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教學評一體化】3.2.1原子的結構 課件+教學設計+分層作業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教學評一體化】3.2.1原子的結構 課件+教學設計+分層作業

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
基于新課標核心素養下的教學評一體化教學設計--原子結構
課題內容 原子結構 第1課時
教學分析 課標解析: 認識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電子構成的,知道原子可以結合成分子,也可以轉變為離子,認識表示分子、原子、離子的符號。 教材分析:上一課題初步接觸到了原子,知道了分子的可分性,也知道了原子是化學變化中的最小微粒,那么原子還能不能再分?本課題就在上一課題的基礎上繼續對原子的認識,從結構上深入的了解原子的構成,辯證認識其中各種粒子的一些基本特點和相互關系。通過學習探索原子結構的化學史,幫助學生充分體驗科學研究過程中實驗、假說、模型等科學方法的重要作用,能夠幫助學習形成嚴謹、質疑、反思的科學態度。 學情分析:通過前面的學習,學生借助一些生活實例和實驗已經對分子和原子有了初步的認識,本課題要在其基礎之上進一步的認識原子。就學生本身而言,本課題是困難的,學生還處在化學入門階段,抽象思維的發展還不足以完全支撐學生徹底領悟微觀的世界,故此在安排教學時,應該注重化抽象為形象,借助微觀模擬動畫或者模型,能夠輔助學生的想象和推理,幫助學生理解知識的同時發展抽象思維。
學習目標 1.知道并能說出原子的構成; 2.知道核電荷數、質子數、核外電子數的關系; 3.知道相對原子質量的含義,并理解相對原子質量表。 達成評價 能夠說出原子的構成;知道原子結構中各個部分的關系,能夠知道什么是相對原子質量。
重難點 重點:原子的構成、相對原子質量。 難點:核電荷數、質子數、核外電子數的關系。
先行組織 課題1學習的分子和原子,日常的有關原子的知識積累。
問題與活動 活動設計: 1.創設情境,構建項目,引入課題。 項目任務一:探求原子的結構 【導入新課】播放視頻,原子的結構——原子彈的基石 【過渡】視頻中展示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美國向日本投放原子彈的片段,從畫面中我們可以看出原子彈爆炸所造成的威力是非常大的,戰爭對人類也造成了不可想象的傷害。那么原子彈的巨大威力是如何產生的呢?這就需要我們從最基本的原子結構說起。 【講解】科學家們對原子的認識與探索也經歷了漫長的過程。1803年,道爾頓提出:構成物質的最小粒子是原子,原子是不可再分的實心球體。1897年,湯姆生在原子內部發現了電子,人們終于拋棄了原子不可分割的陳舊觀念。1911年,盧瑟福通過精密的實驗證明在原子中心有一個極小的核,電子繞核做高速旋轉。 【講解】分子的體積和質量非常小,構成分子的原子體積同樣也非常小,如果將一個原子跟一個乒乓球相比,就相當于將乒乓球跟地球相比。 【討論交流】觀察原子的構成示意圖,你能發現什么? 【結論】原子不是一個實心的球體,是由居于原子中心的原子核和核外電子構成的,原子核帶正電荷。電子帶負電荷。 【講解】原子的結構 【交流討論】分析下面的表格,你能發現哪些規律? 【結論】 核電荷數=核內質子數=核外電子數 氫原子的原子核中沒有中子 質子數不一定等于中子數 原子內質子數不同,原子種類也不同 【練習】展示課件中的練習。 【思考】鐵是由原子直接構成的物質,氧氣是由氧分子構成的,用手觸摸鐵和氧氣都不會被電,到說明鐵原子、氧分子都不帶電,不帶電的原因是什么呢? 由于原子里質子數=電子數,一個質子和一個電子所帶的電量相等,電性相反,所以整個原子不顯電性。分子是由原子構成的,原子不帶電,分子也不帶電。 項目任務二:計算相對原子質量 【過渡】生活中,我們稱量物質的質量時,我們會用到各種秤進行稱量,從而稱出相應的質量。原子的質量和體積非常的小。我們該如何測量呢? 【講解】定義:以一種碳原子(碳12)質量的1/12為標準,其他原子的質量跟標準相比較所得的比值(符號為Ar)。原子中電子的質量很小忽略不計,質子和中子的質量跟碳原子(碳12)質量的1/12的比值約等于1。因此相對原子質量約等于質子數+中子數 【展示】常見元素的相對原子質量。介紹張青蓮教授。 【課堂總結】本節課我們重點學習了原子的結構,知道了構成原子的各個部分的數量關系與電性關系,學習了相對原子質量的計算。同學們注意課下要及時復習,完成作業。 教學評價 學生能了解到原子結構的探索歷程。樹立科學探索意識。 學生通過觀察原子的構成示意圖,能夠在圖中找到原子核、電子,發現正負電荷的關系。 通過分析表格,能夠找到質子、中子的關系,總結出對應的數量關系。 通過鐵的例子,學生能夠明白原子和分子都是不帶電的,由原子直接構成的物質,質子數和電子數相等。 5.學生通過相對原子質量的定義,會計算相對原子質量,知道相對原子質量該怎么找。
遷移運用(當堂檢測): 1.下列對不同時期原子結構模型的提出時間排列正確的是( C ) ①盧瑟福原子模型 ②湯姆生原子模型 ③道爾頓原子模型 ④玻爾原子模型 A.①②③④ B.④③②① C.③②①④ D.③④①② 2.下列關于原子的敘述中,不正確的是( D ) A.原子可以構成分子 B.原子是化學反應中的最小微粒 C.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電子構成的 D.原子不帶電是因為原子中存在中子 3.據報道,上海某醫院正在研究用放射性碘治療腫瘤。 這種碘原子的核電荷數為53,相對原子質量為125。下列關于這種原子的說法中,錯誤的是( B ) A.中子數為72 B.質子數為72 C.電子數為53 D.質子數和中子數之和為125 4. 一種鐵原子的原子核內有26個質子和30個中子,該原子的核外電子數為( B ) A. 4 B. 26 C. 30 D.56 5.在①分子、②原子、③原子核、④質子、⑤中子、⑥電子等粒子中,找出符合下列條件的粒子,把相應的序號填在橫線上。 (1)能保持物質化學性質的粒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2)不顯電性的粒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3)上述粒子中質量最小的粒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4)帶正電荷的是__________________; (5)在同一原子中數目的粒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② ①②⑤ ⑥ ③④ ④⑥
成果集成:
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
3.2.1 原子的結構分層作業設計
基礎練習
1.國之重器東風——41 彈道導彈采用了鈦合金前后接頭。鈦原子質子數為22,相對原子質量為48,則鈦原子的核外電子數為( )
A.22 B.26 C.48 D.70
2.下列敘述中,錯誤的是( )
①原子是化學變化中的最小微粒;②原子是不能再分的微粒;③一切物質都是由原子直接構成的;④一切原子核都是由質子和中子構成的;⑤ 原子不顯電性;⑥原子之間有空隙
A.①② B.②③④ C.③⑤ D.③④⑥
3.制造北斗三號衛星使用了鈦合金材料,鈦原子的質子數為22,相對原子質量為48,則鈦原子的核外電子數為( )
A.22 B.48 C.70 D.26
4.下列關于原子核的敘述中,正確的是
①通常由中子和電子構成;②通常由質子和中子構成;③帶負電荷;④不顯電性;⑤不能再分;⑥體積大約相當于原子;⑦質量大約相當于原子
A.①⑤ B.②⑦ C.③④ D.②⑥⑦
5.原子中一定含有的微粒( )
A. 質子、中子、電子 B. 質子、中子
C. 中子、電子 D. 質子、電子
6.下列粒子不顯電性的是( )
A.質子 B.電子 C.原子核 D.分子
7.某原子的實際質量為Mg,又知碳-12原子的質量為Ng,則該原子的相對原子質量為( )
A. B. C. D.
8.鈾﹣235是制造原子彈的一種原料.這種鈾原子的相對原子質量為235,中子數為143,則鈾原子的核外電子數是(  )
A.235 B.92 C.143 D.378
9.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原子核由質子、中子和電子構成B.碳原子的相對原子質量為 12g
C.在原子里,質子數等于核外電子數D.相對原子質量約為質子數與電子數之和
10.如圖為某原子結構模型的示意圖,其中a、b、c是構成該原子的三種不同粒子,下列說法中,不正確的是
A.該原子的核外電子數是6
B.原子的質量集中在b和c上
C.原子中b與c的數目一定相同
D.原子中a與c的數目一定相同
提升練習
1. 關于相對原子質量,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
A.原子的質量就是相對原子質量
B.化學上采用相對原子質量,更便于比較和運算
C.碳原子的相對原子質量是 12g
D.兩種原子的相對原子質量之比不等于它們的質量之比
2.1999年,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艾哈邁德.澤維爾開創了“飛秒化學”的新領域,使運用激光光譜技術觀測化學反應時分子中原子的運動成為可能。你認為該技術不能觀察到的是( )
A.化學反應中反應物分子的分解 B.原子的內部結構
C.化學變化中分子的形成 D.反應中原子的運動
3.原子結構模型的建立,經過了幾代科學家的艱辛努力,直到現在仍在探索中。其中,行星模型的提出標志著原子結構的現代模型的問世,如圖是鋰原子結構的行星模型,圖中原子核內有3個質子、4個中子。不能根據原子結構的行星模型得出的結論是( )
A.原子始終在做無規則的運動
B.原子核的體積只占整個原子體積的很小一部分
C.構成原子的粒子之間存在一種互相吸引的力
D.電子繞原子核沿一定軌道運動
4.知識梳理有助于我們對已學知識的鞏固,如圖是某同學學習物質結構層次后以氧氣為例進行梳理,下列敘述中不正確的是( )
A.a為氧分子 B.b的相對原子質量等于質子數
C.c為電子 D.d為原子核
5.若C-13是指原子核內有6個質子、7個中子的碳原子,則”He-3”所指的氦原子核內( )
A.含有3個質子,沒有中子 B.含有2個質子,1個中子
C.含有1個質子,2個中子 D.含有3個中子,沒有質子
6.下列關于相對原子質量的敘述,正確的是( )
A.相對原子質量就是原子質量
B.兩種原子的質量比等于它們的相對原子質量之比
C.碳12原子質量的1/12是1
D.相對原子質量基準是人為規定的,會影響原子的實際質量
7.如圖為某原子結構模型圖,其中a、b、c是構成該原子的三種不同粒子。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
A.原子核由a和c構成 B.原子中a與c的數目一定相等
C.原子中b與c的數目一定相等 D.原子的質量主要集中在a和b上
8.2021年江西省自主設計的“人造太陽”首次成功放電。
(1)“人造太陽”合理利用了可控核聚變,氘、氚是核聚變的熱核材料。
原子種類 質子數 中子數 核外電子數
氘 1 1 1
氚 x 2 1
①上表中x=_______。
②貯存氘氣的鋼瓶禁止靠近明火,據此推測氘氣具有的化學性質是_______。
(2)下列示意圖能正確表示氚原子結構的是_______(填字母序號)。
A. B. C. D.
9.1910年英國科學家盧瑟福進行了著名的α粒子轟擊金箔實驗。實驗做法如圖所示:
①放射源 放射性物質放出α粒子(帶正電荷),質量是電子質量的7000倍。
②金箔 作為靶子,厚度1μm,重疊了3000層左右的原子。
③熒光屏 α粒子打在上面發出閃光。
④顯微鏡 通過顯微鏡觀察閃光,且通過360度轉動可觀察不同角度α粒子的到達情況。
【收集證據】絕大多數α粒子穿過金箔后仍沿原來的方向前進,但是有少數α粒子卻發生了較大的偏轉,并且有極少數α粒子的偏轉超過90 ,有的甚至幾乎達到180 ,像是被金箔彈了回來。
【猜想與假設】α粒子遇到電子后,就像飛行的子彈碰到灰塵一樣運動方向不會發生明顯的改變,而結果卻出乎意料,除非原子的大部分質量集中到了一個很小的結構上,否則大角度的散射是不可能的。
【解釋與結論】
(1)已知金的原子核帶79個單位的正電荷,金原子的相對原子質量是197,則金原子核內含有的粒子及個數分別是________。
(2)盧瑟福所說的“除非原子的大部分質量集中到了一個很小的結構上”中的“很小的結構”指的是______。
(3)1μm金箔包含了3000層金原子,絕大多數α粒子穿過后方向不變,說明_______。
A.原子是實心的 B.原子內部絕大部分空間是空的
C.原子的質量是均勻分布的 D.原子中心有一個很大的核
10.人們為揭示原子結構的奧秘,經歷了漫長的探究過程。
(1)如圖是幾位有代表性的科學家及他們提出的原子結構模型,這些模型建立的先后順序是(填字母序號)______。
A.①②③ B.③②① C.①③② D.③①②
(2)1911年,物理學家盧瑟福用一束帶正電的、質量比電子大得多的高速a粒子轟擊金箔,發現:多數a粒子穿過金箔后仍保持原來的運動方向,少數a粒子發生了較大角度的偏轉,極少數a粒子被反彈。
①當a粒子轟擊金箔時,如圖中四條運動軌跡不可能出現的是______(填字母序號)。
②盧瑟福根據實驗現象推測:原子中心有一個很小的結構(原子核),原子核具有如下特點:______、______、______。
(3)1934年,意大利科學家費米用中子轟擊鈾235原子(質子數為92,相對原子質量是235,元素符號為U),得到了一種質量增加的原子。他公開宣布發現了93號元素(質子數為93的元素),被科學界認可并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1938年,德國科學家哈恩重復費米的實驗后,發現實驗中得到的是56號鋇元素,并用如圖模型定義這一變化。費米知道后,立即重復了實驗,坦率地檢討并糾正了錯誤。
上述變化不屬于化學變化,理由是______。
(4)根據以上化學史資料,你的感想是______。
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
3.2.1 原子的結構分層作業設計
基礎練習
1.國之重器東風——41 彈道導彈采用了鈦合金前后接頭。鈦原子質子數為22,相對原子質量為48,則鈦原子的核外電子數為( )
A.22 B.26 C.48 D.70
【答案】A
【詳解】原子中核電荷數=核內質子數=核外電子數,由題意鈦原子的質子數為22,則鈦原子的核外電子數為22。故選A。
2.下列敘述中,錯誤的是( )
①原子是化學變化中的最小微粒;②原子是不能再分的微粒;③一切物質都是由原子直接構成的;④一切原子核都是由質子和中子構成的;⑤ 原子不顯電性;⑥原子之間有空隙
A.①② B.②③④ C.③⑤ D.③④⑥
【答案】B
【詳解】①原子是化學變化中的最小微粒;②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電子構成,原子是可以再分的微粒;③構成物質的微粒有原子、分子、離子;④有的原子核中沒有中子;⑤ 原子不顯電性;⑥原子之間有空隙。錯誤的有②③④,故選:B。
3.制造北斗三號衛星使用了鈦合金材料,鈦原子的質子數為22,相對原子質量為48,則鈦原子的核外電子數為( )
A.22 B.48 C.70 D.26
【答案】A
【詳解】質子數=原子的核外電子數=22。故選A。
4.下列關于原子核的敘述中,正確的是
①通常由中子和電子構成;②通常由質子和中子構成;③帶負電荷;④不顯電性;⑤不能再分;⑥體積大約相當于原子;⑦質量大約相當于原子
A.①⑤ B.②⑦ C.③④ D.②⑥⑦
【答案】B
【詳解】①原子核一般是由質子和中子構成(氫原子核除外),錯誤;
②通常由質子和中子構成,正確;
③質子帶正電,中子不帶電,故原子核帶正電荷,錯誤;
④質子帶正電,中子不帶電,故原子核帶正電荷,錯誤;
⑤原子核能再分,分為質子和中子,錯誤;
⑥原子核體積很小,居于原子的中心,錯誤;
⑦原子的質量都集中到原子核上,電子質量很小忽略不計,原子核質量大約相當于原子,正確;
故正確的是②⑦。
故選B。
5.原子中一定含有的微粒( )
A. 質子、中子、電子 B. 質子、中子
C. 中子、電子 D. 質子、電子
【答案】 D
【解析】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電子構成的,原子核一般是由質子和中子構成的,但有的原子中無中子,如氫的一種同位素氕,它只有1個質子和1個電子構成。 故答案為:D。
6.下列粒子不顯電性的是( )
A.質子 B.電子 C.原子核 D.分子
【答案】 D
【解析】A、每一個質子帶一個單位的正電荷,所以質子顯正電性,故不符合題意;
B、每一個電子帶一個單位的負電荷,所以核外電子顯負電性,故不符合題意;
C、原子核是由中子和質子構成的,質子帶正電,中子不帶電,所以原子核帶正電,故不符合題意;
D、在原子中,由于原子核所帶的正電荷數和核外電子所帶的負電荷數相等,電性相反,所以原子不顯電性,分子是由原子構成的,所以整個分子也不顯電性,故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D。
7.某原子的實際質量為Mg,又知碳-12原子的質量為Ng,則該原子的相對原子質量為( )
A. B. C. D.
【答案】 A
【解析】實際質量為Mg的一種原子的相對原子質量= ;相對原子質量是有單位的,單位為“1”。
故答案為:A。
8.鈾﹣235是制造原子彈的一種原料.這種鈾原子的相對原子質量為235,中子數為143,則鈾原子的核外電子數是(  )
A.235 B.92 C.143 D.378
【答案】B
【解析】在原子中,相對原子質量=質子數+中子數,所以該原子的質子數為235﹣143=92,核電荷數=質子數=電子數,所以其核外的電子數也為92。故選B。
9.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原子核由質子、中子和電子構成B.碳原子的相對原子質量為 12g
C.在原子里,質子數等于核外電子數D.相對原子質量約為質子數與電子數之和
【答案】C
【解析】
A、原子核由質子和中子構成,不含電子,不符合題意;
B、相對原子質量是一個比值,單位為“1”,常省略不寫,故碳原子的相對原子質量為12,不符合題意;
C、在原子里,質子數等于核外電子數,符合題意;
D、相對原子質量約為質子數與中子數之和,不符合題意。
故選C。
10.如圖為某原子結構模型的示意圖,其中a、b、c是構成該原子的三種不同粒子,下列說法中,不正確的是
A.該原子的核外電子數是6
B.原子的質量集中在b和c上
C.原子中b與c的數目一定相同
D.原子中a與c的數目一定相同
【答案】C
【解析】如圖所示,a帶負電是電子,b和c是質子和中子,其中c帶正電故為質子,則b是中子。
A、如圖,該原子核外有6個電子,故電子數是6,選項正確;
B、原子的質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如圖所示b和c是質子和中子,構成原子核,原子的質量集中在b和c上,選項正確;
C、原子中質子的數目和中子的數目不一定相同,故b與c的數目不一定相同,選項錯誤;
D、原子中質子數等于電子數,故原子中a與c的數目一定相同,選項正確;
答案為:C。
提升練習
1. 關于相對原子質量,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
A.原子的質量就是相對原子質量
B.化學上采用相對原子質量,更便于比較和運算
C.碳原子的相對原子質量是 12g
D.兩種原子的相對原子質量之比不等于它們的質量之比
【答案】B
【解析】A、相對原子質量是一個碳-12原子質量的1/12作為標準,任何一個原子的真實質量跟一個碳-12原子質量的1/12的比值,故A不正確;
B、化學上采用相對原子質量,更便于比較和運算,故B正確;
C、相對原子質量的單位為“1”,通常省略不寫,碳原子的相對原子質量是 12,故C不正確;
D、化合物中各元素質量比=各元素的相對原子質量×原子個數之比,則兩種原子的相對原子質量之比等于它們的質量之比,故D不正確;
故選B。
2.1999年,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艾哈邁德.澤維爾開創了“飛秒化學”的新領域,使運用激光光譜技術觀測化學反應時分子中原子的運動成為可能。你認為該技術不能觀察到的是( )
A.化學反應中反應物分子的分解 B.原子的內部結構
C.化學變化中分子的形成 D.反應中原子的運動
【答案】B
【解析】A、可以觀察到化學反應中反應物分子的分解;
B、不能觀察到原子的內部結構;
C、可以觀察到化學變化中分子的形成;
D、可以觀察到反應中原子的運動。
綜上所述:選擇B。
3.原子結構模型的建立,經過了幾代科學家的艱辛努力,直到現在仍在探索中。其中,行星模型的提出標志著原子結構的現代模型的問世,如圖是鋰原子結構的行星模型,圖中原子核內有3個質子、4個中子。不能根據原子結構的行星模型得出的結論是( )
A.原子始終在做無規則的運動
B.原子核的體積只占整個原子體積的很小一部分
C.構成原子的粒子之間存在一種互相吸引的力
D.電子繞原子核沿一定軌道運動
【答案】A
【解析】A.由模型無法得知原子始終在做無規則運動,該選項符合題意;
B.由模型可知,原子核占原子的體積很小,該選項不符合題意;
C.由圖可知,原子中由質子、中子、電子構成,其中質子帶正電,電子帶負電,則質子核電子相互吸引,該選項不符合題意;
D.由圖可知,電子繞原子核沿一定軌道運動,該選項不符合題意,
故選A。
4.知識梳理有助于我們對已學知識的鞏固,如圖是某同學學習物質結構層次后以氧氣為例進行梳理,下列敘述中不正確的是( )
A.a為氧分子 B.b的相對原子質量等于質子數
C.c為電子 D.d為原子核
【答案】B
【解析】A、氧氣是由氧分子構成的,敘述正確,不符合題意;
B、氧分子是由氧原子構成的,b應該是原子,相對原子質量=質子數和中子數,敘述錯誤,符合題意;
C、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電子構成的,原子核是由質子與中子構成的,所以c表示電子,敘述正確,不符合題意;
D、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電子構成的,原子核是由質子與中子構成的,所以d表示原子核,敘述正確,不符合題意。
故選:B。
5.若C-13是指原子核內有6個質子、7個中子的碳原子,則”He-3”所指的氦原子核內( )
A.含有3個質子,沒有中子 B.含有2個質子,1個中子
C.含有1個質子,2個中子 D.含有3個中子,沒有質子
【答案】B
【解析】由題中信息“C-13是指原子核內含有6個質子、7個中子的碳原子”可類比推知He-3中的數據3數值上為質子數+中子數,氦原子的質子數是2,所以中子數是1。
故選:B。
6.下列關于相對原子質量的敘述,正確的是( )
A.相對原子質量就是原子質量
B.兩種原子的質量比等于它們的相對原子質量之比
C.碳12原子質量的1/12是1
D.相對原子質量基準是人為規定的,會影響原子的實際質量
【答案】B
【解析】A、相對原子質量不是原子質量,是以一種碳原子的質量的十二分之一作為標準,其他原子的質量跟它相比較所得到的比值,A 錯誤;
B、原子的相對原子質量與原子的質量成正比,兩種原子的質量比等于它們的相對原子質量之比,B 正確;
C、碳12原子質量的1/12不可能是1,C 錯誤;
D、相對原子質量基準是人為規定的,不會影響原子的實際質量,D 錯誤。
綜上所述:選擇B。
7.如圖為某原子結構模型圖,其中a、b、c是構成該原子的三種不同粒子。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
A.原子核由a和c構成 B.原子中a與c的數目一定相等
C.原子中b與c的數目一定相等 D.原子的質量主要集中在a和b上
【答案】B
【解析】A、由圖可知,a為核外電子,b為中子,c為質子,原子核由質子與中子構成,即原子核由b和c構成,選項錯誤;
B、原子中,核內質子數與核外電子數相同,即原子中a與c的數目一定相等,選項正確;
C、原子中,核內質子數與核外電子數相同,即原子中a與c的數目一定相等,質子數與中子數不一定相同,即原子中b與c的數目不一定相等,選項錯誤;
D、原子的質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即c和b上,選項錯誤,故選B。
8.2021年江西省自主設計的“人造太陽”首次成功放電。
(1)“人造太陽”合理利用了可控核聚變,氘、氚是核聚變的熱核材料。
原子種類 質子數 中子數 核外電子數
氘 1 1 1
氚 x 2 1
①上表中x=_______。
②貯存氘氣的鋼瓶禁止靠近明火,據此推測氘氣具有的化學性質是_______。
(2)下列示意圖能正確表示氚原子結構的是_______(填字母序號)。
A. B. C. D.
【答案】(1) 1 可燃性 (2)A
【解析】(1)在原子中,質子數=核外電子數,所以x=1;貯存氘氣的鋼瓶禁止靠近明火,據此推測氘氣具有可燃性。
(2)氚的原子結構中質子數為1,中子數為2,核外電子數為1,故A項正確。
9.1910年英國科學家盧瑟福進行了著名的α粒子轟擊金箔實驗。實驗做法如圖所示:
①放射源 放射性物質放出α粒子(帶正電荷),質量是電子質量的7000倍。
②金箔 作為靶子,厚度1μm,重疊了3000層左右的原子。
③熒光屏 α粒子打在上面發出閃光。
④顯微鏡 通過顯微鏡觀察閃光,且通過360度轉動可觀察不同角度α粒子的到達情況。
【收集證據】絕大多數α粒子穿過金箔后仍沿原來的方向前進,但是有少數α粒子卻發生了較大的偏轉,并且有極少數α粒子的偏轉超過90 ,有的甚至幾乎達到180 ,像是被金箔彈了回來。
【猜想與假設】α粒子遇到電子后,就像飛行的子彈碰到灰塵一樣運動方向不會發生明顯的改變,而結果卻出乎意料,除非原子的大部分質量集中到了一個很小的結構上,否則大角度的散射是不可能的。
【解釋與結論】
(1)已知金的原子核帶79個單位的正電荷,金原子的相對原子質量是197,則金原子核內含有的粒子及個數分別是________。
(2)盧瑟福所說的“除非原子的大部分質量集中到了一個很小的結構上”中的“很小的結構”指的是______。
(3)1μm金箔包含了3000層金原子,絕大多數α粒子穿過后方向不變,說明_______。
A.原子是實心的 B.原子內部絕大部分空間是空的
C.原子的質量是均勻分布的 D.原子中心有一個很大的核
【答案】(1)質子79個、中子118個 (2)原子核 (3)B
【解析】(1)在原子中,核電荷數=質子數=核外電子數,金原子的核電荷數為79,即金原子的核內有79個質子,核外有79個電子,又因為相對原子質量=質子數+中子數,所以金原子核內的中子數為:197-79=118個,即金原子中由79個質子和118個中子構成原子核;
(2)原子的質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盧瑟福提出“除非原子的大部分質量集中到了一個很小的結構上”,這里的“很小的結構”是指原子中的結構就是原子核;
(3)1μm金箔包含了3000層金原子,絕大多數α粒子穿過后方向不變,這是由于它們穿過了原子內部的空間,這也說明原子內部絕大部分空間是空的;故選B。
10.人們為揭示原子結構的奧秘,經歷了漫長的探究過程。
(1)如圖是幾位有代表性的科學家及他們提出的原子結構模型,這些模型建立的先后順序是(填字母序號)______。
A.①②③ B.③②① C.①③② D.③①②
(2)1911年,物理學家盧瑟福用一束帶正電的、質量比電子大得多的高速a粒子轟擊金箔,發現:多數a粒子穿過金箔后仍保持原來的運動方向,少數a粒子發生了較大角度的偏轉,極少數a粒子被反彈。
①當a粒子轟擊金箔時,如圖中四條運動軌跡不可能出現的是______(填字母序號)。
②盧瑟福根據實驗現象推測:原子中心有一個很小的結構(原子核),原子核具有如下特點:______、______、______。
(3)1934年,意大利科學家費米用中子轟擊鈾235原子(質子數為92,相對原子質量是235,元素符號為U),得到了一種質量增加的原子。他公開宣布發現了93號元素(質子數為93的元素),被科學界認可并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1938年,德國科學家哈恩重復費米的實驗后,發現實驗中得到的是56號鋇元素,并用如圖模型定義這一變化。費米知道后,立即重復了實驗,坦率地檢討并糾正了錯誤。
上述變化不屬于化學變化,理由是______。
(4)根據以上化學史資料,你的感想是______。
【答案】(1)B
(2) a 體積小 質量大 帶正電
(3)化學變化中原子種類不變,該變化中原子種類發生了改變
(4)模型是一種重要的方法(模型的建立或對科學的認識是一個不斷完善修正的過程、對前人的觀點要敢于質疑、善于發現并改正前人錯誤、勇于承認自己的錯誤、科學結論的得出要依據客觀事實等)
【解析】(1)首先湯姆生發現電子,提出布丁模型。然后盧瑟福發現原子核,提出核式模型。然后波爾提出分層模型。所以順序為③②①,故選B。
(2)①α粒子和原子核均帶正電,同性相斥,α粒子不可能向接近原子核方向運動,所以四條運動軌跡不可能出現的是a。
②原子核具有體積小、質量大、帶正電的特點。多數a粒子穿過金箔后仍保持原來的運動方向,說明原子核體積小。極少數a粒子被反彈,說明原子核質量大,同時與少數a粒子發生了較大角度的偏轉也可以說明原子核帶正電。
(3)因為在化學變化中原子種類不變,該變化中鈾原子變為了其他原子,原子種類發生了改變,所以不是化學變化。
(4)本題較為開放,以上內容涉及用模型認識世界及科學觀點不斷完善等。所以感性可以模型是一種重要的方法,模型的建立或對科學的認識是一個不斷完善修正的過程、對前人的觀點要敢于質疑、善于發現并改正前人錯誤、勇于承認自己的錯誤、科學結論的得出要依據客觀事實等。
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共26張PPT)
第三單元 物質構成的奧秘
課題2 原子的結構 第1課時
(人教版)九年級

01
學習目標
內容總覽
02
新知導入
03
探究新知
04
課堂練習
05
課堂總結
06
板書設計
學習目標
知道并能說出原子的構成;
01
02
知道核電荷數、質子數、核外電子數的關系;
03
知道相對原子質量的含義,并理解相對原子質量表。
新知導入
探究新知
探索原子的結構
任務一
原子結構的探索歷程
1803年,道爾頓提出:構成物質的最小粒子是原子,原子是不可再分的實心球體。
1897年,湯姆生在原子內部發現了電子,人們終于拋棄了原子不可分割的陳舊觀念。
1911年,盧瑟福通過精密的實驗證明在原子中心有一個極小的核,電子繞核做高速旋轉。
實心球模型
棗糕模型
行星有核模型
探究新知
原子的體積非常小
地球
乒乓球
原子
探究新知
1 nm=10-9 m
碳原子結構動畫
+
+
+
+
+
+
-
電子
-
-
-
電子
中子
質子
原子核
觀察圖片,你想到了什么?
探究新知
帶電情況: ,質量1.6726×10-27kg
帶電情況: ,質量1.6726×10-27kg
質子
中子
(中心,帶正電)
(核外,帶負電)
原子核
原子的構成
原子
核外電子
每個質子帶1單位正電荷
不帶電
每個電子帶1單位負電荷
核電荷數
帶電情況: ,質量1.6726×10-27kg
決定原子的種類
注意:原子的質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探究新知
原子的構成
分析下面的表格,你能發現哪些規律?
核電荷數=核內質子數=核外電子數
質子數不一定等于中子數
氫原子的原子核中沒有中子
原子內質子數不同,原子種類也不同
原子種類 質子數 中子數 核外電子數
氫 1 0 1
碳 6 6 6
氧 8 8 8
鈉 11 12 11
氯 17 18 17
探究新知
在分子、原子、質子、中子、電子這些粒子中,選擇合適的答案。
(1)能直接構成物質的粒子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化學變化中最小的粒子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不顯電性的粒子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帶正電的粒子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帶負電的粒子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構成原子的微粒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構成原子核的微粒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分子、原子
原子
分子、原子、中子
質子
電子
質子、中子、電子
質子、中子
探究新知
結論1:
鐵是由原子直接構成的物質,氧氣是由氧分子構成的,用手觸摸鐵和氧氣都不會被電,到說明鐵原子、氧分子都不帶電,不帶電的原因是什么呢?
質子數
核電荷數
原子序數
核外電子數
由于原子里質子數=電子數,一個質子和一個電子所帶的電量相等,電性相反,所以整個原子不顯電性(電中性)。
結論2:分子是由原子構成的,原子不帶電,分子也不帶電。
探究新知
計算相對原子質量
任務二
生活中,我們稱量物質的質量時,我們會用到各種秤進行稱量,從而稱出相應的質量。
質譜儀
探究新知
定義:以一種碳原子質量的1/12作為標準,其它原子的質量跟它相比較所得到的比,就是這種原子的相對原子質量。
公式:某原子的相對原子質量(Ar)=
碳原子質量的1/12
該原子(A)的質量
該碳原子叫做碳12,是含有6個質子和6個中子的碳原子,它的質量的1/12等于1.66×10-27 kg。
單位:1
相對原子質量
原子中電子的質量很小忽略不計,質子和中子的質量跟碳原子(碳12)質量的1/12的比值約等于1。
粒子種類 質量
質子 1.6726×10-27kg
中子 1.6749×10-27kg
電子 質子質量的1/1836
相對原子質量
質子數+中子數
相對原子質量≈
結論:
探究新知
【例1】下列關于相對原子質量的敘述正確的是( )
A. 相對原子質量就是等于原子的實際質量
B. 相對原子質量沒有單位
C. 氧的相對原子質量為16g
D. 相對原子質量大的原子真實質量也大
D
【例2】已知一個鐵原子的質量為a kg,一個碳-12原子的質量為b kg,則鐵的相對原子質量為( )
A. a kg B. a C. 12a/b D. 12b/a
C
典型例題
一些常見元素的相對原子質量
元素名稱 元素符號 相對原子質量
氫 H 1
氦 He 2
碳 C 12
氮 N 14
氧 O 16
氟 F 19
氖 Ne 20
鈉 Na 23
鎂 Mg 24
元素名稱 元素符號 相對原子質量
鋁 Al 27
硅 Si 28
磷 P 31
硫 S 32
氯 Cl 35.5
氬 Ar 40
鉀 K 39
鈣 Ca 40
錳 Mn 55
元素名稱 元素符號 相對原子質量
鐵 Fe 56
銅 Cu 64
鋅 Zn 65
銀 Ag 108
鋇 Ba 137
鉑 Pt 195
金 Au 197
汞 Hg 201
碘 I 127
相對原子質量
探究新知
中國科學院院士張青蓮教授為相對原子質量的測定作出了卓越貢獻。他于1983年當選為國際原子量委員會委員。他主持測定了銦、銥、銻、鈾、鈰、鉺、鍺、鋅、鏑幾種元素相對原子質量的新值,被國際原子量委員會采用為國際新標準。
中國無機化學第一人
張青蓮
(1908~2006)
資料卡片
課堂練習
1.下列對不同時期原子結構模型的提出時間排列正確的是( )
①盧瑟福原子模型 ②湯姆生原子模型
③道爾頓原子模型 ④玻爾原子模型
A.①②③④ B.④③②①
C.③②①④ D.③④①②
C
課堂練習
2.下列關于原子的敘述中,不正確的是( )
A.原子可以構成分子
B.原子是化學反應中的最小微粒
C.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電子構成的
D.原子不帶電是因為原子中存在中子
D
課堂練習
3.據報道,上海某醫院正在研究用放射性碘治療腫瘤。 這種碘原子的核電荷數為53,相對原子質量為125。下列關于這種原子的說法中,錯誤的是( )
A.中子數為72 B.質子數為72
C.電子數為53 D.質子數和中子數之和為125
B
課堂練習
4. 一種鐵原子的原子核內有26個質子和30個中子,該原子的核外電子數為( )
A. 4 B. 26 C. 30 D.56
B
課堂練習
5.在①分子、②原子、③原子核、④質子、⑤中子、⑥電子等粒子中,找出符合下列條件的粒子,把相應的序號填在橫線上。
(1)能保持物質化學性質的粒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2)不顯電性的粒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3)上述粒子中質量最小的粒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4)帶正電荷的是__________________;
(5)在同一原子中數目的粒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①②
①②⑤

③④
④⑥
課堂總結
板書設計
一、 原子的構成
課題2 原子的結構 第1課時
核電荷數=質子數=核外電子數=原子序數
二、相對原子質量
1.定義
2.計算公式:
某原子的相對原子質量(Ar)=
≈質子數+中子數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
讓備課更有效
www.21cnjy.com
Thanks!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track id="r4fhd"></track>

    <pre id="r4fhd"><abbr id="r4fhd"><code id="r4fhd"></code></abbr></pre>
      <ul id="r4fhd"></ul>

        <menu id="r4fhd"></menu>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荥经县| 东辽县| 大余县| 叙永县| 英山县| 永胜县| 鹿泉市| 祁门县| 海伦市| 兴安盟| 繁峙县| 从江县| 彝良县| 铜鼓县| 梅河口市| 射阳县| 雷州市| 大庆市| 陕西省| 建宁县| 遵义市| 扎赉特旗| 得荣县| 天峻县| 邢台县| 甘南县| 荣成市| 福鼎市| 枞阳县| 嘉定区| 青浦区| 巴彦淖尔市| 彭阳县| 饶平县| 农安县| 弥勒县| 青龙| 饶阳县| 常山县| 兴宁市| 都江堰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