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特級教師李福南歷史比較題系列之15---自由主義和干預主義的比較等比較71.自由主義和干預主義的比較自由主義干預主義解決問題針對工業革命和商品經濟的發展針對經濟危機爆發的直接原因即生產與消費之間的矛盾提出階級代表工業資本家利益代表壟斷資本家利益核心內容主張實行自由經營、自由競爭、自由貿易的自由放任政策主張是國家應當對經濟生活進行干預和調節,發揮其重要作用地位在19世紀—20世紀30年代資本主義社會經濟學中居主流地位20世紀40年代至70年代資本主義社會經濟學中居主流地位影響標志著歐洲的經濟政策由傳統保護主義(重商主義)到自由競爭的重大轉變,推動了列強侵略擴張,促進了資本主義經濟發展,也推動資本主義的改革和革命運動二戰后取代了過去自由主義,成為西方各國制定經濟政策的主要依據,有力地推動經濟發展,進入20世紀70年代后,西方經濟陷入“滯脹”而使其被其他學派所取代相似根本目的都是維護資本主義的統治;都肯定政府對社會的作用;都曾成為資本主義經濟理論的主流理論;都曾推動了資本主義經濟發展72.新經濟政策、羅斯福新政和二戰后資本主義經濟調整之比較新經濟政策羅斯福新政二戰后資本主義經濟的調整前提和目的在無產階級掌握經濟命脈的前提下實行的,目的是通過確立與生產力相適應的生產關系,在生產力發展的基礎上,逐步向社會主義過渡在維護資本主義自由制度的前提下,通過部分調整生產關系,為資本主義發展開辟了廣闊的空間和活力實施過程很快就被取消為二戰后許多資本主義國家所借鑒并得到加強二戰后資本主義經濟的調整比羅斯福新政時國家干預的力度大大加強實施結果找到了一條使落后的俄國過渡到社會主義的途徑有利于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卻不能從根本上解決資本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和不能消除經濟危機相同(1)都在社會出現危機(經濟危機、社會危機)或吸取教訓的背景下實行的;(2)都利用國家政權力量直接干預經濟;(3)都取得了一定效果73.“戰時共產主義”政策與新經濟政策的異同類別戰時共產主義政策(1918—1921年)新經濟政策(1921—1927年)背景(1)國際:十月革命后列強對蘇俄進行了武裝干涉。(2)國內:蘇俄面臨嚴峻的政治經濟形勢。(1)根本:“戰時共產主義政策” 不合事宜。(2)直接:嚴重的經濟和政治危機。(3)主要:列寧等人重視探索目的(1)直接:集中全國力量,保證軍事勝利。(2)根本:鞏固蘇維埃政權。(1)根本:為了建設社會主義。(2)直接:解決國內的經濟困難和政治危機。主要內容農業實行余糧收集制推行糧食稅工業普遍實行工業國有化允許本國和外國資本家經營商業取消自由貿易恢復貨幣流通和商品交換分配實行義務勞動制和實物分配制廢除實物分配制,實行按勞分配過程1918年夏開始推行,1919年--1920年高潮,1921年停止。開始:1921年俄共(布)十大。結束:1927年聯共(布)“十五大農業集體化。經濟運行機制絕對的計劃調節計劃調節和市場調節相結合改造的方式直接過渡,即直接和徹底地摧毀舊經濟體制,而代之以新經濟體制間接過渡,即在一定時期內對社會的經濟結構逐步進行改造生產資料所有制絕對的、徹底的公有制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并存性質臨時性非常措施對經濟體制進行全面調整特點取消商品和貨幣,按共產主義原則分配產品;采用軍事性行政命令方法,超越了蘇俄當時生產力發展水平。利用商品貨幣關系進行社會主義經濟建設;公有制為主主體的多種所有制并存;間接過渡到社會主義作用和實踐效果取得了國內戰爭的勝利;但也引起了農民群眾的不滿,不是向社會主義過渡的正確途徑。使工農業生產逐步恢復到戰前水平;找到了一條使落后的俄國過渡到社會主義的途徑;鞏固工農聯盟和政權相同都是從資本主義向社會主義過渡的政策;都是在出現政治和經濟危機的情況下進行的;都涉及農業、工業、商業等方面的改革;具明顯的無產階級和社會主義性質;都使蘇維埃政權得到了鞏固。74.新經濟政策與高度集中的經濟體制之比較新經濟政策高度集中的經濟體制本質利用市場、商品和貨幣關系來發展生產力實行排斥市場的指令性計劃經濟地位使蘇俄(即蘇聯)找到一條建設社會主義的正確途徑雖然在戰爭和國民經濟的恢復時期發揮過積極作用,但以后的蘇東劇變證明其不是一條成功的建設社會主義的道路相同都屬于蘇聯探索建設社會主義的重要步驟;都是蘇聯歷史上重要的經濟政策或體制;根本目的都是要把蘇聯建設成為社會主義國家75.斯大林模式與西方、中國模式的比較模式 斯大林模式西方模式(英國)中國模式生產資料所有制生產資料公有制生產資料私有制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成分并存工業化道路優先發展重工業先輕工業后重工業農、輕、重協調發展農業制度集體化農莊資本主義大農場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經濟體制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市場經濟體制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經濟模式之弊端農、輕、重比例失調,生產積極性受到壓制周期性發生資本主義經濟危機調動了生產積極性、經濟穩定、協調、可持續發展政治制度蘇維埃體制(高度集權)、一黨制、終身制君主立憲制、內閣制、兩黨制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中共領導下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