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34張PPT)第4節 速度的測量第一章 機械運動逐點導講練課堂小結作業提升課時講解1課時流程2測量小車運動的速度用傳感器測量物體運動的速度知識點測量小車運動的速度知1-講11. 提出問題 如圖1,小車沿斜面下滑時,速度是如何變化的?知1-講思想方法間接測量法:將一個不易測量的量轉換為若干個可直接測量的量加以測量,再根據由定義或規律導出的關系式進行計算,從而間接獲得測量結果的測量方法,稱為間接測量法。平均速度的測量利用的就是間接測量法。知1-講2. 猜想與假設小車開始靜止,后來運動,據此猜想小車速度越來越快。在猜想時,應該先想后猜,也就是猜的要有依據,不能胡亂猜。知1-講3. 實驗方案(1)實驗原理:v=。(2)測量工具:①用刻度尺測量小車運動的路程。②用秒表測量小車通過這段路程所用的時間。知1-講(3)設計實驗:根據問題(目的)確定解決方案。問題(目的) 解決方案如何粗略判 斷速度變化 如圖2,把整個運動分為上、下兩個運動階段,分別測量平均速度,然后比較速度的變化知1-講如何測量小車在每個階段運動的路程和時間 ①一只手松開小車時,另一只手立即按動秒表啟動按鈕,開始計時;②小車到達預定終點時,撞擊金屬板發聲,停止計時;③為了保證上、下兩個運動階段在同一個運動過程中,測量小車在下半段所用的時間時,應該讓小車從上半段的上端開始運動,即上、下半段測量中小車從同一位置由靜止釋放知1-講如何設計實驗記錄表格 ①實驗中,需要記錄s、t,計算v,所以在表格的一行需要記錄或計算三個數據;②整個運動分為兩個階段,對于每個階段,都需要記錄或計算三個數據。知1-講特別提醒在測量平均速度時,不是直接測量出速度;而是先測量出s、t,再通過v=計算得到速度。知1-講4. 實驗數據s/m t/s v/(m·s-1)上半段 s1=0.3 t1=0.5 v1=0.6全程 s2=0.6 t2=0.8 v2=0.75下半段 s3=0.3 t3=0.3 v3=1.0知1-講5. 實驗結論 小車在斜面上下滑的過程中,它的運動速度越來越大,小車做的是變速直線運動。知1-講6. 評估交流(1)為了方便計時,斜面的坡度要比較小、斜面要長一些。(2)每次實驗,小車應從斜面頂端由靜止釋放。(3)金屬板的作用:①確定小車結束運動的位置。②確定小車結束運動的時刻,聽見撞擊聲停止計時。知1-講(4)不當操作對測量結果的影響。不當操作 影響物理量 測量結果v=斜面不平整,小車做曲線運動 測量路程s 偏小 測量速度偏小小車行駛后,開始 計時 測量時間t 偏小 測量速度偏大小車停止運動一段時間后,才停止計時 測量時間t 偏大 測量速度偏小知1-講方法技巧測量平均速度時分析誤差的步驟:(1)在操作過程中,確定測量的s、t 是偏大還是偏小。(2)結合公式v=,分析測量的速度是偏大還是偏小。知1-練例 1【母題 教材P28 圖1.4-2 】小華在“測小車的平均速度”的實驗中,設計了如圖3 所示的實驗裝置。小車從帶刻度(分度值為1 cm)的斜面頂端由靜止下滑,圖中的圓圈是小車到達A、B、C三處時電子秒表的示數。知1-練解題秘方:平均速度的測量和分析都是圍繞公式v= 進行的。知1-練(1)該實驗是根據公式______進行速度計算的。(2)為了方便計時,應使斜面的坡度較______ (填“大”或“小”)。v=小(3)請根據圖中信息回答:sAB=______cm;tBC=______s;vAB=______m/s;vBC= ______m/s。知1-練解析:sAB=100.0 cm-60.0 cm=40.0 cm,sBC=60.0 cm-10.0 cm=50.0 cm,tAB=2 s,tBC=1 s,AB 段的平均速度vAB===20 cm/s=0.2 m/s,BC 段的平均速度vBC= ==50 cm/s=0.5 m/s。40.010.20.5(4)由實驗看出,小車在下滑過程中速度越來越 ______,做_________運動。知1-練大變速直線(5)如果讓小車過了A 點后才開始計時,則會使所測AC 段的平均速度vAC 偏______(填“大”或“小”)。知1-練解析:如果小車過了A點才開始計時,會導致測得的時間小于小車通過該段路程s所用的時間t,路程s 準確,時間t 偏小,由公式v= 知,測得的平均速度會偏大。大知1-練1. 如圖所示的是“測量平均速度”的實驗裝置。實驗中讓小車從斜面的A 點(80 cm 處)由靜止開始下滑到C 點,測出小車到達B 點(40 cm處)的時間為1.6 s。知1-練則下列有關說法正確的是( )A. 小車在AB 段的平均速度為25 m/sB. 為了方便測量時間,斜面傾角應該大一些C. 小車在AB 段的平均速度小于在AC 段的平均速度D. 測量小車從A 點運動到C 點的過程中BC段的平均速度,應將小車從B 點由靜止釋放C知2-講知識點用傳感器測量物體運動的速度21. 設計實驗(1) 實驗目的:①測量小車在斜面上運動的速度。②測量人的手掌移動時速度的變化情況。(2)實驗器材:位置傳感器、小車、斜面、計算機等。知2-講(3)實驗原理:如圖4 甲所示,位置傳感器B 利用超聲波可以測出不同時刻小車A 與它的距離。這樣計算機就可以算出運動的小車在不同位置時的速度。計算機把在不同時刻測出的運動物體的速度顯示在屏幕上(橫軸為時間,縱軸為速度),我們就可以直觀地看出物體的速度是增大的、減小的還是不變的。知2-講2. 進行實驗(1)調節傳感器的位置,使傳感器對準小車,讓小車從斜面上滑下,觀察計算機顯示速度波形的變化情況(如圖乙)。(2)將手掌放在位置傳感器前,來回移動手掌,觀察計算機顯示速度波形的變化情況。知2-講3. 實驗結論通過速度變化圖像(圖乙),我們發現小車的速度先不斷變大,后減為零;通過速度變化圖像,我們發現手掌移動的速度在不斷變化。知2-講拓展延伸傳感器測距離配合計算機測速的優點:(1)位置傳感器可自動測出各時刻的距離。(2)計算機可以根據距離和對應時間信息,自動算出速度。(3)計算機可以直接顯示出速度—時間圖像。知2-練【母題 教材P28 圖1.4-3】 物體運動的情況可以通過傳感器即時測量,呈現出來。位置傳感器利用超聲波測出在不同時刻小車與它的距離,計算機再根據時間就可以算出運動的小車在不同位置時的速度(如圖5 甲)。例2知2-練屏幕圖像如圖乙,橫軸為時間,縱軸為速度,通過圖像可以看出,t=2.5 s 時小車的運動速度為______m/s;小車在斜面上滑下時做___________ (填“勻速直線”或“加速直線”)運動。0.8加速直線知2-練解析:由圖像可知,t=2.5 s 時小車的運動速度為0 .8 m/s;小車在斜面上滑下時速度逐漸變大,做加速直線運動。知2-練2.[中考·畢節] 小明用玩具汽車測量平均速度,讓汽車在斜面上沿直線下滑,位置傳感器每隔0.2 s 記錄一次汽車的位置,如圖所示。知2-練由圖可知,汽車從A 點運動到C 點的路程為______cm,BD 段的平均速度為______ m/s,汽車由A 點運動到D 點的過程,不是做勻速直線運動,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00.1相同的時間內通過的路程不相等速度的測量測量平均速度原理v=實驗設計及改進實驗誤差分析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