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第十三章 內能 課時導學課件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第十三章 內能 課時導學課件

資源簡介

(共15張PPT)
第2節 內能
1.記憶內能的概念,能簡單描述內能、熱量、溫度的關系。
2.能說出改變物體內能的兩種方式。
3.知道熱量的概念及單位。
一、內能
1.定義:構成物體的所有分子,其熱運動的   與   的總和。
2.單位:焦耳,符號為   。
3.影響因素
(1)溫度:同一物體,溫度降低時內能   ,溫度升高時內能   。
(2)質量:在溫度、物態相同時,質量大的物體內能大。
動能
分子勢能
J
減少
增加
提示與辨析
(1)0 ℃以下的物體沒有內能( )
(2)同一杯水的溫度越高,它具有的內能越大( )
×

二、物體內能的改變
1.熱傳遞
(1)規律:高溫物體放出熱量,內能   ;低溫物體吸收熱量,內能   。物體吸收或放出的熱量越多,它的內能改變   。
(2)實質:內能的轉移。
(3)熱量:①定義:熱傳遞過程中,傳遞能量的   ;②單位:   。
減少
增加
越大
多少
焦耳
提示與辨析
熱量是熱傳遞過程中物體內能的改變量,所以熱量是過程量。不能說物體“具有”或“含有”多少熱量,也不能比較兩個物體具有熱量的多少。
2.做功
(1)規律:物體對外做功,物體內能   ;外界對物體做功,物體內能   。
(2)實質:能量的轉化。
減少
增加
[典例1] (2023廣州花都區期末)以下關于內能的說法正確的是( )
A.物體內分子運動加快,其內能增大
B.溫度越高的物體,其內能越大
C.物體的運動速度越大,具有的內能越多
D.內能小的物體不可能把熱量傳遞給內能大的物體
A
內能
易錯規避
1.溫度高的物體內能不一定大,內能除了與溫度有關外,還與質量、狀態、體積等有關。對于同一物體,溫度越高,內能越大。
2.物體內能是所有分子的動能和分子勢能的總和,不是單個分子的動能和勢能之和,單個分子談內能無意義。
[變式1] 關于物體內能,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同一物體溫度降低,它的內能一定減少
B.物體的體積越大,內能越大
C.溫度相等的1 kg水和1 g水內能相同
D.溫度為0℃的物體沒有內能
A
改變內能的兩種方式
[典例2] (2023賀州)下列選項中,通過熱傳遞的方式來改變物體內能的是( )
A.鉆木取火
B.用熱水袋取暖
C.反復彎折鐵絲
D.搓手取暖
B
方法技巧 判斷內能改變方式的方法
[變式2](2023福建)如圖所示是我國古代發明的取火器的模型圖,把木制推桿迅速推入牛角套筒時,桿前端的艾絨立刻燃燒起來,這是通過   的方式,使筒內空氣內能   ,溫度升高,達到艾絨的著火點。
做功
增大
溫度、內能、熱量的聯系與區別
[典例3] (2023連云港)關于溫度、內能和熱量,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0 ℃的冰塊內能為0
B.溫度高的物體含有的熱量多
C.物體內能增加,一定是外界對物體做了功
D.兩個發生熱傳遞的物體之間一定存在溫度差
D
規律總結
1.溫度:表示物體的冷熱程度,是狀態量。
[變式3] 關于溫度、熱量和內能的說法中正確的是( )
A.物體的溫度不變,它的內能就一定不變
B.-5℃的物體沒有內能
C.物體內能減少時,溫度一定降低
D.物體的溫度升高,內能增大
D
1.在學習物理時用語要準確,不要與生活語言混淆。下面是生活中有關“熱(或冷)”的說法,其中是指內能的是( )
A.小明說:今天可真“冷”呀
B.媽媽說:快喝杯“熱”水
C.小明說:我先搓搓手,不是說摩擦生“熱”嘛
D.媽媽說:你可以捧住熱水杯,“熱”水杯也能向你手上放熱
C
2.(教材圖片改編RJ九全P8~9)下列各圖所列舉的事例中,屬于熱傳遞改變物體內能的是( )
C
A.從滑梯滑下,臀部發熱 B.搓手,手會變暖
C.給試管加熱,水溫升高 D.迅速壓下活塞,筒內氣溫升高
3.下列實例中,改變物體內能的途徑與其他三個不同的是( )
A.用力搓手,手會發熱 B.把冰冷的手放到嘴邊哈氣,手會變暖
C.用鋸條鋸木頭,鋸條溫度升高 D.用手反復彎折鐵絲,鐵絲彎折處會發熱
4.(2023龍東改編)下列關于內能知識的描述正確的是( )
A.物體溫度越高內能越大,所以0℃的冰沒有內能
B.溫度越高的物體含有的熱量越多,所以0℃的冰沒有熱量
C.摩擦生熱是通過做功的方式改變了物體的內能
D.物體吸收熱量,內能增加,溫度一定升高
5.(2023天津)2022年5月20日,我國使用長征二號丙運載火箭同時將3顆試驗衛星發射成功。火箭從地面向上發射過程中,其外殼與大氣摩擦后溫度升高,內能   ,這是通過   的方式改變內能。
B
C
增大
做功
6.如圖所示,“鉆木”能“取火”,說明   可以改變物體的內能;“烤火”能“取暖”,說明   可以改變物體的內能。這兩種方式在改變物體的內能上是   。

7.(教材圖片改編YH九上P23)一般來說,物體的溫度越高,表明分子的無規則運動越劇烈,物體的內能就越   ;反之,物體的溫度越低,內能就越   。熾熱的鎢絲溫度高達2 500℃,它具有的內能比常溫時   ;液態空氣的溫度為-200℃,它具有的內能比常溫時   。
做功
熱傳遞
等效的




謝謝觀賞!(共17張PPT)
第十三章 內能 章末知識復習
分子熱運動
重難點撥
1.分子的運動是肉眼看不到的,但是可通過氣味、顏色的變化來體現。
2.分子的運動屬于擴散現象,氣體、液體、固體均能發生擴散現象。
易錯辨析
1.分子熱運動和機械運動的區別,前者是微觀的、肉眼看不見的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無規則運動,后者是宏觀物體運動。
2.分子間的作用力是同時存在、同時消失的。
1.(2023湛江經開區模擬)下列詩句能體現“分子在不停地做無規則運動”的是( )
A.滿架薔薇一院香 B.柳絮飛時花滿城
C.大風起兮云飛揚 D.秋雨梧桐葉落時
2.(2023廣州花都區期末)以下說法正確的是( )
A.分子間的引力一定大于斥力
B.靜止在地面上的物體,其分子運動也停止
C.擴散現象可以發生在固體之間
D.液體分子間的距離比氣體的大,比固體的小
3.從物理學角度,對下列自然現象的解讀,正確的是( )
A.“陽春三月,鳥語花香”:屬于擴散現象,溫度高時,分子才會做無規則運動
B.“夏荷輕搖,珠露合聚”:露珠聚在一起,說明分子間存在引力
C.“秋高氣爽,落葉飄揚”:分子在不停地做無規則運動
D.“數九嚴冬,銀裝素裹”:積雪間存在孔洞,說明分子間存在間隙
A
C
B
4.(2023佛山許海中學期末)“花氣襲人知驟暖,鵲聲穿樹喜新晴”古詩中蘊含著許多物理知識,從物理學的角度解釋,前一詩句是指分子   加快,說明周圍的氣溫突然
   (選填“升高”或“降低”);樹木很難被壓縮說明分子間有   力。
無規則運動
升高

內能及其改變
重難點撥
做功和熱傳遞是改變物體內能的兩種方式,做功是其他形式的能和內能的相互轉化,熱傳遞是內能的轉移,這兩種方式對改變物體內能是等效的。
易錯辨析
1.一個物體溫度升高了,內能一定增加,可能是吸收了熱量,也可能是外界對物體做了功。
2.一個物體內能增加了,它的溫度不一定升高,如0℃的冰變成0℃的水。
5.下列場景中,通過做功使物體內能增加的是( )
A.把鐵絲反復彎折,彎折處變熱
B.把鋼球放入爐火中,燒一段時間
C.冬天,用熱水袋對手進行取暖
D.水燒開時,水蒸氣將壺蓋頂起
6.(2024廣州十三中期中)根據表格的內容和相關的知識,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
A
物體 質量 溫度
甲鐵塊 0.5 kg 0℃
乙鐵塊 1 kg 50℃
丙鐵塊 2 kg 100℃
丁鐵塊 1 kg 100℃
A.丙鐵塊與丁鐵塊接觸不會發生熱傳遞
B.甲鐵塊不具有內能
C.若乙鐵塊的溫度升高,則一定是吸收了熱量
D.乙鐵塊與甲鐵塊接觸會發生熱傳遞,是因為乙鐵塊的內能大于甲鐵塊的內能
7.下列關于內能、熱量、溫度的說法正確的是( )
A.0℃的物體也具有內能
B.物體溫度越高,所含的熱量越多
C.熱量總是從內能大的物體向內能小的物體傳遞
D.物體的內能增加,其溫度一定升高
8.如圖所示,這個物體叫火鐮,它是一種取火器物。使用時,反復讓火鐮與火石摩擦使之發熱,然后用力向下猛擊火石,產生的火花點燃墊在火石下面的艾絨。這種取火方式是通過   改變火石的內能,使火石的內能   ,溫度   ,產生火星,從而點燃艾絨的。
A
做功
增大
升高
比熱容及其應用
重難點撥
1.同種物質在同種狀態下,比熱容不隨其形狀、質量、溫度高低、位置的改變而改變。
2.同一物質的比熱容隨狀態的改變而改變。例如,水的比熱容是4.2×103 J/(kg·℃),變為固態的冰后的比熱容是2.1×103 J/(kg·℃)。
3.不同物質的比熱容一般不同。
9.關于比熱容的幾種說法中正確的是( )
A.單位質量的某種物質,溫度升高(或降低)1℃所吸收(或放出)的熱量,等于這種物質的比 熱容
B.比熱容與熱量有關,某種物質吸收或放出熱量越多,比熱容越大
C.沙石的比熱容是0.92×103 J/(kg·℃),它表示沙石升高1℃吸收的熱量是0.92×103 J
D.相同溫度、相同質量的不同物質,比熱容大的含的熱量多
10.(2023東莞模擬)由于水的比熱容比沙石或干泥土的比熱容大,所以在沿海地區陸地表面的氣溫比海面的氣溫晝夜變化顯著。因此( )
A.白天的海風多是從陸地吹向海面,夜晚的海風多是從海面吹向陸地
B.白天的海風多是從海面吹向陸地,夜晚的海風多是從陸地吹向海面
C.白天和夜晚的海風多是從陸地吹向海面
D.白天和夜晚的海風多是從海面吹向陸地
A
B
11.(2023廣州華師附中質檢)用相同的電加熱器分別對質量相等的A和B兩種液體加熱(不計熱量損失),如圖是A和B的溫度隨加熱時間變化的圖象,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A和B升高相同的溫度,A吸收的熱量較多
B.加熱相同的時間,B吸收的熱量較多
C.A的比熱容與B的比熱容之比為1∶2
D.B物質更適宜作汽車發動機的冷卻液
A
12.給質量為300 g的水加熱,水溫從20℃升高到40℃,如果把這些水吸收的一半熱量用來給一塊質量為500 g的金屬塊加熱,能使金屬塊的溫度從20℃升高到80℃,求這種金屬的比熱容。[c水=4.2×103 J/(kg·℃)]
答案:0.42×103 J/(kg·℃)
比較不同物質的吸熱情況
13.(2024佛山南海區期末)為了比較A,B兩種液體比熱容的大小,物理興趣小組做了如圖(甲)所示的實驗,在兩個相同的試管中,分別裝入質量相等的A,B兩種液體,將兩個試管放入盛有水的同一燒杯中,用酒精燈加熱。
(1)兩試管在此燒杯中加熱相同的時間,吸收的熱量   (選填“相等”或“不相等”)。
(2)實驗后繪制了溫度與時間的關系圖象如圖(乙)所示,可見:質量相等的A和B兩種液體,在吸收相同熱量時,   液體升溫較高;質量相等的A和B兩種液體,在升高相同溫度時,   液體吸收的熱量較多。(均選填“A”或“B”)
相等
A
B
(3)B液體在第10 min的內能   第20 min的內能;A和B兩種液體的比熱容關系是cA   cB。(均選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4)若只能從A或B中選一種液體裝入暖手袋中作為供熱物質,則應選擇   (選填“A”或“B”)液體。假如B液體是水,則A液體的比熱容為    J/(kg·℃)。[水的比熱容為4.2×103 J/(kg·℃)]
小于
小于
B
2.1×103
1.關于溫度、熱量和內能,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物體的溫度不變,其內能就一定不變 B.物體的溫度越高,所含熱量就越多
C.內能少的物體可將熱量傳給內能多的物體 D.溫度越高的物體,內能一定越大
C
易錯提示 物體的內能變化,溫度不一定變化,例如晶體的熔化;熱量只存在于熱傳遞過程中,不能說物體“具有”或“含有”熱量;熱傳遞過程中,熱量由高溫物體傳給低溫物體,即熱傳遞需要有“溫度差”。
2.100 kg干泥土,溫度降低40℃釋放的熱量為    J,在一個標準大氣壓下,如果這些熱量完全被質量為10 kg,溫度為25℃的水吸收,則水升高的溫度為   ℃。[已知干泥土的比熱容為0.84×103 J/( kg·℃),水的比熱容為4.2×103 J/( kg·℃)]
3.36×106
75
易錯提示 一個標準大氣壓下,水的沸點為100 ℃,水沸騰后溫度不再升高。
謝謝觀賞!(共12張PPT)
第2課時 比熱容相關應用及熱量計算
1.能用比熱容解釋沿海和內陸晝夜溫差大等生活中的現象。
2.能寫出吸、放熱公式,會進行簡單的熱量計算。
一、比熱容相關應用
1.規律:質量相同的不同物質,當吸收或放出同樣熱量時,比熱容較大的物質   較小,因此,比熱容大的物質對   有很好的作用。
2.水的比熱容較大的應用:水的比熱容較大,為   J/(kg·℃)。具體應用,如:
(1)生物體內水的比例很高,利用水的   較大,來調節生物體自身的溫度,以免溫度變化太快對生物體造成嚴重損害。
(2)夏天的中午在海邊玩耍時,會發現沙子燙腳而海水比較涼,這是因為在同樣受熱時,沙子和海水吸收的熱量相同,由于水的比熱容比沙子的   ,所以沙子的溫度升高得比海水的  _
(選填“多”或“少”)。
溫度變化
調節溫度
4.2×103
比熱容


提示與辨析
根據公式c= 比熱容大的表現:(1)質量相同的不同物質,當吸收或放出相同熱量時,比熱容大的物質溫度變化較小。(2)質量相同的不同物質,當升高(或降低)相同的溫度時,比熱容大的物質吸收(或放出)的熱量較多。
二、熱量的計算:Q=cmΔt
1.吸熱公式:Q吸=   。
2.放熱公式:Q放=   其中t0表示   ,t表示   ,Δt表示   ,
“升高到/降低到”用   表示,“升高了/降低了”和“升高/降低”均用   表示。
cm(t-t0)
cm(t0-t)
初溫度
末溫度
溫度的變化
t
Δt
提示與辨析
標準大氣壓下,水的沸點是100℃,若計算結果末溫超過100℃,則水的末溫應取100℃。
比熱容相關應用
[典例1] (教材“想想議議”改編RJ九全P13)以下是水在生活中的應用,其中沒有利用水比熱容大的特性的是( )
A.北方樓房中的地暖用水作傳熱介質
B.初春往稻田里灌水以防秧苗凍壞
C.用水給發生事故的核反應堆的安全殼降溫
D.炎熱的夏天在路面上灑水降溫
D
易錯規避
1.相同質量的水與其他物質相比,吸收或放出相同熱量時,水的溫度變化小,可以用來調節氣溫;升高或降低相同溫度時,水吸熱或放熱多,可以用來作冷卻劑或降溫。
2.在地面上灑水,水蒸發吸熱,不是利用水的比熱容大的特性。
[變式1-1]小明對花都湖國家濕地公園內的氣溫和水溫進行了觀測,并將測得的數據繪制成如圖所示曲線。據圖可判斷( )
A.實線代表水溫,虛線代表氣溫,因為水的比熱容較大
B.實線代表水溫,虛線代表氣溫,因為水的比熱容較小
C.實線代表氣溫,虛線代表水溫,因為水的比熱容較大
D.實線代表氣溫,虛線代表水溫,因為水的比熱容較小
[變式1-2]沿海地區晝夜溫差比內陸地區溫差   ,是水的比熱容比干泥土的比熱容   的緣故。在沿海地區,白天海水吸收大量的熱量而溫度變化   ,夜間海水放出大量的熱量而溫度變化   ,內陸地區卻正好相反。(均選填“大”或“小”)
C




熱量的計算
[典例2] (2023珠海八中質檢)將質量為1 kg的水從80℃降溫至60℃。[已知c物=0.5×
103 J/(kg·℃),c水=4.2×103 J/(kg·℃)]求:
(1)水放出的熱量Q放。
(2)若放出的熱量全部被質量為10 kg的某物塊吸收,求該物塊升高的溫度Δt。
解析:(1)水放出的熱量Q放=c水m(t0-t)=4.2×103 J/(kg·℃)×1 kg×(80-60)℃=8.4×
104 J。
答案:(1)8.4×104 J (2)16.8℃
方法技巧
1.運用Q吸=cm(t-t0)和Q放=cm(t0-t)計算時,各物理量的單位務必統一,即比熱容c的單位是 J/(kg·℃),質量m的單位是 kg,溫度(t0或t或Δt)的單位是℃,熱量Q的單位是 J。
2.解題時,要認真審題,注意題目中的敘述文字“升高”“升高了”“降低”“降低了”表示的是溫度的變化量Δt,而“升高到”“降低到”等表示的是物體的末溫t。
3.當發生熱傳遞的兩個物體達到熱平衡時,高溫物體放出的熱量等于低溫物體吸收的熱量,即Q吸=Q放。
[變式2-1] (課后T2改編RJ九全P15)質量和溫度都相同的鋁塊和銅塊(c鋁>c銅),吸收了相同的熱量后,將鋁塊和銅塊相互接觸,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熱量將由鋁塊傳遞給銅塊
B.溫度將由銅塊傳遞給鋁塊
C.熱量將由銅塊傳遞給鋁塊
D.由于鋁塊和銅塊吸收的熱量相同,所以二者之間不發生熱傳遞
[變式2-2]甲、乙兩物體的質量之比為2∶1,當甲物體溫度升高10℃,乙物體溫度降低15℃時,甲物體吸收的熱量與乙物體放出的熱量相等,則甲、乙兩物體的比熱容之比為( )
A.2∶3 B.4∶3
C.3∶2 D.3∶4
[變式2-3] 沙漠地區晝夜溫差大,主要原因是沙石的比熱容較小。初溫為20℃,質量為 50 kg的沙石吸收3.6×106 J的熱量后,溫度升高到   ℃。[沙石的比熱容為0.9×
103 J/(kg·℃)]
C
D
100
1.(2024廣州廣雅中學質檢)沿海地區具有“冬暖夏涼”的氣候特點,其原因是( )
A.海面經常刮風 B.沿海地區水多,會自動地制冷和制熱
C.水的比熱容大 D.水的比熱容小
2.甲、乙兩物體的質量之比是3∶1,它們吸收的熱量之比是2∶1,比熱容之比是3∶2,則甲、乙兩物體升高溫度之比為( )
A.9∶1 B.4∶9
C.9∶4 D.1∶9
3.(易錯題)將質量相等、初溫相同的水和煤油分別倒入兩個完全一樣的試管中,然后將這兩個試管同時放入溫度較高的熱水中,如圖所示,經過足夠長的時間,試管中的水和煤油從熱水中吸收的熱量分別為Q1,Q2,溫度升高分別為Δt1,Δt2,則(已知c水>c煤油)( )
A.Q1=Q2,Δt1>Δt2 B.Q1=Q2,Δt1=Δt2
C.Q1>Q2,Δt1=Δt2 D.Q1Δt2
C
B
C
4.(課后T5改編RJ九全P15)一個質量為2 g的燒紅的鐵釘,溫度為600℃,若它的溫度降低到100℃,釋放的熱量為   J;若這些熱量全部用于加熱100 g常溫的水,則水溫將升高
   ℃。[已知鐵的比熱容為0.46×103 J/(kg·℃),水的比熱容為4.2×103 J/(kg·℃)]
5.(2023宜昌)小麗用相同的電加熱器分別對質量為0.2 kg的水和 0.3 kg 的另一種液體進行加熱,得到的實驗數據如圖所示,則水在 16 min 內吸收的熱量為    J,另一種液體的比熱容為    J/(kg·℃)。[c水=4.2×103 J/(kg·℃)]
460
1.1
2.52×104
1.4×103
6.如圖所示是質量為100 g的某物質溫度隨加熱時間的變化圖象,前10 min 它吸收的熱量是7.2×103 J。求該物質的比熱容。
答案:2.4×103 J/(kg·℃)
謝謝觀賞!(共16張PPT)
第十三章 內能
第1節 分子熱運動
1.知道常見的物質是由分子、原子構成的。知道一切物質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無規則的運動。
2.能夠識別擴散現象,并能用分子熱運動的觀點進行解釋。
3.知道分子之間存在著相互作用力。
一、物質的構成
1.構成:常見的物質是由極其微小的粒子——   、  構成的。
2.大小:人們通常以   m為單位來量度分子,利用   可以觀察到分子、原子。
二、分子熱運動
1.擴散現象
(1)定義:   的物質在互相   時彼此進入對方的現象。
(2)發生范圍:擴散現象可以發生在氣體之間,也可以發生在液體之間,還可以發生在   _之間。
(3)實質:擴散現象表明,一切物質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   。
分子
原子
10-10
電子顯微鏡
不同
接觸
固體
無規則的運動
提示與辨析
(1)擦黑板時,粉筆灰紛紛落下,這就是分子運動( )
(2)水結冰后體積變大,是因為分子體積變大了( )
×
×
2.分子熱運動
(1)定義:由于分子的運動跟 有關,所以這種無規則的運動叫做 。
(2)規律:分子運動越劇烈,物體   越高。
提示與辨析
分子的運動是看不見、摸不著的,但可以通過看得見的宏觀現象(擴散現象)來推測無法直接感知的事實(分子的熱運動),這種研究方法叫轉換法。
溫度
分子的熱運動
溫度
三、分子間的作用力
1.共存:分子之間既有   力又有   力。當固體被壓縮時,分子間的距離   ,作用力表現為   ;當固體被拉伸時,分子間的距離   ,作用力表現為   。
2.大小:氣體分子之間的距離很遠,彼此之間   作用力;通常液體分子之間的距離比氣體的   ,比固體的   ,液體分子之間的作用力比固體的   。
3.分子動理論內容:常見的物質是由大量的   、   構成的;物質內的分子在不停地做   ;分子之間存在   和   。


變小
斥力
變大
引力
幾乎沒有



分子
原子
熱運動
引力
斥力
[典例1] 關于物質的構成,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分子的直徑很小,一般為10-10 cm
B.將一銅塊銼成極細的銅粉,就是銅分子
C.常見物質是由分子、原子構成的
D.PM2.5是指能較長時間懸浮在空氣中,直徑小于或等于2.5 μm的塵埃,這些塵埃就是一個個小分子
[變式1-1] 下列關于分子的說法正確的是( )
A.一般分子的直徑只有億分之幾米 B.分子是不能再分的最小微粒
C.用光學顯微鏡能分辨出分子 D.大霧中極小的水珠不是分子
C
D
物質的構成
[變式1-2] (課后T1改編RJ九全P6)把分子看成球體(分子的直徑約為10-10m),一個挨著一個緊密平鋪成一層(像每個圍棋格子中放一個棋子一樣),組成一個單層分子的正方形,邊長為1 m。該正方形中所含的分子個數為( )
A.1020 B.10-20
C.1016 D.10-16
A
分子熱運動
[典例2] 關于分子的運動,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一切物體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勻速直線運動
B.塵土飛揚不是分子熱運動現象
C.在0℃時,所有物體的分子都停止運動
D.物體機械運動速度越大,它的分子無規則運動的速度越大
B
易錯規避
1.要將分子熱運動與物體的機械運動區分開。分子熱運動是微觀的、肉眼看不見的分子在不停地做無規則的運動;而機械運動則是宏觀物體的運動,常伴隨外力的作用。
2.一切物質的分子在任何情況下都在不停地做無規則的運動,而非直線運動,其分子的運動速度與溫度有關,與物體的機械運動無關。
[變式2-1] (2023惠州一中模擬)將兩個分別裝有空氣和紅棕色二氧化氮氣體(NO2)的玻璃瓶口對口對接,中間用玻璃板隔開,抽開隔板后,通過觀察瓶內顏色變化推斷氣體分子是否做無規則運動。對于玻璃瓶如圖所示的四種放置方法,最合理的是(ρ二氧化氮>ρ空氣)( )
[變式2-2] (教材實驗改編RJ九全P3,YH八下P113)在量筒中裝一半清水,用細管在水的下面注入硫酸銅溶液,可觀察到無色的清水與藍色硫酸銅溶液之間有明顯的界面。靜放10天后,界面變得模糊不清,這種現象叫做   現象。用分子動理論解釋成因:一是分子之間有   ,二是分子在   。
A
擴散
間隙
不停地做無規則的運動
[變式2-3]按如圖所示進行實驗,當觀察到熱水大面積變成紅色時,冷水中只有品紅周圍變成紅色。對該現象的微觀解釋合理的是( )
A.溫度越高,分子質量越小
B.溫度越高,分子體積越大
C.溫度越高,分子間隙越小
D.溫度越高,分子運動越快
D
分子間的作用力
[典例3] 關于分子間的作用力,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
A.分子間存在著一個平衡位置,在此位置時分子間既沒有引力也沒有斥力
B.當物體被壓縮時,分子間只有斥力
C.當物體被拉長時,分子間只有引力
D.分子間的斥力和引力總是同時存在同時消失的
D
易錯規避
分子之間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引力和斥力是同時存在的。當分子間距離很小時,分子間作用力表現為斥力;當分子間距離稍大時,分子間作用力表現為引力;當分子間的距離非常大時,分子間的作用力可忽略不計。
[變式3-1](2023無錫)如圖所示,“天宮課堂”上航天員老師將兩塊透明板上的水球接觸后粘在一起,慢慢拉開板后形成一個長長的“液橋”,該現象主要說明了( )
A.水分子間有空隙
B.水分子間存在吸引力
C.水分子間存在排斥力
D.水分子處在永不停息的無規則運動中
[變式3-2](2023廣東)固態、液態和   是物質常見的三種狀態。如圖所示是某種物質三種狀態的微觀模型,其中圖(乙)表示物質的   態。該物質由圖(甲)狀態變為圖(乙)狀態時,發生的物態變化為   。
B
氣態

熔化
1.(2023珠海香洲區期末)下列詩詞中能體現“分子在不停地運動”的是( )
A.唯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動京城 B.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
C.風吹柳花滿店香,吳姬壓酒喚客嘗 D.楊花柳絮隨風舞,雨生百谷夏將至
2.關于擴散現象,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
A.溫度越高,擴散進行得越快
B.擴散現象是由物質分子無規則運動產生的
C.擴散現象在氣體、液體和固體中都能發生
D.在太空中,擴散現象將消失
C
D
3.(2023廣州期末)2022年9月19日,中國疾控中心公布了中國大陸首例輸入性猴痘病例相關信息。如圖是在電子顯微鏡下猴痘病毒的照片。該病毒直徑在200 nm左右,可通過飛沫傳播。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病毒是分子,可以用肉眼直接看到
B.健康人佩戴口罩可預防感染,是因為口罩材料的分子之間沒有空隙
C.猴痘病毒隨飛沫傳播屬于分子運動
D.構成飛沫的分子間既有引力又有斥力
4.(課后T4改編RJ九全P6)如圖所示把干凈的玻璃板吊在彈簧測力計的下面,記下彈簧測力計的讀數。讓玻璃板的下表面接觸水面,然后稍稍用力向上拉,發現彈簧測力計讀數變大,其原因是玻璃板與水的接觸面之間存在( )
A.摩擦力 B.分子引力
C.分子斥力 D.大氣壓力
D
B
5.學校、醫院等公共場所禁止吸煙,這是因為香煙燃燒時不僅釋放38種有毒化學物質,還向空氣中釋放PM2.5。PM2.5是指大氣中直徑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顆粒物,也稱為可入肺顆粒物,室內空氣中的PM2.5主要來自吸煙產生的煙霧。根據所學知識,判斷PM2.5   (選填“是”或“不是”)分子;有效減小PM2.5在空氣中濃度的做法是   (只要合理即可)。
6.(2024煙臺)裝修房屋時,如果選用不環保的材料會聞到對人體有害的刺激性氣味。材料散發出刺激性氣味是   現象,說明了   。這種現象在夏天特別明顯,原因是   ,所以我們要選用優質環保的材料進行裝修。
7.固體具有一定的體積和形狀是因為固態的物質中分子的排列十分緊密,粒子間有強大的
   ;液體沒有確定的形狀,具有流動性,是因為液態物質中分子沒有固定的位置,粒子的作用力比固體的作用力要   (選填“大”或“小”)。
不是
禁止吸煙或減少汽車尾氣排放
擴散
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無規則運動
溫度越高,分子無規則運動越劇烈
作用力

8.用力將端面已銼平的兩塊鉛柱緊壓在一起,然后將它們懸掛起來,并在下方掛一重物,發現兩鉛柱不分開[如圖(甲)]。對此現象,小金有疑惑:兩鉛柱不分開是由大氣壓力造成還是分子引力造成 于是小金將圖(甲)所示的鉛柱與重物固定在一個玻璃鐘罩內[如圖(乙)],逐漸抽出鐘罩內的空氣。
(1)在抽氣的過程中鐘罩內氣體的壓強   (選填“逐漸變小”“一直不變”或“逐漸變大”)。
(2)如果在抽氣過程中,鐘罩內兩鉛柱分開了,則   (選填“能”或“不能”)確定圖(甲)所示的兩鉛柱間有分子引力存在。
(3)如果在抽成真空時,鐘罩內兩鉛柱也不分開,則   (選填“能”或“不能”)確定圖(甲)所示的兩鉛柱間有分子引力存在。
逐漸變小
不能

謝謝觀賞!(共14張PPT)
第3節 比熱容
第1課時 比熱容的概念及理解
1.熟記比熱容的概念,知道比熱容是描述物質吸、放熱能力的物理量。
2.通過實驗探究,體會控制變量法和轉換法在實驗中的應用。
比熱容
1.定義:一定質量的某種物質,在溫度升高時吸收的   與它的   和升高的   乘積之比,用符號   表示。定義式為c= 。
2.單位:   ,符號:   。
3.物理意義:某種物質的比熱容在數值上等于單位   的這種物質,溫度升高(或降低)1℃所吸收(或放出)的   。如:水的比熱容是4.2×103 J/(kg·℃),表示1 kg的水溫度升高(或降低)1℃所吸收(或放出)的熱量為4.2×103 J。
4.特點:比熱容是物質的一種性質,不同物質,比熱容一般   (選填“相同”或“不同”)。比熱容表示物質吸放熱的能力。
熱量
質量
溫度
c
焦每千克攝氏度
J/(kg·℃)
質量
熱量
不同
提示與辨析
同種物質的比熱容一定相同( )
×
5.應用:如利用水比熱容大的特點作汽車發動機的冷卻液。
實驗:比較不同物質吸熱的情況
實驗器材 水 食用油 1.燒杯:盛放不同物質。
2.電加熱器:選擇規格   的電加熱器,目的是保證相同時間內物質吸收的熱量   。
3.溫度計:測量液體的溫度。
4.秒表(停表):測量加熱時間。
5.天平:測量液體的質量
相同
相同
實驗過程及現象 1.實驗時應該選擇   相同的   物質。
2.實驗方法
(1)轉換法:實驗中通過觀察相同加熱時間內   (或升高相同的溫度比較   )來比較不同物質的吸熱能力。
(2)控制變量法:相同規格的電加熱器、燒杯,讓質量   的水和食用油升高相同的溫度,比較   或加熱相同的時間比較   。
3.比較物質吸熱能力的兩種方法
(1)通過觀察相同加熱時間內溫度變化的快慢來比較不同物質的吸熱能力,
   的物質吸熱能力強。
(2)通過比較升高相同溫度所需要的加熱時間來比較不同物質的吸熱能力,
   的物質吸熱能力強
實驗結論 不同物質,在質量相等、升高的溫度相同時,吸收的熱量 
質量
不同
溫度變化快慢
加熱時間長短
相同
加熱時間
升高的溫度
溫度變化慢
加熱時間長
不同
[典例1] (一題練透)小明同學為了比較水和煤油的吸熱能力,進行了下面的實驗。
(1)組裝器材時應按照   (選填“從下到上”或“從上到下”)的順序進行安裝。
(2)如圖(甲)所示,小明選擇兩個規格   (選填“相同”或“不同”)的酒精燈放在石棉網下。
(3)在石棉網上放兩個規格   (選填“相同”或“不同”)的燒杯。在里邊分別放入質量為100 g的水和質量為   g的煤油,初溫都為25℃。
(4)圖中攪拌器的作用是攪拌水和煤油,使它們受熱均勻。
物質的溫度/℃ 25 30 35 40
升高的溫度/℃ 0 5 10 15
加熱所用 的時間/s 煤油 0 2 4 6
水 0 4 8 12
從下到上
相同
相同
100
(5)同時給水和煤油加熱。觀察溫度計,當溫度達到30℃,35℃,40℃時,記錄下加熱的時間。
(6)通過表格分析我們可以知道,質量相同的水和煤油分別加熱到35℃時,兩者吸收熱量
   (選填“水較多”“煤油較多”或“一樣多”)。判斷依據是水加熱時間長,這里用到的實驗方法是   。
(7)在比較物質的吸熱能力時,小明和同組的小龍分別采用了下面的方法。
①小明:分別比較水和煤油升高到30℃,35℃,40℃所用的時間,可以得出“質量相同的水和煤油,升高相同的溫度,   吸收的熱量較多,所以   吸熱能力強。”
②小龍:比較煤油和水加熱相同時間(4 min)升高的溫度,可以得出“質量相同的水和煤油,吸收   (選填“相同”或“不同”)的熱量,   升高的溫度高,   的吸熱能力強。”
(8)根據實驗數據繪制的水和煤油溫度隨加熱時間變化的圖象如圖(乙)所示。據此判斷,圖中a圖象表示的物質是   (選填“水”或“煤油”)。
(9)實驗后,小明和小龍設計了一個新的加熱裝置,如圖(丙)。對比(甲)圖裝置,(丙)圖裝置的優點是   。
水較多
轉換法


相同
煤油

煤油
能保證水和煤油在相同時間內吸收的熱量相同
比熱容
[典例2]關于比熱容,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
A.物質的比熱容跟物質吸收或放出的熱量有關
B.質量相同的不同物質放出相同的熱量,比熱容大的降溫多
C.比熱容是物質本身的性質,同種物質的比熱容一定相同
D.單位質量的某種物質,溫度降低1℃所放出的熱量,數值上等于它的比熱容
D
易錯規避
比熱容的大小與物質的質量、溫度及溫度的變化、吸收或放出熱量的多少均無關,只與物質的種類和物質的狀態有關。
[變式2-1] (教材“小資料”改編RJ九全P12,YH九上P33)下表中為幾種物質的比熱容,下列結論正確的是( )
B
幾種物質的比熱容/J·(kg·℃)-1
水 4.2×103 鐵、鋼 0.46×103
酒精 2.4×103 銅 0.39×103
煤油 2.1×103 干泥土 約0.84×103
冰 2.1×103 水銀 0.14×103
A.不同物質的比熱容一定不同
B.比熱容與物質的質量無關,一杯水與一桶水的比熱容相等
C.液體的比熱容一定比固體的比熱容大
D.比熱容是物質自身的性質之一,只和物質的種類有關
[變式2-2]用兩個規格相同的加熱器,分別對質量相等的甲、乙兩種液體加熱,其溫度隨時間變化的圖象如圖所示,由圖象可知( )
A.甲的比熱容比乙大
B.甲的比熱容比乙小
C.甲液體的吸熱能力比乙的強
D.開始加熱時,甲和乙的比熱容為零
B
1.下列各種情況下比熱容會發生變化的是( )
A.一杯水倒去一半
B.水凝結成冰
C.一塊鐵加工成鐵屑
D.15℃的水變成45℃的水
B
D
3.甲、乙兩種物質質量相同而比熱容不同,當它們升高相同溫度時,則( )
A.比熱容小的吸收熱量多
B.比熱容大的吸收熱量多
C.初溫低的吸收熱量多
D.甲、乙吸收的熱量一樣多
4.水的比熱容為4.2×103 J/(kg·℃),表示的物理意義是1 kg的水溫度每升高(或降低)1℃吸收(或放出)的熱量為4.2×103 J。一杯水和一桶水相比,比熱容  ;水結成冰后比熱容
   (選填“變大”“變小”或“不變”)。酒精的比熱容是2.4×103 J/(kg·℃),則相同質量的水和酒精,吸收相同的熱量,水升高的溫度較   (選填“多”或“少”)。
B
相同
變小

5.在探究“不同物質吸熱能力”的實驗中:
(1)在兩個相同的燒杯中加入初溫相同、   相同的水和煤油(ρ水>ρ煤油)。
(2)水和煤油的溫度隨時間變化的圖象如圖(乙)所示。
①加熱3 min時,b液體比a液體的溫度高,那么b液體吸收的熱量   (選填“大于”“小于”或“等于”)a液體吸收的熱量;
②根據圖(乙)可判斷出   (選填“a”或“b”)液體的吸熱能力強,該液體是   (選填“水”或“煤油”)。
(3)本實驗除了采用控制變量法外,還采用相同的熱源,通過比較   來比較水和煤油吸收熱量的多少,這種解決物理問題的方法叫   法。
質量
等于
a

加熱時間
轉換
謝謝觀賞!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track id="r4fhd"></track>

    <pre id="r4fhd"><abbr id="r4fhd"><code id="r4fhd"></code></abbr></pre>
      <ul id="r4fhd"></ul>

        <menu id="r4fhd"></menu>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贵溪市| 安图县| 陵水| 勐海县| 资源县| 西贡区| 兰西县| 嵊泗县| 兴国县| 桦甸市| 南和县| 兴文县| 麻城市| 曲沃县| 泾川县| 翁牛特旗| 英德市| 革吉县| 措美县| 湟源县| 天津市| 惠安县| 剑河县| 揭西县| 二手房| 洛南县| 芷江| 保山市| 上饶市| 平阴县| 宝应县| 南开区| 古蔺县| 德清县| 华池县| 闻喜县| 蕉岭县| 中西区| 体育| 长白| 伊宁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