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17張PPT)第二單元 認識物質的構成第三節 物質組成的表示第2課時 物質組成的定量表示2說出H2O表示的意義1表示水這種物質2表示水由氫元素和氧元素組成3表示一個水分子4表示一個水分子是由2個氫原子和1個氧原子構成水分子有質量嗎新知導學:H :1O :16HHOOHH= 2H + O任務一 根據化學式計算化學式量H2O的化學式量H2O= 2X1 +16=184如何理解化學式量1.是化學式中各原子的相對原子質量的總和2.是分子的相對質量3.它的單位也是 1化學式量 (相對分子質量)概念:化學式中各原子的相對原子質量的總和,就是化學式量。5書寫格式:O2的化學式量= 16×2=32(NH4)2CO3的化學式量=96H2O的化學式量=1×2 + 16=18活動1 計算O2、H2O、(NH4)2CO3的化學式量= (14+1×4)×2 + 12 + 16 ×3H:1O:16N:14C:12H原子的質量:O原子的質量1個H2O分子中2個H2O分子中(1×2)(16×1)n個H2O分子中=1 : 8=1 : 8=1 : 8:相對原子質量:H-1 O-16(1×2)x 2(16×1)x 2:(1×2)x n(16×1)x n:任務二 計算化合物中各元素的質量比相對原子質量乘以個數之比7活動2 計算Fe2O3、Na2CO3中各元素的質量比= 23×2 : 12 : 16×3= 46 : 12: 48= 23 : 6 : 24=56×2 : 16×3=112 : 48=7: 3解 :在Na2CO3中Na、C、O的質量比解:在Fe2O3中Fe、O的質量比O:16Na:23C:12Fe:56= 11.1%HHHHOH :1O :162HH2O中HHOH2O×100%×100%氫元素的質量分數(2×1)(2×1) +16×100%=任務三 依據化學式計算物質中某元素的質量分數9化合物的化學式量該元素的相對原子質量×原子個數化合物中某元素的質量分數計算物質中某一元素的質量分數=×100%注意事項:①質量分數——用百分數來表示②意義每100克物質中含有某元素的質量10活動3 計算NH4NO3中氮元素的質量分數。解 : 在NH4NO3中N的質量分數=氮的相對原子質量×氮原子個數硝酸銨的化學式量×100%14×214×2 + 1×4 + 16×3×100%==2880×100%=35%答:硝酸銨中氮元素的質量分數為35%(意義:每100克硝酸銨中氮元素的質量為35克。)H:1O:16N:14C:12S:32Fe:5611活動4 150 kg 的硝酸銨中有多少氮元素?多少噸的硝酸銨中含有100 t 的氮元素?解 : 在NH4NO3中=14×214×2 + 1×4 + 16×3×100%=2880×100%= 35%∴150kg的硝酸銨中含有的N元素的質量為150kg×35% = 52.5 kg答:150kg的硝酸銨中有52.5kg氮元素。N的質量分數H:1O:16N:14C:12S:32Fe:5612在NH4NO3中=14×214×2 + 1×4 + 16×3×100%=2880×100%= 35%∴ x× 35% = 100 tx=285.7 t答:285.7 t的硝酸銨中有100t氮元素。多少噸的硝酸銨中含有100t的氮元素?解 :設質量為x的硝酸銨中含有100t的氮元素。N的質量分數H:1O:16N:14C:12S:32Fe:56課堂小結1.葡萄糖(C6H12O6)是人體重要的營養物質。下列有關計算方法不正確的是 ( )A.葡萄糖分子中碳、氫、氧原子的個數比是6∶12∶6B.葡萄糖的相對分子質量是12×6+1×12+16×6C.葡萄糖中碳、氫、氧元素的質量比是(12×6)∶(1×12)∶(16×6)D.葡萄糖中氧元素的質量分數是DC:12 O:16 H:1課堂練習2.酒精的化學式為CH3CH2OH,試計算:(1)碳、氫、氧元素的原子個數比為 ,(2)相對分子質量為 。(3) 碳、氧兩種元素的質量比為 。2∶6∶1463∶2C:12 O:16 N:14 H:1課堂練習3.蛋白質是由丙氨酸(C3H7NO2)等多種氨基酸構成的。根據丙氨酸的化學式計算:(1)一個丙氨酸分子中有________個原子。(2)C3H7NO2的相對分子質量是________。(3)丙氨酸中各元素的質量比m(C)∶m(H)∶m(N)∶m(O)=________ ___。(4)丙氨酸中氮元素的質量分數為________(計算結果精確到0.1%)。(5)17.8g丙氨酸中含有多少克氫元素?(寫出計算過程)138936∶7∶14∶32C:12 O:16 N:14 H:1課堂練習15.8%解:17.8g丙氨酸中含有氫元素的質量是17.8g× ×100%=1.4g。答:17.8g丙氨酸中含有氫元素的質量是1.4g。謝 謝 觀 看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