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大單元整體教學】物理學科人教版九年級全一冊第十四章 分課時設計課題 能量的轉化和守恒課型 新授課 √ 復習課 試卷講評課 其他課1.教學內容分析 本節主要有能量的轉化和能量守恒定律兩部分組成。能量的轉化和守恒定律是在學習了物體的內能知識之后,對能的概念以及能量轉化與守恒做進一步的拓展和深化。學習本節內容需要以動能,勢能,機械能,內能以及機械能守恒定律知識為基礎。能量守恒的思想貫穿在整個物理學習的過程中,通過后續課程的學習,將不斷加深學生對能量守恒定律的認識和應用能力。 能量守恒定律是自然界的一條普遍規律,不僅是本章的重點,也是整個中學物理的重點。能量的轉化和守恒不僅是物理學的法則,而且是一個跨越各門自然學科的統一法則。2.學習者分析 中學生的思維開始已經有了較大的發展,能夠在一些表象的基礎上加以抽象的思維。所以學生理解本節能量轉化與守恒的規律時,要充分尊重學生的心理發展特點以及適合學生的學習方式。在教學過程中要說明能量轉移和轉化的區別。同時要向學生強調定律的普遍性和重要性,通過從能量角度猜想永動機永動的秘密,加深對能量守恒定律的認識和理解,加深對能量守恒定律的認識和理解,領略在科學發明與創新活動中尊重事實,遵循科學規律的重要性。3.學習目標確定與教學重難點 (1)了解能量及其存在的多種形式;(2)知道能量的轉移和轉化,能解釋一些常見現象中的能量轉化過程;(3)理解能量守恒定律,有用能量守恒定律的觀點分析物理現象的意識,體會能量守恒定律的普適性。本節教學的重點是能量的轉化與守恒定律。教學難點是用能量的轉化與守恒定律對具體的自然現象進行分析,說明能量轉化或轉移的過程。4.評價量表 《能量的轉化和守恒》的評價量表任務列表任務要求(滿分:10分)學生自評同學互評教師評價任務一:能量的轉化和轉移知道自然界中有多種形式的能量,知道在一定條件下能量可以相互轉化,知道能量轉化和轉移具有方向性(5分)任務二:能量守恒定律理解能量守恒定律,知道永動機不可能實現的原因(5分)5.學習活動設計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學習評價任務一:引入新課提出問題:請同學們雙手不停地來回搓動,體會有何感受?從能量的角度分析下,能量如何變化?分析:動手操作后手心發熱。從能量的角度分析,是機械能轉化為內能。提出問題:除此之外,自然界中的其他現象之間有聯系嗎?它們之間的能量可以相互轉化嗎?在轉化過程中有什么規律?下面我們就來討論這些問題。 進行體驗,思考并回答問題,進入情景。 創設情景活躍課堂氣氛,引入課題任務二:能量的轉化自然界存在著多種形式的能量。盡管各種能量我們還沒有系統地學習,但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也有所了解,如跟電現象相聯系的電能,跟光現象有關的光能,跟原子核的變化有關的核能,跟化學反應有關的化學能等。分析總結:(1)反復彎折一段鐵絲。會發現鐵絲發熱,機械能轉化為內能。(2)黑塑料袋內盛水,插入溫度計后系好袋口,放在陽光下。會發現溫度計的示數升高,太陽能轉化為內能。(3)將太陽電池連在小電扇上,并使它對著陽光。小電扇會轉動,太陽能轉化電能,電能又轉化為機械能。(4)將鋼筆桿在頭發或毛衣上摩擦后靠近細碎的紙片。吸管會發熱,并同時吸引細碎的紙片,機械能轉化為電能和內能。能量的轉化自然界中的各種現象都是互相聯系的。科學家們經過長期探索,發現能量轉化是非常普遍的,在一定條件下,各種形式的能量是可以相互轉化的。利用多媒體課件展示各種形式的能量可以相互轉化的示意圖。 學生活動:指導學生完成下面四個小實驗,觀察實驗發生的現象,討論其能量轉化情況。(1)反復彎折一段鐵絲。(2)黑塑料袋內盛水,插入溫度計后系好袋口,放在陽光下。(3)將太陽電池連在小電扇上,并使它對著陽光。(4)將鋼筆桿在頭發或毛衣上摩擦后靠近細碎的紙片。 動手操作并觀察,學生親身感受和分析每個小實驗的能量轉化。能夠加深對能量轉化的理解和認識。【評價標準】知道自然界中有多種形式的能量,知道在一定條件下能量可以相互轉化,知道能量轉化和轉移具有方向性(5分)知道自然界中有多種形式的能量,知道在一定條件下能量可以相互轉化,不理解能量轉化和轉移具有方向性(3分)任務三:能量守恒定律想想議議①蕩秋千時,若停止用力,秋千會越來越低。為什么高度會逐漸降低?是否丟失了能量?減少的機械能到哪去了?②拋出彈性小球,觀察小球與地面碰撞時的運動情況。會發現掉在地上的彈性小球越跳越低。為什么高度會逐漸降低?是否丟失了能量?減少的機械能到哪去了? 歸納總結能量守恒定律能量既不會憑空消滅,也不會憑空產生,它只會從一種形式轉化為其他形式或者從一個物體轉移到其他物體,而在轉化和轉移的過程中,能量的總量保持不變。這就是能量守恒定律。(1)能量守恒定律的普遍性能量守恒定律是自然界最普遍、最重要的基本定律之一。大到天體,小到原子核,無論是物理學的問題還是化學、生物學、地理學、天文學的問題,所有能量轉化的過程,都服從能量守恒定律。 根據能量守恒定律,在分析自然現象時,如果發現某種形式的能量減少,一定能找到另一種形式的能量增加;反之,當某種形式的能量增大時,也一定可以找到另一種形式的能量減少。(2)運用能量守恒定律分析問題 從日常生活到科學研究、工程技術,這一規律都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例如,在行駛的汽車中,燃料的化學能通過燃燒轉化為燃氣的內能,再通過熱機做功把內能轉化為機械能。在這個過程中,燃料的化學能一部分轉化為機械能,一部分轉化成了熱機和周圍環境的內能。提出問題:不少人曾經設想制造一種不需要動力就能源源不斷地對外做功的機器,人們把這種機器叫做永動機。同學們,這種永動機是否存在呢?想一想為什么?歸納:由能量守恒定律知:無法制成永動機。 學生交流、討論分析:(1)在秋千的運動過程中,秋千和空氣間有阻力,繩索間存在摩擦力,秋千要克服這些阻力做功,一部分機械能逐漸轉化為內能,機械能總量逐漸減少,最終機械能為零,全部轉化為內能。(2)在小球的運動過程中,由于和空氣間有阻力,小球克服空氣阻力做功,一部分機械能逐漸轉化為內能,機械能總量逐漸減少,最終機械能全部轉化為內能。分析:高處的水具有一定的機械能W總,在水向下流動時,對水輪機做功,水輪機轉動,把低處的水抽到高處.由于水輪機轉動的各部件間存在摩擦,會有部分機械能轉化為內能W內能,只有一部分能量W抽水用來抽水做功.根據能量守恒定律可知: W總=W內能+W抽水,最后抽水的能量小于原來水的總能量,使流下的水不能全部抽回。 從能量轉化的角度思考,初步意識到能量是守恒的。在大量事實和經驗的基礎上,引導學生理解抽象的物理定律。【評價標準】理解能量守恒定律,知道永動機不可能實現的原因(5分)理解能量守恒定律,不能解釋永動機不可能實現的原因(3分)6.板書設計1. 自然界存在著多種形式的能量:機械能、內能、電能、光能等。2. 能量的轉化:能量由一種形式轉化為另一種形式的能。3. 能量的轉移:能量的形式不變,能量由一個物體轉移到其他物體,或從物體的一部分轉移到其他部分。4. 能量守恒定律:能量既不會憑空消滅,也不會憑空產生,它只會從一種形式轉化為其他形式,或者從一個物體轉移到另一個物體,而在轉化和轉移的過程中,能量的總量保持不變。 5. 永動機的失敗:是因為違背了能量守恒定律。7.作業與拓展學習設計 1.如圖所示,這是我國“東風-17”高超音速導彈。某次演習中,“東風-17”以5倍音速飛行,打擊距離2040km的“敵軍”目標,則“東風-17”擊中目標的時間大約為 min;導彈在大氣層中高速飛行時,彈頭與空氣劇烈摩擦,從而將 能轉化為內能,使彈頭的外殼溫度升高。(聲音在空氣中的傳播速度約為340m/s)【答案】 20 機械【詳解】[1]擊中目標的時間大約為[2]導彈在大氣層中高速飛行時,彈頭與空氣劇烈摩擦,克服摩擦做功,機械能轉化為內能,使彈頭的外殼溫度升高。2.用煤爐給水加熱,加熱過程中水溫隨時間變化的圖像如圖所示,燃燒的過程中煤的化學能轉化為 能。【答案】內【解析】【小題1】燃燒的過程中煤會釋放大量的熱量,化學能轉化為內能。3.2024年4月30日,全球最大的壓縮空氣儲能項目在我國并網發電,工作原理如圖。在用電低谷時段利用電網多余電能驅動壓縮機壓縮空氣,使空氣 增大(填能量形式);在用電高峰時段高壓空氣被釋放,膨脹對外 ,使膨脹機轉動,將內能轉化為 ,帶動發電機產生電能輸送至電網。 【答案】 內能 做功 機械能【詳解】[1] 在用電低谷時段利用電網多余電能驅動壓縮機壓縮空氣,對空氣做功,使空氣內能增大。[2][3] 在用電高峰時段高壓空氣被釋放,膨脹對膨脹機做功,使膨脹機轉動,將內能轉化為機械能,帶動發電機產生電能輸送至電網。4.如圖所示,水燒至沸騰時,壺蓋不斷向上跳動,此過程中水蒸氣的 能轉化為壺蓋的機械能;在加熱過程中,水的比熱容 (選填“增大”、“減小”或“不變”)。【答案】 內 不變【解析】【小題1】[1]水燒至沸騰時,壺蓋不斷向上跳動,此過程中水蒸氣對壺蓋做功,將內能轉化為機械能。[2]比熱容是物質的一種特性,跟物質的種類、狀態有關,與溫度無關;在加熱過程中,水的溫度改變,物質的種類和狀態沒有發生改變,所以比熱容不變。5.小陽在網上看到了一款神奇的擺件玩具,如圖所示。鋼珠從高處落下,經過軌道后又被彈到孔中,繼而往復運動,小陽認為這是一款永動機,不需要消耗其他形式的能量就可以一直不停地運動。你認為小陽的判斷 (選填“正確”或“錯誤”),你判斷的依據是 。【答案】 錯誤 見詳解【解析】【小題1】[1][2]小陽的判斷是錯誤的。理由是,永動機違背能的轉化和守恒定律,故永動機不能制造成功,此玩具仍然需要外界提供能量。6.如圖所示,給吸管中裝滿水,堵上吸管兩端,將一端插入水杯的水中,另一端放到位置較低的水槽上方,同時放開吸管兩端,水杯中的水自動從位置較高的水杯流入位置較低的水槽中,這個實驗 (選填“違背”或“符合”)能量守恒定律。【答案】符合【詳解】水杯和水槽上方的大氣壓強相同,水杯中的水位置較高,由可知,水杯中的水液體壓強較大,在液體壓強的作用下,水被壓向水槽中,水的重力勢能轉化為動能,符合能量守恒定律。7.飛船返回艙在經過大氣層時,通過 的方式改變內能,溫度急劇升高,內能 (選填“變大”“變小”或“不變”),返回艙和大氣劇烈摩擦產生的巨大熱量很難再被回收利用,說明能量的轉化具有 性。【答案】 做功 變大 方向【詳解】[1][2]飛船從太空返回大氣層時,與大氣層之間摩擦做功,內能增加,溫度升高,通過做功的方式改變飛船外殼的內能。[3]在此過程中,返回艙和大氣劇烈摩擦產生的巨大熱量很難再被回收利用,說明能量的轉化具有方向性。8.如圖所示,先用繩子把一個鐵鎖懸掛起來,將鐵鎖拉到自己的鼻子附近,鐵鎖向前擺去。鐵鎖在來回擺動過程中( )A.機械能保持不變 B.機械能不斷減小C.內能轉化為機械能 D.不符合能量守恒定律【答案】B【詳解】ABC.鐵鎖在來回擺動過程中不斷克服空氣阻力做功,有一部分機械能轉化為內能,機械能不斷減小,故AC不符合題意,B符合題意;D.能量既不會憑空產生,也不會憑空消失,它只會從一種形式轉化為另一種形式,或者從一個物體轉移到其它物體,而能量的總量保持不變。鐵鎖在來回擺動過程中機械能雖然不斷減小,是由于機械能轉化為了內能,能量總量不變,符合能量守恒定律,故D不符合題意。故選B。9.如圖所示,用繩子把一塊橡皮懸掛起來,把橡皮貼近自己的鼻子,穩定后松手,頭保持不動,橡皮向前擺去又擺回來,不會碰到鼻子。在這一過程中( )A.橡皮從鼻子處向遠處運動過程中,動能轉化為重力勢能B.橡皮運動到最高點時,速度為0,慣性消失C.橡皮擺動過程中與空氣摩擦使部分機械能轉化為內能D.這一過程沒有遵守能量的轉化和守恒定律【答案】C【詳解】A.橡皮從鼻子處向遠處運動過程中,在到達最低點前,重力勢能變小,動能變大,所以是重力勢能轉化為動能,故A不符合題意;B.慣性不會消失,故B不符合題意;C.橡皮擺動過程中與空氣摩擦,從而將部分機械能轉化為內能,故C符合題意;D.該過程遵守了能量守恒定律和能量轉化定律,故D不符合題意。故選C。10.關于能量的轉化或轉移,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自然界中水能的循環再生過程不遵循能量守恒定律B.地球上的化石能源歸根結底來自遠古時期的太陽能C.夏天空調將室內空氣的內能轉移至高溫的室外不需要消耗能量D.熱水自然變涼,說明能量自發的從內能大的物體轉移至內能小的物體【答案】B【詳解】A.自然界中水能的循環再生過程遵循能量守恒定律,故A錯誤;B.地球上的化石能源歸根結底來自遠古時期的太陽能,能量不會憑空產生也不會憑空消失,只會從一種形式轉化為另一種形式,從一個物體轉移的另一個物體,故B正確;C.夏天空調將室內空氣的內能轉移至高溫的室外需要消耗電能,故C錯誤;D.熱水自然變涼,說明能量自發的從溫度高的物體轉移至溫度低的物體,內能大的物體溫度不一定高,故D錯誤。故選B。8.教學反思與改進1. 本節注重學生的體驗,在教學中組織學生親自動手做一些小實驗。對能量的轉化和轉移,增加感性認識,同時做好點撥引導,從感性認識到理性分析,深入理解問題實質。2. 本節注重知識的應用,教學中讓學生用所學能量轉化和守恒定律的知識應用到解決實際問題中去培養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3. 少部分學生對各種形式能量的轉化理解不好,對一個能量轉化實例說不出是什么形式的能量轉化,為什么形式的能量;對能量的轉化和還是能量的轉移存在誤區。作業設計14.3能量的轉化和守恒課時作業(時間:20min)【基礎訓練】知識點1:能量的轉化和轉移1.2024年4月30日,神舟十七號飛船載三名航天員返回地球,飛船在返回過程中,航天員都會被固定在座椅上,以湘潭籍指令長湯洪波為參照物,航天員唐勝杰是 的(選填“運動”或“靜止”)。進入大氣層后,飛船外殼會因劇烈摩擦而升溫,此過程的能轉化是: 能轉化為內能(即熱能)。【答案】 靜止 機械【詳解】[1]飛船在返回過程中,航天員都會被固定在座椅上,以湘潭籍指令長湯洪波為參照物,航天員唐勝杰的位置不變,是靜止。[2]進入大氣層后,飛船外殼會因劇烈摩擦而升溫,此過程的能轉化是:飛船的機械能能轉化為外殼的內能(即熱能),外殼內能增大,溫度升高。2.下列關于能量轉化、轉移現象的說法中,正確的是( )A.電池供電,電能轉化為化學能 B.電動機工作,電能轉化為機械能C.暖瓶塞被熱氣彈開,機械能轉化為內能 D.用熱水袋取暖,內能發生了轉化【答案】B【詳解】A.電池供電,將化學能轉化為電能,故A錯誤;B.電動機的工作原理是通電導體在磁場中受力轉動,將電能轉化為機械能,故B正確;C.暖瓶塞被熱氣彈開,氣體對外做功,將內轉化為機械能,故C錯誤;D.熱水袋取暖,發生了熱傳遞,內能發生了轉移,沒有轉化成其它形式的能,故D錯誤。故選B。知識點2:能量守恒定律3.被醫學界稱為“益智運動”的平衡車運動,可使人的身體輕松活躍,促使小腦的發育。平衡車行駛時最主要的能量轉化是 ;剎車時,伴隨著能量從機械能轉化為內能,內能散失到空氣中,此過程中所有的能量總和 。【答案】 電能轉化為機械能 不變【詳解】[1]平衡車行駛時,平衡車的電動機主要將電能轉化為機械能。[2]根據能量守恒定律可知,在能量的轉化和轉移過程中,所有的能量總和是不變的。4.中國古代玩具飲水鳥(如圖)被譽為“愛因斯坦也吃驚的玩具”。它的神奇之處在于:在鳥的面前放上一杯水,用手把鳥嘴浸到水里“喝”一口后,讓其直立起來;可是直立一會兒它又會自動俯下身去,等到鳥嘴浸到了水,“喝”了一口,又會直立起來。其原理是飲水鳥的嘴部和頭部包裹了一層絨布,“喝水”打濕后,由于蒸發 (選填“吸熱”或“放熱”),使得鳥頭部管內溫度和氣壓變化,尾部的液體上升到頭部,改變飲水鳥的重心,實現再次喝水。飲水鳥這種“自動喝水”的現象 (選填“遵循”或“不遵循”)能量守恒定律。【答案】 吸熱 遵循【詳解】[1]“喝水”打濕后,由于蒸發要吸熱,使得鳥頭部管內溫度降低和氣壓變化,尾部的液體上升到頭部,改變飲水鳥的重心,實現再次喝水。[2]飲水鳥這種“自動喝水”的現象遵循能量守恒定律,整個系統的能量保持不變。【能力提升】1.2023年,國內首條懸掛式空中軌道列車——武漢“光谷光子號”正式運行,如圖所示。它不僅采用先進的永磁牽引技術;而且應用了效率極高的飛輪儲能系統,避免能量浪費,回收并儲存列車制動時產生的多余能量,釋放儲存的能量是將飛輪的動能轉化為 能;采用先進的永磁牽引技術,能有效降低整車質量,減小了車輛在水平軌道上前進時的 能,從而降低了能耗。【答案】 電 動【詳解】[1]飛輪儲能系統釋放儲存的能量,它給外圍設備供電,因此將動能轉化為電能。[2]車輛在水平軌道上前進時具有動能,而動能與質量和速度有關,降低整車質量,則減小了車輛在水平軌道上前進時的動能。2.直接利用太陽能的途徑有一種是把太陽能轉化為 能,如用集熱器把水等物質加熱,這是用 方式增加水等物質的內能;把水燒開到沸騰時頂起壺蓋的過程是通過水蒸氣 方式實現的。【答案】 內 熱傳遞 做功【詳解】[1][2]用集熱器把水等物質加熱,是把太陽能轉化為內能,水通過吸收熱量,提高內能,這是用熱傳遞方式增加水等物質的內能。[3]把水燒開到沸騰時頂起壺蓋的過程是通過水蒸氣對做功方式實現的,水蒸氣將內能轉化為壺蓋的機械能。3.某款汽車的汽油發動機效率可達到30%(已知汽油燃燒過程中熱值)(1)汽車啟動時能聞到汽油味,這是 現象;(2)2kg汽油完全燃燒放出的熱量為 J,這些熱量可供該款汽車做有用功 J;有人認為通過改進技術可以使汽車一邊行駛一邊發電,就可以永遠運動下去,這種觀念違背了 。(3)為了減少碳排量,提倡騎自行車綠色出行。給自行車輪胎打氣時,打氣筒內氣體的溫度升高,這是通過 的方法改變內能的。【答案】 擴散 9.2×107 2.76×107 能量守恒定律 做功【詳解】(1)[1]汽車啟動時能聞到汽油味,是汽油分子不停地做無規則運動的結果,這是擴散現象。(2)[2][3]2kg汽油完全燃燒放出的熱量為Q放=mq汽油=2kg×4.6×107J/kg=9.2×107J汽油發動機效率可達到30%,這些熱量可供該款汽車做有用功W=Q放×30%=9.2×107J×30%=2.76×107J[4]能量不會憑空產生,也不會憑空消失,只能從一種形式轉化為另一種形式,或者從一個物體轉移到另一個物體,而總的能量保持不變。有人認為通過改進技術可以使汽車一邊行駛一邊發電,就可以永遠運動下去,這種觀念違背了能量守恒定律。(3)[5]給自行車輪胎打氣時,推動打氣筒的活塞,對其內部的氣體做功,打氣筒內氣體的溫度升高,內能增加,這是通過做功的方法增加氣體的內能的。4.現在的電動汽車大多具有能量回收功能。在剎車或滑行時可以將汽車的 能轉化為電能,為電池充電。有人認為,只要進行技術再革新,汽車就可以邊行駛邊發電不需要再充電了,永遠運動下去,這種觀念違背了 。【答案】 機械 能量守恒定律【詳解】[1]在剎車或滑行時機械能減小,電動汽車大多具有能量回收功能,可以將汽車的機械能轉化為電能,為電池充電。[2]汽車邊行駛邊發電,但一定有能量損失,因為能量的轉化和轉移具有方向性,不能永遠運動下去,所以這種觀念違背了能量守恒定律。5.中新網北京12月10日電(記者馬帥莎)據星際榮耀消息,12月10日17時07分,該公司研制的雙曲線二號可重復使用液氧甲烷驗證火箭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圓滿完成第二次飛行試驗任務,實現國內首次可復用火箭的復用飛行。火箭著陸平穩精確,狀態安全恢復,飛行試驗任務取得圓滿成功。火箭發動機工作時先將化學能轉化為 能,然后再轉化為 能。已知甲烷的熱值為,則的甲烷在完全燃燒時放出的熱量為 J。【答案】 內 機械【詳解】[1][2]火箭發動機工作時,先將燃料的化學能轉化為發動機內空氣的內能,之后將高溫、高壓空氣噴出時,將內能轉化為機械能。[3]由題意可得,5m3的甲烷在完全燃燒時放出的熱量為6.我國太陽能和風能發電規模均為世界第一、太陽能和風能均屬于 能源,但它們也有不穩定的缺點,為消納電網富余電能,減少能源浪費,我國大力推動儲能建設。(1)蓄電池儲能,本質是將電能轉化為 能儲存起來;(2)“壓縮空氣儲能”,即利用壓縮機將空氣壓縮儲存到容器中(需要時再利用高壓空氣驅動發電機發電),本質是把電能轉化為 能儲存;(3)“重力儲能”,方案如圖,利用水泵將水從山下抽到山頂(需要時再用山頂水庫中的水發電),本質是把電能轉化為 能儲存。若抽水消耗的電能為,放水發電得到的電能為,則 (>/=/<)。【答案】 可再生 化學 內 機械 <【詳解】[1]太陽能和風能均屬于可再生能源,能從自然界源源不斷的獲取。(1)[2]蓄電池儲能,本質是將電能轉化為化學能儲存起來,在需要用電的時候,再將化學能轉化為電能。(2)[3]“壓縮空氣儲能”,即利用壓縮機將空氣壓縮儲存到容器中,氣體被壓縮時內能增大,所以本質是把電能轉化為內能儲存。(3)[4]“重力儲能”,利用水泵將水從山下抽到山頂,需要消耗電能,電能轉化為水的機械能,本質是把電能轉化為機械能儲存。[5]若抽水消耗的電能為E1,放水發電得到的電能為E2,由于能量的損失,消耗的電能不可能全部轉化為水的機械能,白天發電時,水的機械能不能全部轉化為電能,則E27.以下四幅圖中,關于能量轉化說法正確的是( )A.圖甲所示,過山車向下運動時,是動能轉化為重力勢能B.圖乙所示,水電站將水的電能轉化為機械能C.圖丙所示,自行車運動員奮力蹬車時,人體內的一部分化學能轉化為機械能D.圖丁所示,汽車在剎車過程中,剎車片會發熱,將內能轉化為機械能【答案】C【詳解】A.圖甲所示,過山車向下運動時高度減小,速度增大,是重力勢能轉化為動能,故A錯誤;B.圖乙所示,水力發電,將機械能轉化為電能,故B錯誤;C.圖丙所示,自行車運動員奮力蹬車時,人體內的一部分化學能轉化為機械能,故C正確;D.圖丁所示,汽車在剎車過程中,剎車片會發熱,是通過摩擦做功將機械能轉化為內能,故D錯誤。故選C。8.2024年4月25日,神舟十八號載人飛船成功發射。發射過程經歷了火箭點火發射、加速上升、船箭分離、太陽能帆板打開等階段。關于上述過程的描述正確的是( )A.火箭發動機點火后燃料的化學能轉化為內能 B.飛船在加速上升過程中只有動能和勢能相互轉化C.火箭和飛船分離前飛船相對于火箭是運動的 D.太陽能帆板是將風能轉化為電能的裝置【答案】A【詳解】A.火箭發動機點火后,燃料燃燒,將化學能轉化為內能,故A正確;B.飛船在加速上升過程中,燃料燃燒產生的內能轉化為飛船的機械能,不是動能和勢能相互轉化,故B錯誤;C.火箭和飛船分離前飛船相對于火箭的位置沒有發生變化,飛船相對于火箭是靜止的,故C錯誤;D.太陽能帆板是直接將太陽能轉化為電能的裝置,故D錯誤。故選A。9.隨著新能源汽車的發展,電動車慢慢出現在大街小巷。電動車電量不足時,需通過充電樁給電動車的電池充電,在充電過程中( )A.電能轉移到電動車 B.化學能轉移到電動車C.電能轉化為化學能 D.化學能轉化為電能【答案】C【詳解】充電樁在給電動車充電過程中,充電樁給電動車提供電能,將電能轉化為電動車電池的化學能,故 C符合題意。故選C。10.2023年12月17日15時00分,北京星際榮耀空間科技股份公司雙曲線一號遙七“什邡號”運載火箭在我國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升空,標志著公司的商業航天運載火箭總裝基地和防務產品生產基地落戶什邡。對“什邡號”運載火箭發射升空說法錯誤的是( )A.火箭升空是實現了機械能轉化成內能B.“什邡號”火箭發射升空過程中重力勢能不斷增大C.“什邡號”運載火箭內部主要燃料用的液態氫,是因為它的熱值大D.火箭內部燃料劇烈燃燒是將化學能轉化成內能【答案】A【詳解】A.火箭升空是實現了內能轉化成機械能,故A錯誤,符合題意;B.“什邡號”火箭發射升空過程中,質量不變,高度越來越高,重力勢能不斷增大,故B正確,不符合題意;C.“什邡號”運載火箭內部主要燃料用的液態氫,是因為它的熱值大,燃燒同等質量的燃料,產生的熱量更多,故C正確,不符合題意;D.燃料燃燒時,消耗化學能,得到內能,化學能轉化為內能,故D正確,不符合題意。故選A。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大單元教學】14.3教學設計:能量的轉化和守恒教學設計 九年級全一冊第十四章《內能的利用》大單元整體設計(人教版).doc 【大單元教學】14.3精品課件:能量的轉化和守恒.ppt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