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2025年高考數學一輪復習-重難專攻(十)圓錐曲線中的證明、探究性問題(課件+導學案)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2025年高考數學一輪復習-重難專攻(十)圓錐曲線中的證明、探究性問題(課件+導學案)

資源簡介

(共76張PPT)
重難專攻(十) 圓錐曲線中的證明、探究性問題
  圓錐曲線中的證明問題,主要有兩類:一是有關位置關系的證
明,如相切、平行、垂直、共線等;二是數量關系的證明,如恒成
立、值相等(不等)、角相等(不等)等,在熟悉圓錐曲線的定義和
性質的前提下,常把幾何量用坐標表示,建立某個變量的函數,用代
數方法證明.
  圓錐曲線中的探究性問題,先假設結論成立,用待定系數法列出
含相應參數的方程,若方程有解,則探索的元素存在(或命題成
立),否則不存在(或不成立).要注意的是:(1)當條件和結論不
唯一時要分類討論;(2)當給出結論而要推導出存在的條件時,先
假設成立,再推出條件;(3)當要討論的量能夠確定時,可先確
定,再證明結論符合題意.
【例1】 (2021·新高考Ⅱ卷20題)已知橢圓 C 的方程為 =1
( a > b >0),右焦點為 F ( ,0),且離心率為 .
(1)求橢圓 C 的方程;
位置關系的證明
解:由題意知  a = ,
又∵ a 2= b 2+ c 2,∴ b =1.
故橢圓 C 的方程為 + y 2=1.
(2)設 M , N 是橢圓 C 上的兩點,直線 MN 與曲線 x 2+ y 2= b 2( x >
0)相切.證明: M , N , F 三點共線的充要條件是| MN |= .
證明:①(必要性)若 M , N , F 三點共線,設直線 MN 的方程
為 x = my + ,
圓心 O (0,0)到 MN 的距離 d = =1 m 2=1.
聯立 ( m 2+3) y 2+2 my -1=0 4 y 2+2
my -1=0,
| MN |= · ,必要性成立.
②(充分性)當| MN |= 時,設直線 MN 的方程為 x = ty +n .
此時圓心 O (0,0)到 MN 的距離 d = =1 n 2- t 2=1,
聯立 ( t 2+3) y 2+2 tny + n 2-3=0,Δ=4 t 2 n 2
-4( t 2+3)( n 2-3)=12( t 2- n 2+3)=24.
| MN |= t 2=1,∴ n 2=2.
∵ MN 與曲線 x 2+ y 2= b 2( x >0)相切,∴ n >0, n = ,
∴直線 MN 的方程為 x = ty + 恒過點 F ( ,0),∴ M ,
N , F 三點共線,充分性成立.
由①②可得 M , N , F 三點共線的充要條件是| MN |= .
解題技法
樹立“轉化”意識,證明位置關系
 已知動點 P 到點 F ( ,0)的距離等于它到直線 x =- 的距離,記
點 P 的軌跡為 C .
(1)求 C 的方程;
解:根據拋物線的定義知,點 P 的軌跡 C 為拋物線,
設 C 的方程為 y 2=2 px , p >0,
易知拋物線 C 的焦點為 F ( ,0),準線為直線 x =- ,
所以 p =1,
所以拋物線 C 的方程為 y 2=2 x .
(2)過 C 上一點 Q 作圓 E :( x -4)2+ y 2=4的兩條斜率都存在的
切線,分別與 C 交于異于點 Q 的 M , N 兩點.證明:直線 MN 與
圓 E 相切.
解:證明:因為圓 E :( x -4)2+ y 2=4,所以圓心 E 的坐
標為(4,0),半徑 r =2,設 Q ( , y 1), M ( , y 2), N ( , y 3), y 1≠ y 2≠ y 3,
則直線 QM 的方程為 y - y 2= ( x - ),
即2 x -( y 1+ y 2) y + y 1 y 2=0.
因為直線 QM 與圓 E 相切,所以 =2,
整理得( -4) +8 y 1 y 2+48-4 =0,
同理可得( -4) +8 y 1 y 3+48-4 =0,
所以 y 2, y 3是關于 y 的方程( -4) y 2+8 y 1 y +48-4 =0
的兩根,所以 y 2+ y 3= , y 2 y 3= .
又直線 MN 的方程為2 x -( y 2+ y 3) y + y 2 y 3=0,
所以圓 E 的圓心到直線 MN 的距離 d =
=2= r ,所以直線 MN 與圓 E 相切.
數量關系的證明
【例2】?。?024·新高考Ⅰ卷22題)在直角坐標系 xOy 中,點 P 到 x 軸
的距離等于點 P 到點(0, )的距離,記動點 P 的軌跡為 W .
(1)求 W 的方程;
解:設點 P ( x , y ),則| y |= ,兩
邊同時平方化簡得 y = x 2+ ,
故 W : y = x 2+ .
(2)已知矩形 ABCD 有三個頂點在 W 上,證明:矩形 ABCD 的周長
大于3 .
解:證明:設矩形的三個頂點 A ( a , a 2+ ), B ( b , b 2+
), C ( c , c 2+ )在 W 上,且 a < b < c ,
易知矩形四條邊所在直線的斜率均存在,且不為0,
則 kAB · kBC =-1, a + b < b + c ,
令 kAB = = a + b = m <0,
同理令 kBC = b + c = n >0,且 mn =-1,則 m =- ,
設矩形周長為 L ,由對稱性不妨設| m |≥| n |, kBC - kAB =
c - a = n - m = n + ,
則 L =| AB |+| BC |
= +


=( b - a ) +( c - b ) ≥( c - a )
=( n + ) , n >0,
易知( n + ) >0,
令 f ( x )=( x + )2(1+ x 2), x >0,f'( x )=2( x + )
2(2 x - ),令f'( x )=0,解得 x = ,
當 x ∈(0, )時,f'( x )<0,此時 f ( x )單調遞減,
當 x ∈( ,+∞),f'( x )>0,此時 f ( x )單調遞增,
則 f ( x )min= f ( )= ,故 L ≥ ,即 L ≥3 .
當 L =3 時, n = , m =- ,且( b - a ) =
( b - a ) ,無解,故等號取不到,
故 L >3 ,得證.
解題技法
  解決此類問題,一般方法是“設而不求”,通過“設參、用參、
消參”的推理及運算,借助幾何直觀,達到證明的目的.
 已知斜率為 k 的直線 l 與橢圓 C : =1交于 A , B 兩點,線段
AB 的中點為 M (1, m )( m >0).
(1)證明: k <- ;
證明:設 A ( x 1, y 1), B ( x 2, y 2),
則 =1, =1,
兩式相減,并由 = k ,得 · k =0.
由題設知 =1, = m ,于是 k =- ,
將 x =1代入 =1得 y =± ,又 m >0,所以0< m < ,故
k <- .
(2)設 F 為 C 的右焦點, P 為 C 上一點,且 =0.證
明:| |,| |,| |成等差數列.
證明:由題意得 F (1,0),設 P ( x 3, y 3),
則( x 3-1, y 3)+( x 1-1, y 1)+( x 2-1, y 2)=(0,0),
結合(1)得 x 3=3-( x 1+ x 2)=1, y 3=-( y 1+ y 2)=-2 m <0.
又點 P 在 C 上,所以 m = , P (1,- ),| |= .
因為-2≤ x 1≤2,所以| |= =2- .
同理可得| |=2- .
所以| |+| |=4- ( x 1+ x 2)=3.
故2| |=| |+| |,即| |,| |,| |成
等差數列.
點、線的存在性問題
【例3】 已知橢圓 C :9 x 2+ y 2= m 2( m >0),直線 l 不過原點 O 且
不平行于坐標軸, l 與 C 有兩個交點 A , B ,線段 AB 的中點為 M .
(1)證明:直線 OM 的斜率與 l 的斜率的乘積為定值;
解:證明:設直線 l : y = kx + b ( k ≠0, b ≠0), A ( x
1, y 1), B ( x 2, y 2), M ( xM , yM ).
將 y = kx + b 代入9 x 2+ y 2= m 2,得( k 2+9) x 2+2 kbx + b 2-
m 2=0,Δ>0,
故 xM = , yM = kxM + b = .
于是直線 OM 的斜率 kOM = =- ,即 kOM · k =-9.
所以直線 OM 的斜率與 l 的斜率的乘積為定值.
(2)若 l 過點( , m ),延長線段 OM 與 C 交于點 P ,四邊形 OAPB
能否為平行四邊形?若能,求此時 l 的斜率;若不能,說明理由.
解:四邊形 OAPB 能為平行四邊形.
因為直線 l 過點( , m ),所以 l 不過原點且與 C 有兩個交點的
充要條件是 k >0, k ≠3.由(1)得 OM 的方程為 y =- x .
設點 P 的橫坐標為 xP .
由 ,即 xP = .
將點( , m )的坐標代入直線 l 的方程得 b = ,因此
xM = .
四邊形 OAPB 為平行四邊形,當且僅當線段 AB 與線段 OP 互相平
分,即 xP =2 xM .
于是 =2× ,解得 k 1=4- , k 2=4+ .
所以當直線 l 的斜率為4- 或4+ 時,四邊形 OAPB 為平行四
邊形.
解題技法
點、線存在性問題的求解方法
(1)解決存在性問題通常采用“肯定順推法”,將不確定性問題明
朗化.一般步驟如下:
①假設滿足條件的曲線(直線或點等)存在,用待定系數法
設出;
②列出關于待定系數的方程(組);
③若方程(組)有實數解,則曲線(直線或點等)存在,否則
不存在.
(2)反證法與驗證法也是求解存在性問題常用的方法.
 已知雙曲線 C 的焦點在坐標軸上,且過點 P ( ,1),其漸近線
方程為 y =± x .
(1)求雙曲線 C 的標準方程;
解:由雙曲線 C 的焦點在坐標軸上,其漸近線方程為 y =± x ,
可設雙曲線的標準方程為2 x 2- y 2=λ,
將 P 代入雙曲線方程,可得λ=2,
所以雙曲線 C 的標準方程為 x 2- =1.
(2)雙曲線 C 上是否存在被點 B (1,1)平分的弦?如果存在,求出
弦所在的直線方程;如果不存在,請說明理由.
解:假設雙曲線 C 上存在被點 B (1,1)平分的弦,記弦所在的
直線為 l .
設 B (1,1)是弦 MN 的中點, M ( x 1, y 1), N ( x 2, y 2),
則 x 1+ x 2=2, y 1+ y 2=2.
因為點 M , N 在雙曲線 C 上,所以它們的坐標滿足雙曲線方程,即
兩式相減得2( x 1+ x 2)( x 1- x 2)-( y 1- y 2)( y 1+ y 2)=0,
所以4( x 1- x 2)=2( y 1- y 2),所以直線 l 的斜率 kMN = =2,
所以直線 l 的方程為 y -1=2( x -1),即2 x - y -1=0.
聯立直線 l 與雙曲線 C 的方程,得消去 y ,得2 x 2-4
x +3=0,Δ=16-4×2×3=-8<0,
所以直線 l 與雙曲線 C 無交點,所以直線 l 不存在,故不存在被點 B
(1,1)平分的弦.
含參數的存在性問題
【例4】 如圖,橢圓 C : =1( a > b >0)經過點 P (1,
),離心率 e = ,直線 l 的方程為 x =4.
(1)求橢圓 C 的方程;
解:橢圓 C : =1( a > b >0)經過點 P (1,
),可得 =1( a > b >0),?、?br/>由離心率 e = ,即 a =2 c ,則 b 2=3 c 2,?、?br/>代入①解得 c =1, a =2, b = ,
故橢圓 C 的方程為 =1.
(2) AB 是經過右焦點 F 的任一弦(不經過點 P ),設直線 AB 與直線
l 相交于點 M ,記 PA , PB , PM 的斜率分別為 k 1, k 2, k 3.問:
是否存在常數λ,使得 k 1+ k 2=λ k 3?若存在,求λ的值;若不存
在,說明理由.
解:由題意可設 AB 的斜率為 k ,則直線 AB 的方程為 y = k ( x -1),?、?br/>代入橢圓方程 =1并整理得(4 k 2+3) x 2-8 k 2 x +4 k 2-
12=0,設 A ( x 1, y 1), B ( x 2, y 2),
x 1+ x 2= , x 1 x 2= , ④
在方程③中,令 x =4得, M 的坐標為(4,3 k ),
從而 k 1= , k 2= , k 3= = k - ,
注意到 A , F , B 三點共線,則有 k = kAF = kBF ,即有 = k ,
所以 k 1+ k 2= ( )
=2 k - , ⑤
將④代入⑤得 k 1+ k 2=2 k - =2 k -1,
又 k 3= k - ,所以 k 1+ k 2=2 k 3.故存在常數λ=2符合題意.
解題技法
含參數的存在性問題的求解方法
  求解含參數的存在性問題時,通常的方法是首先假設滿足條件的
參數值存在,然后利用這些條件并結合題目的其他已知條件進行推理
與計算,若不出現矛盾,并且得到了相應的參數值,就說明滿足條件
的參數值存在;若在推理與計算中出現了矛盾,則說明滿足條件的參
數值不存在,同時推理與計算的過程就是說明理由的過程.
 在平面直角坐標系中, O 為坐標原點,動點 G 到 F 1(- ,0),
F 2( ,0)兩點的距離之和為4.
(1)試判斷動點 G 的軌跡是什么曲線,并求其軌跡方程 C ;
解:由題意知,| GF 1|+| GF 2|=4,又4>2 ,所
以動點 G 的軌跡是橢圓.
由橢圓的定義可知, c = , a =2,又因為 a 2- b 2= c 2,所以
b 2=1,故 G 的軌跡方程為 + y 2=1.
(2)已知直線 l : y = k ( x - )( k >0)與圓 F :( x - )2+
y 2= 交于 M , N 兩點,與曲線 C 交于 P , Q 兩點,其中 M , P
在第一象限. d 為原點 O 到直線 l 的距離,是否存在實數 k ,使得
T =(| NQ |-| MP |)· d 2取得最大值?若存在,求出 k ;
若不存在,說明理由.
解:由題設可知, M , N 一個在橢圓外,一個在橢圓內; P , Q
一個在☉ F 內,一個在☉ F 外,在直線 l 上的四點滿足:| NQ |
-| MP |=(| NQ |+| NP |)-(| MP |+| NP |)
=| PQ |-| MN |=| PQ |-1,
由消去 y 得(1+4 k 2) x 2-8 k 2 x +12 k 2-4=0,
Δ>0恒成立.設 P ( x 1, y 1), Q ( x 2, y 2),由根與系數的關系,得 x 1+ x 2= , x 1 x 2= ,
| PQ |= .
所以| NQ |-| MP |=| PQ |-1= , O 到 l 距離 d =
, T =(| NQ |-| MP |)· d 2=
= =1,
當且僅當4 k 2= ,即 k =± 時等號成立.
驗證可知 k =± 滿足題意.
因為 k >0,所以 k = .
課時 跟蹤檢測
關鍵能力 分層施練 素養重提升
課后練習
1. 在橢圓Γ: + y 2=1( a >1)中, A , B 分別為橢圓的左頂
點和下頂點, F 為右焦點, C , D 兩點均在直線 x = a 上,且 C
在第一象限.
(1)若∠ AFB = ,求橢圓Γ的標準方程;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解:∵| OF |= c ( O 為坐標原點),| FB |=a ,| OB |=1,
∴ sin ∠ AFB = = sin ,∴ a =2,
因此橢圓Γ的標準方程為 + y 2=1.
(2)若 C , D 兩點的縱坐標分別為2和1,判斷:直線 BC 與 AD 的
交點是否在橢圓Γ上,并說明理由.
解:直線 BC 與 AD 的交點在橢圓Γ上.
由已知得 A (- a ,0), B (0,-1), C ( a ,2), D ( a ,1),
∴直線 BC 的方程為 y = x -1,
直線 AD 的方程為 y = x + ,
聯立解得
∴直線 BC 與 AD 的交點為( ),此時 +( )2=1,
即交點坐標滿足橢圓方程,因此該交點在橢圓Γ上.
2. 已知 F 1, F 2分別為橢圓 C : =1( a > b >0)的左、右焦
點,焦距為2,過 F 2作斜率存在且不為零的直線 l 交 C 于 A , B 兩
點,且△ F 1 AB 的周長為8.
(1)求橢圓 C 的方程;
解:由焦距為2,即2 c =2,得 c =1,結合橢圓的定義
知,△ F 1 AB 的周長為4 a =8,得 a =2,
∴ b 2= a 2- c 2=3,即橢圓 C 的方程為 =1.
(2)已知弦 AB 的垂直平分線交 x 軸于點 P ,求證:| AB |=4|
PF 2|.
解:證明:設直線 l 的方程為 x = my +1, m ≠0, A ( x 1, y 1), B ( x 2, y 2),
聯立得(3 m 2+4) y 2+6 my -9=0,Δ>0恒成立,
∴ y 1+ y 2= , y 1 y 2= ,
則 x 1+ x 2= m ( y 1+ y 2)+2= ,
∴ AB 的中點為( ),即( ),
∴弦 AB 的垂直平分線的方程為 y =- m ( x - )- =-
mx + ,令 y =0,得 x = ,∴ xP = ,
∴| PF 2|=|1- xP |= ,
而| AB |= | y 1- y 2|=
· ,
∴ =4,即| AB |=4| PF 2|.
3. 設動點 P 到定點 F ( ,0)的距離和 P 到定直線 l : x = 的距
離的比是 .
(1)求動點 P 的軌跡方程;
解:設 P ( x , y ),因為動點 P 到定點 F ( ,0)的
距離和 P 到定直線 l : x = 的距離的比是 ,
所以 ,整理化簡得 + y 2=1.
所以動點 P 的軌跡方程為 + y 2=1.
(2)設動點 P 的軌跡為曲線 N ,不過原點 O 且斜率為 的直線 l
與曲線 N 交于不同的兩點 A , B ,線段 AB 的中點為 M ,
直線 OM 與曲線 N 交于 C , D 兩點,證明: A , B , C ,
D 四點共圓.
解:證明:設直線 l 的方程為 y = x + m ( m ≠0), A ( x 1,y 1), B ( x 2, y 2),
由方程組得 x 2+2 mx +2 m 2-2=0,?、?br/>方程①的判別式為Δ=4(2- m 2),
由Δ>0,即2- m 2>0,解得- < m < .
由①得 x 1+ x 2=-2 m , x 1 x 2=2 m 2-2.
所以 M 點坐標為(- m , ),直線 OM 的方程為 y =- x ,
假設點 C 在第二象限,由方程組
得 C (- ), D ( ,- ),
所以| MC |·| MD |= (- m + )· + m )= (2
- m 2).
又| MA |·| MB |= | AB |2= [( x 1- x 2)2+( y 1- y 2)2]
= [( x 1+ x 2)2-4 x 1 x 2]= [4 m 2-4(2 m 2-2)]= (2-
m 2),所以| MA |·| MB |=| MC |·| MD |,
所以 A , B , C , D 四點共圓.
4. 已知雙曲線方程為 =1( a >0, b >0), F 1, F 2為雙曲線
的左、右焦點,離心率為2,點 P 為雙曲線在第一象限上的一點,
且滿足 · =0,| || |=6.
(1)求雙曲線的標準方程;
解:由 e = =2得 c =2 a ,∴ b = a ,
∵ · =0,∴ PF 1⊥ PF 2,
在Rt△ F 1 PF 2中,由| PF 1|-| PF 2|=2 a 得| PF 1|2+|
PF 2|2-2| PF 1|| PF 2|=4 a 2,
代入| PF 1|2+| PF 2|2=4 c 2,| PF 1|| PF 2|=6得4 c 2
-12=4 a 2,
解得 b 2=3, a 2=1,∴雙曲線的方程為 x 2- =1.
(2)過點 F 2作直線 l 交雙曲線于 A , B 兩點,則在 x 軸上是否存在
定點 Q ( m ,0),使得 · 為定值?若存在,請求出 m
的值和該定值;若不存在,請說明理由.
解:當 l 斜率為0時, l : y =0,
此時 A (-1,0), B (1,0),由 Q ( m ,0)得 · =
m 2-1;
當 l 斜率不為0時,設 l : x = ty +2, A ( x 1, y 1), B ( x 2,
y 2),
聯立得(3 t 2-1) y 2+12 ty +9=0,則Δ=36
t 2+36>0,
∴ y 1+ y 2= , y 1 y 2= ,
∴ · =( x 1- m , y 1)·( x 2- m , y 2)=( x 1- m )
( x 2- m )+ y 1 y 2=( ty 1+2- m )( ty 2+2- m )+ y 1 y 2=( t 2+1) y 1· y 2+(2- m ) t ( y 1+ y 2)+(2- m )2=( t 2+1)· +(2- m ) t · +(2- m )2,令 · = m 2-1,即9( t 2+1)-12 t 2(2- m )=(4 m -5)(3 t 2-1),
解得 m =-1,則 Q (-1,0),此時 · =0.
綜上所述:存在 m =-1,使得 · =0.
5. 已知拋物線 C : x 2=2 py ( p >0)的焦點為 F , E 為 C 上的動點,
EQ 垂直于動直線 y = t ( t <0),垂足為 Q ,當△ EQF 為等邊三角
形時,其面積為4 .
(1)求 C 的方程;
解:∵△ EQF 為等邊三角形時,其面積為4 ,
∴ ×| EQ |2 sin =4 ,解得| EQ |=4,
根據| EF |=| EQ |和拋物線的定義可
知, Q 落在準線上,即 y = t =- ,設準線和 y 軸交點為 H ,易證∠ HFQ = ,于是| FQ | cos =2=| FH |= p ,
∴ C 的方程為 x 2=4 y .
(2)設 O 為原點,過點 E 的直線 l 與 C 相切,且與橢圓 =1
交于 A , B 兩點,直線 OQ 與 AB 交于點 M ,試問:是否存在
t ,使得| AM |=| BM |?若存在,求 t 的值;若不存在,
請說明理由.
解:假設存在 t ,使得| AM |=| BM |,則 M 為線段 AB 的
中點,設 E ( x 0, ),依題意得 Q ( x 0, t ),當 x 0≠0時,則 kOQ = ,由 y = 可得y'= ,∴切線 l 的斜率為 kl = x 0,
設 A ( x 1, y 1), B ( x 2, y 2),線段 AB 的中點 M ( ),由 可得 =0,
∴ =0,
整理可得 · =- ,即 kl · kOM =- ,所以 x 0· kOM =
- ,可得 kOM =- ,又∵ kOQ = kOM = ,
∴當 t =-1時, kOQ = kOM =- ,此時 O , M , Q 三點共線,滿
足 M 為 AB 的中點.
當 x 0=0時,結論也成立.
綜上,存在 t =-1,使得| AM |=| BM |.
6. 已知橢圓 C : =1( a > b >0)的左焦點為 F ,離心率為 ,
過點 F 且垂直于 x 軸的直線交 C 于 A , B 兩點,| AB |=3.
(1)求橢圓 C 的方程;
解:設 F (- c ,0),∵點 A , B 為過點 F 且垂直于 x
軸的直線與橢圓 C 的交點,∴| AB |= ,
∴解得
∴橢圓 C 的方程為 =1.
(2)過 F 點作相互垂直的弦 DE , MN ,設 DE , MN 的中點分
別為 P , Q ,當△ FPQ 的面積最大時,證明:點 P , Q 關
于 x 軸對稱.
解:證明:由題意得直線 DE , MN 的斜率均存在,
設直線 DE 的斜率為 k ,則直線 MN 的斜率為- ,
∴直線 DE 的方程為 y = k ( x +1),設 D ( x 1, y 1),
E ( x 2, y 2),
聯立直線與橢圓的方程可得(3+4 k 2) x 2+8 k 2 x +
4 k 2-12=0,Δ=144 k 2+144>0,
由根與系數的關系可得, x 1+ x 2= ,
∵ P 為 DE 的中點,
∴ xP = , yP = k ( xP +1)= ,
∴ P ( ),
∴| PF |= ,
同理用- 代替 k 得 Q ( ),
| QF |= ,
∴ S △ FPQ = | PF |·| QF |= ,設 t = ( t ≥2),∴ S △ FPQ = ( t ≥2),設 f ( x )=12 x + ( x ≥2),由對勾函數的性質,可知函數 f ( x )在區間[2,+∞)上單調遞增,
∴當 x =2時, f ( x )最小,即 S △ FPQ 最大,此時 =
2,解得 k 2=1,∴ xP = xQ =- , yP =- yQ ,∴點 P , Q 關于 x
軸對稱,即得證.
感 謝 觀 看!重難專攻(十) 圓錐曲線中的證明、探究性問題
1.證明問題:圓錐曲線中的證明問題,常見的有位置關系的證明,如相切、平行、垂直、共線等;數量關系的證明,如恒成立、值相等(不等)、角相等(不等)等,在熟悉圓錐曲線的定義和性質的前提下,常把幾何量用坐標表示,建立某個變量的函數,用代數方法證明.
2.探究性問題:先假設結論成立,用待定系數法列出含相應參數的方程,若方程有解,則探究的元素存在(或命題成立),否則不存在(或不成立).需要注意的是:(1)當條件和結論不唯一時要分類討論;(2)當給出結論需要推導出存在的條件時,先假設成立,再推出條件;(3)當要討論的量能夠確定時,可先確定,再證明結論符合題意.
位置關系的證明
【例1】 已知橢圓C:+=1(a>b>0)的左、右頂點分別為A1(-2,0),A2(2,0),右焦點為F,點T(1,)在橢圓C上.
(1)求橢圓C的標準方程;
(2)P為橢圓上不與A1,A2重合的任意一點,直線A1P,A2P分別與直線x=4相交于點M,N,求證:FM⊥FN.
解:(1)由題知,a=2,又點T(1,)在橢圓C上,
∴+=1,解得b2=3,
∴橢圓C的標準方程為+=1.
(2)證明:由(1)知F(1,0),
設P(x0,y0)(x0≠±2),則+=1,
直線A1P的方程為y-y0=(x-x0),
令x=4,得yM=,
即M(4,),
直線A2P的方程為y-y0=(x-x0),
令x=4,得yN=,即N(4,),
∴·=(3,)·(3,)=3×3+×=9+=9+=9+(-9)=0,
∴⊥,即FM⊥FN.
解題技法
樹立“轉化”意識,證明位置關系
 雙曲線C:-=1(a>0,b>0)經過點(,1),且漸近線方程為y=±x.
(1)求a,b的值;
(2)點A,B,D是雙曲線C上不同的三點,且B,D兩點關于y軸對稱,△ABD的外接圓經過原點O.求證:直線AB與圓x2+y2=1相切.
解:(1)由題意得解得a=b=.
(2)證明:由(1)得雙曲線C的方程為x2-y2=2.
易知直線AB一定是不平行于x軸的直線且不與漸近線y=±x平行,
所以可設直線AB的方程為x=my+n(m≠±1),
設A(x1,y1),B(x2,y2),則y1≠y2,D(-x2,y2).
聯立整理得(m2-1)y2+2mny+n2-2=0,
Δ=4(n2+2m2-2)>0,則y1y2=.
由于△ABD的外接圓過原點,且B,D兩點關于y軸對稱,
所以可設△ABD外接圓的方程為x2+y2+Ey=0.

所以y2(+)=y1(+),
因為=2+,=2+,
所以y2(2+2)=y1(2+2),
所以y1y2=1,
所以y1y2==1,所以n2=m2+1,
則原點到直線AB的距離d==1,
所以直線AB與圓x2+y2=1相切.
數量關系的證明
【例2】 設橢圓C:+y2=1的右焦點為F,過F的直線l與C交于A,B兩點,點M的坐標為(2,0).
(1)當l與x軸垂直時,求直線AM的方程;
(2)設O為坐標原點,證明:∠OMA=∠OMB.
解:(1)由已知得F(1,0),l的方程為x=1.
把x=1代入橢圓方程+y2=1,可得點A的坐標為或,
又M(2,0),所以直線AM的方程為y=-x+或y=x-.
(2)證明:當l與x軸重合時,∠OMA=∠OMB=0°.
當l與x軸垂直時,OM為AB的垂直平分線,
所以∠OMA=∠OMB.
當l與x軸既不重合也不垂直時,
設l的方程為y=k(x-1)(k≠0),A(x1,y1),B(x2,y2),
則x1<,x2<,直線MA,MB的斜率之和為kMA+kMB=+.
由y1=k(x1-1),y2=k(x2-1)得,kMA+kMB=.
將y=k(x-1)代入+y2=1得(2k2+1)x2-4k2x+2k2-2=0.
所以x1+x2=,x1x2=.
則2kx1x2-3k(x1+x2)+4k==0.
從而kMA+kMB=0,故MA,MB的傾斜角互補.
所以∠OMA=∠OMB.
綜上,∠OMA=∠OMB.
解題技法
  解決此類問題,一般方法是“設而不求”,通過“設參、用參、消參”的推理及運算,借助幾何直觀,達到證明的目的.
已知頂點是坐標原點的拋物線Γ的焦點F在y軸正半軸上,圓心在直線y=x上的圓E與x軸相切,且點E,F關于點M(-1,0)對稱.
(1)求E和Γ的標準方程;
(2)過點M的直線l與圓E交于A,B兩點,與Γ交于C,D兩點,求證:|CD|>|AB|.
解:(1)設Γ的標準方程為x2=2py,p>0,則F(0,).
已知點E在直線y=x上,
故可設E(2a,a).
因為E,F關于點M(-1,0)對稱,
所以解得
所以拋物線Γ的標準方程為x2=4y.
因為圓E與x軸相切,故半徑r=|a|=1,
所以圓E的標準方程為(x+2)2+(y+1)2=1.
(2)證明:由題意知,直線l的斜率存在,設l的斜率為k,那么其方程為y=k(x+1)(k≠0).
則E(-2,-1)到l的距離d=,
因為l與E交于A,B兩點,
所以d2<r2,即<1,解得k>0,
所以|AB|=2=2.
由消去y并整理得,x2-4kx-4k=0.
Δ=16k2+16k>0恒成立,設C(x1,y1),D(x2,y2),
則x1+x2=4k,x1x2=-4k,
那么|CD|=|x1-x2|=·=4·.
所以=
=>=2.
所以|CD|2>2|AB|2,即|CD|>|AB|.
點、線的探究性問題
【例3】 已知A,B分別為橢圓E:+y2=1(a>1)的左頂點和下頂點,P為直線x=3上的動點,·的最小值為.
(1)求E的方程;
(2)設直線PA與E的另一交點為D,直線PB與E的另一交點為C,問是否存在點P,使得四邊形ABCD為梯形?若存在,求點P的坐標;若不存在,請說明理由.
解:(1)設P(3,t),由題意得A(-a,0),B(0,-1),
則=(a+3,t),=(3,1+t).
所以·=9+3a+t2+t=+3a+,
于是當t=-時,·取得最小值3a+,所以3a+=,
解得a=2.
所以E的方程為+y2=1.
(2)法一 假設存在點P(3,t)滿足題設,設D(x1,y1),
則=(x1+2,y1),由題意可知=(5,t),
存在λ∈(0,1),使得=λ,
即整理得代入+y2=1中,有+(λt)2=1,?、?br/>設C(x2,y2),則=(x2,y2+1).由題意可知=(3,t+1).
因為四邊形ABCD為梯形,所以AB∥CD,所以=λ,
即整理得
代入+y2=1中,有+(λt+λ-1)2=1,?、?br/>①-②得λ(λ-1)(3-2t)=0,又λ∈(0,1),所以t=.
故存在點P,使得四邊形ABCD為梯形.
法二 假設存在點P(3,t)滿足題設,則t>0,
設C(x1,y1),D(x2,y2).
直線PA的方程為y=(x+2),直線PB的方程為y=x-1.
將y=(x+2)代入E的方程得(4t2+25)x2+16t2x+16t2-100=0,
Δ>0,可得x2×(-2)=,所以x2=.
將y=x-1代入E的方程得(4t2+8t+13)x2-24(t+1)x=0.
可得x1=.
因為四邊形ABCD為梯形,所以AB∥CD,所以=,
于是=,所以=,整理可得8t3-12t2+10t-15=0,
即(2t-3)(4t2+5)=0,解得t=.
故存在點P,使得四邊形ABCD為梯形.
解題技法
點、線的探究性問題的求解方法
(1)解決探究性問題通常采用“肯定順推法”,將不確定性問題明朗化.一般步驟如下:
①假設滿足條件的曲線(直線或點等)存在,用待定系數法設出;
②列出關于待定系數的方程(組);
③若方程(組)有實數解,則曲線(直線或點等)存在,否則不存在.
(2)反證法與驗證法也是求解探究性問題常用的方法.
 已知雙曲線C的焦點在坐標軸上,且過點P(,1),其漸近線方程為y=±x.
(1)求雙曲線C的標準方程;
(2)雙曲線C上是否存在被點B(1,1)平分的弦?如果存在,求出弦所在的直線方程;如果不存在,請說明理由.
解:(1)由雙曲線C的焦點在坐標軸上,其漸近線方程為y=±x,
可設雙曲線的標準方程為2x2-y2=λ,
將P代入雙曲線方程,可得λ=2,
所以雙曲線C的標準方程為x2-=1.
(2)假設雙曲線C上存在被點B(1,1)平分的弦,記弦所在的直線為l.
設B(1,1)是弦MN的中點,M(x1,y1),N(x2,y2),則x1+x2=2,y1+y2=2.
因為點M,N在雙曲線C上,所以它們的坐標滿足雙曲線方程,即
兩式相減得2(x1+x2)(x1-x2)-(y1-y2)(y1+y2)=0,
所以4(x1-x2)=2(y1-y2),所以直線l的斜率kMN==2,
所以直線l的方程為y-1=2(x-1),即2x-y-1=0.
聯立直線l與雙曲線C的方程,得消去y,得2x2-4x+3=0,Δ=16-4×2×3=-8<0,
所以直線l與雙曲線C無交點,所以直線l不存在,故雙曲線C上不存在被點B(1,1)平分的弦.
含參數的探究性問題
【例4】 如圖,A,B,M,N為拋物線y2=2x上四個不同的點,直線AB與直線MN相交于點(1,0),直線AN過點(2,0).
(1)記A,B的縱坐標分別為yA,yB,求yA·yB的值;
(2)記直線AN,BM的斜率分別為k1,k2,是否存在實數λ,使得k2=λk1?若存在,求出λ的值;若不存在,說明理由.
解:(1)設直線AB的方程為x=my+1,
代入y2=2x,得y2-2my-2=0,Δ=4m2+8>0,
所以yA·yB=-2.
(2)記點M,N的縱坐標分別為yM,yN,由(1)同理可得yM·yN=-2.
設直線AN的方程為x=ny+2,代入y2=2x,
得y2-2ny-4=0,Δ>0,所以yA·yN=-4.
記點A,N的橫坐標分別為xA,xN,
則k1===,
同理得k2=,
所以λ=====2,
所以存在實數λ=2,使得k2=2k1.
解題技法
含參數的探究性問題的求解方法
  求解含參數的探究性問題時,通常的方法是首先假設滿足條件的參數值存在,然后利用這些條件并結合題目的其他已知條件進行推理與計算,若不出現矛盾,并且得到了相應的參數值,就說明滿足條件的參數值存在;若在推理與計算中出現了矛盾,則說明滿足條件的參數值不存在,同時推理與計算的過程就是說明理由的過程.
 在平面直角坐標系中,O為坐標原點,動點G到F1(-,0),F2(,0)兩點的距離之和為4.
(1)試判斷動點G的軌跡是什么曲線,并求其軌跡方程C;
(2)已知直線l:y=k(x-)(k>0)與圓F:(x-)2+y2=交于M,N兩點,與曲線C交于P,Q兩點,其中M,P在第一象限.d為原點O到直線l的距離,是否存在實數k,使得T=(|NQ|-|MP|)·d2取得最大值?若存在,求出k;若不存在,說明理由.
解:(1)由題意知,|GF1|+|GF2|=4,又4>2,所以動點G的軌跡是橢圓.
由橢圓的定義可知,c=,a=2,又因為a2-b2=c2,所以b2=1,
故G的軌跡方程為+y2=1.
(2)由題設可知,M,N一個在橢圓外,一個在橢圓內;P,Q一個在☉F內,一個在☉F外,在直線l上的四點滿足:|NQ|-|MP|=(|NQ|+|NP|)-(|MP|+|NP|)=|PQ|-|MN|=|PQ|-1,
由消去y得(1+4k2)x2-8·k2x+12k2-4=0,Δ>0恒成立.
設P(x1,y1),Q(x2,y2),
由根與系數的關系,得x1+x2=,
x1x2=,
|PQ|==.
所以|NQ|-|MP|=|PQ|-1=,O到l距離d=,T=(|NQ|-|MP|)·d2==
=≤=1,
當且僅當4k2=,即k=±時等號成立.
驗證可知k=±滿足題意.
因為k>0,所以k=.
1.在橢圓Γ:+y2=1(a>1)中,A,B分別為橢圓的左頂點和下頂點,F為右焦點,C,D兩點均在直線x=a上,且C在第一象限.
(1)若∠AFB=,求橢圓Γ的標準方程;
(2)若C,D兩點的縱坐標分別為2和1,判斷:直線BC與AD的交點是否在橢圓Γ上,并說明理由.
解:(1)∵|OF|=c(O為坐標原點),|FB|=a,|OB|=1,∴sin∠AFB===sin =,
∴a=2,因此橢圓Γ的標準方程為+y2=1.
(2)直線BC與AD的交點在橢圓Γ上.
由已知得A(-a,0),B(0,-1),C(a,2),D(a,1),
∴直線BC的方程為y=x-1,
直線AD的方程為y=x+,
聯立解得∴直線BC與AD的交點為(,),此時+()2=1,即交點坐標滿足橢圓方程,因此該交點在橢圓Γ上.
2.(2024·大連模擬)已知雙曲線Q:-y2=1(a>0)的離心率為,經過坐標原點O的直線l與雙曲線Q交于A,B兩點,點A(x1,y1)位于第一象限,C(x2,y2)是雙曲線Q右支上一點,AB⊥AC,設D(x1,-).
(1)求雙曲線Q的標準方程;
(2)求證:C,D,B三點共線.
解:(1)由題意可知=,解得a=2,
所以雙曲線Q的標準方程為-y2=1.
(2)證明:法一 由題意可知,直線AB,AC的斜率存在且不為0,B(-x1,-y1).
因為AB⊥AC,
所以kAB·kAC=-1,即·=-1.
又點A,C在雙曲線Q右支上,所以
作差得=,
則kBC===-×,
又kBD==-×,
所以kBC=kBD.
又BC,BD有公共點,所以B,C,D三點共線.
法二 由題意可知,直線AB,AC的斜率存在且不為0,B(-x1,-y1).
因為AB⊥AC,
所以kAB·kAC=-1,即·=-1. ①
又kBC·kAC=·=,-=1,-=1,
所以kBC·kAC==.?、?br/>由①②得=-4,所以kBC=-×,
又kBD==-×,所以kBC=kBD.
又BC,BD有公共點,所以B,C,D三點共線.
3.已知雙曲線方程為-=1(a>0,b>0),F1,F2為雙曲線的左、右焦點,離心率為2,點P為雙曲線在第一象限上的一點,且滿足·=0,||||=6.
(1)求雙曲線的標準方程;
(2)過點F2作直線l交雙曲線于A,B兩點,則在x軸上是否存在定點Q(m,0),使得·為定值?若存在,請求出m的值和該定值,若不存在,請說明理由.
解:(1)由e==2得c=2a,∴b==a,
∵·=0,∴PF1⊥PF2,
在Rt△F1PF2中,由|PF1|-|PF2|=2a得|PF1|2+|PF2|2-2|PF1||PF2|=4a2,
代入|PF1|2+|PF2|2=4c2,|PF1||PF2|=6得4c2-12=4a2,
解得b2=3,a2=1,∴雙曲線的標準方程為x2-=1.
(2)當l斜率為0時,l:y=0,
此時不妨設A(-1,0),B(1,0),由Q(m,0)得·=m2-1;
當l斜率不為0時,設l:x=ty+2,A(x1,y1),B(x2,y2),
聯立得(3t2-1)y2+12ty+9=0,則Δ=36t2+36>0,
∴y1+y2=,y1y2=,
∴·=(x1-m,y1)·(x2-m,y2)=(x1-m)(x2-m)+y1y2=(ty1+2-m)(ty2+2-m)+y1y2=(t2+1)y1·y2+(2-m)t(y1+y2)+(2-m)2=(t2+1)·+(2-m)t·+(2-m)2,
令·=m2-1,即9(t2+1)-12t2(2-m)=(4m-5)(3t2-1),
解得m=-1,則Q(-1,0),此時·=0.
綜上所述:存在m=-1,使得·為定值且定值為0.
4.(2023·新高考Ⅰ卷22題)在直角坐標系xOy中,點P到x軸的距離等于點P到點(0,)的距離,記動點P的軌跡為W.
(1)求W的方程;
(2)已知矩形ABCD有三個頂點在W上,證明:矩形ABCD的周長大于3.
解:(1)設點P(x,y),則|y|=,兩邊同時平方化簡得y=x2+,
故W:y=x2+.
(2)證明:設矩形的三個頂點A(a,a2+),B(b,b2+),C(c,c2+)在W上,且a<b<c,
易知矩形四條邊所在直線的斜率均存在,且不為0,
則kAB·kBC=-1,a+b<b+c,
令kAB==a+b=m<0,
同理令kBC=b+c=n>0,且mn=-1,
則m=-,
設矩形周長為L,由對稱性不妨設|m|≥|n|,kBC-kAB=c-a=n-m=n+,
則L=|AB|+|BC|
=+
=+=(b-a)+(c-b)≥(c-a)=(n+),n>0,易知(n+)>0,
令f(x)=(x+)2(1+x2),x>0,f'(x)=2(x+)2(2x-),令f'(x)=0,解得x=,
當x∈(0,)時,f'(x)<0,此時f(x)單調遞減,
當x∈(,+∞),f'(x)>0,此時f(x)單調遞增,
則f(x)min=f()=,
故L≥=,即L≥3.
當L=3時,n=,m=-,且(b-a)=(b-a),無解,故等號取不到,
故L>3,得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track id="r4fhd"></track>

    <pre id="r4fhd"><abbr id="r4fhd"><code id="r4fhd"></code></abbr></pre>
      <ul id="r4fhd"></ul>

        <menu id="r4fhd"></menu>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冕宁县| 泰兴市| 正镶白旗| 玉田县| 南召县| 岑巩县| 中西区| 朝阳市| 宣城市| 瓦房店市| 海宁市| 清河县| 西盟| 定安县| 临邑县| 汾阳市| 伊宁县| 开平市| 朝阳县| 炎陵县| 博乐市| 固安县| 包头市| 奉贤区| 淄博市| 兴业县| 呼图壁县| 和平区| 霸州市| 原平市| 南宫市| 措美县| 来宾市| 固镇县| 稷山县| 济宁市| 安塞县| 光泽县| 南漳县| 萨迦县| 合水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