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特級教師李福南歷史比較題系列之18--孔子與老子的異同等比較84、孔子與老子的異同孔子老子國別魯國楚國著作整理出《詩》等“六經”《道德經》主張政治思想重“德”,反對苛政和任意刑殺“無為而治”哲學思想不否認天命鬼神存在,對鬼神敬而遠之“道”是萬物的本原,否定了“天命”倫理思想貴賤有序無貴賤之別地位儒家學派的創始人道家學派的創始人相似之處⑴都生活在春秋時期。⑵都是思想家和學派創始人。⑶都維護統治階級利益,都為統治者提供治國的方案。⑷都認為歷史不斷推進。⑸都反對嚴刑峻法。⑹都對中國文化和世界文化作出了貢獻85、比較戰國時期儒家和法家在政治思想主張上的異同儒家法家治國思想“以德治民”,實施“仁政”,維護周禮,貴賤有序“以法治國”,并主張“法不阿貴”對待君主民貴君輕強化君主專制歷史影響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國傳統文化中的政治思想和道德準則法家思想中的變革精神,成為歷史進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圖治的理論武器相同都認為歷史是不斷演進、向前發展的;都主張改良舊制度;都是在封建經濟發展、諸侯爭霸、士大夫崛起等背景下產生的;都代表了新興地主階級的利益和要求;都極大地開闊了視野,促進了文化的覺醒,在很大程度上,共同構造了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治國理念上的不同之原因⑴不符合社會發展趨勢。當時,諸侯士大夫興起,階級關系已經發生變化,再談恢復周禮已經不合時宜。⑵不利于天下爭霸。儒家思想倡導“愛人”、“為政以德”,對醉心于爭霸的諸侯來說沒有多少吸引力。86、漢代新儒學與先秦儒學的區別與聯系先秦儒學漢代新儒學主題談論現實問題談論神學功能對民本思想“仁政”等“真理”的追求維護統治和加強中央集權等現實政治服務內容“禮”“仁”“仁政”“民本”等 增加“天人感應”“君權神授”“大一統”等特點較為具體,帶有濃厚的理想化色彩;大多是關于道德規范和治國原則外儒內法,兼采各家思想;“天人感應”“君權神授”等主張,使儒學披上神學外衣。地位儒學只是諸子百家之一儒學獨尊,成為封建正統思想聯系先秦儒學宣揚的“禮”“仁”“仁政”“民本”為新儒學所繼承,新儒學正是在對先秦儒學繼承和發展的基礎上,使儒學從先秦的民間學說上升為漢武帝的官方學說87、程朱理學與陸王心學之比較程朱理學陸王心學不同世界本原“理”是世界的本原心是天地萬物的本原方法論偏重于外在工夫,主張“格物致知”,即通過對外物的考察來啟發內心潛在的良知偏于內在工夫,主張“致良知”和“知行合一”,用良知支配自己的行為實踐,去掉人欲,以恢復良知。哲學類別堅持“性即理”的根本觀念,通過“格物致知”通明理,是一種客觀唯心主義思想“心即理”的根本觀念,只要克服私欲、恢復良知,就能成為圣賢,是主觀唯心主義思想首要主張人應以外在的天理為行為規范內心自修、自省達到良知從而為善所處地位理學的創立者理學發展到頂點、極端作用影響要求個人修養要天理為準則,才能達到圣賢之道;當人的私欲與天理沖突時,要“存天理,滅人欲”;程朱理學是南宋及明清時期的統治思想,影響海內外重視個體的主動作用,具有一定的思想解放作用;陸王心學影響不及程朱理學相同(1)來源:同屬儒學范疇,都是在儒學基礎上吸納融合佛學、道教而發展起來的,都是對儒學的發展。(2)主張:都承認“理”的存在,同屬唯心主義思想體系,都強調意識第一、物質第二;都提倡一種高調的道德理想主義和嚴厲的文化保守主義。(3)目的:維護封建統治秩序,要求人們克服私欲,以“仁”規范人們的行為。(4)道德主張:程朱理學主張應以外在的“天理”為行為規范;陸王心學主張應以“內心”的自修、自省達到良知,從而為善。(5)影響:地位都是儒學發展的重要階段,是中國古代哲學思想的重大成就,是宋明理學的突出代表;都有助于統治者維護專制統治,都壓制、扼殺人們的自然欲求;理學重視主觀意志力量,強調人的社會責任和歷史使命,對塑造中華民族的性格都起了積極影響;是我國古代哲學思想的重大成就,產生了重大而深遠影響。聯系心學也是理學,心學是理學的新發展,心學是對理學的批判和繼承。二者之間有著繼承和被繼承的關系88、儒家思想的“德治”與現代“以德治國”的本質儒家“德治”思想現代“以德治國”內容以“三綱五常”為核心的封建道德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道德階級利益代表地主階級利益代表廣大人民群眾利益目的為維護封建統治服務為維護社會主義的穩定和發展服務,保障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健康、穩定發展特級教師李福南歷史比較題系列之18--孔子與老子的異同等比較84、孔子與老子的異同孔子老子國別魯國楚國著作整理出《詩》等“六經”《道德經》主張政治思想重“德”,反對苛政和任意刑殺“無為而治”哲學思想不否認天命鬼神存在,對鬼神敬而遠之“道”是萬物的本原,否定了“天命”倫理思想貴賤有序無貴賤之別地位儒家學派的創始人道家學派的創始人相似之處⑴都生活在春秋時期。⑵都是思想家和學派創始人。⑶都維護統治階級利益,都為統治者提供治國的方案。⑷都認為歷史不斷推進。⑸都反對嚴刑峻法。⑹都對中國文化和世界文化作出了貢獻85、比較戰國時期儒家和法家在政治思想主張上的異同儒家法家治國思想“以德治民”,實施“仁政”,維護周禮,貴賤有序“以法治國”,并主張“法不阿貴”對待君主民貴君輕強化君主專制歷史影響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國傳統文化中的政治思想和道德準則法家思想中的變革精神,成為歷史進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圖治的理論武器相同都認為歷史是不斷演進、向前發展的;都主張改良舊制度;都是在封建經濟發展、諸侯爭霸、士大夫崛起等背景下產生的;都代表了新興地主階級的利益和要求;都極大地開闊了視野,促進了文化的覺醒,在很大程度上,共同構造了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治國理念上的不同之原因⑴不符合社會發展趨勢。當時,諸侯士大夫興起,階級關系已經發生變化,再談恢復周禮已經不合時宜。⑵不利于天下爭霸。儒家思想倡導“愛人”、“為政以德”,對醉心于爭霸的諸侯來說沒有多少吸引力。86、漢代新儒學與先秦儒學的區別與聯系先秦儒學漢代新儒學主題談論現實問題談論神學功能對民本思想“仁政”等“真理”的追求維護統治和加強中央集權等現實政治服務內容“禮”“仁”“仁政”“民本”等 增加“天人感應”“君權神授”“大一統”等特點較為具體,帶有濃厚的理想化色彩;大多是關于道德規范和治國原則外儒內法,兼采各家思想;“天人感應”“君權神授”等主張,使儒學披上神學外衣。地位儒學只是諸子百家之一儒學獨尊,成為封建正統思想聯系先秦儒學宣揚的“禮”“仁”“仁政”“民本”為新儒學所繼承,新儒學正是在對先秦儒學繼承和發展的基礎上,使儒學從先秦的民間學說上升為漢武帝的官方學說87、程朱理學與陸王心學之比較程朱理學陸王心學不同世界本原“理”是世界的本原心是天地萬物的本原方法論偏重于外在工夫,主張“格物致知”,即通過對外物的考察來啟發內心潛在的良知偏于內在工夫,主張“致良知”和“知行合一”,用良知支配自己的行為實踐,去掉人欲,以恢復良知。哲學類別堅持“性即理”的根本觀念,通過“格物致知”通明理,是一種客觀唯心主義思想“心即理”的根本觀念,只要克服私欲、恢復良知,就能成為圣賢,是主觀唯心主義思想首要主張人應以外在的天理為行為規范內心自修、自省達到良知從而為善所處地位理學的創立者理學發展到頂點、極端作用影響要求個人修養要天理為準則,才能達到圣賢之道;當人的私欲與天理沖突時,要“存天理,滅人欲”;程朱理學是南宋及明清時期的統治思想,影響海內外重視個體的主動作用,具有一定的思想解放作用;陸王心學影響不及程朱理學相同(1)來源:同屬儒學范疇,都是在儒學基礎上吸納融合佛學、道教而發展起來的,都是對儒學的發展。(2)主張:都承認“理”的存在,同屬唯心主義思想體系,都強調意識第一、物質第二;都提倡一種高調的道德理想主義和嚴厲的文化保守主義。(3)目的:維護封建統治秩序,要求人們克服私欲,以“仁”規范人們的行為。(4)道德主張:程朱理學主張應以外在的“天理”為行為規范;陸王心學主張應以“內心”的自修、自省達到良知,從而為善。(5)影響:地位都是儒學發展的重要階段,是中國古代哲學思想的重大成就,是宋明理學的突出代表;都有助于統治者維護專制統治,都壓制、扼殺人們的自然欲求;理學重視主觀意志力量,強調人的社會責任和歷史使命,對塑造中華民族的性格都起了積極影響;是我國古代哲學思想的重大成就,產生了重大而深遠影響。聯系心學也是理學,心學是理學的新發展,心學是對理學的批判和繼承。二者之間有著繼承和被繼承的關系88、儒家思想的“德治”與現代“以德治國”的本質儒家“德治”思想現代“以德治國”內容以“三綱五常”為核心的封建道德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道德階級利益代表地主階級利益代表廣大人民群眾利益目的為維護封建統治服務為維護社會主義的穩定和發展服務,保障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健康、穩定發展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