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特級教師李福南歷史比較題系列之2 --三公九卿制與三省六部制的比較等比較6.三公九卿制與三省六部制的比較三公九卿制三省六部制不同時代確立于秦,盛行于漢確立于隋,盛行于唐。內部結構綜合性的中央行政機構,其中行政、軍事、監察等權力融為一體集決策、審議、行政為一體的中央行政機構丞相的組成和地位丞相協助皇帝處理全國政事,有相對獨立的決策權、審議權和行政權三省的長官都是宰相,使相權一分為三,從而加強了皇權作用和地位使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建立并趨向鞏固使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進一步完善相同都是中央行政制度;都是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加強的表現;都對古代社會制度產生了深遠影響。7.內閣制和軍機處的設置內閣制(明朝)軍機處(清朝)原因⑴1380年,朱元璋下全裁撤中書省,廢除丞相。⑵政務繁多,皇帝難一一親身裁決, ⑴議政王大臣會議削弱皇權。(2)雍正為辦理西北軍務在宮內設立軍機處。目的減輕皇帝政務負擔,提高政務處理效率。處理西北的緊急軍務演變明太祖設立殿閣大學士;明成祖正式設立內閣。清初, 內閣六部和議政王大臣會議; 康熙帝, 內閣、議政王大臣會議和南書房;雍正帝, 軍機處。職權明太祖時殿閣大學士僅為侍從顧問兼協理章奏;明成祖時隨侍皇帝并開始參與機密事務的決策;后來內閣有票擬權軍機大臣最初只參與處理軍務,后來可以參與處理內政外交、制定軍政大計等機要政務,但無裁決權。特點內閣始終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級行政機構或決策機構,只是備皇帝顧問的內侍機構(1)人員十分簡單(簡)(2)行事快捷(速)(3)地處內廷,外界干擾少(密)影響皇權得到加強(閣臣的升降由皇帝決定,職權大小依皇帝旨意而定,票擬是否被采納最終還得取決于皇帝的批紅)提高了行政效率,君主專制加強和中央集權進-步得到鞏固,統一多民族國家不斷得到鞏固和發展相似職權由小變大但無實權;提高政務處理效率;專制皇權不斷加強;根本目的是為了鞏固統治;都是中國古代重要中央行政官僚機構。8.公元前8—前6世紀,古希臘和中國政體差異性及出現這種差異的原因古希臘中國政體差異城邦的主要特征是小國寡民,獨立自治,其中貴族制和民主制最為流行君主專制,并用這種體制建立起一統天下的中央集權帝國原因自然因素希臘山嶺縱橫、河流交錯,導致多種經濟形態并存,形成以個體導向為傾向的文化淵源,推動了民主制的發展中國的文明發祥地在中原地區,定居農耕生活形成了集體、統一的生活方式,出現了群體和集權的傾向歷史因素城邦之中還保留著氏族部落的原始民主制的延續從夏朝以后就建立了“家天下”的政治模式,部落的民主制度已基本消失從鄰邦的關系各邦國都是相對獨立自主的主權國家,各邦之間一般是平等的鄰邦關系宗主國與封國之間是支配關系,并使各方以戰爭的方式吞并他國,最終建立起君主專制帝國9.比較中國古代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政體與古雅典的民主政體的異同項目中國雅典不同成因平原、小農經濟基礎上大河文明多山、多海、發達工商業基礎上海洋文明特點皇帝獨尊、皇權至上、皇位世襲、君權神授和地方絕對服從中央主權在民、輪番而治的集體民主政治實質地主階級的君主專制政體奴隸主階級的民主政體思想專制、滿足、保守競爭、開闊、積極相同作用進入文明時代,中國、希臘和羅馬在政治、經濟、思想、文學藝術方面都取得了輝煌的成就,與制度密切相關利弊兩種政體都有其利弊:中央集權的君主專制政體,對于維護民族和國家的統一,保持文明發展的穩定性和連續性,曾經起過一定的積極作用;但明清時期影響了向近代的社會轉型。雅典民主政體使公民有了自由發揮才能的空間,思想空前活躍;但容易導致權力的亂用,權力的分散性,也是古希臘文明衰落的原因之一10.用比較歸納法分析《十二銅表法》與《查士丁尼民法大全》的異同《十二銅表法》《查士丁尼民法大全》時間共和國時期的法律成就羅馬帝國時期的法律成就背景在平民的要求下和長期斗爭中產生的公民法狹義性;羅馬帝國擴張;皇帝重視;法學家努力內容內容龐雜,包括民法、刑法和訴訟程序,基本上是習慣法的匯編涉及法律的方方面面,是羅馬法的集大成宗旨主要維護貴族利益協調帝國內各種關系作用雖沒給平民帶來多少好處,但它有利于約束貴族,是平民的勝利,而且是第一部羅馬成文法典,是羅馬法的淵源使帝國統治在一定程度上穩固了,使查士丁尼大肆向外擴張,同時也標志著羅馬法體系的最終完成。 相同都是羅馬法的重要組成部分;都是為了鞏固奴隸主的統治;都在維系羅馬共和制與帝制的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都對當時和后世產生了廣泛而深刻的影響。兩者之間有一定的繼承和發展關系。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