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培優課13 截線、截面問題培優點一 截面問題【審題指導】在正方體ABCD-A1B1C1D1中,M,N分別是棱DD1和BB1上的點,,則正方體中過M,N,C1的截面圖形是( ).A.三角形 B.四邊形 C.五邊形 D.六邊形【通性通法】1.作截面應遵循的三個原則:(1)在同一平面上的兩點可引直線;(2)凡是相交的直線都要畫出它們的交點;(3)凡是相交的平面都要畫出它們的交線.2.作出截面的關鍵是作出截線,作出截線的主要根據:(1)確定平面的條件;(2)三線共點的條件;(3)面面平行的性質定理.【培優訓練】面積問題1.如圖,正方體ABCD-A1B1C1D1的棱長為4,P,Q分別為B1C,C1D1上的點,B1P=2PC,D1Q=3QC1,用經過B,P,Q三點的平面截該正方體,則所截得的截面面積為( ).A.3 B.15 C. D.3周長問題2.已知正方體ABCD-A1B1C1D1的棱長為4,E,F分別是棱AA1,BC的中點,則平面D1EF截該正方體所得的截面圖形周長為( ).A.6 B.10C.+2 D.最值問題3.用平面α截棱長為1的正方體ABCD-A1B1C1D1,所得的截面的周長記為m,則當平面α經過正方體的某條體對角線時,m的最小值為( ).A. B. C.3 D.2培優點二 截線問題【審題指導】已知.的球面與平面BCC1B1的交線長為 . 【通性通法】作交線的方法有如下兩種:①利用基本事實3作交線;②利用線面平行及面面平行的性質定理去尋找線面平行及面面平行,然后根據性質作出交線.【培優訓練】求線面相交的軌跡1.已知正方體ABCD-A1B1C1D1的棱長為3,E,F分別為BC,CD的中點,P是線段A1B上的動點,C1P與平面D1EF的交點Q的軌跡長為 . 以棱臺為載體2.(2024·福州模擬)已知正三棱臺ABC-A1B1C1的上、下底面邊長分別為1和3,側棱長為2,以下底面頂點A為球心,為半徑的球面與側面BCC1B1的交線長為 . 故六邊形B1C1EFGH是正六邊形,其外接球的半徑為1,點B1,C1,E,F,G,H在此球面截平面BCC1B1所得截面小圓上,連接OE,OF,OG,OH,則∠EOF=∠GOH=,此球面與側面BCC1B1的交線為圖中的兩段圓弧(實線),所以交線長度為2××1=.以正四棱柱為載體3.(2024·南通模擬)在正四棱柱ABCD-A1B1C1D1中,AB=2,AA1=3,M是A1D1的中點,點N在棱CC1上,CN=2NC1,則平面AMN與側面BB1C1C的交線長為 . 培優課13 截線、截面問題培優點一 截面問題【審題指導】在正方體ABCD-A1B1C1D1中,M,N分別是棱DD1和BB1上的點,,則正方體中過M,N,C1的截面圖形是( ).A.三角形 B.四邊形 C.五邊形 D.六邊形【解題觀摩】 答案 C 解析 如圖,延長直線C1M,CD相交于點P,延長直線C1N,CB相交于點Q,連接PQ交直線AD于點E,交直線AB于點F,連接NF,ME, 因為MD=DD1,NB=BB1, 所以MN∥PQ,即MN∥EF, 審題① 則五邊形C1MEFN即為所求截面.【通性通法】1.作截面應遵循的三個原則:(1)在同一平面上的兩點可引直線;(2)凡是相交的直線都要畫出它們的交點;(3)凡是相交的平面都要畫出它們的交線.2.作出截面的關鍵是作出截線,作出截線的主要根據:(1)確定平面的條件;(2)三線共點的條件;(3)面面平行的性質定理.【培優訓練】面積問題1.如圖,正方體ABCD-A1B1C1D1的棱長為4,P,Q分別為B1C,C1D1上的點,B1P=2PC,D1Q=3QC1,用經過B,P,Q三點的平面截該正方體,則所截得的截面面積為( ).A.3 B.15 C. D.3答案 D解析 如圖1所示,延長BP交CC1于點R,則==,即R為CC1的中點,連接QR,取A1B1的中點H,連接BH,則BH∥QR,∴B,H,Q,R四點共面,BH=BR=2QR==2,QH==,RH==2,截面BHQR如圖2所示,在△BRH中,RH邊上的高BM==,記BH邊上的高為RN,則BH·RN=RH·BM,∴RN===,則所截得的截面面積S=×3×=3.故選D.周長問題2.已知正方體ABCD-A1B1C1D1的棱長為4,E,F分別是棱AA1,BC的中點,則平面D1EF截該正方體所得的截面圖形周長為( ).A.6 B.10C.+2 D.答案 D解析 如圖,取CC1的中點G,連接BG,則D1E∥BG,取CG的中點N,連接FN,D1N,則FN∥BG,所以FN∥D1E,則直線FN 平面D1EF.延長D1E,DA交于點H,連接FH交AB于點M,連接ME,則A為HD的中點,則平面D1EF截該正方體所得的截面圖形為五邊形D1EMFN,由條件可得A1E=AE=2,則C1N=3,CN=1,則D1E==2,D1N==5,FN==,取AD的中點Q,連接QF,則AM∥FQ,所以=,所以AM=·FQ=×4=,則MB=,則ME===,MF===,所以截面圖形的周長為D1E+EM+MF+FN+ND1=2++++5=.故選D.最值問題3.用平面α截棱長為1的正方體ABCD-A1B1C1D1,所得的截面的周長記為m,則當平面α經過正方體的某條體對角線時,m的最小值為( ).A. B. C.3 D.2答案 D解析 假設截面α過體對角線BD1(當截面α過其他體對角線時,結論一樣),如圖1所示,因為一平面與兩平行平面相交,交線平行,所以D1E∥BF,BE∥D1F,且D1E=BF,BE=D1F,所以四邊形D1EBF為平行四邊形,所以m=2(BE+BF).設CF=x,則C1F=1-x,故m=2[+],記y=+(0≤x≤1),y=+,其幾何意義可以看成x軸上的點M(x,0)(0≤x≤1)到定點P(1,1)和Q(0,-1)的距離之和,如圖2所示,顯然,當M經過點N,0時,P,M,Q三點共線,距離之和最小,此時y==,x=,所以m=2y=2.故選D.培優點二 截線問題【審題指導】已知.的球面與平面BCC1B1的交線長為 . 【解題觀摩】 答案 解析 如圖,設B1C1的中點為E,球面與棱BB1,CC1的交點分別為P,Q, 連接DB,D1B1,D1P,D1Q,D1E,EP,EQ,由∠BAD=60°,AB=AD, 知△ABD為等邊三角形, 審題① 故D1B1=DB=2,△D1B1C1為等邊三角形, 審題① 則D1E=且D1E⊥平面BCC1B1,所以E為球面截側面BCC1B1所得截面圓的圓心, 設截面圓的半徑為r,則r===,可得EP=EQ=, 所以球面與側面BCC1B1的交線為以E為圓心的圓弧PQ. 審題② 又D1P=,所以B1P==1,同理,C1Q=1, 所以P,Q分別為BB1,CC1的中點,所以∠PEQ=, 審題② 故的長為×=. 審題②【通性通法】作交線的方法有如下兩種:①利用基本事實3作交線;②利用線面平行及面面平行的性質定理去尋找線面平行及面面平行,然后根據性質作出交線.【培優訓練】求線面相交的軌跡1.已知正方體ABCD-A1B1C1D1的棱長為3,E,F分別為BC,CD的中點,P是線段A1B上的動點,C1P與平面D1EF的交點Q的軌跡長為 . 答案 解析 如圖所示,連接EF,A1B,連接A1C1,B1D1交于點M,連接B1E,BC1交于點N,由EF∥B1D1,即E,F,B1,D1四點共面,由P是線段A1B上的動點,當P重合于A1或B時,C1A1,C1B與平面D1EF的交點分別為M,N,連接MN,即Q的軌跡為線段MN,由棱長為3,得MC1=A1C1=3,BC1=6,又BE∥B1C1,所以==,則NC1=BC1=4,由A1B=BC1=A1C1,得∠A1C1B=60°,則在△MNC1中,MN===.以棱臺為載體2.(2024·福州模擬)已知正三棱臺ABC-A1B1C1的上、下底面邊長分別為1和3,側棱長為2,以下底面頂點A為球心,為半徑的球面與側面BCC1B1的交線長為 . 答案 解析 將正三棱臺ABC-A1B1C1補形成正棱錐D-ABC,如圖1,由B1C1∥BC,得==,而BB1=2,則DB=3,即△BCD為正三角形,三棱錐D-ABC為正四面體,令正△BCD的中心為O,連接AO,BO,因為AO⊥平面BCC1B1,BO=BCsin =,所以AO===,又球的半徑為,所以這個球面截平面BCC1B1所得截面圓是以O為圓心,r==1為半徑的圓,如圖2,在正三角形BCD中,分別取BB1,CC1的中點H,E,取BC的三等分點G,F,連接HG,EF,顯然==,即GH∥CD,GH=CD=1,同理,EF=1,即B1C1=C1E=EF=FG=GH=HB1=1,因為△BGH是正三角形,所以∠GHB1=∠HGF=,同理,∠GFE=∠FEC1=,而∠C1B1H=∠EC1B1=,故六邊形B1C1EFGH是正六邊形,其外接球的半徑為1,點B1,C1,E,F,G,H在此球面截平面BCC1B1所得截面小圓上,連接OE,OF,OG,OH,則∠EOF=∠GOH=,此球面與側面BCC1B1的交線為圖中的兩段圓弧(實線),所以交線長度為2××1=.以正四棱柱為載體3.(2024·南通模擬)在正四棱柱ABCD-A1B1C1D1中,AB=2,AA1=3,M是A1D1的中點,點N在棱CC1上,CN=2NC1,則平面AMN與側面BB1C1C的交線長為 . 答案 解析 如圖,分別取BC,B1C1的中點H,Q,連接BQ,C1H,則AM∥BQ∥C1H,且AM=BQ=C1H,在平面BB1C1C中,過點N作NP∥C1H交BC于P,則NP為平面AMN與側面BB1C1C的交線,且NP∶C1H=2∶3,因為C1H===,所以NP=.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培優課13 截線、截面問題 -學生版.docx 培優課13 截線、截面問題.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