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特級教師李福南歷史比較題系列之21--楚辭與漢賦的不同等比較99、楚辭與漢賦的不同楚辭漢賦背景屈原不滿楚國政治腐敗,同情人民悲慘遭遇,在楚國民歌基礎上創造而成漢帝國國力的強大、經濟繁榮以及統治者的驕奢豪華密不可分體裁是一種具有濃郁地方色彩的新詩體吸收《詩經》、“楚辭”、先秦散文發展的新文學體例句子長短不一,多較長,篇幅也較長,章句較少重疊,常用“兮”“思”等鋪陣寫物,接近于散文,篇幅宏偉,多采用主客問答的形式來展開情節特色豐富的想象、華美的文采、靈活的形式、濃郁的神話氣息和熱烈奔放的情感,帶有強烈的浪漫主義色彩以恢宏的氣勢,奇麗的景物,夸張的手法,華美的詞藻,表現出當時宏闊碩大的文化氣度,豪邁勇進的時代精神,豐富多彩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內容采用楚國方言,運用楚國的音調,描寫楚國獨特的景物和風俗民情,吸收了許多美麗動人的神話傳說內容大體上限于描寫宮殿、苑獵、述行、序志、庶品雜類等100、科學與宗教在人類起源問題上的分歧及其產生根源科學宗教分歧進化論認為人類是自然界演化的產物,是從猿猴進化而來的,是自然選擇的結果認為世界萬物包括人類都是上帝按照自己的意志創造的根源世界觀唯物主義唯心主義方法論實驗和觀察研究沒有經過實踐檢驗政治上進化論思想反映了新興資產階級的要求教會既是封建殘余勢力的利益代表101、相對論與量子論的異同相對論量子論背景①x射線、放射性和電子發現使經典物理學面臨危機。②經典力學無法解釋研究中新問題,如黑體輻射、光電效應等。①19世紀末20世紀初,電子和放射性的發現。②實驗表明微觀粒子的運動不能用宏觀物體的運動規律進行描述。提出愛因斯坦提出相對論德國普朗克提出內容狹義相對論(1905)和和廣義相對論(1916);光速不變原理;鐘慢效應①1900年德國普朗克提出量子假說。②愛因斯坦提出了光的量子理論。③玻爾提出有關原子的量子理論。④20世紀30年代,量子力學建立。作用①相對論的提出是對近代物理學思想的一次重大革命。②它否定經典力學的絕對時空論,深刻地揭示了空間、時間的本質屬性。③它發展了牛頓力學,推動物理學發展到一個新的高度。使人類對微觀世界的基本認識取得革命性進步,成為20世紀最深刻、最有成就的科學理論之一。共性①背景:19世紀末,物理學得到發展,經典物理學面臨危機。②過程:都是科學大師們敢于向權威挑戰追求真理的結果;都經歷了-個產生發展和完善的過程。③意義: 構成了現代物理學的基礎,彌補了經典力學在認識宏觀世界和微觀世界方面的不足,推動了物理學自身的進步,開闊了人們的視野,改變了人們認識世界的角度和方式。102、蒸汽動力和電力異同蒸汽動力電力條件主要源于對早期蒸汽機的改良即時期蒸汽機為瓦特改良蒸汽機奠定了基礎建立在電磁學理論基礎上的,即電力是科學理論發展的產物國家在英國完成由多國的科學家共同創制出來的。科學技術的關系科學和技術尚未真正結合,發明來源于工匠的實踐經驗科學和技術結合應用領域主要應用于動力機械不僅用于生產領域,而且還用于生活領域結果推動了新能源煤的開發,后又推動了工業、交通運輸業的發展,使人類社會進入蒸汽時代發明和改進了日常生活中的電燈、電話等,使人類的生活發生變化 ,進入了電力時代相同(1)背景:都源于社會生產需要的直接推動和實驗科學的長期實踐孕育。(2)過程:都經歷了較長時間的反復實踐和科學實驗才得以產生。(3)影響:都推動了機關報能源的應用;都使社會生產力大幅度提高;都改變了社會結構和世界形勢;都推動城市化和人類生活的豐富多彩,科學技術的進步改變著人們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從而推動人類社會不斷進步。103.“師夷長技以制夷”思想與“師夷長技以自強”思想異同“師夷長技以制夷” 的思想“師夷長技以自強”的思想具體目的抵抗外國侵略者鎮壓太平天國運動內容主要學習西方的軍事技術既學習西方的軍事技術,也學習西方民用技術方法步驟沒有完全實行,只停留在“知夷”的層次上進行了長達30多年的洋務運動實踐結果結果鴉片戰爭失敗,使抵抗派的主張隨之失敗甲午中日戰爭失敗,則標志著洋務運動的失敗歷史影響起到了思想解放的作用洋務運動則邁出了中國近代化的第一步相同(1)歷史背景:都在西方烈強侵略中國情況下,地主提出的救國方案。(2)根本目的:都是維護中國君主專制制度和綱常禮教,維護清朝統治。(3)主要內容:都主張學習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和軍事技術。尤其軍事技術。(4)歷史結果:都沖擊了傳統的保守觀念,為西學在中國的傳播創造了良好的輿論環境,便最終都失敗了。異同原因①階段屬性決定的:兩派都代表地主階段利益,所以根本目的都是維護清朝統治;②時代背景決定的:抵抗派看到鴉片戰爭中,英國“船堅炮利”,從而學習外國科技,達到強國御侮;洋務派提出其主張是發生在太平天國運動和第二次鴉片戰爭時期,所以提出學習西方先進技術的目在“剿發捻”,“勤遠略”。聯系“師夷長技以自強”的思想是“師夷長技以制夷”的思想的繼承和發展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