉
不偏轉
偏轉





能量轉化
電極的確定
構成條件
電流與電子的方向
負極特征:較活潑金屬或電子流出的極
正極特征:較不活潑金屬(非金屬)或電子流入的極
1.有兩種活潑性不同的金屬(或一種是非金屬導體)作電極;
2.電極插入相通的電解質溶液中;
3.兩極用導線相連形成閉合的回路。
4.自身能發生氧化還原反應。
電子:負極→正極
電流:正極→負極
原電池小結
化學能→電能
⑤判斷原電池正、負極的方法
*由組成原電池的兩極材料判斷:
一般是活潑的金屬為負極
活潑性較弱的金屬或能導電的非金屬為正極
*根據電流方向或電子流動方向判斷:
電流是由正極流向負極;
電子流動方向是由負極流向正極。
*根據原電池兩極發生的變化來判斷:
原電池的負極總是失電子發生氧化反應,
正極總是得電子發生還原反應。
*根據溶液中離子的移動來判斷:
陰離子移向的電極為負極,陽離子移向的電極為正極。
你是如何判定裝置的正、負極?
正極
負極
電子流入的極
不活潑電極
發生還原反應
電子流出的極
較活潑電極
發生氧化反應
交流與討論
圖1 銅鋅原電池
原電池的改進
KCl(aq)
第二級要求-- 原電池的表示方法
原電池由兩個半電池組成,在上述銅鋅原電池中,燒杯Ⅰ中的鋅和鋅鹽溶液組成一個半電池,燒杯Ⅱ 中的銅和銅鹽溶液組成另一個半電池,兩個半電池用鹽橋連接。為了方便,在電化學中通常表示為:
負極在左,正極在右;
原電池和電極——原電池的表示方法
b. 單垂線“│”表示界面;
c. 雙垂線“ ”表示鹽橋;
e. 標注所有影響電極電勢(電動勢)的因素,如物質狀態,電解質濃度等。
d. 標注溫度和壓力;
原電池的表示的一般方法為:
Pt∣還原劑∣氧化產物∣∣氧化劑∣還原產物∣Pt
說明:如果同種狀態,則用“,”。不同狀態用“∣”
9.在兩只燒杯中分別裝入ZnSO4和FeCl3溶液,再在ZnSO4中插入鋅片,在FeCl3中插入鉑片,并加數滴KSCN使溶液呈紅色,將兩極用鹽橋連接后,裝有FeCl3溶液的燒杯中的紅色逐漸褪去。如果在FeCl3溶液內加少量酸,褪色更快。請回答下列問題:
(1) 所設計的原電池符號是 ;
(2) 該原電池的正極反應是 ;
負極反應是 ;
原電池的總反應是 。
Zn∣Zn2+∣∣Fe3+,Fe2+∣Pt
Zn→Zn2++2e-
2Fe3++2e→2Fe2+
2Fe3++Zn→2Fe2++Zn2+
(09夏令營)以Ni為電極,KOH水溶液為電解質溶液的氫氧燃料電池,在298K、pθ下穩定地連續工作,請回答下列問題:
1、 寫出電池的電極反應和電池總反應:
2、寫出電池表示式:
1 電極反應:正極,1/2O2+ H2O +2e-→ 2OH-
負極,H2+ 2OH-→ 2H2O +2e-
Ni∣H2∣H2O∣∣O2∣OH-∣Pt
電池總反應:H2+ 1/2O2→ H2O 負極
Q=nF
F:法拉第常數,一摩爾電子所帶電量的絕對值(約96485C mol-1) 。 n:電子的物質的量
Q=It
I:電流強度,單位:安。t:時間,單位:秒
第三級要求—電量
1、理論上金屬鋰放電容量是 mAh·g-1。
2、已知MnO儲存鋰離子的反應為:
MnO + 2Li+ + 2e— Mn + Li2O,
則MnO的理論質量比容量為______mA·h·g—1
3861
755
2017省初-11.某工業廢水測得其中含有乙酸鈉及對氯酚( ),為改善水質現利用微生物電池加以除去,反應原理如下圖所示,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X為該生物電池的正極
B.該電池能夠在高溫下工作
C.圖中離子交換膜應為陰離子交換膜
D.Y極電極反應方程式為:CH3COO--8e-+4H2O=2HCO3-+9H+
AD
2018-11.研究人員研制出一種可快速充放電的超性能鋁離子電池,Al、石墨(Cn)為電極,有機陽離子與陰離子(AlCl4-、Al2Cl7-)組成的離子液體為電解質。如圖為該電池放電過程示意圖。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A.充電時,Al做陰極,Cn為陽極
B.充電時,每生成1 mol Al,將消耗4 mol Al2Cl7-
C.放電時,正極反應式:Cn[AlCl4]+e-=Cn+AlCl4-
D.放電時,電解質中的有機陽離子向鋁電極方向移動
D
2019-11. 氫氧化鋰是制取鋰和鋰的化合物的原料.用電解法制備氫氧化鋰的工作原理如下圖:
下列敘述不正確的是:
A. b極附近溶液的pH增大
B. a極發生的反應為2H2O-4e-=O2↑+4H+
C. 當電路中通過1mol電子時,可得到2molLiOH
D. 該法制備LiOH還可得到硫酸和氫氣等產品
C
2020夏-1-8 南京大學教授提出了一種高效的固碳新技術(如圖)。利用鋰-二氧化碳電池,在放電過程中二氧化碳轉化為碳和碳酸鋰,在電池充電過程中通過選用合適的催化劑使碳酸鋰單獨被氧化分解,而另一種放電產物碳留在電池內,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A.該電池放電時,CO2 從放電進氣口進入
B.該電池放電時的正極反應是
3CO2+4Li++4e-=2Li2CO3+C
C.該電池充電時 Li2CO3 轉化為 Li+
D.該電池放電時,每轉移 2mol 電子,
可固定 1molCO2
D
2016夏-第6題(5分)在298K,標準壓力下,以Pt電極電解CuSO4和ZnSO4的混合溶液。設電解起始時溶液pH=7,CuSO4和ZnSO4的濃度均為0.1mol·L-1,并設H2在Pt、Cu及Zn 電極上的超電勢分別為0.6、0.8及0.7V。已知 (Cu2+/Cu)=0.337V, (Zn2+/Zn)=-0.763V.
6-1電解時,陰極可能析出的物質有:
6-2陰極首先析出的物質是:
H2、Cu 、Zn
Cu
22-12.俄烏戰爭的爆發疊加新冠病毒的肆虐,使得鋰礦價格不斷飆升。作為鋰離子電池的補充與潛在替代,鈉離子電池已逐步商業化,其充放電過程是 Na+在正負極間的鑲嵌與脫嵌,類似于搖椅。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A.圖中的 A 極為電池的正極
B.放電時負極區 Na 單質失去電子
C.該電池的電解質溶液可以是水體系
D.該電池一種正極材料為 NaFeFe(CN)6,充電時的電極反應為:
Na1+xFeFe(CN)6 - xNa+-xe-= NaFeFe(CN)6
B
23-11.鋰硫電池由金屬鋰陽極、硫復合陰極、電解液等組成。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A.該電池的電解液可以使用水溶液。
B.陰極硫還原是一個多過程的反應,第一步反應為S8+2e-=S82-
C.陰極反應總方程式為:S+2Li+2e-=Li2S
D.由于硫導電率低,不能單獨作為陰極使用,因此硫復合陰極通常由穩定的單質S8、導電劑和聚合物黏結劑組成。
AC
19-19. 如何有效利用含氮物質關系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一直是科學研究的熱點。
(1)NH4NO3熱分解及其與燃料油[以CnH2n表示]反應的方程式及反應熱分別為:
①2NH4NO3(s)=2N2(g)+O2(g)+4H2O(g) △H1=akJ·mol-1
②3nNH4NO3(s)+CnH2n(l)=3nN2(g+7nH2O(g)+nCO2(g) △H2=bkJ·mol-1
則反應2CnH2n(1)+3nO2(g)=2nCO2(g)+2nH2O(g) △H=_______kJ·mol-1。
2b-3na
20-10.將 SiCl4 氫化為 SiHCl3有三種方法,對應的反應依次為:
①SiCl4(g)+H2(g) =SiHCl3(g)+HCl(g) ΔH1>0
②3SiCl4(g)+2H2(g)+Si (s) =4SiHCl3(g) ΔH2<0
③2SiCl4(g)+H2(g)+Si (s) +HCl(g) =3SiHCl3(g) ΔH3
下列說法中不正確的是
A.反應的①的ΔS>0 B.反應的②的
C.ΔH3>0 D.反應③常溫下一定能自發進行
C
22-19.(12 分)氨的催化氧化反應是硝酸工業中的重要反應,某條件下 NH3與 O2 作用時可發生如下 3 個反應,請回答
Ⅰ 4NH3(g)+5O2(g)=4NO(g)+6H2O(g) ΔH1=-922 kJ·mol-1
Ⅱ 4NH3(g)+4O2(g)=2N2O(g)+6H2O(g) ΔH2=-1118kJ·mol-1
Ⅲ 4NH3(g)+3O2(g)=2N2(g)+6H2O(g) ΔH3
已知:298K 時,相關物質的焓的數據(如圖 1)。
(1)根據相關物質的焓計算ΔH3= kJ·mol-1
-1282
23-18.深入研究碳、氮元素的物質轉化有著重要的實際意義。N2O、CO在Pt2O+的表面進行兩步反應轉化為無毒的氣體,其相對能量、反應歷程和熵值(298.15K,100Kpa時)如圖甲、乙所示。
I: △H1
II: △H2
將等物質的量的N2O和CO充入一密閉容器中進行反應,請回答:
(1)總反應的熱化學方程式為____________
(△H 用含△H1 、△H2 的式子表示)。
2017-2023綜合.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17-12A.化學鍵斷裂總是吸收能量,化學鍵形成總是放出能量,所以放熱反應總是自發的
17-12C.同溫同壓下,反應H2(g)+C12(g)=2HCl(g)在光照和點燃條件下的△H相同
17-12D.原電池放電過程中,負極質量一定減輕,正極質量一定增加
18-12A.放熱反應總是自發的,吸熱反應總是非自發的
18-12C.石墨比金剛石穩定,從理論上說,石墨合成金剛石需要高溫高壓條件
19-12A. 鐵表面鍍銅時,鐵與電源的正極相連,銅與電源的負極相連
19-12C. 3C(s)+CaO(s)=CnC2(s)+CO(g)在常溫下不能自發進行.說明該反應的ΔH>0
17-12C 18-12A 19-12C
本課結束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track id="r4fhd"></track>

    <pre id="r4fhd"><abbr id="r4fhd"><code id="r4fhd"></code></abbr></pre>
      <ul id="r4fhd"></ul>

        <menu id="r4fhd"></menu>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临高县| 柳林县| 安义县| 喜德县| 黄石市| 旺苍县| 南康市| 九龙坡区| 泽库县| 孝义市| 娱乐| 汉中市| 犍为县| 遂昌县| 富裕县| 乌鲁木齐县| 洛隆县| 阳朔县| 宝清县| 凤庆县| 双鸭山市| 昂仁县| 西贡区| 勃利县| 临邑县| 黑水县| 蒲城县| 平罗县| 松江区| 卢湾区| 梅河口市| 望都县| 吴忠市| 博乐市| 施甸县| 江陵县| 鲜城| 辽中县| 陆丰市| 梁平县| 武川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