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特級教師李福南歷史比較題系列之8---俄國二月革命與十月革命之比較等比較36.俄國二月革命與十月革命之比較二月革命十月革命革命任務推翻沙皇專制統治推翻資產階級臨時政府的反動統治革命結果勝利果實落到資產階級手中,建立了資產階級臨時政府成立了無產階級領導的人民委員會,工人、農民、士兵成為國家的主人革命性質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社會主義性質的革命組織機關自發的革命斗爭有組織有領導的革命斗爭歷史影響結束了專制的羅曼諾夫王朝走上了社會主義道路相同點⑴在俄國社會矛盾極為尖銳的背景下爆發的。⑵與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影響密切相關。⑶采取了武裝斗爭的方式。⑷工人和士兵都是革命的主力。⑸首先在彼得格勒爆發等。⑹布爾什維克黨起了領導作用。⑺工人階級建立了蘇維埃政權。(6) 關系:二者緊密相連,由二月革命向社會主義過渡,是布爾什維克黨領導下的兩個不同發展階段,即列寧在《四月提綱》中所說的革命由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向社會主義革命過渡。37.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和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異同 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所處時代發生在資本主義國家半封建半殖民地國家革命任務推翻的是了資產階級的統治推翻封建主義、帝國主義、官僚資本主義的統治革命性質無產階級社會主義革命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革命道路首先從城市開始,然后再推向農村走農村包圍城市最后奪取全國政權道路歷史影響世界上第一次成功的無產階級革命,從而開辟了人類歷史的新紀元壯大了社會主義力量,改變了世界政治力量的對比相同點(1)廣大人民群眾積極參加。都使被壓迫人民獲得了解放,成了國家的主人。(2)指導思想都是馬克思主義。⑶都是由無產階級領導,都屬于世界無產階級革命的—部分。(4)都以暴力革命為主要形式。(5)都從本國的國情出發,把馬克思主義與本國的革命實踐相結合,繼承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6)都對世界產生了巨大的影響,沉重地打擊了帝國主義的力量,對世界無產階級和民族解放運動都是極大的鼓舞。所走革命道路原因①俄國是帝國主義國家,革命的主力是工人、士兵,多集中在大城市;以列寧為首的布爾什維克黨的正確決策;臨時政府繼續進行帝國主義戰爭,使俄國國內各種矛盾激化,成為帝國主義鏈條中最薄弱環節;臨時政府前線失利,后方空虛,城市成為革命的爆發地。②中國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地方割據嚴重,農村成為反動勢力統治最薄弱的環節;中國是農業國,無產階級力量相對薄弱,但廣大農民與無產階級有著天然的聯系,是革命的同盟軍;中共以城市為目標的起義受到挫折,毛澤東提出了“工農武裝割據”的理論。認識無產階級革命是以暴力為基礎的,走什么樣的道路則需根據各國的國情決定。要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反對教條主義和冒險主義 38.俄國十月革命與巴黎公社異同巴黎公社十月革命革命領導沒有無產階級政黨的正確指導,自發斗爭以列寧為領導的比較成熟的無產階級政黨的領導下進行的革命同盟沒有取得農民的廣泛支持,只有無產階級孤軍奮戰無產階級有自己的革命同盟軍——農民革命措施沒有立即向凡爾賽的反革命巢穴發動進攻,給敵人以喘息的機會堅決鎮壓反革命叛亂,對各種反動勢力和外國武裝干涉毫不手軟革命結果只是建立無產階級專政的一次嘗試建立了人類歷史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革命影響為無產階級革命提供了經驗和教訓開辟了俄國歷史和世界歷史上的新紀元相同點⑴歷史背景:都是大規模戰爭,分別是普法戰爭和第一次世界大戰。⑵革命性質:都是無產階級領導的推翻資產階級反動統治的無產階級革命。⑶革命方式:是以武裝起義的形式奪取政權,打碎了舊的國家機器,建立了無產階級專政。39.區別我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和資本主義的代議制人民代表大會制資本主義的代議制經濟基礎社會主義公有制基礎之上資本主義私有制基礎之上權力主體全國人民,代表人民利益,對人民負責議員,議員不對選民負責,不受選民監督,議員都是維擴資產階級利益活動原則集中制與議會制原則三權分立制的原則政黨在政權組織中活動方式中共領導下的多黨合作制度,即中共始終處于領導核心的地位采取兩黨或多黨輪流執政的制度階級本質與人民民主專政的國家階級本質相適應,服務于人民民主專政,國家的一切權力屬于人民與資產階級專政的國家階級本質相適應,服務于資產階級專政,國家權力屬于資產階級相似都是國家政權的組織形式;都是由定期選舉產生的代表或議員組成;都屬于一種間接民主即代議民主40.特別行政區與民族自治區的異同特別行政區民族自治區設立區域在港、澳、臺設立的在少數民族聚居的地區設立的自治程度享有“高度的自治權”,一定的外事權等,無權行使外交、國防、宣戰、媾和等主權有“一定的自治權”,在一些少數民族聚集的地方實行區域自治,設立自治機構,行使自治權社會制度資本主義制度社會主義制度設立目的為實現祖國和平統一而設立的解決民族問題、實現各少數民族管理本民族事務的愿望而設立的設立作用有利于實現祖國和平統一有利于各民族共同繁榮相同點都享有自治權;都是中央政府管轄下的地方行政區,不具有任何獨立主權實體的性質;人民都能當家作主。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