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23張PPT)第二章 聲音與環境第1節 聲音的產生與傳播很難想象,如果沒有聲音,人類將怎樣交流與生存。為了產生悅耳的聲音,人類創造出各種樂器。我國河南省賈湖出土的“賈湖骨笛”,距今已有7800~9000年歷史,是華夏先民用大型飛禽的翅骨制成的古老的笛子,至今仍能用它吹奏出美妙的樂曲,震驚了世界。那么,各種樂器為什么能發出美妙悅耳的聲音?又是怎樣傳到我們的耳朵的?新知導入學習目標1.知道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所有發聲的物體都在振動。2.知道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氣體、液體、固體都可以傳播聲音。3.知道聲音在不同介質中傳播的速度不同。4.知道人是如何聽見聲音的。新知研究知識點一:聲音的產生觀察發聲物體的振動A. 敲擊音叉,將叉股插入水中,仔細觀察發生的現象。B. 把手指放到正在播放音樂的收錄機的揚聲器上,感受一下揚聲器和機身的振動。觀察音叉振動感受振動活動1很多發聲的物體無法觀察到,它們到底是不是在振動呢?演示實驗:聲音是由物體的振動產生的,振動停止,發聲停止這里用到了什么方法?轉換法思考我們把正在發聲的物體叫做聲源。你能說出它們分別靠什么振動發聲嗎?鼓面弦弦弦空氣柱翅膀知識點二:聲音的傳播物體振動時,鄰近的空氣隨物體振動,形成一系列疏密相間的波動向四周傳播。聲波類比法把聲音顯示出來將聲音信號通過話筒,轉換成電信號,再通過計算機或一種叫示波器的儀器,就能在顯示屏上顯示出聲音的波形。圖(a)是音叉振動時,示波器顯示的聲波波形,圖2-5(b)是同學唱歌時,示波器顯示的聲波波形。(a)音叉振動時,示波器顯示出的聲波波形(b)唱歌時,示波器顯示出的聲波波形聲音是以聲波的形式傳播。活動2知識點三: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思考:我們現在可以相互交流,為什么太空中的宇航員無法直接面對面說話呢?真空能傳聲嗎將正在響鈴的鬧鐘放在玻璃罩中,這時我們能清楚地聽到鈴聲。用抽氣機慢慢抽出玻璃罩的空氣,你聽到的鈴聲發生了什么變化?抽氣到一定程度時,還能聽到鈴聲嗎?拔掉抽氣管,讓空氣進入瓶中,你是否又能聽到鈴聲?這個實驗表面:真空 。空氣可以傳播聲音活動3聽水中傳出的聲音如圖所示,把耳朵貼在玻璃水槽的外面,能否聽到水中敲擊石塊的聲音?請試一試!水中傳聲隔墻聽音如圖所示,一位同學在室外用手輕敲墻體,室內的同學把耳朵貼在墻上,能否聽見敲擊聲?當耳朵離開墻后,還能聽見聲音嗎?比較一下,這兩種聽音方式的效果是否一樣?隔墻聽音活動3聲音需要氣體、液體、固體等作為傳播的介質。在真空中,聲音是不能傳播的。事實說明:知識點四:聲音傳播的快慢聲音傳播的距離和傳播所用時間之比叫做聲速。討論:從表中你發現了什么規律嗎?聲音的傳播速度與介質的種類、溫度和狀態有關;除軟木外,v氣< v液< v固熟記:15oC時,聲音在空氣中傳播的速度為340m/s。站在百米賽跑終點的計時員,如果他聽到起跑的槍聲才開始計時,那么運動員跑了多長時間他才開始計時?解:有關聲速的計算回 聲聲源障礙物聲音在傳播過程中,如果遇到障礙物,就會被反射回來。反射回來的聲音就叫做回聲要想把原聲與回聲區別開,從發出聲音到再返回耳朵的時間大于0.1秒。回聲的應用:①加強原聲:當障礙物離得太近時,聲波很快被反射回來,回聲與原聲混在一起,此時人們分辨不出原聲和回聲,但是會覺得聲音更響亮.音樂廳中常用這種原理使演奏的效果更好.②回聲測距:當聲源靜止時,聲音從出發到再次回到聲源處所走過的距離,是聲源到障礙物距離的兩倍即:知識點五:人怎樣聽見聲音外耳道聽小骨骨膜聽神經耳蝸人耳的結構振動放大、傳遞聲波耳廓 -----------外耳道-----------鼓膜 -----------聽小骨-----------收集聲波聲波通道聲波鼓膜振動聽小骨聽覺神經大腦耳蝸在這個過程中,任何部分發生障礙(例如鼓膜、聽小骨或聽覺神經損壞),人都會失去聽覺。如果只是傳導障礙,而又能夠想辦法通過其他途徑將振動產生的信號傳遞給聽覺神經,人也能夠感知聲音。聲音通過頭骨、頜骨也能傳到聽覺神經,引起聽覺骨傳導耳機骨傳導課堂小結聲音的產生與傳播產生條件由物體的振動產生振動停止,發聲也停止傳播介質聲速:空氣中15℃的聲速為340m/s人怎樣聽見聲音可以在固體、液體、氣體中傳播真空不能傳聲課堂練習1.關于聲現象,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聲音在不同介質中的傳播速度相同B.人說話是靠舌頭振動發聲的C.真空可以傳播聲音D.一切發聲物體都在振動D2.將正在播放音樂的收音機放在抽成真空的玻璃罩內,這時幾乎聽不到音樂聲,這主要是因為 ( )A.收音機的喇叭不振動了B.真空不能傳播聲音C.聲音被玻璃隔絕了D.固體不能傳播聲音B3.唐詩《楓橋夜泊》中的詩句“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中的鐘聲是因為鐘受到僧人的撞擊產生 發出的,客船上的人能聽到聲音是通過 ______傳入人耳的。振動空氣4.在下列介質中聲音傳播速度最快的是 ( )A.水 B.真空C.鐵 D.空氣C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