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特級教師李福南歷史比較題系列之5 --《馬關條約》和《南京條約》的異同等比較21.《天朝田畝制度》與《資政新篇》的區別和聯系《天朝田畝制度》《資政新篇》產生的背景不同太平天國強盛太平天國的衰落社會主張不同企圖在小生產者的自然經濟的基礎上消滅私有制學習西方,發展資本主義經濟,即主張發展私有制群眾基礎不同擁有廣泛的群眾基礎沒有引起農民的強烈反映作用不同直接推動了太平天國革命斗爭的蓬勃發展農民對其反映不積極,再加上殘酷的戰爭環境,未能付諸實行反映了同一時代的不同特點標志著中國農民戰爭的水平發展到最高峰具有鮮明的資本主義色彩,是中國最早也是最完整的資本主義改革方案聯系都是太平天國的綱領性文件;都帶有反封建的意義;都沒有真正實施;《資政新篇》繼承了《天朝田畝制度》反封建的一面又彌補了《天朝田畝制度》改造社會方案上落后與空想的不足,從《天朝田畝制度》到《資政新篇》是一個巨大的歷史進步22.《馬關條約》和《南京條約》的異同《南京條約》《馬關條約》內容割地、賠款;開放的通商口岸都是在東南沿海割地、賠款數額也大大超過《南京條約》;所開商埠已深入中國內地特點體現了列強商品輸出的要求體現了列強分割世界、資本輸出的新要求影響使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使中國社會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大大加深相同①從性質上看,都是列強強迫中國簽定的不平等條約。②從內容上看,都有割地、賠款和開放通商口岸的規定。③從危害上看,都破壞了中國的主權,加重了中國人民的負擔,便利列強對華進行經濟侵略。23.第二次鴉片戰爭和八國聯軍侵華的比較第二次鴉片戰爭八國聯軍侵華時代背景不同西方自由資本主義時期向帝國主義過渡的時期直接目的不同為了進一步打開中國市場以鎮壓義和團運、維護侵略利益結果對中國的影響程度不同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化程度進一步加深使中國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淵相同點①都是外來資本主義對中國發動的侵略戰爭;②兩次戰爭中,都曾攻占清王朝的統治中心北京,并在北京進行了殘酷的燒殺、劫掠;③都迫使清政府最高統治者離京出逃;都曾建立過殖民統治機構;④都迫使清政府屈服,促進了中外反動勢力勾結,簽訂不平等條約,加速了中國社會的半殖民地化程度,⑤兩次戰爭中,中國軍民都英勇抵抗;⑥都共同鎮壓了中國革命,前者鎮壓太平天國,后者絞殺義和團。24.太平天國和辛亥革命的比較太平天國辛亥革命所處時代自由資本主義時期,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開始形成時期向帝國主義過渡時期,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統治秩序完全確立領導階級農民階級領導資產階級領導革命性質舊式農民戰爭完全意義上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革命綱領帶有空想社會主義色彩的理想社會;平均主義的、徹底否定了封建的土地所有制建立一個資產階級性質的民主共和國;沒有從根本上觸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發動群眾依靠農民階級進行反封建斗爭不敢發動人民群眾組織形式舊式的宗教組織“拜上帝教”資產階級革命政黨中國同盟會斗爭結果掃蕩了王朝秩序,沖擊了舊綱常名教,動搖了清朝統治的政治基礎推翻了清王朝,結束了在中國延續了兩千多年的君主專制制度,建立起資產階級共和國,使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為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相同點①都以推翻清王朝的統治為主要斗爭目標。②都制定了革命的綱領:前者頒布了《天朝田畝制度》,后者提出了“三民主義”的革命綱領。③都采取了武裝斗爭、暴力革命的斗爭方式。太平天國同清王朝展開廠長期的大規模的軍事斗爭,進行了北伐、西征、東征和后期防御戰等,辛亥革命時期資產階級革命黨人發動了一次又—次的武裝反清起義。④都在南京建立了新的革命政權。太平天國定都天京;辛亥革命中在南京建立了臨時政府。⑤這兩次革命都沒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的任務。25.洋務派、維新派、立憲派和革命派之比較洋務派維新派立憲派革命派階級屬性地主階級資產階級資產階級政治理想維護清朝封建統治實行君主立憲制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國實現手段利用西方先進軍事技術改良手段武裝起義群眾態度仇視人民革命不敢發動民眾,仇視革命不敢發動人民群眾土地政策封建土地所有制反對變更封建土地所有制平均地權結果和影響洋務運動沒有使中國走上富強道路,洋務運動失敗思想啟蒙等作用,維新運動失敗看清清朝的騙局之后,一部分人走上了與清朝直接對抗的道路推翻了清朝和封建君主專制政體,建立了資產階級共和國,使民主共和的觀念深入人心。果實被袁世凱竊取,辛亥革命失敗相同點(1)時代背景:都在民族危機嚴重、社會矛盾尖銳的背景下產生的。(2)思想武器:向西方學習,試圖改更中國的落后狀況。(3)歷史作用:對當時社會的發展、人民思想解放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⑷歷史局限:都脫離群眾,在反帝反封建方面存在著局限性。教訓主張和實踐都無法改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命運;不能使中國人民擺脫受壓迫、受剝削的境地;地主、農民、資產階級都不能領導中國革命取得最終勝利,中國革命需要新的階級和新的科學思想的指導。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