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蘇教版必修第一冊第二專題第三單元 人類對原子結構的認識第一課時人類認識原子結構的歷程原子核的構成課題 原子核的構成 單元 三 學科 化學 年級 高一【教學目標】 1、通過對人類認識原子結構歷程的了解,體驗科學家探索原子結構的艱難過程,提升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與創新意識。2、了解原子的構成,能根據原子(或離子)的表示符號并判斷其中一些數量關系。3、知道元素、核數與同位素的概念,知道同位素的應用。【重點難點】 1.熟悉并掌握原子(或離子)的表示符號并判斷其中的數量關系。2.學習并掌握核素與同位素的概念。【教學過程】【第一課時】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導入新課 教師:投影一些常見的物質,如銅單質、氯化鈉、水等,思考它們的構成教師:人類對原子結構的認識經歷了漫長的過程,直到20世紀初,原子結構的奧秘才被揭示。那么,人類對原子結構的認識過程是怎樣的呢?請大家認識課本44-45頁。講述人類認識原子結構的歷程。原子結構模型是科學家根據科學猜想和分析,通過對原子結構的形象和描摹而建構的揭示原子本質的認知模型。教師:引出本節課學習內容——原子核的構成。 認真傾聽思考,了解一些常見物質的構成。引出本節課內容。認真閱讀教材,體會人類對原子結構的認識。 圖文并茂,能夠較快地讓學生進入本節課堂學習。提高學習的興趣和欲望。從宏觀和微觀結合的視角理解原子結構模型,并了解相關的證據。體會人類認識原子的歷史是漫長的,也是無止境的。鼓勵學生勇敢積極地面對學習的挑戰,堅信必勝的信心。講授新課 [溫故知新]我們知道相對原子質量被定義為“某原子的質量與12C原子質量的1/12之比”你知道12C原子是指哪種碳原子嗎?12代表什么意思?教師利用多媒體設備向學生投影出下面【新課講解】原子結構教師: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電子構成,原子核由質子和中子構成。整個原子是呈電中性的。投影觀察教材46頁圖2-16氫元素三種核素的原子結構模型。對比異同:同一種元素的原子質子數相同,但中子數不一定相同。如氫元素有三種原子1H、2H、3H。那么,什么是元素?什么是原子?元素:具有相同質子數的一類原子的總稱。核素:具有一定質子數和一定中子數的一種原子稱為一種核素。過渡:12C原子是指質子數和中子數都是6的碳原子,12是該碳原子的質量數。那么,什么是質量數?投影:原子的質量主要由什么決定?【新課講解】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電子構成,原子核由質子和中子構成。原子的質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質子和中子的相對質量都近似為1,如果忽略電子的質量,將核內所有質子和中子的相對質量取近似整數值相加,所得的數值叫做質量數。板書:展示分析:原子的表示符號完成課本表2-4,分析質量數與相對原子質量之間有什么關系?質量數與相對原子質量近似相等。嘗試計算1mol普通水、重水、超重水的質量。投影展示思考:練習:1、11Na的質子數為 ,核外電子數為 。 2、11Na+的質子數為 ,核外電子數為 。3、8O2-的質子數為 ,核外電子數為 。思考:什么是同位素?有什么特點?質子數相同、質量數(或中子數)不同的核素互稱為同位素。特點:1.質子數相同,核外電子數相同, 化學性質相似。2.中子數不同,物理性質不同,用途不同觀察與思考:三種氫原子和三種碳原子閱讀教材中拓展視野欄目,了解同位素的應用。14C原子用于考古斷代12C原子用作相對原子質量的標準 認真傾聽,引發思考。認真傾聽。思考原子呈電中性的原因。記錄筆記。老師和同學們一起討論,思考問題。老師和同學一起討論,思考問題。老師和同學一起討論,思考問題。認真傾聽,記錄筆記。思考問題,在練習中解決新問題。老師和同學一起討論,思考問題。記錄筆記,認真傾聽。認真傾聽,記錄筆記。認真思考理解概念。學生自行閱讀,總結 從對舊知識深度思考中引發探究學習。通過回憶復習初中已經學習過的內容,再次回顧原子中的一些重要的數量關系。通過討論,幫助同學對元素、核素等知識點的理解和掌握。通過討論,把握其中要點:一類原子、一種原子。加深對知識點的印象。通過討論得出結論,加深對知識點的印象。通過書寫和口述幫助學生對知識點進行記憶。通過練習鞏固對新知識的理解,把握數量關系,應用新知識解決新問題。通過討論思考離子中核外電子數的計算方法并練習鞏固。加深對知識點的理解。通過對習題的解答,加深對知識點的鞏固,體會數量的變化原因。把握要點:同一中元素的不同原子(核素)。在觀察和思考中理解區分元素、核素、同位素的關系。通過閱讀教材欄目,提高學生閱讀總結能力。板書 1、人類認識原子結構的歷程2、原子核的構成 原子符號:AZX 核電荷數=質子數=核外電子數=原子序數質量數(A)=質子數(Z)+中子數(N)陽離子核外電子數=質子數-離子所帶電荷數陰離子核外電子數=質子數+離子所帶電荷數3、元素、核素、同位素4、同位素的應用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