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24張PPT)15.3 現代通信技術及發展前景文字書寫在竹簡上通過人騎馬傳遞文字、圖畫書寫在紙張上通過郵政車輛運輸郵遞員投遞文字、圖片、聲音、圖像通過網絡傳送信息量小,速度慢信息量較大,速度較快信息量非常大,速度非常快信息之路越來越寬新課導入1.移動電話:(發射接收二合一)手機既是無線電發射臺又是無線電接收臺。新知講解移動電話一(1)工作原理:移動電話相當于是無線電臺 ,它將用戶的聲音轉變為高頻電信號發射到空中,同時它又捕捉空中的電磁波,使用戶接收到通話對方送來的信息。(2)設立基地臺的原因:手持移動電話的體積很小,發射功率不大;它的天線也很簡單,靈敏度不高。因此,它跟其他用戶的通話要靠較大的固定基地臺轉接。手機和座機借助基地臺進行交流基地臺座機手機手機和手機通過基地臺進行溝通初期的移動電話使用模擬信號,現在已經完全被數字信號代替,不僅可以通話,還可以發送、接收文字短信息和其他服務性信息(如氣象預報、股市行情),還能無線上網。最新型的手機還能夠拍攝和傳送彩色的數碼照片,接收電視節目,開通可視電話等。還有其他一些移動通信設備,例如警察用的對講機、供業余無線電愛好者使用的手持和車載小型電臺、軍隊和地質工作者使用的小型電臺等,如圖所示。把許多計算機通過一定的硬件和軟件連接起來,就成為網絡。在一所學校或一個居民小區內,若干臺計算機接到交換機和服務器(提供網絡控制和服務的專用計算機)上,就組成了局域網,再進而實現全世界的連接,就成為互聯網(也叫因特網)。網絡通信二由于計算機能夠高速處理多媒體信息,并且有交互性,所以在網上傳送的電子郵件不僅有文字,還有圖像和聲音,這是傳統的通信手段難以同時做到的。人們向往已久的可視電話,也依靠網絡實現了。光通信的“高速公路”比短波、微波的“公路”更寬廣。電磁波的傳播速度等于光速。光也是一種電磁波,且頻率比微波更高。光纖通信三1966年,華裔物理學家高錕提出用光纖通信的構想,這使得用光進行通信的幻想得以實現。1960年美國科學家梅曼制成了世界上第一臺紅寶石激光器,它能產生頻率單一、方向高度集中的光,稱為激光。1.各種光導纖維光不但能沿直線傳播,也可以沿著彎曲的水流傳播。光導纖維光在光導纖維中的傳播攜帶信息的激光射入多次反射攜帶的信息隨激光射出2.光纖通信的原理(1)傳輸頻帶極寬,通信容量很大;(2)光纖衰減小,無中繼設備,傳輸距離遠;(3)不受電磁干擾,通信質量高,保密性好。3.光纖通信的優點1.地球同步衛星通信衛星繞地球轉動一周的時間是24 h,與地球自轉周期相同,并且通信衛星轉動的方向與地球自轉的方向相同,所以稱為同步衛星。在地球赤道上空約36000km高度的圓形軌道上均勻地布置三顆同步衛星,就能使通信范圍幾乎覆蓋地球上各個角落。衛星中繼通信四2.通信方式從地面站向衛星1發送微波,衛星1收到后經過放大用微波向地面和衛星2轉發,衛星2收到后經過放大再用微波向地面和衛星3發送,衛星3再向地面發射。這樣從地球一側發出的信號就被地球另一側的地面站接收。這種方法類似于接力賽跑,所以被稱為中繼通信。2018年5月21日發射升空的“鵲橋”是“嫦娥”四號月球探測器的中繼衛星,其作用是解決地面與在月球背面登陸的“嫦娥”四號探測器之間的通信問題。“嫦娥”四號中繼星“鵲橋”“嫦娥”四號與“鵲橋”中繼星的完美配合,是我國由航天大國向航天強國邁進的重要標志之一,是新時代中國人民攀登世界科技高峰的新標桿、新高度,是中華民族為人類探索宇宙奧秘做出的又一卓越貢獻。2019年1月3日,“嫦娥”四號探測器在“鵲橋”提供的地月中繼通信的支持下,開創了人類航天史上的新篇章:首次月球背面著陸;首次在月背上與地球通信;傳來了首張近距離拍攝的月背表面影像圖……(1)21世紀人類將全面進人信息化社會。(2)數字電視技術將進一步成熟。(3)網絡傳遞信息的速度會更快。(4)全球衛星定位系統將走進平民生活。(5)家用電器將進一步智能化。(6)未來通信的發展趨勢是移動通信和互聯網技術的高度融合。通信系統技術的發展前景五1.關于光纖通信,小明同學曾思考過這樣的問題:在漫長的線路上,光纖免不了要拐彎、纏繞,而光在同種均勻介質中是沿直線傳播的,激光通信信號怎樣從一端傳到另一端呢?后來在“研究光纖怎樣傳輸光信號”的活動中,終于明白了:激光信號在光纖中( )A. 就像水流沿彎曲水管流動那樣 B. 就像電流沿彎曲導線傳播那樣C.不斷地經光纖壁反射而向前傳播 D.不斷地在光纖中折射而向前傳播C當堂檢測2.下列關于地球同步衛星的說法中不正確的是( )A.同步衛星繞地球轉動的周期和地球自轉的周期一樣B.同步衛星可作為轉播微波的中轉站C.同步衛星的速度與電磁波的傳播速度相同D.要使世界上任何一個地方的電視節目都可以傳送到全世界,至少要有三顆同步衛星C3.利用光導纖維在一定時間內可以傳輸較大量的信息,這是因為光波的( )A.波長長 B.波速快C.頻率高 D.看得見C課堂小結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