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2025年高考數學一輪復習-7.6-向量法求空間角與距離(課件+導學案)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2025年高考數學一輪復習-7.6-向量法求空間角與距離(課件+導學案)

資源簡介

(共85張PPT)
第六節 向量法求空間角與距離
1. 能用向量方法解決點到直線、點到平面、相互平行的直線、相互平
行的平面的距離問題和簡單夾角問題.
2. 能描述解決這一類問題的程序,體會向量方法在研究幾何問題中的
作用.
目 錄
CONTENTS
1
2
3
知識 體系構建
課時 跟蹤檢測
考點 分類突破
PART
1
知識 體系構建
必備知識 系統梳理 基礎重落實
課前自修
1. 已知直線 l 1的方向向量 s 1=(1,0,1),直線 l 2的方向向量 s 2=
(-1,2,-2),則 l 1和 l 2夾角的余弦值為(  )
A. B.
C. D.
解析:因為 s 1=(1,0,1), s 2=(-1,2,-2),所以 cos < s 1, s 2>= =- ,所以 l 1和 l 2夾角的余弦值為 .
2. 在空間直角坐標系中,已知 A (1,-1,0), B (4,3,0), C
(5,4,-1),則 A 到 BC 的距離為(  )
A. 3 B.
C. D.
解析: 因為 A (1,-1,0), B (4,3,0), C (5,4,-
1),所以 =(-3,-4,0), =(1,1,-1),| |
=5,| |= ,所以 cos < >= =-
,所以 sin < >= ,所以 A 到 BC 的距離為 d =| |· sin < >= ,
故選D.
3. 已知向量 m , n 分別是直線 l 的方向向量、平面α的法向量,若 cos
< m , n >=- ,則 l 與α所成的角為    .
解析:設直線 l 與α所成角為θ, sin θ=| cos < m , n >|= ,又
∵θ∈[0, ],∴θ= .

 最小角定理
如圖,若 OA 為平面α的一條斜線, O 為斜足, OB 為 OA 在平面α內的
射影, OC 為平面α內的一條直線,其中θ為 OA 與 OC 所成的角,θ1為
OA 與 OB 所成的角,即線面角,θ2為 OB 與 OC 所成的角,那么 cos θ
= cos θ1 cos θ2.
 已知 AO 為平面α的一條斜線, O 為斜足, OB 為 OA 在平面α內的射
影,直線 OC 在平面α內,且∠ AOB =∠ BOC =45°,則∠ AOC 的大小
為 .
解析:由結論可知有 cos ∠ AOB · cos ∠ BOC = cos ∠ AOC . 因為∠
AOB =∠ BOC =45°,則 cos ∠ AOC = cos 45°· cos 45°= ,則∠ AOC =60°.
60°
PART
2
考點 分類突破
精選考點 典例研析 技法重悟通
課堂演練
直線與平面所成的角
【例1】 (2024·全國甲卷18題)如圖,在三棱柱 ABC - A 1 B 1 C 1中,
A 1 C ⊥平面 ABC ,∠ ACB =90°, AA 1=2, A 1到平面 BCC 1 B 1的距離
為1.
(1)證明: A 1 C = AC ;
解:證明:如圖,過 A 1作 A 1 D ⊥ CC
1,垂足為 D ,
∵ A 1 C ⊥平面 ABC , BC 平面 ABC ,
∴ A 1 C ⊥ BC ,又∠ ACB =90°,∴ AC ⊥ BC ,
∵ A 1 C , AC 平面 ACC 1 A 1,且 A 1 C ∩ AC = C ,
∴ BC ⊥平面 ACC 1 A 1,
∵ A 1 D 平面 ACC 1 A 1,∴ BC ⊥ A 1 D ,
又 CC 1, BC 平面 BCC 1 B 1,且 CC 1∩ BC
= C ,∴ A 1 D ⊥平面 BCC 1 B 1,∴ A 1 D =1.
由已知條件易證△ CA 1 C 1是直角三角形,
又 CC 1= AA 1=2, A 1 D =1,
∴ D 為 CC 1的中點,又 A 1 D ⊥ CC 1,
∴ A 1 C = A 1 C 1,
又在三棱柱 ABC - A 1 B 1 C 1中, AC = A 1 C1,
∴ A 1 C = AC .
(2)已知 AA 1與 BB 1的距離為2,求 AB 1與平面 BCC 1 B 1所成角
的正弦值.
解:如圖,連接 A 1 B ,由(1)易證 A 1 B =
A 1 B 1,故取 BB 1的中點 F ,連接 A 1 F ,
∵ AA 1與 BB 1的距離為2,∴ A 1 F =2,
又 A 1 D =1且 A 1 C = AC ,
∴ A 1 C = A 1 C 1= AC = , AB = A 1 B 1= ,BC = .
建立空間直角坐標系 C - xyz 如圖所示,則 C (0,0,0), A ( ,
0,0), B (0, ,0), B 1(- ), C 1(-
,0, ),
∴ =(0, ,0), =(- ,0, ),
=(-2 ),
設平面 BCC 1 B 1的法向量為 n =( x , y , z ),
則 取 x =1,則 y =0, z =1,
∴平面 BCC 1 B 1的一個法向量為 n =(1,0,1).
設 AB 1與平面 BCC 1 B 1所成角為θ,
則 sin θ=| cos < n , >|= .
∴ AB 1與平面 BCC 1 B 1所成角的正弦值為 .
解題技法
向量法求直線與平面所成角的2種方法
(1)分別求出斜線和它在平面內的射影直線的方向向量,將題目轉
化為求兩個方向向量的夾角(或其補角);
(2)通過平面的法向量來求,即求出斜線的方向向量與平面的法向
量所夾的銳角(或鈍角的補角),取其余角就是斜線和平面所
成的角.
 (2024·全國甲卷18題)在四棱錐 P - ABCD 中, PD ⊥底面 ABCD ,
CD ∥ AB , AD = DC = CB =1, AB =2, DP = .
(1)證明: BD ⊥ PA ;
解:證明:如圖所示,取 AB 中點為 O ,連接 DO , CO ,則 OB = DC =1.
又 DC ∥ OB ,所以四邊形 DCBO 為平行四
邊形.又 BC = OB =1,
所以四邊形 DCBO 為菱形,所以 BD ⊥ CO .
同理可得,四邊形 DCOA 為菱形,所以 AD ∥ CO ,
所以 BD ⊥ AD .
因為 PD ⊥底面 ABCD , BD 底面
ABCD ,所以 PD ⊥ BD ,
又 AD ∩ PD = D , AD , PD 平面 ADP ,
所以 BD ⊥平面 ADP .
因為 PA 平面 ADP ,所以 BD ⊥ PA .
(2)求 PD 與平面 PAB 所成的角的正弦值.
解:由(1)知 BD ⊥ AD ,又 AB =2 AD ,所以∠ DAO =60°,
所以△ ADO 為正三角形.
過點 D 作垂直于 DC 的直線為 x 軸, DC 所在直線為
y 軸, DP 所在直線為 z 軸,建立如圖所示的空間直角坐標系,則 A , B , P (0,0, ), D (0,0,0).則 =(0,2,0), =(0,0, ).
設平面 PAB 的法向量為 n =( x , y , z ),

令 x =2,則 y =0, z =1,所以 n =(2,0,1).
設直線 PD 與平面 PAB 所成的角為α,則 sin α=| cos < n , >|
= ,
所以直線 PD 與平面 PAB 所成的角的正弦值為 .
平面與平面的夾角(二面角)
【例2】 (2024·新高考Ⅱ卷20題)如圖,三棱錐 A - BCD 中, DA =
DB = DC , BD ⊥ CD ,∠ ADB =∠ ADC =60°, E 為 BC 的中點.
(1)證明: BC ⊥ DA ;
解:證明:如圖,連接 DE , AE .
因為 DC = DB , E 為 BC 的中點,所以 BC ⊥ DE .
因為∠ ADB =∠ ADC =60°, DA = DC = DB ,
所以△ ABD ≌△ ACD ,所以 AB = AC .
又 E 為 BC 的中點,所以 BC ⊥ AE .
又 AE 平面 ADE , DE 平面 ADE , AE ∩ DE = E ,
所以 BC ⊥平面 ADE .
又 DA 平面 ADE ,所以 BC ⊥ DA .
(2)點 F 滿足 ,求二面角 D - AB - F 的正弦值.
解:設 DA = DB = DC =2.
由∠ ADB =∠ ADC =60°,知△ ABD 與△ ACD 為等邊三角形,所以
AB = AC =2.
又 BD ⊥ CD ,所以 BC =2 .
因為 AB 2+ AC 2= BC 2,
所以△ ABC 為直角三角形,且∠ BAC =90°,
所以 AE = .
因為 BD ⊥ CD ,所以 DE = BC = .
因為 AE 2+ DE 2= AD 2,所以 AE ⊥ DE .
又 AE ⊥ BC , BC 平面 BCD , DE 平面 BCD , BC ∩ DE = E ,所
以 AE ⊥平面 BCD .
如圖,分別以 ED , EB , EA 所在直線為 x 軸、 y 軸、 z 軸建立空間直
角坐標系,則 E (0,0,0), D ( ,0,0), B (0, ,
0), A (0,0, ).
因為 =(- ,0, ), ,
所以 F (- ,0, ).
易得 =(0, ,- ), =(- ,- ).
設平面 DAB 的一個法向量為 m =( x 1, y 1, z 1),

令 z 1=1,得 x 1=1, y 1=1,所以 m =(1,1,1).
設平面 FAB 的一個法向量為 n =( x 2, y 2, z 2),

令 z 2=1,得 x 2=0, y 2=1,所以 n =(0,1,1).
所以 cos < m , n >= ,
則二面角 D - AB - F 的正弦值為 .
解題技法
向量法求平面與平面夾角(二面角)的方法
(1)找法向量:分別求出二面角的兩個半平面所在平面的法向量,
然后通過兩個平面的法向量的夾角得到二面角的大小,但要注
意結合實際圖形判斷所求角的大小;
(2)找與棱垂直的方向向量:分別在二面角的兩個半平面內找到與
棱垂直且以垂足為起點的兩個向量,則這兩個向量的夾角的大
小就是二面角的大小.
 (2024·新高考Ⅰ卷18題)如圖,在正四棱柱 ABCD - A 1 B 1 C 1 D 1中,
AB =2, AA 1=4.點 A 2, B 2, C 2, D 2分別在棱 AA 1, BB 1, CC 1,
DD 1上, AA 2=1, BB 2= DD 2=2, CC 2=3.
(1)證明: B 2 C 2∥ A 2 D 2;
解:證明:法一(坐標法) 以點 C 為坐標原
點, CD , CB , CC 1所在直線分別為 x , y , z 軸,建
立如圖所示的空間直角坐標系,則 B 2(0,2,2),
C 2(0,0,3), A 2(2,2,1), D 2(2,0,2),
所以 =(0,-2,1), =(0,-2,1),
所以 ,所以 B 2 C 2∥ A 2 D 2.
法二(向量法) 依題意,得 ,
所以 B 2 C 2∥ A 2 D 2.
(2)點 P 在棱 BB 1上,當二面角 P - A 2 C 2- D 2為150°時,求 B 2 P .
解:設 P (0,2, a )(0≤ a ≤4),則 =(2,0,-1), =(2,2,-2), =(0,2, a -3).
設平面 A 2 C 2 D 2的法向量為 m =( x 1, y 1, z 1),

令 x 1=1,則 z 1=2, y 1=1,所以 m =(1,1,2).
設平面 A 2 C 2 P 的法向量為 n =( x 2, y 2, z 2),

令 z 2=2,得 y 2=3- a , x 2= a -1,
所以 n =( a -1,3- a ,2).
由二面角 P - A 2 C 2- D 2的大小為150°,
得| cos < m , n >|= ,
即 .
解得 a =1或 a =3,故 B 2 P =| a -2|=1.
距離問題
【例3】 如圖,正三棱柱 ABC - A 1 B 1 C 1中,各棱長均為4, N 是 CC 1
的中點.
(1)求點 N 到直線 AB 的距離;
解:建立如圖所示的空間直角坐標系,則 A
(0,0,0), B (2 ,2,0), C (0,4,
0), C 1(0,4,4), A 1(0,0,4),∵ N 是
CC 1的中點,∴ N (0,4,2).
=(0,4,2), =(2 ,2,0),則| |=2 ,
| |=4, · =8.
設點 N 到直線 AB 的距離為 d 1,
則 d 1= =4.
(2)求點 C 1到平面 ABN 的距離.
解:設平面 ABN 的一個法向量為 n =( x , y , z ),由 令 z =2,則 y =-1, x = ,即 n =( ,-1,2).易知 =(0,0,-2),設點 C 1到平面 ABN 的距離為 d 2,
則 d 2=| |= .
解題技法
利用向量法求點到平面的距離的步驟
1. 四面體 OABC 滿足∠ AOB =∠ BOC =∠ COA =90°, OA =1, OB
=2, OC =3,點 D 在棱 OC 上,且 OC =3 OD ,點 G 為△ ABC 的重
心,則點 G 到直線 AD 的距離為(  )
A. B.
C. D.
解析: 四面體 OABC 滿足∠ AOB =∠ BOC =
∠ COA =90°,即 OA , OB , OC 兩兩垂直,以點
O 為原點,以射線 OA , OB , OC 的方向分別為
x , y , z 軸的正方向建立空間直角坐標系,如圖,
因為 OA =1, OB =2, OC =3, OC =3 OD ,則 A
(1,0,0), D (0,0,1), G ( ,1),
于是 =(- ,1), =(-1,0,1),| |= · =- ×(-1)+1= ,所以點 G 到直線 AD 的距離 d = ,故選A.
2. (2024·黃岡模擬)已知正方形 ABCD 的邊長為4, CG ⊥平面
ABCD , CG =2, E 是 AB 的中點, F 是 AD 上靠近 A 的四等分點,
則點 B 到平面 GEF 的距離為 .

解析:建立空間直角坐標系 C - xyz ,如圖所示,
依題意,則有 G (0,0,2), A (4,4,0), B
(0,4,0), E (2,4,0), F (4,3,0),
故 =(2,-1,0), =(2,4,-2),
=(2,0,0).設平面 GEF 的一個法向量為 n
=( a , b , c ),則 取 a =1,得 b =2, c =5,于是 n =(1,2,5),所以點 B 到平面 GEF 的距離為 d = .
PART
3
課時 跟蹤檢測
關鍵能力 分層施練 素養重提升
課后練習
1. 如圖,點 A , B , C 分別在空間直角坐標系 O - xyz 的三條坐標軸
上, =(0,0,2),平面 ABC 的法向量為 n =(2,1,2),
設二面角 C - AB - O 的大小為θ,則 cos θ=(  )
A. B.
C. D.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解析: ∵點 A , B , C 分別在空間直角坐標系 O - xyz 的三條坐標
軸上, =(0,0,2),平面 ABC 的法向量為 n =(2,1,2),二面角 C - AB - O 的大小為θ,由圖知為銳角,∴ cos θ=
.
2. 已知三棱錐 S - ABC 中,底面 ABC 為邊長等于2的等邊三角形, SA 垂
直于底面 ABC , SA =3,那么直線 AB 與平面 SBC 所成角的正弦值
為(  )
A. B.
C. D.
解析: 如圖所示,以 A 為原點,分別以 AB , AS
所在直線為 x 軸, z 軸建立空間直角坐標系 A - xyz ,易
知 S (0,0,3), B (2,0,0), C (1, ,0).
設平面 SBC 的法向量為 n =( x , y , z ),則
得 n =(3, ,2),又 =(2,0,0),設α為 AB 與平面 SBC 所成的角,∴ sin α=
| cos < , n >|= .
3. 正方體 ABCD - A 1 B 1 C 1 D 1的棱長為2, E , F , G 分別是 CC 1,
D 1 A 1, AB 的中點,則點 A 到平面 EGF 的距離為 .
解析:如圖所示,建立空間直角坐標系 D - xyz .∵ A (2,0,0), E
(0,2,1), F (1,0,2), G (2,1,0),∴ =(1,-
2,1), =(2,-1,-1), =(0,-1,0).設 n =
( x , y , z )是平面 EFG 的法向量,則

∴從而有 x = y = z ,∴可取 n =(1,1,1).
在 n 上的射影的長度為 ,
即點 A 到平面 EFG 的距離為 .
4. 如圖,四棱柱 ABCD - A 1 B 1 C 1 D 1的所有棱長都相等, AC ∩
BD = O , A 1 C 1∩ B 1 D 1= O 1,四邊形 ACC 1 A 1和四邊形 BDD
1 B 1均為矩形.
(1)證明: O 1 O ⊥底面 ABCD ;
解:證明:由題意得, CC 1⊥ AC , DD 1⊥ BD ,
又 CC 1∥ DD 1∥ OO 1,所以 OO 1⊥ AC , OO 1⊥ BD ,
因為 AC ∩ BD = O , AC , BD 平面 ABCD ,所以 O 1 O ⊥底面 ABCD .
(2)若∠ CBA =60°,求平面 C 1 OB 1與平面 OB 1 D 夾角的余弦值.
解:因為四棱柱 ABCD - A 1 B 1 C 1 D 1的所
有棱長都相等,所以四邊形 ABCD 為菱
形, AC ⊥ BD ,又 O 1 O ⊥底面 ABCD ,
所以 OB , OC , OO 1兩兩垂直.如圖,
以 O 為坐標原點, OB , OC , OO 1所在
直線分別為 x 軸, y 軸, z 軸建立空間直
角坐標系.
設四棱柱的棱長為2,因為∠ CBA =60°,所以 OB = , OC =1,
所以 O (0,0,0), B 1( ,0,2), C 1(0,1,2),
易知平面 BDD 1 B 1的一個法向量為 n =(0,1,0),
設平面 C 1 OB 1的法向量為 m =( x , y , z ),
則 m ⊥ , m ⊥ ,
所以 x +2 z =0, y +2 z =0,
取 z =- ,則 x =2, y =2 ,
所以 m =(2,2 ,- ),
所以| cos < m , n >|= .
所以平面 C 1 OB 1與平面 OB 1 D 夾角的余弦值為 .
5. (2024·莆田模擬)如圖,在梯形 ABCD 中, AD ∥ BC ,∠ ABC =
, AB = BC = AD = a , PA ⊥平面 ABCD ,且 PA = a ,點 F 在 AD
上,且 CF ⊥ PC .
(1)求點 A 到平面 PCF 的距離;
解:由題意知 AP , AB , AD 兩兩垂直,如圖,
建立空間直角坐標系,則 A (0,0,0), B
( a ,0,0), C ( a , a ,0), D (0,3 a ,0),
P (0,0, a ).設 F (0, m ,0),0≤ m ≤3 a ,則 =(- a , m - a ,0), =(- a ,- a , a ).
∵ PC ⊥ CF ,∴ · =(- a )·(- a )+( m - a )·(- a )+0· a = a 2- a ( m - a )=0,∴ m =2 a ,即 F (0,2 a ,0).
設平面 PCF 的法向量為 n =( x , y , z ),

解得取 x =1,得 n =(1,1,2).
設點 A 到平面 PCF 的距離為 d ,由 =( a , a ,0),
得 d = a .
(2)求 AD 到平面 PBC 的距離.
解:由于 =(- a ,0, a ), =(0,a ,0), =(0,0, a ).
設平面 PBC 的法向量為 n 1=( x 0, y 0, z 0),

得取 x 0=1,得 n 1=(1,0,1).
設點 A 到平面 PBC 的距離為 h ,
∵ AD ∥ BC , AD 平面 PBC , BC 平面 PBC ,
∴ AD ∥平面 PBC ,
∴ h 為 AD 到平面 PBC 的距離,
∴ h = a .
6. (2024·威海模擬)如圖所示,三棱柱 ABC - A 1 B 1 C 1的所有棱長均
為1, B 1 C = ,∠ A 1 B 1 C 為直角.
(1)證明:平面 ABC ⊥平面 ABB 1 A 1;
解:證明:如圖,取 AB 的中點 D ,連接 CD , B 1 D .
由于三棱柱 ABC - A 1 B 1 C 1的所有棱長均為1,
故底面△ ABC 是正三角形,
因此 AB ⊥ CD , BD = , CD = .
由于∠ A 1 B 1 C 為直角,故 A 1 B 1⊥ B 1 C ,所以
AB ⊥ B 1 C .
于是 AB ⊥平面 B 1 CD ,由此得 AB ⊥ B 1 D .
在Rt△ BB 1 D 中, B 1 D = .
在△ CB 1 D 中,由 B 1 C 2= B 1 D 2+ CD 2= ,
故 CD ⊥ B 1 D .
又 AB , CD 平面 ABC , AB ∩ CD = D ,
所以 B 1 D ⊥平面 ABC ,又 B 1 D 平面 ABB 1 A1,
故平面 ABC ⊥平面 ABB 1 A 1.
(2)設點 P 是棱 BB 1的中點,求直線 BC 與平面 A 1 PC 所成角θ的正
弦值.
解:以 D 為坐標原點建立空間直角坐標系,則A (0, ,0), B (0,- ,0), C ( ,0,0), B 1(0,0, ), P (0,- ).由 ,得 A 1(0,1, ),所以 =(0,- ,- ), =(- ,1, ), =( ,0).
設 m =( x , y , z )是平面 A 1 CP 的法向量,則
可取 m =(3,- ,5).
由此得 sin θ=| |= .
即直線 BC 與平面 A 1 PC 所成角θ的正弦值為 .
7. 如圖,六面體 ABCDEFG 中, BE ⊥平面 ABC ,且 BE ⊥平面
DEFG , DG ∥ EF , ED = DG = GF =1, AB = BC = CA = EF =2.
(1)求證: DF ⊥平面 ABED ;
解:證明:因為 BE ⊥平面 ABC ,且 BE⊥平面 DEFG ,所以 DE ⊥ BE ,且 AB ⊥ BE ,
又 AB , DE 平面 ABED ,所以 DE ∥ AB ,
同理, EF ∥ BC ,所以∠ DEF =∠ ABC =60°,
又 EF =2 DE ,所以 DF ⊥ DE ,
由 BE ⊥平面 DEFG ,知 DF ⊥ BE ,
又因為 ED ∩ BE = E ,所以 DF ⊥平面 ABED .
(2)若二面角 A - DG - E 的余弦值為- ,求點 C 到平面 BDF
的距離.
解:取 AB 中點 O ,由題可知, DE ∥ OB
且 DE = OB ,
所以四邊形 OBED 為平行四邊形,所以 OD ∥
BE ,
于是 OD ⊥平面 ABC ,又△ ABC 為正三角形,
所以 OC , OA , OD 兩兩垂直.
以 O 為坐標原點, OC , OA , OD 所在直線分
別為 x , y , z 軸,建立如圖所示的空間直
角坐標系 O - xyz ,
設 BE = a ( a >0),則 O (0,0,0), A(0,1,0), B (0,-1,0), C ( ,0,0), D (0,0, a ), G ( , a ), F ( ,0, a ), =(0,-1, a ), =( ,0).
設平面 ADG 的法向量為 n 1=( x 1, y 1, z 1),
則有
不妨設 z 1= ,得 n 1=(- a , a , ).
又 BE 與平面 DEFG 垂直,故平面 DEFG 的法向
量不妨設為 n 2=(0,0,1),
由| cos < n 1, n 2>|= ,解得 a =2.
設平面 BDF 的法向量為 n 3=( x 3, y 3, z 3),
則有
不妨設 y 3=2,得 n 3=(0,2,-1).
設點 C 到平面 BDF 的距離為 d ,則 d = .
8. (2024·全國乙卷19題)如圖,三棱錐 P - ABC 中, AB ⊥ BC , AB =
2, BC =2 , PB = PC = , BP , AP , BC 的中點分別為 D ,
E , O , AD = DO ,點 F 在 AC 上, BF ⊥ AO .
(1)證明: EF ∥平面 ADO ;
解:證明:如圖,因為 AB ⊥ BC , AB =2, BC =2 , O 是 BC 的中點,所以 ,所以△ OBA ∽△ ABC .
記 BF 與 AO 的交點為 H ,則∠ BHA =90°,又
∠ ABC =90°,∠ BAH =∠ OAB ,所以△ BHA
∽△ OBA ,
所以△ BHA ∽△ ABC ,所以∠ HBA =∠ CAB ,
又∠ C +∠ CAB =90°,∠ CBF +∠ HBA =90°,所以∠ C =∠ CBF ,所以 CF = BF ,
同理可得 BF = FA ,所以 F 是 AC 的中點.
因為 E , F 分別是 AP , AC 的中點,所以 EF ∥ PC ,同理可得 OD ∥ PC ,所以 EF ∥ OD ,又 OD 平面 ADO , EF 平面 ADO ,所以 EF ∥平面 ADO .
(2)證明:平面 ADO ⊥平面 BEF ;
解:證明:因為 AO = , OD = PC = , AD = DO = ,
所以 AO 2+ DO 2= AD 2,所以 AO ⊥ DO .
因為 DO ∥ EF ,所以 AO ⊥ EF .
因為 AO ⊥ BF , BF ∩ EF = F , BF 平面 BEF , EF 平面 BEF ,
所以 AO ⊥平面 BEF .
因為 AO 平面 ADO ,所以平面 ADO ⊥平面 BEF .
(3)求二面角 D - AO - C 的正弦值.
解:如圖,以 B 為坐標原點, BA , BC
所在直線分別為 x , y 軸,建立空間直角坐標
系,則 B (0,0,0), A (2,0,0),
O (0, ,0), =(-2, ,0).
因為 PB = PC , BC =2 ,所以設 P ( x , , z ), z >0,
則 =(2,0,0)+ ( x -2, , z )=( ),
由(2)知 AO ⊥ BE ,所以 · =(-2, ,0)·( )=0,所以 x =-1,
又 PB = =( x , , z ),所以 x 2+2+ z 2=6,所以 z = ,則 P (-1, ).
由 D 為 BP 的中點,得 D (- ),
則 =(- ).
設平面 DAO 的法向量為 n 1=( a , b , c ),
則 得 b = a , c = a ,
取 a =1,則 n 1=(1, ).
易知平面 CAO 的一個法向量為 n 2=(0,0,1),
設二面角 D - AO - C 的大小為θ,則| cos θ|=| cos < n 1, n 2>|
= ,
所以 sin θ= ,故二面角 D - AO - C 的正弦值為 .
感 謝 觀 看!第7課時 向量法求空間角
[考試要求] 1.能用空間向量的方法解簡單的線線、線面、面面的夾角問題.2.體會向量方法在研究幾何問題中的作用.
1.異面直線所成的角
若異面直線l1,l2所成的角為θ,其方向向量分別是u,v,則cos θ=|cos〈u,v〉|=.
2.直線與平面所成的角
如圖,直線AB與平面α相交于點B,設直線AB與平面α所成的角為θ,直線AB的方向向量為u,平面α的法向量為n,則sin θ=|cos〈u,n〉|=.
3.平面與平面的夾角
如圖,平面α與平面β相交,形成四個二面角,我們把這四個二面角中不大于90°的二面角稱為平面α與平面β的夾角.
若平面α,β的法向量分別是n1和n2,則平面α與平面β的夾角即為向量n1和n2的夾角或其補角.設平面α與平面β的夾角為θ,則cos θ=|cos〈n1,n2〉|=.
[常用結論]
最小角定理
如圖,若OA為平面α的一條斜線,O為斜足,OB為OA在平面α內的射影,OC為平面α內的一條直線,其中θ為OA與OC所成的角,θ1為OA與OB所成的角,即線面角,θ2為OB與OC所成的角,那么cos θ=cos θ1cos θ2.
一、易錯易混辨析(正確的打“√”,錯誤的打“×”)
(1)兩條異面直線所成的角與兩直線的方向向量所成的角相等. (  )
(2)直線l的方向向量與平面α的法向量的夾角的余角就是直線l與平面α 所成的角. (  )
(3)二面角的平面角為θ,則兩個面的法向量的夾角也是θ. (  )
(4)兩異面直線夾角的范圍是,直線與平面所成角的范圍是,二面角的范圍是[0,π]. (  )
[答案] (1)× (2)× (3)× (4)√
二、教材經典衍生
1.(人教A版選擇性必修第一冊P36例7改編)已知直線l1的方向向量s1=(1,0,1)與直線l2的方向向量s2=(-1,2,-2),則l1和l2夾角的余弦值為(  )
A.   B. 
C.   D.
C [設兩直線的夾角為θ,所以cos θ=|cos〈s1,s2〉|===.所以l1和l2夾角的余弦值為.]
2.(人教A版選擇性必修第一冊P37例8改編)已知兩平面的法向量分別為(0,-1,3),(2,2,4),則這兩個平面夾角的余弦值為________.
 [設兩平面夾角為θ,
則cos θ==.]
3.(人教A版選擇性必修第一冊P41練習T1改編)二面角α-l-β的棱上有A,B兩點,線段AC,BD分別在這個二面角的兩個平面內,且都垂直于棱l.已知AB=1,AC=2,BD=3,CD=2,則平面α與平面β的夾角為________.
 [設平面α與平面β的夾角為θ,由=可得,
==+++2+2+2=4+1+9+2cos〈〉=14-12cos θ=(2)2.
所以cos θ=,即平面α與平面β的夾角為.]
4.(人教A版選擇性必修第一冊P38練習T2改編)PA,PB,PC是從點P出發的三條射線,其中∠APC=∠BPC=45°,∠APB=60°,則直線PC與平面PAB所成角的余弦值為________.
 [過PC上一點D作DO⊥平面APB,如圖,
則∠DPO就是直線PC與平面PAB所成的角.
因為∠APC=∠BPC=45°,
所以點O在∠APB的平分線上,即∠OPE=30°.
過點O作OE⊥PA,OF⊥PB,
因為DO⊥平面APB,則DE⊥PA,DF⊥PB.
設PE=1,
因為∠OPE=30°,所以OP==,
在Rt△PED中,∠DPE=45°,PE=1,則PD=.
在Rt△DOP中,OP=,PD=,則
cos ∠DPO==.
即直線PC與平面PAB所成角的余弦值是.]
考點一 異面直線所成的角
[典例1] 
(1)如圖,在直三棱柱ABC-A1B1C1中,AB=AC=AA1=,BC=2,點D為BC的中點,則異面直線AD與A1C所成的角為(  )
A.     B.
C.      D.
(2)如圖所示,在棱長為2的正方體ABCD-A1B1C1D1中,E是棱CC1的中點,=λ(0<λ<1),若異面直線D1E和A1F所成角的余弦值為,則λ的值為________.
(1)B (2) [(1)因為AB2+AC2=BC2,所以∠BAC=90°.以A為原點,AB,AC,AA1所在直線分別為x軸、y軸、z軸建立如圖所示的空間直角坐標系,則A(0,0,0),A1(0,0,),B(,0,0),C(0,,0),所以D,所以==(0,,-),所以cos 〈〉==,所以〈〉=.故選B.
(2)以D為坐標原點,以DA,DC,DD1所在直線分別為x,y,z軸,建立空間直角坐標系(圖略).
因為正方體的棱長為2,則A1(2,0,2),D1(0,0,2),E(0,2,1),A(2,0,0).
所以=(0,2,-1),==+λ=(0,0,-2)+λ(-2,0,0)=(-2λ,0,-2).
則|cos 〈〉|===,解得λ=.]
 用坐標法求異面直線所成角的一般步驟
(1)建立空間直角坐標系;
(2)用坐標表示兩異面直線的方向向量;
(3)利用向量的夾角公式求出向量夾角的余弦值;
(4)注意兩異面直線所成角的范圍是,即兩異面直線所成角的余弦值等于兩向量夾角的余弦值的絕對值.
[跟進訓練]
1.(2024·浙江紹興模擬)“曲池”是《九章算術》記載的一種幾何體,該幾何體是上、下底面均為扇環形的柱體(扇環是指圓環被扇形截得的部分).現有一個如圖所示的曲池,AA1⊥平面ABCD,AA1=4,底面扇環所對的圓心角為的長度是長度的2倍,CD=1,則異面直線A1D1與BC1所成角的正弦值為(  )
A.   B. 
C.   D.
C [設上底面圓心為O1,下底面圓心為O,連接OO1,OC,OB,以O為原點,分別以OC,OB,OO1所在直線為x軸、y軸、z軸建立空間直角坐標系,由底面扇環所對的圓心角為的長度是長度的2倍,CD=1,可知OC=1,則C1(1,0,4),A(0,2,0),B(0,1,0),D1(2,0,4),A1(0,2,4),
則=(2,-2,0),=(1,-1,4),
cos 〈〉===,
又異面直線所成角的范圍為,
故異面直線A1D1與BC1所成角的正弦值為=.
故選C.]
考點二 直線與平面所成的角
[典例2] (2022·北京高考)如圖,在三棱柱ABC-A1B1C1中,側面BCC1B1為正方形,平面BCC1B1⊥平面ABB1A1,AB=BC=2,M,N分別為A1B1,AC的中點.
(1)求證:MN∥平面BCC1B1;
(2)再從條件①、條件②這兩個條件中選擇一個作為已知,求直線AB與平面BMN所成角的正弦值.
條件①:AB⊥MN;
條件②:BM=MN.
[解] (1)證明:如圖,取BC的中點D,連接B1D,DN,在三棱柱ABC-A1B1C1中,A1B1∥AB,A1B1=AB.因為M,N,D分別為A1B1,AC,BC的中點,所以B1M∥AB,B1M=AB,DN∥AB,DN=AB,即B1M∥DN且B1M=DN,所以四邊形B1MND為平行四邊形,因此B1D∥MN.
又MN 平面BCC1B1,B1D 平面BCC1B1,所以MN∥平面BCC1B1.
(2)選條件①:
因為側面BCC1B1為正方形,所以CB⊥BB1,
又因為平面BCC1B1⊥平面ABB1A1,且平面BCC1B1∩平面ABB1A1=BB1,
所以CB⊥平面ABB1A1,而AB 平面ABB1A1,所以CB⊥AB,
由(1)得B1D∥MN,又因為AB⊥MN,所以AB⊥B1D,
而B1D∩CB=D,所以AB⊥平面BCC1B1.
在三棱柱ABC-A1B1C1中,BA,BC,BB1兩兩垂直,
故以B為坐標原點,分別以BC,BA,BB1所在直線為x軸、y軸、z軸,建立如圖所示的空間直角坐標系,
因為AB=BC=BB1=2,則B(0,0,0),N(1,1,0),M(0,1,2),A(0,2,0),所以=(1,1,0),=(0,1,2),=(0,-2,0).
設平面BMN的法向量n=(x,y,z),
由得令x=2,得n=(2,-2,1)為平面BMN的一個法向量.
設直線AB與平面BMN所成角為θ,
則sin θ=|cos 〈n,〉|===,所以直線AB與平面BMN所成角的正弦值為.
選條件②:
取AB的中點H,連接HM,HN,
因為M,N,H分別為A1B1,AC,AB的中點,
所以B1B∥MH,CB∥NH,而CB⊥BB1,故NH⊥MH.
又因為AB=BC=2,所以NH=BH=1.
在△MHB和△MHN中,BM=MN,NH=BH,公共邊MH,那么△MHB≌△MHN,
因此∠MHN=∠MHB=90°,即MH⊥AB,故B1B⊥AB.
在三棱柱ABC-A1B1C1中,BA,BC,BB1兩兩垂直,
故以B為坐標原點,分別以BC,BA,BB1所在直線為x軸、y軸、z軸,建立如圖所示的空間直角坐標系,
因為AB=BC=BB1=2,則B(0,0,0),N(1,1,0),M(0,1,2),A(0,2,0),所以=(1,1,0),=(0,1,2),=(0,-2,0).
設平面BMN的法向量n=(x,y,z),
由得令x=2,得n=(2,-2,1)為平面BMN的一個法向量.
設直線AB與平面BMN所成角為θ,
則sin θ=|cos〈n,〉|===,所以直線AB與平面BMN所成角的正弦值為.
 利用空間向量求線面角的解題步驟
[跟進訓練]
2.(2022·浙江高考)如圖,已知ABCD和CDEF都是直角梯形,AB∥DC,DC∥EF,AB=5,DC=3,EF=1,∠BAD=∠CDE=60°,二面角F -DC -B的平面角為60°.設M,N分別為AE,BC的中點.
(1)證明:FN⊥AD;
(2)求直線BM與平面ADE所成角的正弦值.
[解] (1)證明:易求得CF=2,BC=2.
∵FC⊥DC,BC⊥DC,∴∠BCF為二面角F-DC-B的平面角,
∴∠BCF=60°,∴△BCF為等邊三角形.
∵N為BC的中點,∴FN⊥BC.
又∵DC⊥平面BCF,∴DC⊥FN,BC∩DC=C,
∴FN⊥平面BCD,∴FN⊥AD.
(2)如圖建系,則B(0,,0),A(5,,0),D(3,-,0),E(1,0,3),M,∴==(-2,-2,0),=(-2,,3).
設平面ADE的法向量n=(x0,y0,z0),BM與平面ADE所成角為θ,
∴ 取x0=,則y0=-1,z0=,即n=(,-1,)是平面ADE的一個法向量.
∴sin θ=|cos〈,n〉|===.
∴直線BM與平面ADE所成角的正弦值為.
考點三 平面與平面的夾角
[典例3] (12分)(2023·新高考Ⅰ卷)如圖,在正四棱柱ABCD-A1B1C1D1中,AB=2,AA1=4.點A2,B2,C2,D2分別在棱AA1,BB1,CC1,DD1上,AA2=1,BB2=DD2=2,CC2=3.
(1)證明:B2C2∥A2D2;
(2)點P在棱BB1上,當二面角P-A2C2-D2為150°時,求B2P.
[解] (1)證明:以點C為坐標原點,CD,CB,CC1所在直線分別為x,y,z軸,建立如圖所示的空間直角坐標系,
則C(0,0,0),C2(0,0,3),B2(0,2,2),D2(2,0,2),A2(2,2,1).·2分
∴=(0,-2,1),=(0,-2,1).·············3分
∴∥.··························4分
又B2C2,A2D2不在同一條直線上,→ ············5分
∴B2C2∥A2D2.··························6分
(2)設P(0,2,λ)(0≤λ≤4),→
則=(-2,-2,2),=(0,-2,3-λ),=(-2,0,1),·7分
設平面PA2C2的法向量n=(x,y,z),

令z=2,得y=3-λ,x=λ-1,→
∴n=(λ-1,3-λ,2)為平面PA2C2的一個法向量.··········8分
設平面A2C2D2的法向量m=(a,b,c),

令a=1,得b=1,c=2,
∴m=(1,1,2)為平面A2C2D2的一個法向量,············9分
|cos〈n,m〉|=→
==|cos 150°|=,
化簡可得λ2-4λ+3=0,·····················10分
解得λ=1或λ=3,
∴P(0,2,1)或P(0,2,3),···················11分
∴B2P=1. ···························12分
 利用空間向量求平面與平面夾角的解題步驟
[跟進訓練]
3.(2023·新高考Ⅱ卷)如圖,三棱錐A-BCD中,DA=DB=DC,BD⊥CD,∠ADB=∠ADC=60°,E為BC的中點.
(1)證明:BC⊥DA;
(2)點F滿足=,求二面角D-AB-F的正弦值.
[解] (1)證明:如圖,連接DE,AE,
因為DC=DB,且E為BC的中點,所以DE⊥BC.
因為∠ADB=∠ADC=60°,DA=DA,DC=DB,
所以△ADB≌△ADC(SAS).
可得AC=AB,故AE⊥BC.
因為DE∩AE=E,DE,AE 平面ADE,所以BC⊥平面ADE.
又DA 平面ADE,所以BC⊥DA.
(2)由(1)知,DE⊥BC,AE⊥BC.
不妨設DA=DB=DC=2,因為∠ADB=∠ADC=60°,所以AB=AC=2.
由題可知△DBC為等腰直角三角形,故DE=EB=EC=.
因為AE⊥BC,所以AE==.
在△ADE中,AE2+ED2=AD2,所以AE⊥ED.
以E為坐標原點,ED所在直線為x軸,EB所在直線為y軸,EA所在直線為z軸,建立空間直角坐標系,如圖,則D(,0,0),B(0,,0),A(0,0,),=(-,0,),=(0,-).
設F(xF,yF,zF),因為=,所以(xF,yF,zF)=(-,0,),可得F(-,0,),
所以=(,0,0).
設平面DAB的法向量為m=(x1,y1,z1),

即取x1=1,則y1=z1=1,m=(1,1,1)為平面DAB的一個法向量.
設平面ABF的法向量為n=(x2,y2,z2),
則即得x2=0,取y2=1,則z2=1,n=(0,1,1)為平面ABF的一個法向量,所以cos 〈m,n〉===.
記二面角D-AB-F的大小為θ,則sin θ===,
故二面角D-AB-F的正弦值為.
課時分層作業(四十八) 向量法求空間角
1.(2023·北京高考)如圖,在三棱錐P-ABC中,PA⊥平面ABC,PA=AB=BC=1,PC=.
(1)求證:BC⊥平面PAB;
(2)求二面角A-PC-B的大小.
[解] (1)證明:因為PA⊥平面ABC,BC 平面ABC,
所以PA⊥BC,同理PA⊥AB,
所以△PAB為直角三角形,
又因為PB==,BC=1,PC=,
所以PB2+BC2=PC2,則△PBC為直角三角形,故BC⊥PB.
又因為BC⊥PA,PA∩PB=P,
所以BC⊥平面PAB.
(2)由(1)知BC⊥平面PAB,又AB 平面PAB,則BC⊥AB,
以A為原點,AB為x軸,過A且與BC平行的直線為y軸,AP為z軸,建立空間直角坐標系,如圖,則A(0,0,0),P(0,0,1),C(1,1,0),B(1,0,0),所以=(0,0,1),=(1,1,0),=(0,1,0),=(1,1,-1).
設平面PAC的法向量為m=(x1,y1,z1),
則即
令x1=1,則y1=-1,所以m=(1,-1,0)為平面PAC的一個法向量,
設平面PBC的法向量為n=(x2,y2,z2),
則即
令x2=1,則z2=1,所以n=(1,0,1)為平面PBC的一個法向量,
所以cos 〈m,n〉===.
又因為二面角A-PC-B為銳二面角,
所以二面角A-PC-B的大小為.
2.(2023·廣東廣州二模)如圖,在直三棱柱ABC-A1B1C1中,AB=AC=AA1=3,點D是BC的中點,點E在AA1上,AD∥平面BC1E.
(1)求證:平面BC1E⊥平面BB1C1C;
(2)當三棱錐B1-BC1E的體積最大時,求直線AC與平面BC1E所成角的正弦值.
[解] (1)證明:取BC1中點M,連接EM,MD,如圖所示.
∵AB=AC,點D是BC的中點, ∴AD⊥BC,
又∵M是BC1的中點,∴DM∥CC1 ,
又∵在直三棱柱ABC-A1B1C1中,有AA1∥CC1,AA1⊥平面ABC,
∴DM∥AE,DM⊥平面ABC,
∵AD∥平面BC1E,且AD 平面ADME,平面ADME∩平面BC1E=EM,∴AD∥ME,
∵CC1⊥平面ABC,且AD 平面ABC,
∴CC1⊥AD,
又∵CC1∩BC=C,且CC1,BC 平面BB1C1C,
∴AD⊥平面BB1C1C.
又∵AD∥ME,∴ME⊥平面BB1C1C,
∵ME 平面BC1E,
∴平面BC1E⊥平面BB1C1C.
(2)由(1)知ME⊥平面BB1C1C,
則=·ME,
設BC=2a,則BD=a,AD==×2a×3=3a,
∴=·3a·=,
由基本不等式知,當且僅當a=時等號成立,
即三棱錐B1-BC1E的體積最大,此時a=.
以D為坐標原點,DA所在直線為x軸,DB所在直線為y軸,DM所在直線為z軸建立空間直角坐標系,如圖所示,則有A,C,B,E,C1,∴==(0,3,-3),=,設平面BC1E的法向量為n=(x1,y1,z1),
則有
取y1=,解得n=(0,,2)為平面BC1E的一個法向量,
設直線AC與平面BC1E所成的角為θ,
則sin θ=|cos〈n,〉|==,
故直線AC與平面BC1E所成角的正弦值為.
3.(2024·遼寧鞍山模擬)如圖所示,在直四棱柱ABCD-A1B1C1D1中,底面ABCD為菱形,∠ABC=60°,AB=2,AA1=2,E為線段DD1上一點.
(1)求證:AC⊥B1D;
(2)若平面AB1E與平面ABCD的夾角的余弦值為,求直線BE與平面AB1E所成角的正弦值.
[解] (1)證明:連接BD,
∵底面ABCD為菱形,∴AC⊥BD.
又BB1⊥平面ABCD,AC 平面ABCD,∴BB1⊥AC.
又BD∩BB1=B,BD,BB1 平面BDB1,
∴AC⊥平面BDB1.又B1D 平面BDB1,∴AC⊥B1D.
(2)設CD的中點為F,連接AF,如圖.
∵△ACD為等邊三角形,∴AF⊥CD,
又CD∥AB,則AF⊥AB.
又AA1⊥平面ABCD,則AA1⊥AB,AA1⊥AF.
以A為坐標原點,建立如圖所示的空間直角坐標系,
則A(0,0,0),B(2,0,0),C(1,,0),E(-1,,h)(0≤h≤2),B1(2,0,2),
=(2,0,2),=(-1,,h),
設平面AB1E的法向量為n=(x,y,z),
∴∴
令x=3,則n=(3,h+,-)為平面AB1E的一個法向量.
又平面ABCD的一個法向量為m=(0,0,1),
則cos 〈n,m〉==.
又平面AB1E與平面ABCD的夾角的余弦值為,
∴=,0≤h≤2,
∴h=,∴=,
cos〈,n〉===.
∴直線BE與平面AB1E所成角的正弦值為.
4.如圖,C是以AB為直徑的圓O上異于A,B的點,平面PAC⊥平面ABC,△PAC中,PA=PC=AC=2,BC=4,E,F分別是PC,PB的中點.
(1)求證:BC⊥平面PAC;
(2)記平面AEF與平面ABC的交線為直線l,點Q為直線l上的動點,求直線PQ與平面AEF所成的角的取值范圍.
[解] (1)證明: 因為C是以AB為直徑的圓O上異于A,B的點,∴BC⊥AC,
又平面PAC⊥平面ABC,且平面PAC∩平面ABC=AC,BC 平面ABC,∴BC⊥平面PAC.
(2)∵E,F分別是PC,PB的中點,∴BC∥EF.
又EF 平面AEF,BC 平面AEF,∴BC∥平面AEF,
又BC 平面ABC,平面AEF∩平面ABC=l,
∴BC∥l.
以C為坐標原點,CA,CB所在直線分別為x軸,y軸,過C且垂直于平面ABC的直線為z軸,建立空間直角坐標系(圖略),
則A(2,0,0),B(0,4,0),P(1,0,),
∴E,F,
∴==(0,2,0),
∵BC∥l,∴可設Q(2,y,0),平面AEF的法向量為m=(x,y,z),
則取z=,得m=(1,0,)為平面AEF的一個法向量,又=(1,y,-),則|cos〈,m〉|==∈.
∴直線PQ與平面AEF所成角的取值范圍為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track id="r4fhd"></track>

    <pre id="r4fhd"><abbr id="r4fhd"><code id="r4fhd"></code></abbr></pre>
      <ul id="r4fhd"></ul>

        <menu id="r4fhd"></menu>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天等县| 富阳市| 龙游县| 黄梅县| 洱源县| 日照市| 塔城市| 芜湖市| 重庆市| 双鸭山市| 临沂市| 浦城县| 无锡市| 临夏县| 福海县| 尤溪县| 杂多县| 黎平县| 汾西县| 台东市| 收藏| 固镇县| 汉沽区| 保定市| 安吉县| 固始县| 麻江县| 黄陵县| 甘泉县| 渭南市| 色达县| 湛江市| 山东省| 哈尔滨市| 隆化县| 天等县| 海城市| 门源| 安溪县| 陵水| 鸡泽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