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 讓教學更有效 高效備課 | 科學學科準備單元教學設計課題 《水滑梯的秘密》課型 新授課 章/單元復習課□ 專題復習課□ 習題/試卷講評課□ 學科實踐活動課□ 其他□教學內容分析 《水滑梯的秘密》是大象版六年級上冊準備單元,本單元內容只有一課,沒有具體的科學知識目標,側重培養處理信息和得出結論這兩個科學探究要素。 在本課中,學生將經歷一個較完整的科學探究過程,但又有所側重,就是在處理信息和得出結論兩個步驟上提出了相應的要求,即逐漸形成科學的處理信息和得出結論的探究能力和思維方法。學習者分析 六年級學生對更深層的探究有著濃厚的興趣。本節課,先從比較感興趣的游戲——水滑梯入手,調動了大家的學習興趣。六年級的學生已不再貪玩,所以他們會從游戲中發現問題,從而產生探究問題的興趣。學習目標確定 科學觀念:知道物體在地面的滑行距離與物體的重量無關,與下滑點高度有關。物體的下滑點高度越高,在地面滑行的距離越遠。 科學思維:通過搭建滑梯模型,測量并記錄實驗數據,通過分析、比較、概括,能夠解釋從斜面上滑落的物體的滑行距離與物體重量、下滑點高度的關系。 探究實踐:通過科學探究活動,學習用條形統計圖處理信息和得出結論的科學方法。 態度責任:激發學生的科學探究興趣;樂于與其他同學溝通交流和辯論。學習重點難點 重點:探究從斜面上滑落的物體的滑行距離與物體重量、下滑點高度的關系。 難點:實驗探究過程以及學習處理信息和得出結論的科學方法。學習評價設計 評價要求: 1.通過結合生活經驗,能說出科學知識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 2.通過科學探究活動,學習處理和得出結論的科學方法。6.學習活動設計 教師活動學生活動環節一:情境導入,揭示主題教師活動1 課件出示水滑梯的圖片 師問:你在水上樂園玩的時候,有沒有見過這個游戲項目?它叫水滑梯,顧名思義就是能在水里玩的滑梯,你們玩過嗎?周末的時候,探探和同學奇奇去玩水滑梯,當他們都從上面的起點往下滑的時候,發現滑下來以后在水面上的滑行距離不一樣。 探探說:我滑得比你遠,因為我比你重多了。 而奇奇不這么認為,她認為是因為水滑梯的高度不同,所以距離也不同。 看到這種情況,你有什么想說的,或是什么想問的嗎? 2.明確問題,揭示主題 師:你知道嗎?物體從斜面上滑下來后,都會在地面滑行一段距離才能停下來,如滑滑梯、滑雪等。 明確問題:那物體在地面的滑行距離與什么因素有關呢?這就是我們今天要探討的問題。 猜想假設: 生1:我覺得和他們的體重有關,重的人滑行距離會比較長,輕的人會比較短。 生2:我認為可能與下滑點的高度有關,下滑點高的滑行距離長,下滑點低的滑行距離短。學生活動1 觀察圖片,發現問題。 思考問題,提出委托你 小組討論,組內交流,舉手回答自己的猜想和假設活動意圖說明: 通過情境導入,讓學生明白本節課要探討的問題和水滑梯有關。通過滑水滑梯遇到的問題,讓大家展開猜想,提出假設,激發學生的求知欲。環節二:制定計劃教師活動2 1.猜想與假設 師問:物體在地面的滑行距離與什么因素有關呢?大家可以展開想象,假設一下。 2.實驗材料 師:在獲取數據之前,我們要先制定好探究計劃,請大家先小組討論一下,都需要哪些材料呢? 課件出示材料圖片 師講解材料的用途,尤其是在使用美工刀時,老師要提醒學生注意安全。學生活動2 大家提出疑問“物體在地面的滑行距離與物體的重量有什么關系?”說出自己的假設“物體越重,下坡后在地面滑行越遠。” 了解實驗材料 特別注意美工刀的使用 活動意圖說明:通過制定計劃,讓學生心里對實驗有初步的認識和了解,不至于盲目地直接進入到實驗,而是做到心中有數,同時也會為實驗的順利進行做準備。環節三:實驗操作教師活動3 3.實驗步驟 師:有了材料,我們就可以實施我們的計劃了。那就請大家 利用這些材料,來實際操作一下吧。 實驗1:物體在地面的滑行距離與物體重量的關系研究 (1)把斜面固定在桌子上,坡度不變。 (2)在小車上依次放上2個、4個、6個螺母來改變它的重量,分別讓小車從同一高度滑下。 (3)測量不同重量的小車在地面的滑行距離并記錄,每種重量重復實驗3次。 師解釋:“坡度不變”和“同一高度”是實驗中的相同的因素,在小車上不同重量的砝碼,是實驗中的不同因素。 學生分小組進行實驗,教師巡視觀察學生的實驗操作,及時幫助學生解決問題。 實驗記錄: 課件出示表格,小組為單位填寫表格中的數據 小車在地面的滑行距離與小車重量的關系實驗記錄表 實驗2:物體在地面的滑行距離與物體下滑點高度的關系研究 1.把斜面固定在桌面上,坡度不變。 2.把小車分別從3厘米、6厘米、9厘米的高度滑下,小車固定只裝2個螺母,保證小車重量不變。 3.測量不同下滑高度的小車在地面的滑行距離并記錄,每種高度重復實驗3次。 師解釋:“坡度不變”和“固定只裝2個螺母”是實驗中的相同的因素,小車在不同高度滑下,是實驗中的不同因素。 學生分小組進行實驗,教師巡視觀察學生的實驗操作,及時幫助學生解決問題。 實驗記錄: 課件出示表格,小組為單位填寫表格中的數據 小車在地面的滑行距離與下滑點高度的關系實驗記錄表 根據學生的問題,老師作解釋 課件出示:實驗中,相同條件下,每次的測量結果也會有一定的差別,這是小車與地面的輕微撞擊、地面摩擦等難以避免的因素導致的,屬于實驗誤差。學生活動3 學生根據實驗步驟的提示,和老師的講解,用手里的材料進行實驗,小組合作,組內討論交流。 分小組進行實驗 小組代表匯報并記錄自己的實驗數據。 分小組進行實驗 小組代表匯報并記錄自己的實驗數據。 學生提出問題“為什么測量3次?3次實驗結果完全相同嗎?”活動意圖說明:通過實際操作,讓學生親自感受實驗的過程,了解實驗的具體步驟,從而準確地記錄下實驗中的具體數據,為后面的結論做鋪墊。環節四:處理信息教師活動4 1.師問:我們剛才在做小車滑行實驗時,不管是實驗與重量的關系,還是和下滑點的高度時,我們每種情況都是測試了3次,那我們這3次獲得的數據要怎樣處理呢? 課件出示求平均值后的數據表 (1)小車在地面的滑行距離與小車重量的關系數據處理表 (2)小車在地面的滑行距離與下滑點高度的關系數據處理表 師解釋:在處理數據時,我們可以用多次實驗求平均值的方法來減小誤差。但是,如果相同條件下,某次測量結果與其他多次測量結果相差較大,則應剔除該次測量結果,重新測量。另外,在比較最后的實驗結果時,也要考慮實驗誤差的影響。 2.統計圖的應用 師:為了讓數據更直觀,我們還可以把數據用統計圖的方式表示出來。 課件出示 學生活動4 思考問題,小組討論問題,組內交流匯報。 生舉手回答:求3次的平均值。 通過老師的講解,明白實驗誤差的含義。 了解統計圖,同時學會如何使用統計圖。活動意圖說明:通過對實驗數據的處理,讓學生明白并理解多次實驗的目的,同時理解平均數的意義。最后在數據表示時,介紹了統計圖的使用,讓學生感受到統計圖的優點。環節五:得出結論教師活動5 1.師過渡:實驗我們做了,也明白了小車在地面的滑行距離與什么有關系,那我們就來總結一下我們的實驗結果吧。 引導學生根據所學知識,對實驗結果進行處理,得出結論。 課件提示 (1)分析: 根據自己小組的實驗結果,能否發現小車在地面的滑行距離與重量、下滑高度的關系。 比較: 與其他小組的結果相比,不同小組之間得到的結果相同嗎? (3)概括: 我們可以從各小組的數據中歸納、概括出實驗的結論嗎? (4)判斷: 我們的結論和前面的假設一致嗎? 課件出示結論:物體在地面的滑行距離與物體的重量無關,與下滑點高度有關。物體的下滑點高度越高,在地面滑行的距離越遠。學生活動5 小組討論,根據自己的實驗結果,進行處理,以小組為單位交流匯報。 根據提示,整理自己的語言,對結論進行描述活動意圖說明:通過讓學生自己總結出結論,可以考查學生的語言組織能力和表達能力,同時也可以檢查學生對本節課知識的掌握情況。環節六:表達交流教師活動6 1.師過渡:想一想,我們處理信息時用到了什么方法?我們是怎么得出結論的?還有其他收獲嗎?和同學們交流一下。 2.拓展延伸 課件出示 (1)直滑式水滑梯 最常見的一種水上滑梯,它通常呈直線形狀,從高處直接劃入水中。特點是速度快、刺激性強,適合喜歡冒險的人群。 (2)螺旋式水滑梯 一種造型別致的話題,其外形呈螺旋狀,游客沿著螺旋形的滑道滑下,最后落入水中。特點是既刺激又有趣,游客可以在滑行過程中感受到旋轉的快感。 (3)漂流式水滑梯 是一種結合了漂流和滑梯的水上娛樂設施。游客可以乘坐專門設計的漂流艇,在水流的推動下沿著水上滑梯滑行。特點是既能享受滑行的刺激,又能感受到漂流的樂趣。 學生活動6 根據老師的問題,小組討論,交流匯報 生1:使用統計圖可以讓結果更直觀。 生2:我們可以通過多次實驗求平均值的方法減小誤差,讓數據更可靠。 了解幾種水滑梯的樣子,特點活動意圖說明:通過表達交流,讓學生再次感受統計圖和多次實驗求平均值的方法和特點。通過拓展延伸了解更多的水滑梯的樣子和特點。7.板書設計 水滑梯的秘密 確定實驗名稱 猜想和假設 制定實驗計劃步驟 確定實驗材料 制定實驗步驟 獲取實驗記錄 得出實驗結論 分析 比較 得出實驗結論方法 概括 判斷作業與拓展學習設計 練習設計 選一選 1、物體在斜面上滑行的距離與( )無關。 A.重量 B.長度 C.高低 2、在探究“小車在地面的滑行距離與小車重量的關系”實驗中,可以用來減小誤差的方法是( )。 A.多次試驗求平均值 B.更換不同材質的小車 C.避免小車與地面摩擦 填一填 1、探探家附近的地下超市會用類似水滑梯的裝置來傳送貨物,用同一個裝置在同一位置傳送貨物時,重的貨物相比輕的貨物滑行的距離會 ( )(填“更遠”或“一樣遠”)。如果傳送一樣重的貨物,下滑點( )(填“高”或“低”)的滑行距離會遠一些。 2、在處理信息時,我們可以用( )來呈現,這樣能使結果更直觀。 3、我們可以通過( )實驗求( )的方法減小誤差,讓數據更可靠。 斷一斷 1、當我們的實驗結論與前面的假設不一致時,說明實驗失敗了。( ) 2、物體越重,下坡后在地面上滑行的距離越遠。( ) 3、誤差是不可避免的,但我們可以用多次實驗球平均值的方法減小誤差。 ( ) 4、物體從斜面上滑下后,都會在地面滑行一段距離后才能停下來。( ) 5、實驗時可以想辦法不出現實驗誤差。( ) 答案: 選一選:B A 填一填:1.更遠 高 2.統計圖 3.多次 平均值 斷一斷:1.× 2.√ 3.√ 4.√ 5.× 作業布置 除了小車,別的物體也有這樣的特點嗎?請你設計一個小實驗,例如自己的布娃娃或是其他玩具,看看是不是也能得出課上得出的結論。9.教學反思與改進 本課內容的設計具有一定的趣味性,水滑梯的情境是學生熟悉且感興趣的,同時學生對于探究問題的結論并不清楚,能很好地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教學過程比較流暢,科學探究的目標清晰,并且能順利達成。由于本課探究過程的環節比較多,且實驗需要測量的次數比較多,所以需要的時間較長,建議分組進行重量和高度這兩個實驗,最后再進行數據的匯總和展示。在處理信息環節,教師充分地引導學生思考并了解多次實驗數據的處理方法,以及借助統計圖呈現數據變化的方法。而在得出結論環節,教師應以層層遞進的方式引導學生對數據進行分析、比較和概括,這樣學生能較好地體驗得出結論的過程,對實驗結論的總結也能比較準確到位,從而落實得出結論這一探究目標。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共31張PPT)準備單元水滑梯的秘密(大象版)六年級上01學習目標內容總覽02新知導入03探究新知04課堂練習05課堂總結06作業布置教學目標知道物體在地面的滑行距離與物體的重量無關,與下滑點高度有關。物體的下滑點高度越高,在地面滑行的距離越遠。0102通過搭建滑梯模型,測量并記錄實驗數據,通過分析、比較、概括,能夠解釋從斜面上滑落的物體的滑行距離與物體重量、下滑點高度的關系。03通過科學探究活動,學習用條形統計圖處理信息和得出結論的科學方法。科學觀念04激發學生的科學探究興趣;樂于與其他同學溝通交流和辯論。科學思維探究實踐態度責任新知導入我滑得比你遠,因為我比你重多了。是因為你滑的水滑梯高!新知導入物體從斜面上滑下來后,都會在地面滑行一端距離才能停下來,如滑滑梯、滑雪……探究新知物體在地面的滑行距離與什么因素有關?與物體的重量有關與下滑點的高度有關探究新知活動一 制定計劃猜想與假設探究新知物體在地面的滑行距離與物體的重量有什么關系?我認為物體在地面的滑行距離與物體的重量有關,物體越重,下坡后在地面滑行越遠。我認為從多高處下滑與在地面的滑行距離關系很大,下滑點越高,滑行越遠。活動一 制定計劃實驗材料斜面小車和直尺螺母美工刀探究新知實驗步驟:活動二 實驗操作1.把斜面固定在桌子上,坡度不變。2.在小車上依次放上2個、4個、6個螺母來改變它的重量,分別讓小車從同一高度滑下。3.測量不同重量的小車在地面的滑行距離并記錄,每種重量重復實驗3次。相同因素不同因素探究新知實驗1:物體在地面的滑行距離與物體重量的關系研究實驗記錄:活動二 實驗操作小車重量 小車+2個螺母 小車+4個螺母 小車+6個螺母 實驗次數滑行距離(厘米)12392.595.498.712394.496.095.212393.196.397.4小車在地面的滑行距離與小車重量的關系實驗記錄表探究新知實驗1:物體在地面的滑行距離與物體重量的關系研究實驗步驟:活動二 實驗操作1.把斜面固定在桌面上,坡度不變。2.把小車分別從3厘米、6厘米、9厘米的高度滑下,小車固定只裝2個螺母,保證小車重量不變。3.測量不同下滑高度的小車在地面的滑行距離并記錄,每種高度重復實驗3次。相同因素不同因素探究新知實驗2:物體在地面的滑行距離與物體下滑點高度的關系研究BC活動二 實驗操作小車重量 小車+2個螺母 小車+4個螺母 小車+6個螺母 實驗次數滑行距離(厘米)12327.628.229.712367.966.266.712392.595.498.7小車在地面的滑行距離與下滑點高度的關系實驗記錄表探究新知實驗記錄:實驗2:物體在地面的滑行距離與物體下滑點高度的關系研究為什么測量3次?3次實驗結果完全相同嗎?活動二 實驗操作探究新知活動二 實驗操作實驗中,相同條件下,每次的測量結果也會有一定的差別,這是小車與地面的輕微撞擊、地面摩擦等難以避免的因素導致的,屬于實驗誤差。探究新知活動三 處理信息小車重量 小車+2個螺母 小車+4個螺母 小車+6個螺母滑行距離(厘米)小車在地面的滑行距離與小車重量的關系數據處理表95.595.295.6探究新知活動三 處理信息小車重量 小車+2個螺母 小車+4個螺母 小車+6個螺母滑行距離(厘米)小車在地面的滑行距離與下滑點高度的關系數據處理表28.566.995.5探究新知活動三 處理信息在處理數據時,我們可以用多次實驗求平均值的方法來減小誤差。但是,如果相同條件下,某次測量結果與其他多次測量結果相差較大,則應剔除該次測量結果,重新測量。另外,在比較最后的實驗結果時,也要考慮實驗誤差的影響。探究新知活動三 處理信息為了讓數據更直觀,我們還可以把數據用統計圖的方式表示出來。探究新知活動四 得出結論探究新知根據所學知識,對實驗結果進行處理,得出結論。活動四 得出結論物體在地面的滑行距離與物體的重量無關,與下滑點高度有關。物體的下滑點高度越高,在地面滑行的距離越遠。探究新知活動五 表達交流想一想,我們處理信息時用到了什么方法?我們是怎么得出結論的?還有其他收獲嗎?和同學們交流一下。使用統計圖可以讓結果更直觀。我們可以通過多次實驗求平均值的方法減小誤差,讓數據更可靠。探究新知直滑式水滑梯最常見的一種水上滑梯,它通常呈直線形狀,從高處直接劃入水中。特點是速度快、刺激性強,適合喜歡冒險的人群。拓展延伸螺旋式水滑梯一種造型別致的話題,其外形呈螺旋狀,游客沿著螺旋形的滑道滑下,最后落入水中。特點是既刺激又有趣,游客可以在滑行過程中感受到旋轉的快感。拓展延伸漂流式水滑梯是一種結合了漂流和滑梯的水上娛樂設施。游客可以乘坐專門設計的漂流艇,在水流的推動下沿著水上滑梯滑行。特點是既能享受滑行的刺激,又能感受到漂流的樂趣。拓展延伸1、物體在斜面上滑行的距離與( )無關。A.重量 B.長度 C.高低2、在探究“小車在地面的滑行距離與小車重量的關系”實驗中,可以用來減小誤差的方法是( )。A.多次試驗求平均值B.更換不同材質的小車C.避免小車與地面摩擦選一選BA課堂練習填一填1、探探家附近的地下超市會用類似水滑梯的裝置來傳送貨物,用同一個裝置在同一位置傳送貨物時,重的貨物相比輕的貨物滑行的距離會( )(填“更遠”或“一樣遠”)。如果傳送一樣重的貨物,下滑點( )(填“高”或“低”)的滑行距離會遠一些。2、在處理信息時,我們可以用( )來呈現,這樣能使結果更直觀。3、我們可以通過( )實驗求( )的方法減小誤差,讓數據更可靠。更遠高統計圖多次平均值課堂練習斷一斷1、當我們的實驗結論與前面的假設不一致時,說明實驗失敗了。( )2、物體越重,下坡后在地面上滑行的距離越遠。( )3、誤差是不可避免的,但我們可以用多次實驗球平均值的方法減小誤差。( )4、物體從斜面上滑下后,都會在地面滑行一段距離后才能停下來。( )5、實驗時可以想辦法不出現實驗誤差。( )×√×√√課堂練習今天這節課,我們學習了水滑梯的秘密,知道了從斜面上滑落的物體的滑行距離與物體重量、下滑點高度的關系。通過科學探究活動,學習用條形統計圖處理信息和得出結論的科學方法。通過今天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課堂總結除了小車,別的物體也有這樣的特點嗎?請你設計一個小實驗,例如自己的布娃娃或是其他玩具,看看是不是也能得出課上得出的結論。作業布置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讓備課更有效www.21cnjy.comThanks!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大單元整體教學】準備單元《水滑梯的秘密》 課時教案.docx 【大單元整體教學】準備單元《水滑梯的秘密》 課時課件.ppt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