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26張PPT)第二單元 空氣、物質的構成與組成2.4 跨學科實踐活動:學習探究水的組成的科學史并制作分子模型感悟新知知識點11781 年,英國科學家普里斯特利、卡文迪許分別將“可燃空氣(氫氣)”與空氣或“脫燃素空氣”混合后點燃爆炸,發現有水生成。1783 年,法國化學家拉瓦錫利用自制的裝置,將玻璃曲頸甑中的蒸餾水加熱,生成的水蒸氣進入用陶瓷密封的紅熱鐵管后,在試管中收集到了“可燃空氣(氫氣)”。學習探索物質組成與構成的歷程知1-講感悟新知1808 年,英國科學家道爾頓建立原子學說,認為物質是由原子構成的,并且原子在化學變化中不可分,氫氣和氧氣結合成水的微觀過程是:知1-講感悟新知法國科學家蓋- 呂薩克提出氣體化合體積定律,通過實驗發現2 體積氫氣和1 體積氧氣反應生成2 體積水蒸氣,推測:知1-講感悟新知1811 年,意大利科學家阿伏加德羅提出分子學說,認為物質是由分子構成的,分子由原子構成,提出“相同條件下,相同體積的氣體含有相同數目的分子”,推測:知1-講感悟新知知識解讀通過研究一種簡單且常見的物質的組成與結構,體會研究物質組成與構成的基本思路,形成從物質的組成與構成角度來認識物質的基本觀念。知1-講感悟新知1. 電解水實驗(1) 實驗操作:①在電解器玻璃管中加滿水,接通直流電源, 觀察現象。②一段時間后斷開電源,檢驗分別與正、負兩極相連的玻璃管內生成的氣體。知2-講知識點2水的組成及變化的探究實驗通常在水中加入少量硫酸鈉或氫氧化鈉, 以增強水的導電性不能用交流電源感悟新知(2)裝置及 現象分析知2-講感悟新知(3) 實驗結論:水通電發生分解反應,生成氫氣和氧氣,且生成氫氣和氧氣的體積比約為2 ∶ 1。反應的文字表達式:水——→氫氣+ 氧氣(H2O) (H2) (O2)不是質量比通電知2-講感悟新知2. 電解水反應的實質(1)水分子分解示意圖知2-講感悟新知(2)從宏觀、微觀方面獲得的信息①水是由氫、氧兩種元素組成的;②分子由原子構成;③化學變化的實質:分子分解成原子,原子重新組合成新的分子;④化學反應前后元素種類不變,原子的種類和數目不變。每個水分子由2 個氫原子和1 個氧原子構成;1 個氧分子由2 個氧原子構成,1 個氫分子由2 個氫原子構成知2-講感悟新知特別提醒1. 實驗最終產生的氫氣與氧氣的體積比往往大于2∶1, 可能的原因是氧氣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比氫氣的大,或氧氣較活潑, 有少量氧氣與電極發生反應。2. 電解水實驗口訣水中通入直流電, 正氧負氫會出現;氫二氧一體積比, 記住比值不要變;性質各異倆伙伴,可燃助燃來檢驗。知2-講感悟新知[中考·日照] 用如圖3 所示裝置電解水,例1考向 對電解水實驗的認識題型1 電解水實驗的現象與結論知2-練感悟新知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br/>A. M、N 兩導管口處收集的氣體質量之比是1 ∶ 2B. 水中可加入少量硫酸鈉或氫氧化鈉以增強導電性C. 將帶火星的木條放在M 導管口處,木條會復燃D. N 處收集的氣體,靠近火焰,若發出尖銳的爆鳴聲,說明氣體不純A知2-練感悟新知導引:由電解水時“正氧負氫,氫二氧一”可知,M、N 兩導管口處收集的氣體分別是氧氣和氫氣,體積之比約是1 ∶ 2,A 錯誤;硫酸鈉或氫氧化鈉在水中能解離出自由移動的離子,水中可加入少量硫酸鈉或氫氧化鈉以增強導電性,B 正確;M 導管口處生成的是氧氣,具有助燃性,C 正確;N 處收集的氣體是氫氣,具有可燃性,靠近火焰,若發出尖銳的爆鳴聲,說明氣體不純,D 正確。知2-練感悟新知特別提醒關于水電解實驗的現象和結論主要明確:1. 實驗現象可結合口訣“正氧負氫,氫二氧一” 記憶。2. 電解水的結論是水是由氫、氧元素組成的,不能誤以為水是由氫氣和氧氣組成。3. 電解水正負兩極產生的氣體體積比約為1 ∶ 2,而不是質量比。知2-練感悟新知[改編·濱州][科學思維 宏微結合]電解水的過程可用下列圖示表示,粒子運動變化的先后順序是(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④③ C. ④③①② D. ④①②③C例2題型2 水通電分解的微觀解釋知2-練感悟新知解題秘方:解題時應注意宏觀微觀相結合。導引:電解水的過程為水分子分解為原子,原子重新組合形成氧分子和氫分子。故選C。知2-練感悟新知1. 制作模型 請你用橡皮泥或黏土等材料制作6 種分子模型(如圖5),知識點3制作分子模型知3-講感悟新知各分子模型的制作數量要求如表所示。2 個氫分子(2H2) n 個水分子(nH2O,n ≥ 6)1 個氮分子(N2) 1 個二氧化碳分子(CO2)2 個氧分子(2O2) 1 個氨分子(NH3)知3-講感悟新知2. 拼裝模型演示電解水的微觀過程請你將制作好的水分子模型按照方案二或三進行拼裝,然后根據演示結果畫出相應的微觀示意圖。知3-講感悟新知知3-講感悟新知3. 將制作和拼裝后得到的模型進行分類,分別放進下面的三個框中。知3-講感悟新知方法鏈接模型是對原形的模擬,構建模型應以客觀事實為依據,符合科學原理。構建和利用模型認識物質及其變化規律是一種常用的科學方法。( 詳見課本“方法導引”中有關“模型”的介紹)知3-講感悟新知提示:在進行展示前,每個小組需要以“水分子”為主角編寫故事大綱。小組成員可以通過頭腦風暴,充分挖掘生活中見過的水的狀態、運動途徑及變化情況(漫游地點盡量含自然環境、動植物體內),寫好劇本后,小組成員共同制作道具, 分配角色并做好預演或拍攝。知識點4展示“水分子漫游記”情景劇知4-講課堂小結組成電解水實驗原理水裝置現象結論微觀解釋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