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23張PPT)第十二章 溫度與物態變化第1節 溫度與溫度計水無常行,變化萬千,水的形態有哪些?水冰雪云露珠一、從水之旅談起新知學習液態氣態固態水的三態變化物態變化水的三態變化與溫度密切相關。物態變化:物質由一種狀態向另一種狀態的變化。思考1:你能說出一些溫度高的和溫度低的物體嗎?熱的物體溫度高冷的物體溫度低溫度定義:物理學中通常把物體的冷熱程度叫做溫度。如上圖所示,把兩只手分別放入熱水和冷水中。過一會兒,再把雙手同時放入溫水中。兩只手對“溫水”的感覺相同嗎?感覺可靠嗎?二、溫度人們對冷熱的感覺是不可靠的!人們引入溫度(t)這一物理量來準確表示物體的冷熱程度。溫度單位攝氏度(℃)定義在1個標準大氣壓下,將純凈的冰水混合物的溫度定義為0℃,水沸騰時的溫度為100℃。溫度讀法1℃ 讀作“一攝氏度 ”觀察與思考自然界中的一些物體的溫度單位:“開爾文”,簡稱“開”,符號是K。冰水混合物的熱力學溫度:273.15K熱力學溫度(T)和攝氏溫度(t)的關系是 T=273.15+t國際單位制溫標:熱力學溫標研究表明,無論人類如何改進低溫技術,0K的溫度都是達不到的。在科學研究中大多采用熱力學溫標。【信息窗】憑感覺來判斷物體的冷熱有時是靠不住的,要準確判斷和測量物體的溫度,必須選擇科學的測量工具——溫度計。1.溫度計三、溫度計及其使用在小瓶里裝滿帶顏色的水。給小瓶配一個橡皮塞,橡皮塞上插進一根細玻璃管,使橡皮塞塞住瓶口。把小瓶放入熱水,觀察細管中水柱的位置,然后把小瓶放入冷水中,觀察水柱的位置。2.溫度計的原理放入冷水中時,液體遇冷收縮;放入熱水中時,液體受熱膨脹。常用溫度計是根據液體的熱脹冷縮的性質制成的。溫度計的內充液體:酒精、水銀、煤油等。3.溫度計的構造溫度計的構造如下。①液體溫度計:根據測溫物質的不同分為酒精溫度計、水銀溫度計、煤油溫度計;根據用途的不同分為實驗室用溫度計、體溫計、寒暑表。4.溫度計的種類體溫計溫度計寒暑表② 固體溫度計:根據不同金屬連接時的溫差現象制成的熱電偶溫度計根據不同溫度下電路導電性不同制成的電子體溫計利用紅外線原理制成的非接觸紅外線溫度計利用不同金屬膨脹率不同制成的雙金屬片溫度計等1.溫度計的量程和分度值0刻度線分度值:1℃量程:所能測量的最低溫度和最高溫度的溫度范圍。分度值:一個最小格代表的值。使用溫度計前,首先要看清它的零刻度線、量程、分度值。量程:- 20 ℃~100 ℃+-實驗探究 用液體溫度計測量溫度(一)熟悉溫度計的使用規則①會認使用前,應認清溫度計的量程和分度值。如圖所示,該溫度計的量程為-20~80℃,分度值為1℃。2.正確使用溫度計:②會選測量前先估計被測物體的溫度,選擇量程合適的溫度計。絕不能讓被測物體的溫度超過溫度計的量程。如果被測物體的溫度過高,溫度計里的液體可能將溫度計脹破;如果被測物體的溫度過低,則測不出其溫度值。③會拿在拿溫度計時,要拿住溫度計的上部,不可讓手觸及溫度計的玻璃泡。④會放用溫度計測量液體溫度時,溫度計的玻璃泡應該全部浸入被測的液體中,且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①玻璃泡碰到容器底部③玻璃泡未全浸入液體中②玻璃泡碰到容器側壁④正確⑤會讀溫度計的玻璃泡沒入被測液體后要稍微等一 會兒,待溫度計的示數穩定后再讀數,讀數時溫度計的玻璃泡要繼續留在液體中,視線要與溫度計中液柱的液面相平。⑥會記記錄溫度值時,不用進行估讀,但不要漏寫或錯寫單位,零下溫度不要忘記寫負號。正確使用溫度計的幾個要點:①溫度計的玻璃泡要全部浸入被測的液體中,不能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②溫度計的玻璃泡浸入被測液體后要稍等一會兒,待溫度計的示數穩定后再讀數;③讀數時溫度計的玻璃泡要繼續留在液體中,視線要與溫度計中液柱的液面相平。溫度與溫度計溫度溫度計及其使用規定(標準大氣壓)冰水混合物溫度為0℃原理:符號:沸水溫度為100℃物體的冷熱程度溫度計的使用注意觀察量程、分度值和零刻線位置。使用時會認、會選、會拿、會放、會讀、會記。概念:物質由一種狀態向另一種狀態的變化稱為物態變化。物態變化定義:物質的三種狀態:固態液態氣態液體的熱脹冷縮℃課堂小結1、用“溫度計測水的溫度”使用中,經過下列5個步驟,請填上正確的順序 。A、選擇溫度計,觀察溫度計的量程和分度值;B、估計被測水的溫度;C、讓溫度計與被測的水充分接觸;D、取出溫度計;E、觀察溫度計的示數。BACED課堂練習2、用同一只溫度計測 0℃的水和0℃的冰水混合物的溫度,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0℃的水溫度高B.0℃的冰水混合物溫度高C.二者溫度相同D.無法比較C3、-20℃的正確讀法是( )A.負20攝氏度 B.零下攝氏20度C.負攝氏20度 D.零下20攝氏度D4、溫度是表示______________的物理量,測量工具是 ,其工作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物體冷熱程度液體的熱脹冷縮溫度計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