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特級教師李福南歷史比較題系列之9--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外交政策的比較等比較41.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外交政策的比較中華民國臨時政府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外交政策承認“清政府同帝國主義簽訂的一系列不平等條約繼續有效”。這實質是一種屈辱外交獨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外交成就形成不同外交政策的原因社會制度不同民族沒有獨立,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徘徊已經取得了獨立,而且開始向社會主義過渡領導力量不同中國共產黨是偉大的無產階級政黨,代表廣大人民群眾的意志資產階級領導,帶有軟弱性和妥協性,嚴重脫離了人民群眾相同的國際環境都面臨著帝國主義的威脅,帝國主義國家都對新生政權采取了政治上孤立、經濟上封鎖、軍事上包圍的敵視政策,妄圖將新生的政權扼殺在搖籃里42.“杜魯門主義”和“馬歇爾計劃”杜魯門主義馬歇爾計劃時間1947年3月 1948年干涉方法杜魯門公開赤裸裸的反共反蘇馬歇爾采取比較隱蔽的方式控制他國 干涉領域在政治上干涉歐洲事務在經濟上干涉歐洲事務影響標志“冷戰” 正式開始,標志著美國由局部擴張轉向全球擴張。有利于西歐各國經濟恢復和美國在資本主義世界霸主地位確立聯系兩者都建立在美國實力空前強大基礎上;是美國“冷戰”政策重要組成部分;主要目的是為了穩定資本主義,遏制共產主義,以達到美國稱霸世界的目的;“杜魯門主義”是“馬歇爾計劃”的政策依據,“馬歇爾計劃”是“杜魯門主義”的一次大規模運用。 43.第一國際和第二國際之比較第一國際第二國際時間1864-1876年 1889—1914 領袖馬克思、恩格斯恩格斯歷史條件(1)客觀條件:社會矛盾激化;工人運高漲(2)主觀條件:馬克思、恩格斯的努力⑴階級:歐美工人運動的重新高漲⑵思想:馬克思主義在歐美各國的進一步傳播⑶組織:各國工人政黨和組織相繼建立⑷領導:馬克思、恩格斯熱情的關心和指導⑸物質: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簡單經過1864年倫敦成立⑴成立:1889年巴黎大會。⑵發展:歷次代表大會⑶破產:派別斗爭;第一次世界大戰性質第一個公開國際工人組國際社會主義者協會成員成份各國工人團體組成由社會主義政黨組成組織形式有統一的領導機構,是各國工人團體的上級組織(中央領導機構是總委員會,實行較嚴格民主集中制)是松散的形式,不是各國黨的上級組織,各國黨是獨立自主的。(第二國際前期沒有常設機構,后期建立的“執行局”也僅僅是個聯絡機關)活動范圍僅限于歐洲范圍擴大到整個歐洲和北美相似之處⑴時代條件:處于從低潮走向高潮階段。⑵主要目的:團結各國工人進行有效地反對資本家剝削壓迫的斗爭。⑶組織性質:都是國際性的工人組織。⑷領導力量:馬、恩都進行了領導和指導。⑸中堅力量:第二國際的中堅力量都是第一國際的骨干。(6)活動形式:也是以召開代表大會為主。(7)歷史作用:都對工人運動起到了重要推動作用。(8)兩者聯系:第二國際無論是在思想上還是在活動形式上都可以說是第一國際的繼續和發展。44.東歐劇變和蘇聯解體的相似之處和教訓相似之處時間東歐劇變和蘇聯解體都發生在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原因高度集中經濟政治體制造成的失誤長期得不到糾正,黨和政府脫離群眾;戈爾巴喬夫背離社會主義原則和政治方向的政治體制改革;西方“和平演變”影響性質都是共產黨或工人黨喪失了國家政權,社會性質發生根本性變化后果都使社會主義遭受重大挫折影響①政治格局:標志著兩極格局結束,世界格局向著多極化方向發展。②國際形勢:兩極格局結束后,世界形勢出現緩和與緊張、和平與動蕩并存的局面,總趨勢是走向緩和。③經濟格局:加速了世界經濟的多極化進程。④中國的地位:在新的機遇和挑戰面前,中國作為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必將為世界的和平與發展作出更大的貢獻教訓(1)必須堅持馬列主義,堅持社會主義基本原則和政治方向。(2)要不斷深化改革,大力發展社會生產力,增強國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3)必須結合國情,堅持走有本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4)必須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密切聯系群眾。(5)必須抑制各種腐朽思想的侵蝕和西方“和平演變”戰略。(6)正確處理好民族關系,奉行獨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反對霸權主義。45.蘇聯和中國在社會主義革命、建設和改革模式方面的比較蘇聯(俄國)中國革命模式走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道路走農村包圍城市,最后奪取政權的道路建設模式斯大林模式(高度集中、高度計劃、高度集權、高速度)初期受蘇聯模式影響,后來進行改革,但仍沒有擺脫蘇聯模式的影響改革模式斯大林模式框架內進行改革的蘇聯體制后來進行激進改革,導致了蘇聯解體先經濟后政治體制改革的漸進之路,在改革開放的實踐中選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取得巨大成就認識革命建設和改革都應從本國實際出發,將馬克思主義普遍真理與本國實際結合起來,才能取得成功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