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25張PPT)2024年秋季滬科版(2024)物理八年級全冊第二節 快與慢第1課時 運動的快慢 速度物理觀念1. 能用速度描述物體運動的快慢。2. 能用速度公式進行簡單的計算;會進行速度單位之間的換算。科學思維1.理解觀眾、裁判比較物體運動快慢的方法。2.利用比值定義法定義速度的概念。3.應用速度公式解決實際問題,進而感受速度概念在實際生活中的意義。難點重點科學探究1.通過實例體驗比較物體運動快慢的方法。2.通過對生活中實際事例的比較,理解速度。科學態度與責任1.培養學生用“運動快慢”的觀點觀察和分析身邊事例的意識。2.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和科學態度,鼓勵他們在生活中關注物體的運動狀態。3.通過認識交通信息,樹立安全意識。獵豹在快速奔馳樹懶在緩慢爬行物體的運動有_____快慢“朝辭白帝彩云間,千里江陵一日還”“十年磨一劍”“慢工出細活”……這些語句描述的運動快慢一樣嗎?這些生活中的運動場景,他們的運動有什么特點?思 考怎樣比較物體的快慢?任務一:學會比較物體運動的快慢觀看視頻:運動會100m賽跑任務一:學會比較物體運動的快慢①運動員未跑到終點前暫停視頻,以觀眾的視角看,如何判斷誰跑得快呢 ②運動員跑到終點時停止視頻,以裁判的視角看,如何判斷誰跑得快呢 分析:在相同的時間里,我們看誰在前面誰就跑得快,即運動路程長的跑得快。分析:在同樣100 m的距離里,終點裁判員用秒表記錄運動員所用的時間,即誰用時短誰跑得快。比較物體運動快慢的方法1.相同的時間,比較運動的路程2.相同的路程,比較所用的時間任務一:學會比較物體運動的快慢15秒內運動:____8秒內運動: ____100米300米速度物體通過的路程與時間的比值等于任務二:知道速度的概念思考:甲同學100 m跑的成績為15 s,乙同學50m跑的成績是8 s,他們運動的路程和時間均不相同時,該如何比較物體運動的快慢呢 物理意義用來表示物體運動的快慢概念速度等于物體在一段時間內通過的路程與通過這段路程所用的時間的比值公式速度=路程時間v=-st任務二:知道速度的概念推導:V=-st速度的單位=路程(m)時間(s)任務二:知道速度的概念速度的單位:米每秒,符號為m/s或m·s-1提問:日常生活中常用到的速度單位還有什么?總結:交通運輸中還用到千米每小時作速度的單位,符號為km/h或km·h-1。單位任務二:知道速度的概念那么 km/h與m/s之間如何換算呢 注意:單位的物理意義,如1 m/s是指物體1 s內運動1 m,照此速度物體3600 s(1 h)運動3600m(3.6 km),所以1 m/s=3.6 km/h。我們上學步行的速度通常約為1.1 m/s。任務三:運用速度公式進行計算如果用s表示路程,v 表示速度,t表示時間,它們三者之間的關系可以怎樣表示?路程=速度×時間速度=路程÷時間時間=路程÷速度例題:汽車在10 min內以不變的速度行駛12 000 m,求汽車的速度。任務三:運用速度公式進行計算解:汽車行駛的時間是10min=600s,行駛的路程是12 000 m。汽車的速度是解題時,要養成先分析題意,再規范解題的良好習慣。 使用公式時應注意的問題①公式中的三個物理量v、s、t必須是同一物體在同一過程中的三個量。②三個量的單位要對應。 一般用兩套單位:m、s、m/s為一套單位;km、h、km/h為另一套單位。常常在寫已知條件的時候劃成統一單位。③將已知條件代入公式時,既要代數值,又要代單位。公式任務三:運用速度公式進行計算任務三:運用速度公式進行計算汽車速度表限速標志牌解:如圖所示,“60”表示限速為60 km/h,即最快的速度是60 km/h,則到達會城至少需要的時間任務三:運用速度公式進行計算小明坐車從江門大道某路段到會城,看到路旁的交通標志牌(如圖所示),距離會城還有12 km,在遵守交通規則的情況下,最快的速度是多少千米每小時 到達會城至少需要多少小時 隨講隨練速度物理意義公式單位及換算關系表示物體運動的快慢定義路程與時間之比m/s、km/h;1 m/s=3.6 km/h1. 已知聲音在空氣中的傳播速度約為340 m/s,即________ km/h。12442. 一名短跑運動員5 s內跑了50 m;獵豹奔跑的速度是1 200 m/min;火車行駛的速度為180 km/h,三者的速度從大到小的排列順序是( )A.運動員、獵豹、火車B.運動員、火車、獵豹C.獵豹、火車、運動員D.火車、獵豹、運動員D3. 一輛小轎車在高速公路上行駛時的速度為85________(填合適的單位),按照這個速度走完255 km的路程需要的時間為_____h。km /h31.作業本作業:完成對應練習。2.實踐性作業:查閱資料,了解中國空間站在太空中飛行的速度大小。謝謝!同學們再見!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第二節 快與慢1.pptx 運動會100m賽跑.mp4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