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27張PPT)2024年秋季粵滬版(2024)物理八年級上冊第一章 走進物理世界第3節 長度和時間測量的應用1.會用累積法測算一張紙的厚度,會用化曲為直法、滾輪法等測算曲線的長度.2.會用量筒或量杯測量液體和任意形狀的固體的體積.3.了解自己身上的“尺”和“表”,練習用這些“尺”和“表”進行測量,提高估測能力.4.通過思考、交流等活動,經歷設計實驗方案的過程,領會其中的測量技巧和轉換的思想方法.測量不能以破壞為前提,對于不宜或不能直接測量的情況,可以采取特殊方法.(1)累積法①測多算少用刻度尺測出張紙的厚度,則平均一張紙的厚度 .②以少求多測出一個臺階的高度,則臺階數為的一層樓的高度.(2)輔助工具法三角板與刻度尺組合可用于測硬幣直徑、圓柱體的底面直徑或圓錐體的高等.以下三圖,所測長度均為被測物體兩側對應示數之差.(3)替代法①化曲為直用一根無彈性的細線繞手腕一周,在重合處做標記,拉直后用刻度尺測出兩標記間的長度,即為手腕的周長.②化直為曲用滾輪測量跑道長,已知滾輪周長為,轉過的圈數為 ,則跑道長 .(4)對稱法測瓶蓋的直徑時,把瓶蓋放在白紙上,貼著邊緣用筆畫一個圓,剪下此圓并對折,展開后用刻度尺測量折痕即可測出瓶蓋的直徑.典例1 (衡陽期中)如圖所示,能正確測量出桌面上圓柱體底面直徑的是( )DA. B. C. D.[解析] 因圓心未知,圓的直徑不易確定,如選項B中測出的就不一定是直徑;選項A中刻度尺的零刻度線未與桌面對齊,因而使測量結果偏小;選項C中刻度尺的零刻度線與桌面對齊了,但三角板與刻度尺沒有垂直.1.認識量筒與量杯(直接測量液體體積的工具)我們知道,如正方體、球體等形狀規則的物體的體積可以用刻度尺測算出來,而對形狀不規則的物體的體積或液體的體積,就不能用刻度尺測量了,要使用專門的儀器測量,如量筒、量杯.如圖所示.(1)單位:量筒或量杯上標的單位一般是 (毫升).; ;.(2)分度值:量筒或量杯上相鄰兩條刻度線之間的體積為量筒或量杯的分度值,其中量筒上兩相鄰刻度線間的寬度是均勻的,而量杯的是不均勻的.(3)最大測量值:最上面的刻度值是量筒或量杯的最大測量值.辨析比較量筒和量杯的不同點量筒 量杯形狀 圓柱體 上寬下窄刻度分布 相鄰刻度線間的寬度 是均勻的 相鄰刻度線間的寬度不均勻,上密下疏測量范圍 一般較小 一般較大2.使用量筒測量液體體積的方法(1)會選:測量前,應認清量筒的單位、分度值和最大測量值,根據被測液體的體積和測量精度的要求選擇合適的量筒.(2)會放:測量前,應將量筒放置于水平桌面上.(3)會讀:讀數時,視線要與量筒內液體的液面相平.量筒內的液面大多是凹液面(如水、煤油的液面),但也有液面是凸液面(如水銀的液面). 在讀數時,視線應和液體凹液面的底部(或凸液面的頂部)相平,讀出液體的體積(不估讀),如圖甲、乙所示.(4)會記:記錄的結果由數字和單位組成.教材深挖量筒讀數時不能“仰視”與“俯視”的原因3.使用量筒測量不規則固體(不溶于水)體積的方法(1)在量筒中加入適量的水,記下水的體積 ;(2)用細線系住固體并輕輕放入量筒中,使水面沒過固體,記下此時水和固體的總體積 ;(3)固體的體積 .(排液法)教材深挖當待測固體不能沉在水中時可用細針將其壓入水中,或在固體下面拴石塊使其沉入水中,保證實驗正常進行.如果待測固體體積過大,可改用量杯測量.如果物體吸水或溶于水,可將水換為油,或用保鮮膜包住物體后將其放入水中.典例2 如圖所示的量筒的量程(測量范圍)是___________,分度值是______,小石塊的體積是________.[解析] 如圖所示,量筒的最大測量值是,即量筒的量程是 ;量筒每分5個小格,每小格表示 ,即分度值是 ;.1.人體的“尺”觀察指甲的寬度、手指的長度等,我們發現人體各部分的尺寸有著規律,如中學生的身高約為,一步約為 ,兩臂左右平伸時,兩手中指指尖之間的距離約等于自身的身高,一拃(拃:張開手,大拇指指尖到中指指尖的距離)約為 ,中指的寬度約為,指甲的寬度約為,拳頭的寬度約為 等.2.根據人體的“尺”估測長度(1)手測法:物體的長度用手部某部位的長度來估測,如制衣時,布匹的寬度用手的“拃”來估測.(2)步測法:把物體的長度轉換為步數來測量,如估測一棟樓的寬度時,使用步數來估測.3.人體的“表”平息情緒,測出一分鐘脈搏跳動的次數,反復測量,我們發現,中學生脈搏的跳動具有一定的規律,即內脈搏跳動 次,因此,可使用脈搏跳動來估算時間.如某同學使用自己脈搏跳動300次的時間及在此時間內運動員通過的路程,可以估算運動員的跑步速度.典例3 (廣州期中)正確寫字姿勢的“三個一”:眼離書本一尺遠,胸離書桌一拳遠,手離筆尖一寸遠,如圖所示.關于“眼離書本一尺遠”的估算最合理的是 ( )BA.約 B.約 C.約 D.約[解析] 1米等于3尺,則1尺約等于,即 ,所以眼離書本約 ,故B符合題意.謝 謝,同學們再見!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