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特級教師李福南歷史比較題系列之17---主要經濟區域集團對比等比較81. 主要經濟區域集團對比名稱歐盟北美自由貿易區東盟亞太經濟合作組織建立時間1993年1994年1967年1989年成員國之間的差異性差異較小,由發達國家組成差異較大,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組成主要由發展中國家組成差異較大,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組成合作領域經濟、政治、軍事經濟經濟、政治和軍事經濟經濟組織結構體制性,設有超越國家權力的機構半機制性,無協調性組織機構無協調性組織機構松散的論壇性經濟組織,不具備實際管理職能有無超越國家的權力機構有無無無82.分析歐共體和歐盟的異同歐共體歐盟背景兩極格局形成和美蘇爭霸激化的產物美蘇“冷戰”基本結束性質經濟聯盟經濟政治聯盟相同謀求歐洲統一是歐洲政治家們長期的愿望;反映了世界經濟區域集團化趨勢的增強;加快了歐洲一體化的進程:都促進了世界多極化發展,有利于歐洲乃至世界的和平與發展83.經濟全球化和區域化經濟全球化經濟區域化時間20世紀90年代20世紀90年代含義指世界各國、各地區通過密切的經濟交往與合作,在經濟上相互聯系和依存、相互競爭和制約達到了很高的程度,使全球經濟形成一個有機整體。使產品和生產要素在一定區域內的自由流動和有效配置而建立的跨國性經濟區域集團表現1995年1月1日建立世界貿易組織歐洲聯盟、北美自由貿易區、亞太經濟合作組織原因①歷史前提:資本主義的發展,世界市場的形成等②必要條件:國際協調機制不斷加強③市場經濟制度在全球范圍內得到普遍認可和接受。④國際環境:“冷戰”的結束⑤催化劑:國際金融的發展⑥物質條件:新技術革命⑦主要力量:跨國公司是推動⑴現代科技的發展和生產力的提高。⑵國際分工的需要和經濟融合增強。⑶世界經濟多極化日益發展。⑷國際斗爭焦點轉到經濟領域過程①萌芽階段(15~18世紀):隨著新航路開辟和商業資本主義殖民高潮。②起步階段(19世紀初期一19世紀中期):隨著工業革命的發展和工業資本主義大發展,資本主義世界市場初步形成,出現了經濟全球化第一次高潮。③形成階段(19世紀末20世紀初):隨著第二次工業革命和壟斷資本主義發展,資本主義世界市場最終形成,出現了經濟全球化第二次高潮。④困境階段(一戰后~二戰結束):一戰和30年代經濟大危機,貿易保護主義盛行。⑤制度化階段(二戰后~90年代);美國成為世界經濟霸主,布雷頓森林體系等建立和走向崩潰。第三次經濟全球化高潮逐漸出現。⑥全方位發展新階段(90年代以來):西方國家因先后發生了經濟滯脹而放松了對經濟管制,并逐步向市場經濟轉軌,網絡信息技術的興起等因素,交通、信息、科技、文化等的全球化使其進入全方位發展新階段。50年代是初創時期,60年代至70年代是發展時期,80年代是較高層次時期,90年代出現北美、歐盟、亞太三足鼎立局面。 形式生產、資本、市場、交通、信息、科技、文化等的全球化四種存在形式:自由貿易、關稅同盟、共同市場、經濟同盟。實質資本在全球范圍內的新一輪擴張經濟全球化的產物特點(1)生產全球化:國際分工向縱深發展。(2)資本全球化:跨國公司遍及世界,跨國銀行迅速發展。(3)市場全球化:形成了全球貿易體系。程度高:集團一體化程度較高;排他性:帶有集團濃厚色彩的貿易保護主義;開放性:區域化是全球化的步驟和途徑。影響經濟全球化是一把雙刃劍。利:①促進了世界經濟的發展。②使國際關系相互協調日益成為時代的主旋律。③為發展中國家經濟發展創造了機遇。④經濟全球化促進了各國間的相互依存,從而為多極化進程奠定了基礎。弊:①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之間的貧富差距加大。②發展中國家由于經濟底子薄,技術水平低等原因,因而面臨空前壓力和挑戰。③當然還存在經濟危機的傳染性和破壞性、生態危機等問題。積極:有利于促進區域及世界經濟的增長;有利于集團在世界經濟貿易中地位的提高;進一步增強了世界多極化趨勢,有利于世界和平與穩定。消極:區域化使新的貿易保護主義有所抬頭,導致國際競爭加劇;國家間的不平衡加劇。相似⑴二者都是生產力發展的結果;都是世界經濟格局多極化的表現;都是在兩極格局解體后,世界經濟格局多極化加速發展的過程中迅速發展的。⑵二者既有聯系又有區別。二者相互促進、相互制約、相互補充,兩者將在一段時間內同時存在,共同發展。⑶經濟全球化在世界各地區發展不平衡,從而產生了經濟區域化的趨勢;經濟區域化對經濟全球化有促進和阻礙的雙重作用。⑷區域化是實現全球化的具體步驟和途徑,全球化則是區域化的最后歸宿。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